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水泵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高效率低噪音自吸泵。
背景技术:
2.目前自吸泵属自吸式离心泵,是一种需要在启动前泵的进口管路灌有水,经过短时间运转,通过叶轮的高速旋转将进口管路水抽走形成负压,使液体进入泵内,完成自吸过程。
3.相关技术如公告号为cn110206735b公开的一种自吸泵,包括机座、设置于机座上的泵体,泵体的侧壁设置有连通其内部的进水管,且上端设置有连通其内部的出水口,泵体上设置有分别连通进水管和出水口的管套,管套外壁滑动连接有滑套,滑套背离泵体的一端外壁有一圈法兰盘;泵体的侧壁以及上端均设置有一对分布于管套两侧的固定杆,固定杆的一端铰接于泵体,且另一端设置有长条形的固定块,并且滑套的外壁设置有供固定杆以及固定块嵌入的固定槽,固定块上设置有用于将其固定于固定槽内的锁定部。
4.对于上述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当使用自吸泵时,泵体内叶轮转动使得泵体进水管处形成负压,将进水管连接的管内空气和水吸进入泵体内,然后将吸入的水和空气从出水口排出。由于出水口单独竖直向上设置,使得单个的出水口接水管后受重力容易下压导致出水口连接的管道受压迫,使得单个的出水口出水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高自吸泵的出水效率,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效率低噪音自吸泵。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高效率低噪音自吸泵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高效率低噪音自吸泵,包括泵体、设置于所述泵体上的电机,所述电机输出轴转动于泵体内并同轴连接有叶轮,所述泵体上开设有进水管,所述泵体两侧的侧壁上对称开设有出水管一和出水管二,所述进水管位于所述叶轮轴线的上方,所述电机朝向叶轮的端盖上开设有连通出水管一和出水管二的出水管道,所述泵体内设有控制出水管一和出水管二单个打开或同时打开的控制阀。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使用自吸泵时,控制阀将出水管一或出水管二打开,电机带动叶轮转动,以使泵体内残余的水随叶轮转动后从打开的出水管一或出水管二甩出,使得进水管呈负压将水吸入。然后利用控制阀将出水管一和出水管二同时打开,使得进水管进入的水从出水管一和出水管二流出,并使得流出的水沿水平方向流动,减少连接在出水管一和出水管二上水管受到的压迫,并且通过一分为二的出水方式,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吸泵的出水效率。
8.可选的,所述控制阀包括沿竖直方向滑移于电机端盖内的滑板一、滑板二、设置于电机端盖内驱动滑板一下滑将出水管一封堵的驱动件一、设置于电机端盖内驱动滑板二下滑将出水管二封堵的驱动件二。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将出水管一打开时,通过启动驱动件一驱动滑板一上
滑将出水管一打开,驱动件二驱动滑板下滑将出水管二关闭。当将出水管二打开时,驱动件一驱动滑板一下滑将出水管一封堵,驱动件二驱动滑板上滑将出水管二打开。当将出水管一和出水管二同时打开时,驱动件一驱动滑板一上滑,驱动件二驱动滑板二上滑,以将出水管一和出水管二同时关闭,从而便于控制出水管一和出水管二单独打开或同时打开。
10.可选的,所述驱动件一包括铰接于所述电机端盖内的铰接板一、螺纹连接于电机端盖上并抵接于铰接板一上端的螺纹柱一,所述驱动件二包括铰接于所述电机端盖内的铰接板二、螺纹连接于电机端盖上并抵接于铰接板二上端的螺纹柱二,所述滑板一设置于所述铰接板一下端,所述滑板二设置于所述铰接板二下端,所述铰接板一和铰接板二均弯曲设置。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驱动滑板一和滑板二转动时,拧动螺纹柱一,使得螺纹柱一下移抵动铰接板一上端向下转动,进而使得铰接板一的下端带动滑板一上移,以将出水管一打开。拧动螺纹柱二,使得螺纹柱二下移抵动铰接板二上端向下转动,进而使得铰接板二的下端带动滑板二上移,以将出水管二打开。出水管一和出水管二的关闭也通过反向拧动螺纹柱一和螺纹柱二实现。因此通过设置螺纹柱一、螺纹柱二、铰接板一、铰接板二,利用铰接板一和铰接板二的交叉弯曲设置,使得出水管一和出水管二的开启与关闭可单独控制,从而便于在电机端盖外即可驱动铰接板一和铰接板二的转动。
12.可选的,所述电机端盖内开设有供所述铰接板一和铰接板二并排铰接的驱动腔,所述铰接板一和铰接板二的铰接轴同轴,且所述铰接板一和铰接板二的长度和宽度方向均和电机端盖铰接的铰接轴垂直。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控制出水管一和出水管二的连通时,铰接板一和铰接板二并排于驱动腔内转动,减小铰接板一和铰接板二转动所占的空间,并且铰接板一和铰接板二的长度、宽度方向设置进一步减小驱动腔的空间大小,从而提高控制阀的结构紧凑性。
14.可选的,所述螺纹柱一和螺纹柱二的螺纹均为外螺纹,且所述端盖上设有限制螺纹柱一和螺纹柱二脱离电机端盖的限位边,所述限位边抵接于所述螺纹柱一和螺纹柱二的外螺纹。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将出水管一或出水管二封堵时,拧动螺纹柱一和螺纹柱二,使得螺纹柱一和螺纹柱二上移。进而使得铰接板一和铰接板二在滑板一和滑板二的重力下转动,铰接板一和铰接板二的上端均向上转动。直至螺纹柱一和螺纹柱二的外螺纹抵接限位边,此时铰接板一下端带动滑板一下移将出水管一封堵,铰接板二下移带动滑板二下移将出水管二封堵。因此通过设置外螺纹和限位边,以使螺纹柱一和螺纹柱二脱离铰接板一和铰接板二后,限制螺纹柱一、螺纹柱二脱离电机端盖。
16.可选的,所述电机端盖内沿叶轮轴线方向滑移有端部呈弧形的滑柱一、滑柱二,所述电机端盖内设有将滑柱一和滑柱二朝泵体内抵动的弹性件,所述铰接板一和铰接板二上分别开设有供滑柱一和滑柱二卡入的卡槽,所述铰接板一带动滑板一脱离出水管一、所述铰接板二带动滑板二脱离出水管二时,所述滑柱一、滑柱二卡入卡槽内,所述滑板一、滑板二的重力大于弹性件弹力。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拧动螺纹柱一时,螺纹柱一下移带动铰接板一向下转动,以使铰接板一滑动抵接滑柱一,使得滑柱一压缩弹性件后滑入电机端盖内。直至铰接板
一带动滑板一滑离出水管一时,铰接板一上的卡槽对准滑柱一,滑柱一在弹性件的作用下抵动滑柱一卡入卡槽内,产生卡入的响声提示操作人员已将出水管一全部打开。同理螺纹柱二的拧动也能带动滑柱二卡入卡槽内产生响声,直至需要将出水管一和出水管二再次封堵时,反向拧动螺纹柱一和螺纹柱二,使得螺纹柱一脱离铰接板一、螺纹柱二脱离铰接板二,并使得铰接板一在滑板的一的重力下、铰接板二在滑板二的重力下复位,以将滑柱一、滑柱二脱离卡槽后,滑板一和滑板二再次将出水管一和出水管二关闭。因此通过设置滑柱一和滑柱二,利用铰接板一和铰接板二上的卡槽供滑柱一和滑柱二卡入,使得螺纹柱一和螺纹柱二拧动将出水管一和出水管二打开或关闭,以提示操作人员滑板一和滑板二将出水管一和出水管二全部打开,从而便于操作人员控制出水管一和出水管二全部打开或关闭。
18.可选的,所述铰接板一相对于铰接板二更靠近电机设置,所述滑柱一伸出电机端盖的长度小于滑柱二伸出电机端盖的长度。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铰接板一转动时,抵动长度较短的滑柱一,铰接板二转动后抵动长度较长的滑柱一,以通过铰接板一和铰接板二的位置设置,利用长度不一的滑柱一和滑柱二使得铰接板二背对铰接板一的侧壁能够滑动抵接驱动腔的腔壁,从而减少滑柱二对铰接板一、滑柱一对铰接板二转动造成的影响。
20.可选的,所述滑柱一和滑柱二均固定连接于滑杆上,所述滑杆滑移于电机端盖内,所述弹性件包括固定连接于电机端盖内的弹簧,所述弹簧抵接滑杆带动滑柱一和滑柱二伸入泵体内,所述电机端盖内开设有位于滑杆上方的储油腔,所述电机端盖内开设有连通储油腔和电机输出轴的润滑油道,所述滑杆内开设有连通润滑油道的通孔,所述滑柱一和滑柱二滑入电机端盖内时通孔和润滑油道连通。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拧动螺纹柱一和螺纹柱二时,螺纹柱一带动铰接板一转动,螺纹柱二带动铰接板二转动。铰接板一和铰接板二的转动过程中,使得滑柱一受到抵接后带动滑杆压缩弹簧朝远离铰接板一的方向滑动,以使滑杆上的通孔连通润滑油道。进而使得储油腔内的润滑油从润滑油道经过通孔后流入电机输出轴上,以对电机输出轴进行润滑。直至螺纹柱一卡入卡槽内后,滑杆在弹簧作用下复位,以将通孔和润滑油道错位,限制储油腔内的润滑油继续往下流。然后螺纹柱二带动铰接板二转动时,也让滑柱二带动滑杆往端盖内滑移后再复位,使得通孔和润滑油道连通一次后就错开,以使储油腔内的润滑油往下流了之后快速停止。因此通过设置滑杆和弹簧,利用滑柱一和滑柱二均和滑杆固定连接,使得在拧动螺纹柱一和螺纹柱二时,均能够让通孔和润滑油道连通对电机输出轴润滑,从而减少电机在运转时产生的噪音。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通过对称设置在电机端盖两侧的出水管一和出水管二,得流出的水沿水平方向流动,减少连接在出水管一和出水管二上水管受到的压迫,并且通过一分为二的出水方式,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吸泵的出水效率;通过设置螺纹柱一、螺纹柱二、铰接板一、铰接板二,利用铰接板一和铰接板二的交叉弯曲设置,使得出水管一和出水管二的开启与关闭可单独控制,从而便于在电机端盖外即可驱动铰接板一和铰接板二的转动;通过设置滑柱一和滑柱二,利用铰接板一和铰接板二上的卡槽供滑柱一和滑柱二卡入,使得螺纹柱一和螺纹柱二拧动将出水管一和出水管二打开或关闭,以提示操作人员
滑板一和滑板二将出水管一和出水管二全部打开,从而便于操作人员控制出水管一和出水管二全部打开或关闭;通过设置滑杆和弹簧,利用滑柱一和滑柱二均和滑杆固定连接,使得在拧动螺纹柱一和螺纹柱二时,均能够让通孔和润滑油道连通对电机输出轴润滑,从而减少电机在运转时产生的噪音。
附图说明
23.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用于展示出水管道的剖面示意图。
25.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用于展示滑板一和滑板二的剖面示意图。
26.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用于展示转动腔的剖面示意图。
27.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用于滑柱一和滑柱二的结构示意图。
28.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用于展示储油腔的剖面示意图。
29.附图标记说明:1、泵体;11、进水管;2、电机;21、输出轴;22、叶轮;3、端盖;31、出水管一;32、出水管二;33、出水管道;34、轴承;35、驱动腔;36、转动腔;37、限位边;38、滑杆;381、滑柱一;382、滑柱二;383、通孔;39、弹簧;4、控制阀;41、滑板一;42、滑板二;43、铰接板一;44、螺纹柱一;45、铰接板二;46、螺纹柱二;47、卡槽;5、储油腔;51、润滑油道。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1-6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高效率低噪音自吸泵。
32.参照图1和图2,自吸泵包括泵体1、连接于泵体1上的电机2,电机2通过端盖3和泵体1固定连接,端盖3和泵体1螺栓连接。泵体1远离电机2的侧壁上开设有进水管11,端盖3两侧的侧壁上对称开设有出水管一31和出水管二32,端盖3朝向泵体1的端面上开设有连通出水管一31和出水管二32的出水管道33,出水管道33的截面呈“l”型。
33.参照图1和图2,端盖3内固定有套在电机2输出轴21上的轴承34,电机2输出轴21转动延伸入泵体1内并同轴连接有叶轮22,进水管11位于叶轮22转动轴线的上方,以便于泵体1内能够储存部分水,使得叶轮22带动部分水抽至出水管一31和出水管二32后将进水管11处于负压。
34.参照图2,端盖3内安装有将出水管一31的出水管道33和出水管二32的出水管道33封堵的控制阀4,控制阀4包括沿竖直方向滑移于端盖3内的滑板一41和滑板二42、安装于端盖3内驱动滑板一41滑动的驱动件一、驱动滑板二42滑动的驱动件二。端盖3内开设有供驱动件一和驱动件二驱动的驱动腔35,驱动件一驱动滑板一41将出水管一31的出水管道33打开或关闭,驱动件二驱动滑板二42将出水管二32的出水管道33打开或关闭。
35.参照图2,驱动件一包括铰接于驱动腔35内的铰接板一43、螺纹连接于端盖3上并抵接于铰接板一43上端的螺纹柱一44。驱动件二包括铰接于驱动腔35内的铰接板二45、螺纹连接于端盖3上并抵接于铰接板二45上端的螺纹柱二46。铰接板一43的下端和滑板一41固定连接,铰接板二45的下端和滑板二42固定连接,拧动螺纹柱一44将铰接板一43向下抵动,以使铰接板一43下端的滑板一41上移将出水管一31打开;拧动螺纹柱二46将铰接板二
45向下抵动,以使铰接板二45下端的滑板二42上移将出水管二32打开。
36.参照图1和图2,铰接板一43和铰接板二45均呈“s”型,铰接板一43和铰接板二45相互交叉铰接于驱动腔35内,铰接板一43和铰接板二45的铰接轴同轴,铰接板一43相对于铰接板二45更靠近电机2设置。铰接板一43和铰接板二45的长度和宽度方向均和端盖3铰接的铰接轴相垂直,即控制出水管一31打开或关闭的螺纹柱一44位于出水管二32上方,控制出水管二32打开或关闭的螺纹柱二46位于出水管一31上方。
37.参照图2和图3,端盖3内开设有供滑板一41和滑板二42转动的转动腔36,转动腔36连通驱动腔35,以使错位的滑板一41和滑板二42能够滑入转动腔36内对出水管一31和出水管二32打开或关闭。
38.参照图3,螺纹柱一44和螺纹柱二46均为外螺纹,螺纹柱一44和螺纹柱二46均能拧入驱动腔35内,且端盖3内形成有抵接螺纹柱一44和螺纹柱二46外螺纹上端的限位边37,以限制螺纹柱一44和螺纹柱二46彻底脱离端盖3。
39.参照图4和图5,端盖3内位于铰接板一43和铰接板二45铰接轴上方滑移有滑杆38,滑杆38沿输出轴21的轴线方向滑移。端盖3内安装有抵动滑杆38沿水平方向滑移的弹性件,弹性件包括固定连接于滑杆38背对铰接板一43和铰接板二45一侧的弹簧39,弹簧39远离滑杆38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端盖3内,滑板一41和滑板二42的重力均大于弹簧39作用于滑杆38上的弹力。
40.参照图4和图5,滑杆38靠近铰接板一43和铰接板二45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滑柱一381、滑柱二382,弹簧39作用于滑杆38上,带动滑杆38滑移后将滑柱一381和滑柱二382滑入驱动腔35内,滑柱一381和滑柱二382远离滑杆38的端部成弧状。
41.参照图3,滑柱一381位于铰接板一43的下方,滑柱二382位于铰接板二45的下方,且滑柱一381和滑柱二382均位于铰接板一43和铰接板二45铰接轴的上方。滑柱一381伸入驱动腔35内的长度小于滑柱二382伸入驱动腔35内的长度。
42.参照图3和图5,铰接板一43和铰接板二45朝向滑杆38的侧壁上均开设有供滑柱一381和滑柱二382卡入的卡槽47,以通过螺纹柱一44和螺纹柱二46的转动带动铰接板一43和铰接板二45的转动,使得滑柱一381和滑柱二382滑入端盖3内带动滑杆38滑移,并通过弹簧39抵动滑杆38使得滑柱一381、滑柱二382卡入卡槽47内。当滑柱一381、滑柱二382卡入卡槽47内时,能够发出响声,此时铰接板一43带动滑板一41转离出水管一31、铰接板二45带动滑板二42转离出水管二32。
43.参照图5和图6,端盖3内开设有位于滑杆38上方的储油腔5,储油腔5用于储存润滑油,端盖3内开设有沿竖直方向连通于轴承34外圈的润滑油道51,滑杆38的滑移路径经过润滑油道51,且滑杆38上开设有连通润滑油道51的通孔383。当滑柱一381受到铰接板一43的抵接、滑柱二382受到铰接板二45的抵接,带动滑杆38朝远离铰接板一43和铰接板二45的方向滑移,以使滑杆38上的通孔383和润滑油道51短暂连通,以使储油腔5内的润滑油通过润滑油道51、通孔383后流入轴承34的外圈,以对轴承34进行润滑。直至滑柱一381、滑柱二382卡入卡槽47内后,弹簧39抵动滑杆38复位,将通孔383和润滑油道51错开,以阻挡润滑油继续向下流。
44.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高效率低噪音自吸泵的实施原理为:当使用自吸泵时,拧动螺纹柱一44或螺纹柱二46,带动铰接板一43或铰接板二45转动,使得滑柱一381或滑柱二382
受到挤压后抵动滑杆38朝远离铰接板一43的方向滑移,以使通孔383和润滑油道51连通将润滑油导入轴承34内。直至滑柱一381或滑柱二382卡入卡槽47内后,铰接板一43带动滑板一41滑离出水管一31或铰接板二45带动滑板二42滑离出水管二32,以将出水管一31或出水管一31单独打开或全部打开。进而便于电机2带动叶轮22转动,将泵体1内少部分水从出水管一31或出水管二32甩出,并在进水管11产生负压一将水吸入形成自吸。流出的水沿水平方向流动,减少连接在出水管一31和出水管二32上水管受到的压迫,并且通过一分为二的出水方式,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吸泵的出水效率。
45.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3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