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皮瓣植皮修复术后辅助负压装置

    专利查询2022-07-06  139



    1.本发明涉及医疗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皮瓣/植皮修复术后辅助负压装置。


    背景技术:

    2.vsd(vacuum sealing drainage)负压创面吸引技术是现阶段临床常用的创面修复辅助治疗方式,一次性使用负压引流护创材料系由高分子聚合材料聚乙烯醇合成的医用泡沫材料为主体,内置一根多侧孔硬质硅胶引流管及一根软管,软管外接冲洗装置用于封闭创面的冲洗,硅胶引流管外接负压用于吸引封闭创面内的渗出液、坏死组织和细菌等,为创面提供持续性的压力,促进静脉回流,改善创面微循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但当创面内部解剖层次较多,创面内有窦道或创面位于相对复杂部位时,应用vsd治疗效果相对有限。对于皮瓣和植皮术后创面vsd可以提供稳定负压,但是如创面合并感染渗出,或有窦道时,往往会导致皮片皮瓣感染,存活率下降。
    3.现有vsd针对创面内部解剖层次较多或创面位于相对复杂部位时,创面内有窦道,直接覆盖vsd泡沫行负压吸引治疗,无法促进溃疡深部肉芽组织生长,且窦道内聚积组织液与细菌无法及时吸出。植皮后如果皮下积液积血很难及时清除,往往导致皮片坏死,皮瓣与下方创面分离未愈合。
    4.鉴于上述缺陷,本发明创作者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终于获得了本发明。


    技术实现要素:

    5.为解决上述技术缺陷,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皮瓣/植皮修复术后辅助负压装置,包括贴附部和吸附部,所述贴附部设置为贴附在创面上的层状医用泡沫材料,所述贴附部内设置有第一引流管,所述吸附部设置有第二引流管,所述第二引流管设置在窦道内,所述第一引流管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引流管端部连通,另一端与外部的负压源连接。
    6.较佳的,所述第一引流管和所述第二引流管的管壁上设置有若干吸附孔,所述第一引流管上的所述吸附孔设置在所述吸附部内,所述第二引流管上的所述吸附孔设置在窦道内。
    7.较佳的,所述第一引流管和所述第二引流管均设置为硬质硅胶管。
    8.较佳的,所述贴附部采用高分子聚合材料聚乙烯醇材料,并设置多孔泡沫结构。
    9.较佳的,所述第二引流管的直径设置为2mm。
    10.较佳的,所述贴附部设置为包括第一贴附层和第二贴附层的双层结构,所述第一引流管设置在所述第一贴附层和所述第二贴附层之间。
    11.较佳的,所述第一贴附层和所述第二贴附层的表面附有大网眼凡士林层。
    12.较佳的,所述第一贴附层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二贴附层的孔径,所述第一贴附层的硬度比所述第二贴附层的硬度大。
    13.较佳的,所述第一引流管上的所述吸附孔均设置在所述第一引流管的一侧,所述
    第一引流管可在所述第一贴附层和所述第二贴附层之间绕自身轴线转动。
    14.较佳的,所述第一贴附层和所述第二贴附层之间还设置有冲洗管,冲洗管接头一端与所述冲洗管插接连接,另一端连接至冲洗源。
    15.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可以提供适当并且稳定的外部压力,还能提供稳定创面内的吸附力,在引流皮片(瓣)下方渗血渗液的同时,皮片皮瓣下方的负压真空环境可以让表面的皮片(瓣)更加全方位的和创面肉芽组织无缝贴合,利于皮片(瓣)和下方肉芽组织生长愈合。
    附图说明
    16.图1为所述皮瓣/植皮修复术后辅助负压装置的结构视图;
    17.图2为去除第一贴附层的所述皮瓣/植皮修复术后辅助负压装置的结构视图。
    18.图中数字表示:
    19.1-医用泡沫材料;2-第一引流管;3-第二引流管;4-冲洗管;11-第一贴附层;12-第二贴附层。
    具体实施方式
    20.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上述的和另外的技术特征和优点作更详细的说明。
    21.实施例一
    22.如图1、图2所示,图1为所述皮瓣/植皮修复术后辅助负压装置的结构视图;图2为去除第一贴附层的所述皮瓣/植皮修复术后辅助负压装置的结构视图。
    23.本发明所述皮瓣/植皮修复术后辅助负压装置包括贴附部和吸附部,所述贴附部设置为贴附在创面上的层状医用泡沫材料1,所述贴附部内设置有第一引流管2,所述吸附部设置有第二引流管3,所述第二引流管3设置在窦道内,所述第一引流管2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引流管3端部连通,另一端与外部的负压源连接,通过负压源提供负压,从而可保证所述第一引流管2和所述第二引流管3的吸附效果。
    24.所述第一引流管2和所述第二引流管3的管壁上设置有若干吸附孔,所述第一引流管2上的所述吸附孔设置在所述吸附部内,以使所述贴附部在创面上进行负压吸附,同时对整个创面内的渗出液及坏死组织进行吸取排出;所述第二引流管3上的所述吸附孔设置在窦道内,以对深部组织进行吸附固定,同时持续性吸附深部的渗出液、坏死组织及细菌。
    25.所述第一引流管2和所述第二引流管3均设置为硬质硅胶管,保证在负压吸引下所述第一引流管2和所述第二引流管3不会受压变形。
    26.所述医用泡沫材料1可以根据创口大小随意修剪,所述第一引流管2和所述第二引流管3数量根据创面大小随意选择,一个装置最多配置三根引流管,多余引流管可以剪去。
    27.一般的,在清创完成后,所述第二引流管3剪成合适长度置于深部组织内,并根据创面大小选择放置的所述第二引流管3数量,多余的所述第二引流管3可以剪去,再根据创口大小修剪合适大小的所述贴附部覆于创面内,生物膜覆盖整个装置及创面,所述第一引流管2外接负压。
    28.所述贴附部采用高分子聚合材料聚乙烯醇合成。
    29.较佳的,所述第二引流管3的直径设置为2mm。
    30.一般的,所述贴附部设置为双层,具体包括第一贴附层11和第二贴附层12,所述第一引流管2设置在所述第一贴附层11和所述第二贴附层12之间,且所述第一引流管2可在所述第一贴附层11和所述第二贴附层12之间绕自身轴线转动。
    31.所述第一贴附层11的孔径较小,偏硬,内含纳米银等抗菌材料,表面附有大网眼凡士林层(利于皮片(瓣)存活后取下装置,不粘皮肤),可塑性强,适用于植皮术后皮片表面,几乎无渗出术区;所述第二贴附层12的孔径较大,偏软,内含纳米银等抗菌材料,表面附有大网眼凡士林层,利于缝线间隙渗出及时吸附排出,适用于渗出较多创面修复术后。
    32.通过不同的工作情况将所述第一贴附层11或所述第二贴附层12贴附在创口上,从而实现不同的功能效果。
    33.较佳的,所述第一引流管2上的所述吸附孔均设置在所述第一引流管2的一侧,通过转动所述第一引流管2可将所述第一引流管2上的所述吸附孔对应所述第一贴附层11或所述第二贴附层12,从而实现较佳的对应吸附效果。
    34.较佳的,所述第一贴附层11和所述第二贴附层12之间还设置有冲洗管4,冲洗管4接头一端与所述冲洗管4插接连接,另一端连接至冲洗源;所述冲洗管4的前端置于所述贴附部或穿过所述贴附部后伸出医用引流材料外表面或侧面,通过启动所述冲洗源对创面进行冲洗。
    35.当创面感染深达肌层以下,临床医生在行创面清创时,会尽可能保留未坏死肌肉及间生态组织,并联合创面封闭负压引流(vsd)促进肉芽组织生长,然而因创面下坏死肌肉的清除,致使深部存在缺损,原有装置覆盖创面床往往使泡沫下存在空洞,反而会致使细菌繁殖,本发明通过设置所述第二引流管3,通过将所述第二引流管3置于肌肉组织下方,外加所述贴附部覆盖创面,存在以下几点优势:1,所述第二引流管3可以持续性吸附深部渗出液、坏死组织及细菌;2,所述第二引流管3持续性负压可以吸附周边组织,使其能够更好地贴合深部组织,尽快建立上方肌肉等软组织与深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加速治疗进程;3,创口床内贴覆的所述贴附部通过所述第一引流管2可以吸附整个创面内的渗出液及坏死组织,及时被内部硬质引流管吸出体外;4,所述贴附部及所述第二引流管3可以给创面持续性负压,促进深部静脉回流,减轻患处水肿;5,组织内引流管直径小,拆除vsd时可以直接拔除,拔除后的管径位置适当加压24小时内即可自行愈合,对创面损伤小。
    36.同时,本发明亦适用于皮片或皮瓣转移修复术后,移植术后局部加压是促进皮片(瓣)存活的关键因素,将皮片(瓣)表面覆盖所述吸附部,皮片(瓣)下放置若干根所述第二引流管3,相较于常规vsd,具有及时吸附皮片(瓣)下渗出液及细菌,防止渗液积聚或细菌繁殖影响皮片(瓣)存活,同时,深部负压可以促使两个移植后的两个创面更加无缝地贴合,联合皮片(瓣)外覆盖的医用泡沫材料1,大大地增加了移植术后皮片(瓣)的存活率,改良装置主要适用于1,存在深部肌肉组织坏死创面;2,足掌、足跟等深且不规则创面;3,常规皮肤溃疡创面;4,皮片(瓣)移植术后。
    37.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而言仅仅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专业技术人员理解,在本发明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可对其进行许多改变,修改,甚至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46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