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内导管、输送组件以及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5-11-13  2


    本申请涉及医疗器械,特别是涉及支架、内导管、输送组件以及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1、随着腔内治疗技术及介入器材的日益进步,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凭借其微创、降低死亡率、围手术期发病率和缩短住院时间等优点得到广泛认同,已逐步取代传统开放手术作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首选。随着术者对于腔内修复术的学习加深,对于各重要分支血管的重建,目前很多术者都在直管型支架上采用原位开窗技术、体外预开窗技术,或者采用一体化带分支支架的支架系统,拓展了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适应范围,然而,无论术者采用哪种手段进行支架植入,对于分支血管的通路建立都至关重要。

    2、对于原位开窗技术,大多利用穿刺针或者腔内激光穿孔技术,在直管型支架上打孔,然后利用球囊扩孔,完成开窗,通过此窗口超选分支血管,再植入分支小支架,保证分支血管的血供。对于预开窗技术,目前多是厂家在支架制作过程中,预先加入了窗口,也有术者在术中对支架进行现场开窗,然后重新安装支架,再植入到病人体内,植入支架后继续利用导引导管和导引导丝,穿过主体支架的预开窗位置,选入到分支血管,通路建立完成,然后引导分支小支架植入相应分支血管。另外还有一体化带分支支架的支架系统,将整体支架定位在分支血管附近,将一体化分支支架拉入分支血管之后,再完全释放整体支架系统。

    3、但是,原位开窗技术在手术中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由于释放过程中,支架的形态无法保证,往往分支血管口会被金属支架段阻挡,此时在造影技术下无法清楚识别,在穿孔过程中有可能会直接损伤金属支架段,或者因为支架段的干扰使得穿孔位置偏离较大,甚至损伤血管。预开窗主体支架的植入中,通常是先植入开窗的主体支架,再进行超选建立分支血管的导引通道,此过程往往因为术前对血管的造影评估不准确或者术中定位问题,在主体支架释放之后支架段弹开,开窗区域无法准确对准分支血管进口,部分分支血管被覆膜遮盖,此时利用导丝和导管超选的难度会明显提升。而一体化分支型支架系统往往需要对分支支架进行预引导,仅仅局限于一些特点血管区域,对于脏器区的分支血管,无法牵拉分支支架进入。因此,本领域亟需提供一种简单、可靠的方式完成分支血管的通路建立。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提及的至少一个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支架、内导管、输送组件以及输送装置。

    2、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支架,所述支架包括:

    3、支架本体,所述支架本体具有轴向贯通的支架内腔,所述支架本体的表面开设有连通所述支架内腔的支架窗口,所述支架本体具有展开状态和束缚状态,所述支架本体在展开状态时包括在轴向上分布的束缚区段和非束缚区段,所述支架窗口在所述支架本体的束缚状态时位于所述束缚区段和所述非束缚区段的交界处;

    4、第一束缚件,所述第一束缚件设置在所述支架本体的束缚区段,用于辅助束缚所述支架本体的束缚区段,使得所述支架本体的束缚区段部分展开。

    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架本体包括在轴向上分布的两个所述非束缚区段和一个所述束缚区段,所述束缚区段位于两个所述非束缚区段之间,所述支架窗口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支架窗口分别位于两个所述非束缚区段和所述束缚区段的两个交界处;和/或,

    6、所述第一束缚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束缚件沿着轴向间隔分布在所述束缚区段。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束缚件采用为第一束缚线圈,所述第一束缚线圈连接在所述支架本体的束缚区段。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束缚线圈包含两个单元线圈,两个所述单元线圈均连接在所述支架本体的束缚区段,所述第一束缚线圈中的一个所述单元线圈用于穿设另一个所述单元线圈,并在穿过另一个所述单元线圈的线圈部分构建出束缚半孔通道。

    9、一种用于输送组件的内导管,所述内导管包括:

    10、内管本体,所述内管本体具有轴向贯通的内管内腔,所述内管本体具有支架装配区段,所述支架装配区段用于装配所述支架;

    11、第二束缚件,所述第二束缚件设置在所述内管本体,用于辅助束缚所述支架。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束缚件上开设有束缚穿线孔,所述束缚穿线孔用于穿设束缚丝线;和/或,

    13、所述第二束缚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束缚件沿着轴向间隔分布在所述支架装配区段。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束缚件采用为第二束缚线圈,所述第二束缚线圈连接在所述内管本体的支架装配区段。

    15、一种输送组件,所述输送组件包括:

    16、外导管,所述外导管具有轴向贯通的外管内腔;

    17、所述内导管,所述内导管活动装配在所述外导管的外管内腔中;

    18、所述支架,所述支架装配在所述外导管和所述内导管之间,且所述支架位于所述内导管的支架装配区段;

    19、束缚组件,所述束缚组件用于连接所述第一束缚件,进而将所述支架本体的束缚区段束缚在所述内导管上,使得所述支架本体的束缚区段部分展开。

    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束缚组件包括所述内导管上的所述第二束缚件、以及包括第三束缚件。

    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束缚件为束缚丝线,所述束缚丝线穿设于所述支架的支架窗口,并连接所述第一束缚件和所述第二束缚件,进而将所述支架本体的束缚区段束缚在所述内导管上,使得所述支架本体的束缚区段部分展开。

    22、一种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装置包括所述输送组件。

    23、上述支架、内导管、输送组件以及输送装置中,支架可以在植入体内后实施半束缚技术,即支架的非束缚区段自由展开、束缚区段被控地展开,这种半束缚技术能够增加支架开窗的操作简易程度,其既能保证主腔内的血供,也能方便对支架窗口和分支血管的超选。而且此时支架的非束缚区段已经贴合血管,后续的超选也不会轻易让支架移位,支架的夹持技术同样让超选具有更多可操作性。



    技术特征:

    1.一种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本体包括在轴向上分布的两个所述非束缚区段和一个所述束缚区段,所述束缚区段位于两个所述非束缚区段之间,所述支架窗口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支架窗口分别位于两个所述非束缚区段和所述束缚区段的两个交界处;和/或,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束缚件采用为第一束缚线圈,所述第一束缚线圈连接在所述支架本体的束缚区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束缚线圈包含两个单元线圈,两个所述单元线圈均连接在所述支架本体的束缚区段,所述第一束缚线圈中的一个所述单元线圈用于穿设另一个所述单元线圈,并在穿过另一个所述单元线圈的线圈部分构建出束缚半孔通道。

    5.一种用于输送组件的内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导管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束缚件上开设有束缚穿线孔,所述束缚穿线孔用于穿设束缚丝线;和/或,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束缚件采用为第二束缚线圈,所述第二束缚线圈连接在所述内管本体的支架装配区段。

    8.一种输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组件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输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束缚组件包括所述内导管上的所述第二束缚件、以及包括第三束缚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输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束缚件为束缚丝线,所述束缚丝线穿设于所述支架的支架窗口,并连接所述第一束缚件和所述第二束缚件,进而将所述支架本体的束缚区段束缚在所述内导管上,使得所述支架本体的束缚区段部分展开。

    11.一种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8-10中任一项所述的输送组件。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支架、内导管、输送组件以及输送装置,支架本体具有轴向贯通的支架内腔,支架本体的表面开设有连通支架内腔的支架窗口,支架本体包括在轴向上分布的束缚区段和非束缚区段,支架窗口位于束缚区段和非束缚区段之间,第一束缚件设置在支架本体的束缚区段,用于辅助束缚支架本体的束缚区段,使得支架本体的束缚区段部分展开。支架可以在植入体内后实施半束缚技术,这种半束缚技术能够增加支架开窗的操作简易程度,其既能保证主腔内的血供,也能方便对支架窗口和分支血管的超选,而且非束缚区段已经贴合血管,后续的超选也不会轻易让支架移位,支架的夹持技术同样让超选具有更多可操作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伟一,朱永锋,高阳,姚禹,单文雯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微创心脉医疗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2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3195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