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体动力智能升降装置及其运行方法与流程

    专利查询2025-07-16  26


    本技术涉及智能升降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液体动力智能升降装置及其运行方法。


    背景技术:

    1、目前大型升降装置都是电力驱动,包括普遍在使用的“电梯”。电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因此应用广泛。但在某些缺电或者电力不稳定的情况下,电梯无法运行,但升降功能又不可缺少。

    2、因此,急需开发一种不用电驱动的升降装置以替代电梯,以满足某些特定场合的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液体动力智能升降装置及其运行方法,其不需要电力驱动就能实现升降功能。

    2、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液体动力智能升降装置,包括固定液体箱、第一活动液体箱、第二活动液体箱、第一轿厢、第一压力泵、联动机构、发电机、蓄电池、传动装置、多个电磁阀、控制机构、第二轿厢、第二压力泵;

    4、所述联动机构连接第一活动液体箱与第二活动液体箱,使第一活动液体箱下降时,带动第二活动液体箱上升,第二活动液体箱下降时,带动第一活动液体箱上升;所述第一活动液体箱设有进液口与出液口,第一活动液体箱连接第一轿厢,第一活动液体箱运动时带动第一轿厢同步运动;所述第二活动液体箱设有进液口与出液口,第二活动液体箱连接第二轿厢,第二活动液体箱运动时带动第二轿厢同步运动;固定液体箱位于装置顶部,固定液体箱也设有进液口与出液口,其出液口连通第一活动液体箱与第二活动液体箱的进液口,且流道中设置电磁阀以控制固定液体箱的液体流至第一活动液体箱与第二活动液体箱;使得通过控制固定液体箱的液体是否流至第一活动液体箱与第二活动液体箱来对第一活动液体箱侧重量与第二活动液体箱侧重量进行调整,当第一活动液体箱侧重于第二活动液体箱侧时,第一活动液体箱下降,带动第二活动液体箱上升;当第二活动液体箱侧重于第一活动液体箱侧时,第二活动液体箱下降,带动第一活动液体箱上升;

    5、所述第一压力泵位于装置底部,包括第一液缸、第一气缸活塞与第一组合活塞,所述第一组合活塞包括相固定的第一气缸与第一液压活塞,所述第一气缸、第一液压活塞分别与第一气缸活塞、第一液缸配合;所述第一液缸上端设进液口对应第一活动液体箱的出液口,下端设出液口与固定液体箱的进液口连通,在第一活动液体箱下降抵接第一液缸后,第一活动液体箱中的液体流入第一液缸中,且位于第一液压活塞上方;在第一活动液体箱上升离开第一液缸后,第一气缸带动第一液压活塞上升,第一活动液体箱中的液体流至第一液压活塞下方;在第一活动液体箱再次下降抵接第一液缸后,第一液压活塞将第一液压活塞下方的液体压回至固定液体箱中;

    6、所述第二压力泵位于装置底部,包括第二液缸、第二气缸活塞与第二组合活塞,所述第二组合活塞包括相固定的第二气缸与第二液压活塞,所述第二气缸、第二液压活塞分别与第二气缸活塞、第二液缸配合;所述第二液缸上端设进液口对应第二活动液体箱的出液口,下端设出液口与固定液体箱的进液口连通,在第二活动液体箱下降抵接第二液缸后,第二活动液体箱中的液体流入第二液缸中,且位于第二液压活塞上方;在第二活动液体箱上升离开第二液缸后,第二气缸带动第二液压活塞上升,第二活动液体箱中的液体流至第二液压活塞下方;在第二活动液体箱再次下降抵接第二液缸后,第二液压活塞将第二液压活塞下方的液体压回至固定液体箱中;

    7、所述联动机构、传动装置、发电机、蓄电池依序连接,所述联动机构运动时,通过传动装置连接带动发电机发电,发电机所产生的电通过蓄电池储存;

    8、所述电磁阀、控制机构连接蓄电池,以通过蓄电池供电;所述电磁阀连接控制机构,以通过控制机构来控制电磁阀的开合。

    9、优选地,所述联动机构包括齿轮组、多个卷扬轴、多个滑轮、多个吊绳,第一活动液体箱与第二活动液体箱分别通过吊绳绕过滑轮连接至对应卷扬轴,各卷扬轴通过齿轮组连接,使各卷扬轴实现联动,在第一活动液体箱上升/下降时,第二活动液体箱下降/上升;所述齿轮组中其中一齿轮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连接传动装置以在齿轮组运转时带动传动装置运动。

    10、优选地,所述转轴上装设有电磁刹车器,所述电磁刹车器由蓄电池供电,用于通过人工控制电磁刹车器使第一轿厢到达需要楼层时暂时停止,所述电磁刹车器连接继电开关,所述继电开关通过无线方式连接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连接操作面板,通过人工操作操作面板,发送指令给控制机构,控制机构通过无线方式传输信号给继电开关,通过继电开关控制电磁刹车器,实现第一轿厢的暂时停止。

    11、优选地,所述第一液压活塞包括上部、下部、密封圈,所述上部固定于第一气缸,包括若干第一通孔,所述下部对应各第一通孔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底端与对应第二通孔顶端错开,所述密封圈位于下部上表面,其覆盖第一通孔底端但未覆盖第二通孔顶端,且上部与下部之间设有用于限制上部与下部之间分离距离的限位机构,使得当第一气缸下移时上部抵接于密封圈,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未连通,第一液压活塞上方的液体不能进入第一液压活塞上方;当第一气缸上移时上部脱离密封圈,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连通,第一液压活塞上方的液体能通过第一通孔、上部与下部之间的间隙、第二通孔进入第一液压活塞上方;所述第二液压活塞结构与第一液压活塞相同。

    12、一种如上所述的液体动力智能升降装置的运行方法,包括:

    13、步骤s11、打开相应电磁阀使固定液体箱中的液体流入第一活动液体箱中;

    14、步骤s12、当第一活动液体箱运动到最底端时,第二活动液体箱位于最顶端,第一活动液体箱抵压第一液缸,第一活动液体箱中的液体流入第一液缸中,且抵压第一气缸沿第一气缸活塞下降,挤压第一气缸中的气体;

    15、步骤s13、打开相应电磁阀使固定液体箱中的液体流入第二活动液体箱中,使第二活动液体箱增重,重于第一活动液体箱侧,第二活动液体箱下降,第一活动液体箱上升带动第一轿厢同步上升至最顶端,若到达某楼层需要停止时由人工控制暂时停止,第一活动液体箱上升过程中,第一气缸复位上升,带动第一液压活塞上升,第一液缸中的液体由第一液压活塞上方流入第一液压活塞下方;

    16、步骤s14、第二活动液体箱到达最底端时,第二活动液体箱抵压第二液缸,第二活动液体箱中的液体流入第二液缸中,且抵压第二气缸沿第二气缸活塞下降,挤压第二气缸中的气体;

    17、步骤s15、打开相应电磁阀使固定液体箱中的液体流入第一活动液体箱中,使第一活动液体箱增重,重于第二活动液体箱侧,第一活动液体箱下降,第二活动液体箱上升带动第二液体箱同步上升至最顶端,若到达某楼层需要停止时由人工控制暂时停止,第二活动液体箱上升过程中,第二气缸复位上升,带动第二液压活塞上升,第二液缸中的液体由第二液压活塞上方流入第二液压活塞下方;

    18、步骤s16、当第一活动液体箱运动到最底端时,第一活动液体箱抵压第一液缸,第一活动液体箱中的液体流入第一液缸中,且抵压第一气缸沿第一气缸活塞下降,挤压第一气缸中的气体,第一液压活塞将第一液压活塞下方的液体压回至固定液体箱中;

    19、步骤s17、打开相应电磁阀使固定液体箱中的液体流入第二活动液体箱中,使第二活动液体箱增重,重于第一活动液体箱侧,第二活动液体箱下降,第一活动液体箱上升带动第一轿厢同步上升至最顶端,若到达某楼层需要停止时由人工控制暂时停止,第一活动液体箱上升过程中,第一气缸复位上升,带动第一液压活塞上升,第一液缸中的液体由第一液压活塞上方流入第一液压活塞下方;

    20、步骤s18、第二活动液体箱到达最底端时,第二活动液体箱抵压第二液缸,第二活动液体箱中的液体流入第二液缸中,且抵压第二气缸沿第二气缸活塞下降,挤压第二气缸中的气体,第二液压活塞将第二液压活塞下方的液体压回至固定液体箱中;返回至步骤s15;

    21、循环运行步骤s15至步骤s18,使所述液体动力智能升降装置连续不断地运行。

    22、一种液体动力智能升降装置,包括固定液体箱、第一活动液体箱、第三活动液体箱、第一轿厢、第三压力泵、联动机构、发电机、蓄电池、传动装置、多个电磁阀、控制机构、中转液缸;

    23、所述联动机构连接第一活动液体箱与第三活动液体箱,使第一活动液体箱下降时,带动第三活动液体箱上升,第三活动液体箱下降时,带动第一活动液体箱上升;所述第一活动液体箱设有进液口与出液口,第一活动液体箱连接第一轿厢,第一活动液体箱运动时带动第一轿厢同步运动;所述第三活动液体箱设有进液口与出液口;固定液体箱位于装置顶部,固定液体箱也设有进液口与出液口,其出液口连通第一活动液体箱与第三活动液体箱的进液口,且流道中设置电磁阀以控制固定液体箱的液体流至第一活动液体箱与第三活动液体箱;使得通过控制固定液体箱的液体是否流至第一活动液体箱与第三活动液体箱来对第一活动液体箱侧重量与第三活动液体箱侧重量进行调整,当第一活动液体箱侧重于第三活动液体箱侧时,第一活动液体箱下降,带动第三活动液体箱上升;当第三活动液体箱侧重于第一活动液体箱侧时,第三活动液体箱下降,带动第一活动液体箱上升;

    24、所述第三压力泵位于装置底部,包括第三液缸、第三气缸活塞与第三组合活塞,所述第三组合活塞包括相固定的第三气缸与第三液压活塞,所述第三气缸、第三液压活塞分别与第三气缸活塞、第三液缸配合;所述第三液缸上端设进液口对应第三活动液体箱的出液口,下端设出液口与固定液体箱的进液口连通,在第三活动液体箱下降抵接第三液缸后,第三活动液体箱中的液体流入第三液缸中,且位于第三液压活塞上方;在第三活动液体箱上升离开第三液缸后,第三气缸带动第三液压活塞上升,第三活动液体箱中的液体流至第三液压活塞下方;在第三活动液体箱再次下降抵接第三液缸后,第三液压活塞将第三液压活塞下方的液体压回至固定液体箱中;

    25、所述中转液缸位于第三活动液体箱下方,所述中转液缸上端设进液口对应第三活动液体箱的出液口,下端设出液口与第三液缸连通,在第三活动液体箱下降抵接中转液缸后,第三活动液体箱中的液体经中转液缸流入第三液缸中;在第一活动液体箱下降抵接第三液缸后,第三液压活塞将这部分液体压回至固定液体箱中;

    26、所述联动机构、传动装置、发电机、蓄电池依序连接,所述联动机构运动时,通过传动装置连接带动发电机发电,发电机所产生的电通过蓄电池储存;

    27、所述电磁阀、控制机构连接蓄电池,以通过蓄电池供电;所述电磁阀连接控制机构,以通过控制机构来控制电磁阀的开合。

    28、优选地,所述联动机构包括齿轮组、多个卷扬轴、多个滑轮、多个吊绳,第一活动液体箱与第三活动液体箱分别通过吊绳绕过滑轮连接至对应卷扬轴,各卷扬轴通过齿轮组连接,使各卷扬轴实现联动,在第一活动液体箱上升/下降时,第三活动液体箱下降/上升;所述齿轮组中其中一齿轮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连接传动装置以在齿轮组运转时带动传动装置运动。

    29、优选地,所述转轴上装设有电磁刹车器,所述电磁刹车器由蓄电池供电,用于通过人工控制电磁刹车器使第一轿厢到达需要楼层时暂时停止,所述电磁刹车器连接继电开关,所述继电开关通过无线方式连接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连接操作面板,通过人工操作操作面板,发送指令给控制机构,控制机构通过无线方式传输信号给继电开关,通过继电开关控制电磁刹车器,实现第一轿厢的暂时停止。

    30、优选地,所述第三液压活塞包括上部、下部、密封圈,所述上部固定于第三气缸,包括若干第一通孔,所述下部对应各第一通孔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底端与对应第二通孔顶端错开,所述密封圈位于下部上表面,其覆盖第一通孔底端但未覆盖第二通孔顶端,且上部与下部之间设有用于限制上部与下部之间分离距离的限位机构,使得当第三气缸下移时上部抵接于密封圈,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未连通,第三液压活塞上方的液体不能进入第三液压活塞上方;当第三气缸上移时上部脱离密封圈,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连通,第三液压活塞上方的液体能通过第一通孔、上部与下部之间的间隙、第二通孔进入第三液压活塞上方。

    31、一种如上所述的液体动力智能升降装置的运行方法,包括:

    32、步骤s21、打开相应电磁阀使固定液体箱中的液体流入第一活动液体箱中;

    33、步骤s22、当第一活动液体箱运动到最底端时,第三活动液体箱位于最顶端,第一活动液体箱抵压第三液缸,第一活动液体箱中的液体流入第三液缸中,且抵压第三气缸沿第三气缸活塞下降,挤压第三气缸中的气体;

    34、步骤s23、打开相应电磁阀使固定液体箱中的液体流入第三活动液体箱中,使第三活动液体箱增重,重于第一活动液体箱侧,第三活动液体箱下降,第一活动液体箱上升带动第一轿厢同步上升至最顶端,若到达某楼层需要停止时由人工控制暂时停止,第一活动液体箱上升过程中,第三气缸复位上升,带动第三气缸活塞上升,第三液缸中的液体由第三气缸活塞上方流入第三气缸活塞下方;

    35、步骤s24、第三活动液体箱到达最底端时,第三活动液体箱抵压中转液缸,第三活动液体箱中的液体流入中转液缸中,再从中转液缸流入第三液缸中;

    36、步骤s25、打开相应电磁阀使固定液体箱中的液体流入第一活动液体箱中,使第一活动液体箱增重,重于第三活动液体箱侧,第一活动液体箱下降,若到达某楼层需要停止时由人工控制暂时停止,第三活动液体箱上升至最顶端;

    37、步骤s26、当第一活动液体箱运动到最底端时,第一活动液体箱抵压第三液缸,第一活动液体箱中的液体流入第三液缸中,且抵压第三气缸沿第三气缸活塞下降,挤压第三气缸中的气体,第三气缸活塞将第三气缸活塞下方的液体压回至固定液体箱中;返回至步骤s23;

    38、循环运行步骤s23至步骤s26,使所述液体动力智能升降装置连续不断地运行。

    39、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液体动力智能升降装置及其运行方法,通过设置固定液体箱、第一活动液体箱、第二活动液体箱或第三活动液体箱、第一轿厢、第一压力泵、联动机构、发电机、蓄电池、传动装置、多个电磁阀、控制机构等部件,利用液体的循环,使第一轿厢在液体的重力作用下上下运行,且在运行过程中发电并储存于蓄电池中,通过蓄电池对电气控制部件供电来对电磁阀等进行控制以实现液体的循环往复流动,从而不需要电力驱动就能实现升降功能,能满足特定场合进行升降的需要,甚至还可以对外供电,满足住户日常用电需求。


    技术特征:

    1.一种液体动力智能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液体箱、第一活动液体箱、第二活动液体箱、第一轿厢、第一压力泵、联动机构、发电机、蓄电池、传动装置、多个电磁阀、控制机构、第二轿厢、第二压力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动力智能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机构包括齿轮组、多个卷扬轴、多个滑轮、多个吊绳,第一活动液体箱与第二活动液体箱分别通过吊绳绕过滑轮连接至对应卷扬轴,各卷扬轴通过齿轮组连接,使各卷扬轴实现联动,在第一活动液体箱上升/下降时,第二活动液体箱下降/上升;所述齿轮组中其中一齿轮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连接传动装置以在齿轮组运转时带动传动装置运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动力智能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上装设有电磁刹车器,所述电磁刹车器由蓄电池供电,用于通过人工控制电磁刹车器使第一轿厢到达需要楼层时暂时停止,所述电磁刹车器连接继电开关,所述继电开关通过无线方式连接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连接操作面板,通过人工操作操作面板,发送指令给控制机构,控制机构通过无线方式传输信号给继电开关,通过继电开关控制电磁刹车器,实现第一轿厢的暂时停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动力智能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压活塞包括上部、下部、密封圈,所述上部固定于第一气缸,包括若干第一通孔,所述下部对应各第一通孔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底端与对应第二通孔顶端错开,所述密封圈位于下部上表面,其覆盖第一通孔底端但未覆盖第二通孔顶端,且上部与下部之间设有用于限制上部与下部之间分离距离的限位机构,使得当第一气缸下移时上部抵接于密封圈,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未连通,第一液压活塞上方的液体不能进入第一液压活塞上方;当第一气缸上移时上部脱离密封圈,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连通,第一液压活塞上方的液体能通过第一通孔、上部与下部之间的间隙、第二通孔进入第一液压活塞上方;所述第二液压活塞结构与第一液压活塞相同。

    5.一种液体动力智能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液体箱、第一活动液体箱、第三活动液体箱、第一轿厢、第三压力泵、联动机构、发电机、蓄电池、传动装置、多个电磁阀、控制机构、中转液缸;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动力智能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机构包括齿轮组、多个卷扬轴、多个滑轮、多个吊绳,第一活动液体箱与第三活动液体箱分别通过吊绳绕过滑轮连接至对应卷扬轴,各卷扬轴通过齿轮组连接,使各卷扬轴实现联动,在第一活动液体箱上升/下降时,第三活动液体箱下降/上升;所述齿轮组中其中一齿轮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连接传动装置以在齿轮组运转时带动传动装置运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动力智能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上装设有电磁刹车器,所述电磁刹车器由蓄电池供电,用于通过人工控制电磁刹车器使第一轿厢到达需要楼层时暂时停止,所述电磁刹车器连接继电开关,所述继电开关通过无线方式连接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连接操作面板,通过人工操作操作面板,发送指令给控制机构,控制机构通过无线方式传输信号给继电开关,通过继电开关控制电磁刹车器,实现第一轿厢的暂时停止。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动力智能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液压活塞包括上部、下部、密封圈,所述上部固定于第三气缸,包括若干第一通孔,所述下部对应各第一通孔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底端与对应第二通孔顶端错开,所述密封圈位于下部上表面,其覆盖第一通孔底端但未覆盖第二通孔顶端,且上部与下部之间设有用于限制上部与下部之间分离距离的限位机构,使得当第三气缸下移时上部抵接于密封圈,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未连通,第三液压活塞上方的液体不能进入第三液压活塞上方;当第三气缸上移时上部脱离密封圈,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连通,第三液压活塞上方的液体能通过第一通孔、上部与下部之间的间隙、第二通孔进入第三液压活塞上方。

    9.一种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液体动力智能升降装置的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10.一种如权利要求5至8任一所述的液体动力智能升降装置的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智能升降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液体动力智能升降装置及其运行方法。该液体动力智能升降装置包括固定液体箱、第一活动液体箱、第二活动液体箱或第三活动液体箱、第一轿厢、第一压力泵、联动机构、发电机、蓄电池、传动装置、多个电磁阀、控制机构利用液体的循环,使第一轿厢在液体的重力作用下上下运行,且在运行过程中发电并储存于蓄电池中,通过蓄电池对电气控制部件供电来对电磁阀等进行控制以实现液体的循环往复流动,从而不需要电力驱动就能实现升降功能,能满足特定场合进行升降的需要,甚至还可以对外供电。

    技术研发人员:贺大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湘潭钧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2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3034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