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涉及电气连接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静触头支架及隔离开关。
背景技术:
1、隔离开关是一种用于电力系统中的开关设备,主要用于将电气设备或线路从电源断开,以确保电气设备在维护或检修期间的安全。
2、现有的隔离开关,电流回路受电动斥力影响,在承受较大短时电流时,常出现由于电动斥力导致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接触压力下降,从而出现动触头与静触头烧损、甚至熔焊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提供一种静触头支架及隔离开关,可以降低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的电动斥力,以解决现有隔离开关所受电动斥力较大,短时电流承载能力较弱,易于出现动触头及静触头烧损的技术问题。
2、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静触头支架,包括接触部、第一分流部、第二分流部、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
3、接触部、第一分流部及第二分流部均沿第一方向延伸,接触部、第一分流部及第二分流部沿第二方向排列,且接触部位于第一分流部与第二分流部之间,接触部第三方向的一侧用于设置静触点。
4、沿第一方向,第一连接部位于接触部、第一分流部及第二分流部的一端,且与接触部、第一分流部及第二分流部均电连接。第二连接部位于接触部、第一分流部及第二分流部的另一端,第二连接部与第一分流部及第二分流部电连接,与接触部无电连接关系。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及第三方向相互垂直。
5、通过第一方面提供的静触头支架,由于静触头支架包括并排设置的接触部、第一分流部和第二分流部,第一分流部和第二分流部与动触头等效电流分量的方向相同。隔离开关在合闸状态时,第一分流部与第二分流部能够对动触头起到一定的吸力作用,因此,可以削减静触头与动触头之间的斥力作用,从而有助于提升静触头与动触头之间的接触压力,增强隔离开关短时电流的承受能力,且能够避免或减轻熔焊现象的发生。
6、此外,本申请的第一分流部、第二分流部与接触部并排设置,如此,有助于吸力作用的发挥。
7、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接触部远离第一连接部的一端设置有引弧部。
8、通过该实施方式提供的静触头支架,通过在接触部远离第一连接部的一端设置有引弧部,如此,可以引导电弧朝向远离运动机构及静触头的方向移动,避免电弧对静触头、动触头及运动机构造成损伤。
9、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静触头支架为板状,静触头支架由冲压而形成。如此,具有制作简单,加工效率高的特点。
10、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接触部上设置有用于安装静触点的铆接孔。
11、通过该实施方式所提供的静触头支架,本申请在接触部上设置有用于安装静触点的铆接孔,如此,静触点可以通过铆接的方式与静触头支架固定连接。铆接工艺相对其他工艺成本更低,且加工可靠性及稳定性更高。
12、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分流部及第二分流部对称设置于接触部的两侧,且流经第一分流部及第二分流部的电流的大小及方向相同。
13、通过该实施方式所提供的静触头支架,本申请将第一分流部、第二分流部对称设置于接触部的两侧,且电流的大小及方向相同,如此,第一分流部、第二分流部对于动触头的吸力作用是对称的,有助于动触点与静触点的稳定接触。
14、第二方面,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隔离开关,隔离开关包括运动机构、动触头及静触头。动触头包括动触头支架、动触点及导线。在合闸状态下,动触头支架沿第一方向延伸,且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及第二端,第一端与运动机构连接。
15、动触点设置于动触头支架朝向静触头的一侧,且位于第一端及第二端之间。导线包括第一导电段,第一导电段电连接于动触头支架远离静触头的一侧,第一导电段与动触头支架的连接位置位于动触点与第二端的端面之间,且朝向运动机构延伸。
16、静触头包括静触头支架及静触点,静触头支架为上述任一的静触头支架,且接触部与动触头支架相对,静触点设置于接触部靠近动触头支架的一侧。第一连接部靠近运动机构,第二连接部远离运动机构。
17、本申请第二方面所提供的隔离开关包括了上述的静触头支架,因此,具有上述任一静触头支架所带来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18、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隔离开关包括壳体,静触头及动触头设置于壳体内。
19、壳体内还设置有第一限位部,第一限位部与壳体固定连接,且位于接触部远离动触头支架的一侧。
20、基于该实施方式所提供的隔离开关,由于接触部、第一分流部及第二分流部并排设置,因此,接触部、第一分流部及第二分流部远离动触头的一侧具有较大的空间。
21、本申请在接触部远离动触头支架的一侧设置第一限位部,第一限位部可以具有较厚的厚度,如此,可以对接触部形成有效支撑。当隔离开关合闸时,接触部在动触头的冲击下,依靠第一限位部的支撑,可以减少变形量,静触点与动触点可以可靠的接触。
22、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壳体内还固定设置有支撑筋板,支撑筋板位于第一限位部远离接触部的一侧。
23、基于该实施方式所提供的隔离开关,接触部、第一分流部及第二分流部远离动触头的一侧具有较大的空间,本申请在第一限位部远离接触部的一侧还设置有支撑筋板,如此,可以加强第一限位部对接触部的支撑强度,在隔离开关合闸时,减小变形量。
24、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壳体内还设置有第二限位部,第二限位部与壳体固定连接,且位于第一分流部与第二分流部靠近动触头支架的一侧。
25、基于该实施方式所提供的隔离开关,本申请在壳体内固定设置第二限位部,且第二限位部位于第一分流部与第二分流部靠近动触头支架的一侧,如此,静触头支架的接触部、第一分流部及第二分流部被限定在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之间,进而能够确保接触部、第一分流部及第二分流部在左右方向上位置的准确性,如此,既有助于减少接触部、第一分流部及第二分流部在冲击下的变形量,又能够减轻接触部在冲击作用下的震荡现象,提升隔离开关整体结构的可靠性。
26、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连接部沿第三方向延伸。壳体内还设置有第三限位部及第四限位部,第三限位部及第四限位部均与壳体固定连接。沿第一方向,第三限位部及第四限位部位于第二连接部的两侧。
27、基于该实施方式所提供的隔离开关,第二连接部沿第三方向延伸,在第二连接部的上下两侧设置第三限位部及第四限位部,第三限位部及第四限位部通过对第二连接部第一方向的位置进行限定,从而对静触头支架整体结构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置起到限定作用,如此,有助于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的稳定性。
1.一种静触头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接触部、第一分流部、第二分流部、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触头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设置有引弧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触头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触头支架为板状,所述静触头支架由冲压而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静触头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静触点的铆接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触头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流部及所述第二分流部对称设置于所述接触部的两侧,且流经所述第一分流部及所述第二分流部的电流的大小及方向相同。
6.一种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运动机构、动触头及静触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开关包括壳体,所述静触头及动触头设置于所述壳体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还固定设置有支撑筋板,所述支撑筋板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远离所述接触部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且位于所述第一分流部与所述第二分流部靠近所述动触头支架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