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1、随着用户对舒适性需求和健康的提升,当室内温度维持一个较为舒适的环境时,为避免冷风直吹导致的舒适性差及带来感冒、受凉等健康问题,现有技术中的部分空调器具备无风感功能,通过在导风板上设计微孔,能够将空调器吹出的气流疏散成众多细微的气丝,把强风分成无风感气流,但由于导风板上打孔使得有效的通风面积相比原来的出风面积有所降低,使得制冷能力有所衰减,房间温降速度和冷量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所述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可以在提高舒适性的同时保障空调器的有效出风量,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2、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所述空调器包括壳体和风道件,所述壳体上具有进风口、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设于所述壳体的前侧壁上,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上方且设于所述壳体的顶部,所述风道件设于所述壳体内且限定出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连通所述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风道连通所述进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所述控制方法包括:获取所述空调器的运行模式;确定所述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采集所述空调器所在空间内用户与所述空调器之间的距离l;确定用户与所述空调器之间的最小距离l小于等于第一预设值;控制所述空调器开启无风感功能。
3、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通过用户与空调器之间的最小距离l与第一预设值的关系控制空调器是否开启无风感功能,可以提高舒适性,避免冷风直吹导致的感冒、受凉等健康问题。并且,通过设有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可以增大空调器的出风面积,提高空调器的有效出风量,扩大空调器的送风角度,增大气流的覆盖范围,提高空调器的制冷效率和制热效率,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4、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预设值为2.5m。
5、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的前方区域在所述空调器的左右方向上分为多个区域,所述空调器具有多种无风感模式,多种无风感模式与多个区域一一对应,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获取用户在所述空调器的左右方向上所处的区域;根据用户所处的区域,控制所述空调器按照对应的无风感模式运行。
6、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的前方区域在所述空调器的左右方向上分为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和所述第三区域均为以所述空调器前侧壁的沿竖直方向延伸的中心线上的点为圆心的扇形区域,所述第二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三区域之间且位于所述空调器的正前方,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三区域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区域的左侧和右侧。
7、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风口处设有导风组件,所述导风组件包括第一导风组件和第二导风组件,所述第一导风组件包括沿上下方向间隔开的多个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可转动地设于所述风道件上且所述第一导风板的转动轴线沿所述壳体的左右方向延伸,沿气流流动方向,所述第二导风组件位于所述第一导风组件的上游,所述第二导风组件包括多个间隔开的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二导风板可转动地设于所述风道件上且所述第二导风板的转动轴线沿竖直方向延伸,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二风道的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的出口,所述第二导风板包括沿所述空调器的左右方向间隔开的两组,两组所述第二导风板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沿竖直方向延伸的中心线的两侧。
8、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确定所述用户处于所述第二区域;控制所述空调器按照全无风感模式运行。
9、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全无风感模式为第二出风口打开,所述第二导风板转动至关闭所述第二风道的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的出口的位置,所述第一导风板的出风端朝向所述空调器的正前方延伸。
10、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确定所述用户处于所述第一区域;控制所述空调器按照左无风感模式运行。
11、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左无风感模式为第二出风口打开,左侧一组所述第二导风板转动至关闭所述第二风道的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的出口的位置,右侧一组的所述第二导风板的出风端朝向所述空调器的正前方延伸,所述第一导风板的出风端朝向所述空调器的正前方延伸。
12、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确定所述用户处于所述第三区域;控制所述空调器按照右无风感模式运行。
13、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右无风感模式为第二出风口打开,右侧一组所述第二导风板转动至关闭所述第二风道的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的出口的位置,左侧一组的所述第二导风板的出风端朝向所述空调器的正前方延伸,所述第一导风板的出风端朝向所述空调器的正前方延伸。
14、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确定用户与所述空调器之间的最小距离l小于等于第二预设值,所述第二预设值小于所述第一预设值;控制所述第一导风板的出风端朝向所述空调器的前侧上方倾斜角度a。
15、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预设值为1m。
16、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a满足:1°≤a≤89°。
17、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以所述空调器前侧壁上沿竖直方向延伸的中心线上的点为坐标原点,过坐标原点朝向所述空调器正前方延伸的直线为0度坐标轴,所述第二区域的角度为-40°到40°。
18、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采集所述空调器所在空间内用户与所述空调器之间的距离l包括:每隔预设时间采集所述空调器所在空间内用户与所述空调器之间的距离l。
19、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预设时间为2-60s。
20、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1.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壳体和风道件,所述壳体上具有进风口、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设于所述壳体的前侧壁上,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上方且设于所述壳体的顶部,所述风道件设于所述壳体内且限定出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连通所述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风道连通所述进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设值为2.5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的前方区域在所述空调器的左右方向上分为多个区域,所述空调器具有多种无风感模式,多种无风感模式与多个区域一一对应,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的前方区域在所述空调器的左右方向上分为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和所述第三区域均为以所述空调器前侧壁的沿竖直方向延伸的中心线上的点为圆心的扇形区域,所述第二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三区域之间且位于所述空调器的正前方,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三区域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区域的左侧和右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口处设有导风组件,所述导风组件包括第一导风组件和第二导风组件,所述第一导风组件包括沿上下方向间隔开的多个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可转动地设于所述风道件上且所述第一导风板的转动轴线沿所述壳体的左右方向延伸,沿气流流动方向,所述第二导风组件位于所述第一导风组件的上游,所述第二导风组件包括多个间隔开的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二导风板可转动地设于所述风道件上且所述第二导风板的转动轴线沿竖直方向延伸,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二风道的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的出口,所述第二导风板包括沿所述空调器的左右方向间隔开的两组,两组所述第二导风板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沿竖直方向延伸的中心线的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全无风感模式为第二出风口打开,所述第二导风板转动至关闭所述第二风道的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的出口的位置,所述第一导风板的出风端朝向所述空调器的正前方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无风感模式为第二出风口打开,左侧一组所述第二导风板转动至关闭所述第二风道的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的出口的位置,右侧一组的所述第二导风板的出风端朝向所述空调器的正前方延伸,所述第一导风板的出风端朝向所述空调器的正前方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右无风感模式为第二出风口打开,右侧一组所述第二导风板转动至关闭所述第二风道的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的出口的位置,左侧一组的所述第二导风板的出风端朝向所述空调器的正前方延伸,所述第一导风板的出风端朝向所述空调器的正前方延伸。
12.根据权利要求6-11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预设值为1m。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a满足:1°≤a≤89°。
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以所述空调器前侧壁上沿竖直方向延伸的中心线上的点为坐标原点,过坐标原点朝向所述空调器正前方延伸的直线为0度坐标轴,所述第二区域的角度为-40°到40°。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采集所述空调器所在空间内用户与所述空调器之间的距离l包括: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时间为2-60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