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布置动应力测量引线的整机高压涡轮引出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5-08-07  19


    本申请属于发动机测试,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布置动应力测量引线的整机高压涡轮引出结构。


    背景技术:

    1、航空发动机高压涡轮工作叶片长期处于高温、高压环境,为保证研制过程中试车的安全性,需对其工作状态下高压涡轮工作叶片的动应力进行测量,为发动机研制提供依据。

    2、针对双转子涡扇发动机,目前采用的高压涡轮工作叶片动应力测量主要是基于部件试验和核心机试验,其低压涡轮部分不装配或采用简化结构,引线空间充裕,装配及引线固定实施方便。

    3、但上述试验不能反映真实状态下的发动机高压涡轮工作叶片动应力水平,需开展整机状态下的测量。整机状态下受到低压部件空间占位、装配关系、涡轮高温高压环境等影响,对引线的路径选取、装配顺序及结构改装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针对整机高压涡轮工作叶片动应力测量已有专利提出一种轴心引线结构,即将测试引线通过轴心的引线套筒从涡轮盘心引至高压压气机前轴颈处的遥测装置,但将测试引线从高压涡轮工作叶片引至轴心仍然受涡轮盘后空间限制,存在引线无法可靠固定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于布置动应力测量引线的整机高压涡轮引出结构,主要包括:

    2、涡轮盘,在涡轮盘后端的涡轮后挡板与低压一导内环的篦齿连接处加厚形成凸起,在所述凸起处设置第一引线孔,用于将布置在涡轮后挡板的引线引导至涡轮盘的外壁面上,并随涡轮盘的外壁面、盘轴连接臂的外壁面向涡轮盘前端延伸;

    3、涡轮后轴,其前侧面与盘轴连接臂压紧对接,后侧面与篦齿盘压紧对接,在所述涡轮后轴上开设第二引线通孔,以将盘轴连接臂处的引线引导至涡轮后轴的后侧面,并在涡轮后轴后侧面与篦齿盘之间开设第三引线通孔,以将引线引导至涡轮后轴后侧根部,涡轮后轴前侧在朝向引线套筒的导线引出孔处加厚形成支撑腿,支撑腿上开设贯穿涡轮后轴前后侧的第四引线通孔,用于将引线引导至引线套筒内,再由引线套筒将引线引导至位于高压压气机处的遥测装置。

    4、优选的是,所述引线包括两段,第一段从涡轮后挡板引导至涡轮后轴后侧根部,第二段从遥测装置引导至涡轮后轴后侧根部,两段引线在涡轮后轴后侧根部焊接。

    5、优选的是,在涡轮盘后端的涡轮后挡板与低压一导内环的篦齿连接处加厚形成凸起的同时,缩短低压一导内环的篦齿长度,以使涡轮后挡板与低压一导内环的间隙与增加凸起之前相同。

    6、优选的是,所述第三引线通孔通过在涡轮后轴后侧面开槽形成。

    7、优选的是,所述第三引线通孔通过在篦齿盘上开槽形成。

    8、优选的是,所述支撑腿处的第四引线通孔与引线套筒的导线引出孔的角向相同。

    9、本申请引线精巧、结构可靠,保障了测试引线以及发动机的安全。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布置动应力测量引线的整机高压涡轮引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布置动应力测量引线的整机高压涡轮引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线(3)包括两段,第一段从涡轮后挡板(11)引导至涡轮后轴(4)后侧根部,第二段从遥测装置引导至涡轮后轴(4)后侧根部,两段引线在涡轮后轴(4)后侧根部焊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布置动应力测量引线的整机高压涡轮引出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涡轮盘(1)后端的涡轮后挡板(11)与低压一导内环(2)的篦齿连接处加厚形成凸起(12)的同时,缩短低压一导内环(2)的篦齿长度,以使涡轮后挡板(11)与低压一导内环(2)的间隙与增加凸起(12)之前相同。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布置动应力测量引线的整机高压涡轮引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引线通孔(44)通过在涡轮后轴(4)后侧面(42)开槽形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布置动应力测量引线的整机高压涡轮引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引线通孔(44)通过在篦齿盘(5)上开槽形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布置动应力测量引线的整机高压涡轮引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腿(45)处的第四引线通孔(46)与引线套筒(6)的导线引出孔(61)的角向相同。


    技术总结
    本申请属于发动机测试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布置动应力测量引线的整机高压涡轮引出结构。该结构包括涡轮盘(1)及涡轮后轴(4),涡轮盘(1)后端的涡轮后挡板(11)与低压一导内环(2)之间设置连通涡轮后挡板(11)与盘轴连接臂(14)的第一引线孔(13);涡轮后轴(4)上开设连通盘轴连接臂(14)与涡轮后轴(4)后侧面的第二引线通孔(43),并在涡轮后轴(4)后侧面(42)与篦齿盘(5)之间开设第三引线通孔(44),涡轮后轴(4)前侧在朝向引线套筒(6)的导线引出孔处形成支撑腿(45),其上开设贯穿涡轮后轴(4)前后侧的第四引线通孔(46)。本申请结构可靠,保障了测试引线以及发动机的安全。

    技术研发人员:张建,李娜,张清,刘光远,詹月心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2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3106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