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免拆泡沫芯模预制空心板梁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专利查询2022-07-09  158



    1.本技术涉及空心板梁预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免拆泡沫芯模预制空心板梁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公路交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地位逐渐显著,作为公路交通中的枢纽-桥梁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中、小跨径桥梁的上部多采用预应力及非预应力空心板梁装配结构。
    3.相关授权公告号为cn202622969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抽拉式钢芯模预制空心板梁的模具,包括预制台座、上下通透的环形钢外模,预制台座上设有钢筋骨架和位于钢筋骨架内的抽拉式钢芯模,钢筋骨架和钢芯模均为水平设置、前后延伸,钢筋骨架环绕钢芯模的顶面地面以及两侧顺长方向的侧面设置;在底板钢筋层与腹板钢筋层交汇处设有平行于钢芯模的波纹管,波纹管内穿设有钢绞线;在安装施工时,在预制台座上绑扎底板钢筋层、腹板钢筋层和硂垫块,安装钢外模和端头锚垫板,将钢外模底部贴紧在预制台座四周的边缘,吊装钢芯模将其放在底板钢筋层上,绑扎顶板钢筋骨架及硂垫块,在预制台座前端头埋设地锚,安置卷扬机,然后将混凝土直接从钢外模顶口处浇筑,待空心板梁体混凝土强度达到5mp时,先将与卷扬机相连的钢丝绳固定在钢芯模内,通过启动卷扬机将钢芯模拉出,再拆除钢外模,最后进行钢绞线预应力张拉、孔道压浆及封锚。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发现人工组装和拆除钢芯模的操作繁琐,降低了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相关技术总存在的拆装空心梁板预制时的内模的操作繁琐,降低了施工效率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免拆泡沫芯模预制空心板梁及其制备方法。
    6.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免拆泡沫芯模预制空心板梁,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免拆泡沫芯模预制空心板梁,包括预制台座、底板钢筋、腹板钢筋、顶板钢筋、侧模和端模;所述底板钢筋、腹板钢筋和顶板钢筋之间围合成腔室,所述底板钢筋、腹板钢筋和顶板钢筋靠近腔室处的侧壁设置有内部硂垫块;所述底板钢筋和腹板钢筋背离腔室处的侧壁设置有外部硂垫块,所述预制台座和侧模分别与对应位置的外部硂垫块相抵接;所述腔室内设置有泡沫芯模,全部所述内部硂垫块均与所述泡沫芯模相抵接;还包括电源、电连接于电源正极上的第一导线、电连接于电源负极上的第二导线,以及电连接于第一导线与电源电连接处的警示灯,所述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远离电源处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泡沫芯模底面。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施工时,将底板钢筋和腹板钢筋绑扎于预制台座上,然后将泡沫芯模插入底板钢筋和腹板钢筋之间,再在腹板钢筋顶部绑接顶板钢筋,接着在预制台座外围安装端模和侧模,然后从侧模与腹板钢筋之间的间隙处注入混凝土,当混凝土
    移动至泡沫芯模底部时,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远离电源处的一端通过混凝土导通,此时警示灯亮起,从而判定得出泡沫芯模下方处的腔室内已经充盈混凝土,接着继续浇筑混凝土,直至混凝土高度与侧模高度相一致,待混凝土强度达到指定要求之后,拆除端模和侧模即可,泡沫芯模留在腔室内不必取出,简化了空心梁板施工工艺,提高了施工效率。
    8.作为优选,还包括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对称地固定连接于泡沫芯模底面的固定柱,套接于第一导线外部的第一限位板、套接于第二导线外侧壁的第二限位板;所述固定柱靠近所述泡沫芯模处的侧壁均开设有插孔;所述第一导线插设于其中一个固定柱的插孔内,所述第二导线插设于另一固定柱的插孔内;所述插孔沿固定柱长度方向开设,所述第一限位板或第二限位板贴合于固定柱端部。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分别插入插孔内来实现第一导线与泡沫芯模、第二导线与泡沫芯模的便捷安装,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的设置能够防止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沿插孔长度方向脱离插孔,实现第一导线与泡沫芯模、第二导线与泡沫芯模的稳固连接。
    10.作为优选,位于所述底板钢筋上的内部硂垫块上表面开设有供固定柱插设的定位槽。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在底板钢筋上放置多个泡沫芯模时,按照现有的安装方式,泡沫芯模沿底板钢筋长度方向顺次排列,此时为了放置相邻泡沫芯模相对底板钢筋长度方向出现偏移,可以将固定柱插设于内部硂垫块的定位槽内,一方面能够在泡沫芯模的安装过程中起到定位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够起到放置泡沫芯模沿底板钢筋长度方向偏移的作用。
    12.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外侧壁均设置有保护垫层,靠近所述固定柱处的保护垫层插设于插孔内,所述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均位于对应位置的保护垫层外围。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保护垫层的设置能够起到保护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的作用,防止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断裂或受外部环境影响破损,进而影响电源、第一导线、第二导线以及警示灯的电路的导通性。
    14.作为优选,所述泡沫芯模侧壁开设有安置槽,所述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以及保护垫层均插设于对应位置的安置槽内;所述保护垫层侧壁贯穿插设有支撑条,所述支撑条长度方向垂直于保护垫层长度方向,所述支撑条端部固定连接于安置槽内壁。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条的设置能够起到支撑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的作用,防止混凝土在移动过程中拉扯第一导线或第二导线,导致第一导线、电源、警示灯和第二导线的连接处被拉扯断裂的情况,起到保护第一导线、电路、警示灯和第二导线的连接回路的作用。
    16.作为优选,所述固定组件还包括对称地转动连接于每一插孔内壁的转杆、套接于每一转杆外部的扭簧,以及固定连接于每一转杆外部的封口板;所述扭簧其中一端固定连接于转杆外侧壁,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插孔内壁,位于同一所述插孔内的封口板侧壁相互贴合。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将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插入插孔内时,两个封口板受到第一导线或第二导线的挤压而带动转杆转动,从而使得两个封口板朝相互远离的方向转
    动,此时两个封口板相互贴合的部分的缝隙变大,扭簧在转杆转动过程中形变,第一导线或第二导线则从对应的缝隙处插入插孔内,当第一导线或第二导线位于插孔内部之后,封口板所受到的抵压力消失,此时处于形变状态的扭簧恢复初始状态,并带动转杆反转,以使得两个封口板侧壁重新贴合,防止第一导线或第二导线从插孔中脱离的情况。
    18.作为优选,所述固定组件还包括封堵杆和弹簧,所述泡沫芯模底壁开设有供封堵杆和弹簧插设的插槽,所述弹簧其中一端连接于插槽底壁,另一端连接于封堵杆端部;相互靠近的所述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侧壁开设有与插孔相连通的让位缺口,所述第一导线端部或第二导线端部贯穿插孔并位于让位缺口内,所述封堵杆远离弹簧处的一端插设于让位缺口之间,所述让位缺口内壁贴合于封堵杆侧壁。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导线端头和第二导线端头均位于让位缺口内,且在弹簧初始状态时,封堵杆插设于让位缺口内,以通过封堵杆封堵住让位缺口,起到保护预制的泡沫芯模的作用,减少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在安装于泡沫芯模上之后,且在存储过程中,出现第一导线端头或第二导线端头在存储过程中受潮,继而影响电源、第一导线、第二导线以及警示灯的电路的导通性的情况,在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混凝土移动至封堵杆处,并上顶封堵杆,使得封堵杆下端脱离让位缺口并插入插槽内,此时混凝土充盈让位缺口,进而使得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通过混凝土实现导通。
    20.作为优选,所述泡沫芯模底部对称设置有倾斜面,所述倾斜面长度方向平行于泡沫芯模长度方向,所述倾斜面位于泡沫芯模中心点的长度方向的两侧,且所述倾斜面靠近泡沫芯模中心点处的一侧沿泡沫芯模高度方向向上倾斜设置;其中一个所述固定柱设置于其中一个所述倾斜面上,另一所述固定柱设置于另一所述倾斜面上,且所述固定柱位于倾斜面靠近泡沫芯模中心点处的一侧。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柱位于倾斜面靠近泡沫芯模中心点处的一侧,而倾斜面靠近泡沫芯模中心点处的一侧沿泡沫芯模高度方向向上设置,即固定柱位于泡沫芯模地面上的最高点处,混凝土移动至泡沫芯模下方之后,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混凝土的移动轨迹势必遵循从低到高的准则,因此混凝土到达固定柱处时,说明位于固定柱下方的腔室内势必已经充盈了混凝土,保证通过警示灯亮起来判定保证通过警示灯亮起来判定混凝土已经充盈了泡沫芯模下方腔室的准确性。
    22.作为优选,每一所述倾斜面中部均开设有供对应位置的固定柱插设的固定槽,每一所述倾斜面均包括对称设置于固定槽两侧的第一斜面和对称设置于固定槽两侧的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斜面靠近固定柱处的一端、所述第二斜面靠近固定柱处的一端均沿泡沫芯模高度方向向上倾斜设置。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倾斜面沿泡沫芯模长度方向设置,因此为了保证固定柱为混凝土最终到达的位置,可以设置第一斜面、第二斜面和固定槽,进一步确保在混凝土到达固定柱处时,说明位于固定柱下方的腔室内势必已经充盈了混凝土,进一步保证通过警示灯亮起来判定混凝土已经充盈了泡沫芯模下方腔室的准确性。
    24.第二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免拆泡沫芯模预制空心板梁的制备方法,包括:在底板钢筋和腹板钢筋上绑扎若干个外部硂垫块和内部硂垫块,在顶板钢筋侧壁绑扎若干个内部硂垫块,在预制台座上表面绑扎底板钢筋,在底板钢筋两侧分别绑扎腹板钢筋;
    将泡沫芯模沿底板钢筋长度方向依次放置于底板钢筋上表面,以使得泡沫芯模位于腹板钢筋之间;将顶板钢筋绑扎于腹板钢筋上表面;在预制台座两侧固定安装侧模,在预制台座两端固定安装端模,从侧模与腹板钢筋之间的空隙处注入混凝土,混凝土沿泡沫芯模高度方向移动至泡沫芯模下方,并充盈泡沫芯模下方的腔室;当混凝土移动至封堵杆下方时,混凝土向上抵推封堵杆,以使得封堵杆脱离让位缺口并插入插槽内,此时混凝土充盈让位缺口,第一导线、第二导线、电源、警示灯、以及混凝土构成导通电路,警示灯亮起,以使得施工人员知晓当前混凝土已经充盈泡沫芯模下方的腔室;继续浇筑混凝土,直至混凝土上表面与侧模上表面相齐平时,停止浇灌,待混凝土强度达到预设标准时,拆除侧模和端模,完成空心板梁的制造。
    25.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泡沫芯模代替钢芯模,泡沫芯模留在腔室内不必取出,简化了空心梁板施工工艺,提高了施工效率;2.当混凝土移动至泡沫芯模底部时,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远离电源处的一端通过混凝土导通,此时警示灯亮起,从而判定得出泡沫芯模下方处的腔室内已经充盈混凝土,以便施工人员知晓混凝土的浇筑进度,同事也能够避免混凝土与泡沫芯模脱空。
    附图说明
    26.图1是实施例中一种免拆泡沫芯模预制空心板梁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实施例中一种免拆泡沫芯模预制空心板梁的剖视图。
    28.图3是实施例中用于体现泡沫芯模底部结构的示意图。
    29.图4是实施例中用于体现安置槽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30.图5是实施例中用于体现固定柱、第一限位板、第二限位板以及封堵杆之间位置关系的剖视图。
    31.图6是图3中用于体现a部分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32.附图标记说明:1、预制台座;2、底板钢筋;21、外部硂垫块;22、内部硂垫块;221、定位槽;3、腹板钢筋;4、顶板钢筋;5、侧模;6、端模;7、腔室;8、泡沫芯模;81、安置槽;82、倾斜面;821、第一斜面;822、第二斜面;823、固定槽;83、固定组件;831、固定柱;8311、插孔;832、第一限位板;8321、让位缺口;833、第二限位板;834、转杆;835、扭簧;836、封口板;837、封堵杆;838、弹簧;84、插槽;9、电源;91、警示灯;92、第一导线;921、保护垫层;9211、支撑条;93、第二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结合附图1-6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4.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免拆泡沫芯模预制空心板梁。参照图1和图2,免拆泡沫芯模预制空心板梁包括预制台座1、底板钢筋2、腹板钢筋3和顶板钢筋4,底板钢筋2、腹板钢筋3和顶板钢筋4共同围合成腔室7,腔室7内插设有泡沫芯模8;预制台座1两端设有端模6,端模6沿竖直方向设置,端模6侧壁贴合于预制台座1端壁;预制台座1两侧设有侧模5,侧模5和
    端模6均为钢模板,两个侧模5上端通过钢拉杆连接固定,且端模6位于两个侧模5之间,以通过侧模5夹紧端模6。
    35.参照图2,底板钢筋2朝向预制台座1处的侧壁、腹板钢筋3朝向侧模5处的侧壁均绑扎有若干个外部硂垫块21,预制台座1和侧模5均抵接于对应位置的外部硂垫块21侧壁;顶板钢筋4、底板钢筋2以及腹板钢筋3朝向腔室7处的侧壁均绑接有若干个内部硂垫块22,内部硂垫块22与泡沫芯模8相抵接,内部硂垫块22和外部硂垫块21均呈梅花型交错设置。
    36.参照图2和图3,泡沫芯模8可以为新材料聚苯乙烯泡沫,泡沫芯模8底壁对称设有倾斜面82,倾斜面82位于泡沫芯模8中心点长度方向的两侧,倾斜面82长度方向平行于泡沫芯模8长度方向,倾斜面82靠近泡沫芯模8中心点处的一侧沿泡沫芯模8高度方向向上倾斜设置;倾斜面82侧壁开设有固定槽823,倾斜面82包括位于固定槽823两侧的第一斜面821和第二斜面822,第一斜面821和第二斜面822均对称设置于固定槽823两侧,每一倾斜面82包括两个第一斜面821和两个第二斜面822,第一斜面821和第二斜面822靠近固定槽823处的一端均沿泡沫芯模8高度方向向上倾斜设置。
    37.参照图2、图3和图4,泡沫芯模8上表面安装有电源9、与电源9正极电连接的第一导线92、与电源9负极电连接的第二导线93,以及连接于第一导线92与电源9的电连接处的警示灯91,警示灯91可以为led灯泡;第一导线92外表面沿其周向固定粘接有保护垫层921,泡沫芯模8侧壁开设有安置槽81,安置槽81沿泡沫芯模8周向设置,安置槽81与固定槽823相连通,第一导线92、第二导线93以及保护垫层921均嵌置于安置槽81内,保护垫层921侧壁贯穿插设有支撑条9211,支撑条9211端部固定粘接于安置槽81内壁。
    38.参照图3、图5和图6,泡沫芯模8底部设有用于将第一导线92和第二导线93固定于泡沫芯模8底部的固定组件83,固定组件83包括插设于固定槽823内的固定柱831、套接于第一导线92对应的保护垫层921外部的第一限位板832、套接于第二导线93对应的保护垫层921外部的第二限位板833;固定柱831靠近泡沫芯模8处的侧壁固定粘接于固定槽823内壁,固定柱831靠近泡沫芯模8处的侧壁开设有插孔8311,插孔8311沿泡沫芯模8长度方向设置,靠近固定柱831处的第一导线92和第二导线93以及对应的保护垫层921插设于插孔8311内,第一限位板832和第二限位板833贴合于固定柱831端部;位于底板钢筋2(参照图2)上的内部硂垫块22上表面开设有定位槽221,固定柱831远离固定槽823处的一侧插设于定位槽221内。
    39.参照图3、图5和图6,固定组件83还包括对称地转动连接于每一插孔8311内壁的转杆834、套接于每一转杆834外部的扭簧835,以及固定焊接于转杆834外部的封口板836;每一插孔8311内均对应两个转杆834,扭簧835其中一端焊接于转杆834外侧壁,另一端焊接于插孔8311内壁,扭簧835初始状态时,两个封口板836相互靠近的侧壁相互贴合,封口板836相互靠近的内壁可以嵌置橡胶垫,当将第一导线92和第二导线93插入插孔8311内时,转动转杆834以使得两个封口板836朝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进而使得第一导线92或第二导线93从两个封口板836之间的连接处插入插孔8311内,之后扭簧835带动封口板836中心转至相互贴合的状态,以闭合插孔8311,防止第一导线92或第二导线93脱离插孔8311。
    40.参照图2和图6,固定组件83还包括封堵杆837和弹簧838,泡沫芯模8底壁开设有插槽84,插槽84沿泡沫芯模8高度方向开设,弹簧838位于插槽84内,弹簧838其中一端焊接于插槽84内壁顶壁,另一端焊接于封堵杆837端部,封堵杆837与弹簧838相连的一端插设于插
    槽84内,另一端位于插槽84外部;相互靠近的第一限位板832和第二限位板833的侧壁均开设有让位缺口8321,封堵杆837远离弹簧838处的一端插设于两个让位缺口8321之间,且封堵杆837侧壁贴合于让位缺口8321内壁;让位缺口8321与插孔8311相连通,第一导线92和第二导线93远离电源9处的一端位于让位缺口8321内,且贴合于封堵杆837侧壁。
    41.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免拆泡沫芯模预制空心板梁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在底板钢筋2和腹板钢筋3上绑扎若干个外部硂垫块21和内部硂垫块22,在顶板钢筋4侧壁绑扎若干个内部硂垫块22,在预制台座1上表面绑扎底板钢筋2,在底板钢筋2两侧分别绑扎腹板钢筋3;s2、将泡沫芯模8延底板钢筋2长度方向依次放置于底板钢筋2上表面,以使得泡沫芯模8位于腹板钢筋3之间;将顶板钢筋4绑扎于腹板钢筋3上表面;s3、在预制台座1两侧固定安装侧模5,在预制台座1两端固定安装端模6,从侧模5与腹板钢筋3之间的空隙处注入混凝土,混凝土沿泡沫芯模8高度方向移动至泡沫芯模8下方,并充盈泡沫芯模8下方的腔室7;s4、当混凝土移动至封堵杆837下方时,混凝土向上抵推封堵杆837,以使得封堵杆837脱离让位缺口8321并插入插槽84内,此时混凝土充盈让位缺口8321,第一导线92、第二导线93、电源9、警示灯91、以及混凝土构成导通电路,警示灯91亮起,以使得施工人员知晓当前混凝土已经充盈泡沫芯模8下方的腔室7;s5、继续浇筑混凝土,直至混凝土上表面与侧模5上表面相齐平时,停止浇灌,待混凝土强度达到预设标准时,拆除侧模5和端模6,完成空心板梁的制造。
    42.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免拆泡沫芯模预制空心板梁的实施原理为:首先在底板钢筋2、顶板钢筋4和腹板钢筋3侧壁均绑扎内部硂垫块22,在底板钢筋2和腹板钢筋3侧壁绑扎外部硂垫块21,然后将底板钢筋2绑扎于预制台座1上表面,再将腹板钢筋3绑扎于底板钢筋2两侧;然后将电源9、警示灯91安装于泡沫芯模8上表面,将第一导线92和第二导线93插入置物槽内,再向上抵推封堵杆837,将第一导线92和第二导线93均插入固定柱831内的插孔8311中,并释放对封堵杆837的抵推,以使得封堵杆837下端插设于让位缺口8321内;接着将泡沫芯模8放置于底板钢筋2上方,以使得每一固定柱831均插设于内部硂垫块22上的定位槽221内,接着将顶板钢筋4绑扎于两个腹板钢筋3上表面,将端模6竖向贴合于预制台座1两端壁,将侧模5竖向贴合于预制台座1两侧壁,并通过钢拉杆连接于两个侧模5上端,以固定侧模5的位置,并将端模6和预制台座1固定夹持于两个侧模5之间。
    43.接着从侧模5与腹板钢筋3之间的空隙处注入混凝土,混凝土下行至泡沫芯模8下方,随着混凝土注入量的增大,混凝土逐渐充盈泡沫芯模8下方处的腔室7,直至混凝土移动至两个固定柱831处,并向上抵推封堵杆837,以使得封堵杆837脱离让位缺口8321,混凝土移动让位缺口8321内,以使得第一导线92、第二导线93、电源9和警示灯91所构成的电路导通,警示灯91亮起,以使得施工人员得以判定处混凝土已经充盈泡沫芯模8下方的腔室7,接着施工人员继续注入混凝土,以使得混凝土从侧模5与腹板钢筋3之间的空隙处上移,直至混凝土高度与侧模5高度相一致,停止浇筑,待混凝土强度达到预设标准时,拆除侧模5和端模6,完成对空心板梁的制造。
    44.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363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