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学各向异性膜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1、在显示装置、相机及传感器等的各种用途中,使用光学各向异性膜。
2、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光学各向异性补偿面板,其具备基于准备好的客-主系统的1个以上的光学各向异性层。
3、以往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第2011-51906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1、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2、近年来,在光学各向异性膜中,要求取向性、耐光性及耐湿热性全部优异。
3、耐光性是指,在对光学各向异性膜照射光时,在光照射前后光学各向异性膜的光学特性(例如,面内延迟等)不易发生变化。并且,耐湿热性是指,在高温高湿下保管光学各向异性膜时,在保管前后光学各向异性膜的光学特性(例如,偏振度等)不易发生变化。
4、本发明人等对使用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材料的光学各向异性膜进行了研究的结果,发现不满足近来的要求水平,需要进一步改进。
5、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取向性、耐光性及耐湿热性全部优异的光学各向异性膜。
6、并且,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
7、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8、本发明人等对现有技术的问题点进行了深入研究的结果,发现能够通过以下结构来解决上述课题。
9、〔1〕
10、一种光学各向异性膜,其包含:
11、液晶性化合物或聚合物;及
12、有机化合物的凝聚体,其中,
13、上述光学各向异性膜在可见光线区域不具有吸收,
14、上述凝聚体的长轴的长度相对于上述凝聚体的短轴的长度之比的平均值为2.0以上,
15、上述凝聚体的长轴的平均长度为1onm以上。
16、〔2〕
17、根据〔1〕所述的光学各向异性膜,其中,
18、所述光学各向异性膜在红外线区域具有吸收。
19、〔3]
20、根据〔2〕所述的光学各向异性膜,其中,
21、红外线区域中的二色比为10以上。
22、〔4〕
23、根据〔2〕或〔3〕所述的光学各向异性膜,其中,
24、上述光学各向异性膜在波长550nm下的慢轴与上述光学各向异性膜在红外线区域的极大吸收波长下的吸收最大的方向所成的角为0~10°或80~100°。
25、〔5]
26、根据〔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各向异性膜,其中,
27、上述凝聚体为j聚集体。
28、〔6〕
29、根据〔5〕所述的光学各向异性膜,其中,
30、在将上述凝聚体的红外线区域的吸收光谱进行波形分离时,上述吸收光谱由源自上述j聚集体的多个峰构成。
31、〔7〕
32、根据〔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各向异性膜,其中,
33、上述光学各向异性膜包含上述液晶性化合物,
34、上述液晶性化合物为溶致液晶性。
35、〔8〕
36、一种显示装置,其包含〔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各向异性膜。
37、发明效果
38、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取向性、耐光性及耐湿热性全部优异的光学各向异性膜。
39、并且,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显示装置。
1.一种光学各向异性膜,其包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各向异性膜,其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各向异性膜,其中,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各向异性膜,其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各向异性膜,其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各向异性膜,其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各向异性膜,其中,
8.一种显示装置,其包含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各向异性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