一种边坡复绿高效自循环微灌试验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5-07-13  5


    本发明属于边坡生态修复,特别是涉及一种边坡复绿高效自循环微灌试验系统。


    背景技术:

    1、目前,雨水量较少地方的边坡的坡面很多都是裸露在外的,没有得到植被的覆盖,所以对缺雨情况的边坡进行微灌试验就很有必要,现在对边坡的微灌试验一般是在室外进行,室内对边坡进行微灌试验较少。

    2、公开号为“cn118104553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山体边坡基材水土监测装置及节水灌溉系统施工方法”,该发明工作时,先对山体边坡坡面进行清理整平,然后在山体边坡坡面铺设一层高度为10-15mm土工格栅,并在土工格栅内填充储水材料作为底部储水层,之后在底部储水层上铺设厚度为90-100mm的营养土层,并在营养土层的土体内部埋设土壤温湿度传感器,同时在营养土层的表层和深层埋设开孔花管,并在坡顶修建蓄水池与开孔花管连通,再在营养土层上撒草籽覆土养护后形成10-15mm厚的植被层,最后对山体边坡进行智能信息化监测,根据植被生长过程中的生态需水量进行动态控制。

    3、但是,其不足之处在于,该发明在工作时,由于该发明是先预埋开孔花管后撒草籽,在需要进行不同种植密度试验时,由于开孔花管已经预埋好了,该发明不能模拟,所以该发明只能模拟固定的密度,使得该发明使用条件单一。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边坡复绿高效自循环微灌试验系统,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不能模拟需要进行不同种植密度试验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边坡复绿高效自循环微灌试验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上端面开设有用于放置泥土的凹槽;

    3、自循环单元,所述自循环单元包括有出水管、出水口、第一水箱和若干连接水管,所述出水口开设在箱体上,所述出水口通过出水管与第一水箱连通,所述出水管的一端与第一水箱连通,若干所述连接水管均连通在出水管上;

    4、铲土单元,所述铲土单元包括有两个铲土刀,两个所述铲土刀均转动设置,所述铲土刀的转动轴线与箱体的宽度方向相平行,所述铲土刀具备挖坑状态和挖管状态,所述挖坑状态将凹槽内的泥土铲出第一v形槽,所述挖管状态将凹槽内的泥土铲出第二v形槽,所述第二v形槽大于第一v形槽,所述连接水管放入第一v形槽内,所述挖管状态将凹槽内的泥土和连接水管一起挖出。

    5、作为可选方案,所述铲土单元还包括有第一安装板、第二伸缩动力源、两个第一伸缩动力源和两个旋转动力源;

    6、每个所述第一伸缩动力源的伸出端均与铲土刀固接,每个所述第一伸缩动力源的固定端均固接有旋转动力源,两侧所述旋转动力源的转动轴线平行设置,两侧所述旋转动力源均固接在第一安装板上,所述旋转动力源通过第一伸缩动力源带动铲土刀转动,所述第二伸缩动力源的伸出端与第一安装板固接,所述第二伸缩动力源的伸缩方向与箱体的上端面垂直。

    7、作为可选方案,所述系统还包括有第一翻转单元,所述第一翻转单元包括有第一安装框架和若干横向格栅;

    8、所述第一安装框架转动安装在箱体上,所述第一安装框架的转动轴线与箱体的长度方向平行;

    9、所述横向格栅均滑动安装在第一安装框架内,所述横向格栅的长度方向与第一安装框架的转动轴线相垂直,所述横向格栅的滑动方向与第一安装框架的转动轴线相平行。

    10、作为可选方案,所述系统还包括有第二翻转单元,所述第二翻转单元包括有第二安装框架和纵向格栅;

    11、所述第二安装框架转动安装在箱体上,所述第二安装框架的转动轴线与第一安装框架的转动轴线平行,所述第二安装框架的转动轴线与第一安装框架的转动轴线分别位于箱体的左右两侧;

    12、所述第二安装框架的转动轴线与箱体的上端面之间的高度为a,所述第一安装框架的转动轴线与箱体的上端面之间的高度为b,b>a;

    13、当第一安装框架和第二安装框架均转动到箱体上时,所述第一安装框架位于第二安装框架的上方;

    14、所述纵向格栅均滑动安装在第二安装框架内,所述纵向格栅的长度方向与第二安装框架的转动轴线相平行,所述纵向格栅的滑动方向与第二安装框架的转动轴线相垂直。

    15、作为可选方案,所述第一安装框架的侧壁开设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的一端沿其导向方向延伸并贯穿第一安装框架,所述横向格栅在第一滑槽内滑动。

    16、作为可选方案,所述第二安装框架的侧壁开设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的一端沿其导向方向延伸并贯穿第二安装框架,所述纵向格栅在第二滑槽内滑动。

    17、作为可选方案,所述系统还包括有第一连接板和两个第一滑动柱;

    18、两个所述第一滑动柱分别滑动安装在第一安装框架的两端,两个所述第一滑动柱均能沿第一安装框架的转动轴线方向滑动;

    19、所述第一连接板跨接在两个第一滑动柱之间,所述第二伸缩动力源固定安装在第一连接板上;

    20、所述第一连接板上开设有用于放置连接水管的放置槽。

    21、作为可选方案,所述系统还包括有用于测量植物高度的若干测量单元,若干测量单元分别安装在各个横向格栅上,若干所述测量单元均包括有第一刻度尺、矩形框、u形框、第二刻度尺和配重块;

    22、所述第一刻度尺沿横向格栅的长度方向固定安装在横向格栅上;

    23、所述横向格栅上滑动的安装有矩形框,所述矩形框位于横向格栅远离箱体的一侧,所述矩形框沿着横向格栅左右滑动;

    24、所述u形框转动安装在矩形框内,所述u形框的转动轴线与第一安装框架的转动轴线相平行;

    25、所述第二刻度尺转动安装在u形框上,所述第二刻度尺的转动轴线与u形框的转动轴线相垂直;

    26、所述配重块固定安装在第二刻度尺上。

    27、作为可选方案,所述自循环单元还包括有收集水箱、中转水箱和进水管;

    28、所述收集水箱设置在箱体的下方,所述收集水箱的上端面开设有开口,所述进水管的一端与出水口连通,所述进水管的另一端位于开口的上方;

    29、所述收集水箱和中转水箱连通设置,所述中转水箱通过水管与第一水箱连通。

    30、作为可选方案,所述系统还包括有第三伸缩动力源和第二安装板;

    31、所述箱体的下端转动安装在第二安装板上,所述第三伸缩动力源的一端与箱体铰接,所述第三伸缩动力源另一端与第二安装板铰接;

    32、所述第三伸缩动力源推动箱体沿箱体的宽度方向转动。

    33、如上所述,本发明的一种边坡复绿高效自循环微灌试验系统,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34、1、本发明在进行不同种植密度的试验时,两个铲土刀可调整相对转动的角度,使得铲土刀在挖坑时将泥土铲出第一v形槽,然后埋入水管,在挖管是将泥土铲出比第一v形槽大的第二v形槽,由此可以通过反复埋入和挖出连接水管以调整连接水管在箱体内的位置,即可以根据植物的种植间距和密度调整连接水管之间的距离,从而能够模拟不同种植密度的试验。

    35、2、本发明的旋转动力源在只挖取泥土时转动铲土刀的幅度大于挖取埋入连接水管和泥土的幅度,从而能够保证在挖取埋入的连接水管时铲土刀不会挖断连接水管,有效的保证了连接水管的完好性,便于下次继续使用。

    36、3、本发明可以根据植物的生长情况将u形框转动至与矩形框垂直,然后第二刻度尺通过配置块的重力转动至垂直于水平面,从而实时观察植物的高度,将横向格栅上的两个矩形框拉动至植物的两侧,通过两个矩形框之间的第一刻度尺的刻度实时观察植物的宽度,从而及时反馈植物微灌试验的情况。


    技术特征:

    1.一种边坡复绿高效自循环微灌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边坡复绿高效自循环微灌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铲土单元还包括有第一安装板、第二伸缩动力源、两个第一伸缩动力源和两个旋转动力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边坡复绿高效自循环微灌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有第一翻转单元,所述第一翻转单元包括有第一安装框架和若干横向格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边坡复绿高效自循环微灌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有第二翻转单元,所述第二翻转单元包括有第二安装框架和纵向格栅;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边坡复绿高效自循环微灌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框架的侧壁开设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的一端沿其导向方向延伸并贯穿第一安装框架,所述横向格栅在第一滑槽内滑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边坡复绿高效自循环微灌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框架的侧壁开设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的一端沿其导向方向延伸并贯穿第二安装框架,所述纵向格栅在第二滑槽内滑动。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边坡复绿高效自循环微灌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有第一连接板和两个第一滑动柱;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边坡复绿高效自循环微灌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有用于测量植物高度的若干测量单元,若干测量单元分别安装在各个横向格栅上,若干所述测量单元均包括有第一刻度尺、矩形框、u形框、第二刻度尺和配重块;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边坡复绿高效自循环微灌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循环单元还包括有收集水箱、中转水箱和进水管;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边坡复绿高效自循环微灌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有第三伸缩动力源和第二安装板;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边坡复绿高效自循环微灌试验系统,属于边坡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包括有可转动的箱体、自循环单元、铲土单元、第一翻转单元、第二翻转单元和测量单元,所述箱体内放置有泥土,所述第一翻转单元和第二翻转单元配合控制箱体内植物的种植密度,所述铲土单元在种植植物的上部泥土处铲土和掩埋连接水管,所述自循环单元通过连接水管对植物进微灌,整个实验过程中,所述测量单元可对植物进行高度和宽度进行测量。

    技术研发人员:眭素刚,刘文连,龚宪伟,袁尚志,王帮团,孙熙宁,董恒文,徐梓矿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2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3021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