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快换支架及包含其的电动汽车。
背景技术:
1、目前,汽车尾气的排放仍然是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因素,为了治理汽车尾气,人们研制出了天然气汽车、氢燃料汽车、太阳能汽车和电动汽车以替代燃油型汽车。而其中最具有应用前景的是电动汽车。目前的电动汽车主要包括直充式和快换式两种。由于受充电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目前很多新能源电动汽车逐步采用快速更换电池的模式进行能源补给。
2、电动汽车在更换电池时,换电设备从电动汽车上取下亏电电池并将亏电电池转送至电池转运设备,电池转运设备之后将亏电电池转送至电池仓进行充电。之后,电池转运设备再从电池仓取出满电电池并将满电电池转送至换电设备,由换电设备将满电电池安装到电动汽车中。
3、其中,满电电池安装到电动汽车是通过将满电电池安装到位于电动汽车底部的快换支架上,快换支架上设有用于电池的电池端电连接器电连接的车体端电连接器,同时,快换支架上还设有用于将电池锁止固定在快换支架上的锁止机构,由于电池的重量较大,从而快换支架需要具备匹配的强度以实现电池的可靠连接、安装。
4、目前由于前梁的结构强度较低使得快换支架的整体结构的强度降低,从而影响了电池包安装在电动汽车底盘上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进而影响了电池包向电动汽车供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前梁的结构强度较低使得快换支架的整体结构的强度降低,从而影响了电池包安装在电动汽车底盘上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进而影响了电池包向电动汽车供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的缺陷,提供一种快换支架及包含其的电动汽车。
2、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3、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快换支架,设于电动汽车底部,用于连接安装电池包,所述快换支架包括前梁,所述前梁上设有车端电连接器,用于和电池包上的电池端电连接器电连接,所述前梁上设有多个加强件,多个所述加强件至少沿所述前梁的长度方向和/或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4、在本方案中,在前梁上设置加强件,提高了前梁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从而提高了快换支架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进而提高了电池包通过快换支架连接至电动汽车的底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另外,采用上述结构形式,提高了车端电连接器和电池端电连接器电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5、较佳地,所述前梁包括相连接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所述第一本体位于所述第二本体靠近电池包的一侧,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之间具有容纳腔,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上均设有所述加强件。
6、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连接,使得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中的其中一个出现损坏,只需要更换损坏的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即可实现,降低了使用成本;另外,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上均设有加强件,进一步提高了前梁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快换支架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
7、较佳地,所述加强件为自所述第一本体和/或所述第二本体表面朝向所述容纳腔凹陷形成的加强筋。
8、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通过加强筋实现了对第一本体和/或第二本体的加强,提高了前梁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从而提高了快换支架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进而提高了电池包通过快换支架连接至电动汽车的底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另外,采用上述结构形式,具有方便加工的特点。
9、较佳地,所述前梁包括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第三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用于安装所述车端电连接器,所述第二安装部用于安装液冷连接器,所述第三安装部用于连接所述快换支架的纵梁,所述第二安装部与所述电池包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电池包的距离,所述第三安装部与所述电池包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安装部与所述电池包的距离,所述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三安装部之间具有过渡面,所述加强筋位于所述过渡面上。
10、在本方案中,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和第三安装部之间的过渡面为曲面,提高了前梁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从而提高了快换支架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进而提高了电池包通过快换支架连接至电动汽车的底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11、较佳地,所述加强筋沿所述前梁的长度方向延伸,沿所述前梁高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加强筋。
12、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进一步提高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强度和稳定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前梁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进而提高了快换支架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使得电池包通过快换支架连接至电动汽车的底盘更为稳定性和可靠性。
13、较佳地,所述第一本体的顶部设有朝向所述第二本体方向弯折的第一翻边,所述第二本体的顶部设有朝向所述第一本体方向弯折的第二翻边,所述第一翻边位于所述第二翻边上方;
14、和/或,所述第一本体的底部设有朝向所述第二本体方向弯折的第三翻边,所述第二本体的底部设有朝向所述第一本体方向弯折的第四翻边,第三翻边位于所述第四翻边的底部。
15、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的连接实现了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连接,具有方便连接的特点;另外,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的设置,提高了第一本体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进一步提高了前梁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进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快换支架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以及电池包连接至电动汽车的底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16、较佳地,所述第一翻边上开设有第一贯穿孔,所述第二翻边覆盖所述第一贯穿孔在所述第一贯穿孔轴线方向上的投影,所述第二翻边与所述第一翻边靠近所述第一贯穿孔的表面连接;
17、和/或,所述第三翻边上开设有第二贯穿孔,所述第四翻边覆盖所述第二贯穿孔在所述第二贯穿孔轴线方向上的投影,所述第四翻边与所述第三翻边靠近所述第二贯穿孔的表面连接。
18、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通过第一贯穿孔方便了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的连接;通过第二贯穿孔方便了第三翻边和第四翻边的连接。
19、较佳地,所述加强件包括第一加强部,所述第一加强部设于所述第一翻边上,至少部分所述第一贯穿孔开设于所述第一加强部的上;
20、和/或,所述加强件还包括第二加强部,所述第二加强部设于所述第三翻边上,至少部分所述第二贯穿孔开设于所述第二加强部上。
21、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至少部分第一贯穿孔开设在第一加强部上,可以防止开设第一贯穿孔影响第一本体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进而可以防止影响前梁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至少部分第二贯穿孔开设在第二加强部上,可以防止开设第二贯穿孔影响第一本体或第二本体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进而可以防止影响前梁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
22、较佳地,所述加强件还包括第三加强部,所述第三加强部设于所述第二翻边上,所述第三加强部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加强部的形状相匹配,所述第一加强部在所述第一贯穿孔的轴线方向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三加强部上;
23、和/或,所述加强件还包括第四加强部,所述第四加强部设于所述第四翻边上,所述第四加强部与所述第二加强部的形状相匹配,所述第二加强部在所述第二贯穿孔的轴线方向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四加强部上。
24、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通过第一贯穿孔实现了第一加强部和第三加强部的连接,提高了前梁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由于第三加强部的形状和第一加强部的形状相匹配,增加了第一加强部和第三加强部的连接面积,进一步提高了前梁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另外,通过第二贯穿孔实现了第二加强部和第四加强部的连接,提高了前梁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由于第二加强部的形状和第四加强部的形状相匹配,增加了第二加强部和第四加强部的连接面积,进一步提高了前梁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
25、较佳地,所述第三翻边和所述第四翻边上分别开设第一排水孔和第二排水孔,所述容纳腔通过所述第一排水孔和所述第二排水孔与外界连通。
26、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通过第一排水孔和第二排水孔,可以将容纳腔内的液体排出,从而防止容纳腔中的液体提高了容纳腔中其他电连接器的使用安全性。
27、较佳地,所述加强件包括多个第五加强部,多个所述第五加强部沿所述前梁的长度方向和/或高度方向上间隔设置。
28、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通过设置第五加强部,提高了前梁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从而提高了快换支架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进而提高了电池包通过快换支架连接至电动汽车的底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9、较佳地,所述第五加强部沿所述前梁的长度方向延伸。
30、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进一步提高了前梁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
31、较佳地,所述前梁上开设多个凹陷,多个所述凹陷对称开设于所述前梁上。
32、在本方案中,通过开设凹陷降低了前梁的重量。另外,采用上述结构形式,可以防止前梁和其他结构产生干涉。
33、较佳地,所述凹陷自所述前梁的上表面倾斜向下延伸。
34、较佳地,所述快换支架还包括多个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的一端与所述前梁背向所述电池包的一侧连接,所述固定支架的另一端向外凸出并用于连接所述电动汽车的底盘;多个所述固定支架沿所述前梁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35、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固定支架的设置便于实现前梁与电动汽车的底盘的连接,从而便于将电池包通过快换支架安装到电动汽车的底盘上,并提高快换支架与电动汽车的底盘的连接强度。
36、较佳地,所述快换支架还包括多个安装支耳,所述安装支耳的一端与所述前梁背向所述电池包的一侧连接,所述安装支耳的另一端用于连接于所述电动汽车的底部的防护板;多个所述安装支耳沿所述前梁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37、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通过多个安装支耳起到支点作用,实现精确定位固定,且进一步加强连接。
38、较佳地,所述快换支架还包括后梁和两个纵梁,两个所述纵梁的两端连接于所述前梁和所述后梁,以使所述前梁、所述后梁和两个所述纵梁合围成用于容纳所述电池包的框架结构。
39、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通过框架结构实现对前梁的进一步加固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前梁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从而从而提高了快换支架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进而提高了电池包通过快换支架连接至电动汽车的底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0、本发明继续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所述电动汽车包括电池包以及如上任一项所述的快换支架。
41、在本方案中,将上述快换支架应用至电动汽车上,可以通过在前梁上设置加强件,提高了前梁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从而提高了快换支架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进而提高了电池包通过快换支架连接至电动汽车的底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另外,采用上述结构形式,提高了车端电连接器和电池端电连接器电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2、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43、在前梁上设置加强件,提高了前梁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从而提高了快换支架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进而提高了电池包通过快换支架连接至电动汽车的底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另外,采用上述结构形式,提高了车端电连接器和电池端电连接器电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1.一种快换支架,设于电动汽车底部,用于连接安装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快换支架包括前梁,所述前梁上设有车端电连接器,用于和电池包上的电池端电连接器电连接,所述前梁上设有多个加强件,多个所述加强件至少沿所述前梁的长度方向和/或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换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梁包括相连接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所述第一本体位于所述第二本体靠近电池包的一侧,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之间具有容纳腔,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上均设有所述加强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快换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为自所述第一本体和/或所述第二本体表面朝向所述容纳腔凹陷形成的加强筋。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快换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梁包括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第三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用于安装所述车端电连接器,所述第二安装部用于安装液冷连接器,所述第三安装部用于连接所述快换支架的纵梁,所述第二安装部与所述电池包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电池包的距离,所述第三安装部与所述电池包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安装部与所述电池包的距离,所述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三安装部之间具有过渡面,所述加强筋位于所述过渡面上;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快换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的顶部设有朝向所述第二本体方向弯折的第一翻边,所述第二本体的顶部设有朝向所述第一本体方向弯折的第二翻边,所述第一翻边位于所述第二翻边上方;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快换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翻边上开设有第一贯穿孔,所述第二翻边覆盖所述第一贯穿孔在所述第一贯穿孔轴线方向上的投影,所述第二翻边与所述第一翻边靠近所述第一贯穿孔的表面连接;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快换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翻边和所述第四翻边上分别开设第一排水孔和第二排水孔,所述容纳腔通过所述第一排水孔和所述第二排水孔与外界连通。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换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包括多个第五加强部,多个所述第五加强部沿所述前梁的长度方向和/或高度方向上间隔设置;优选地,所述第五加强部沿所述前梁的长度方向延伸;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换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快换支架还包括多个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的一端与所述前梁背向所述电池包的一侧连接,所述固定支架的另一端向外凸出并用于连接所述电动汽车的底盘;多个所述固定支架沿所述前梁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10.一种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汽车包括电池包以及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快换支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