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造口狭窄扩张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08-11  163



    1.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造口狭窄扩张器。


    背景技术:

    2.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及不良的饮食习惯使得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不断升高,有报道指出在我国家直肠癌占结直肠癌的大多数,直肠癌中低位直肠癌约占70%,低位直肠癌与肛管括约肌越接近,其手术保留肛门及其功能就越难,当不能保肛时,就会在腹部做永久性结肠造口。然而,肠造口狭窄是永久性造口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表现为肠造口缩小,指诊时可发现肠造口呈缩窄状,甚至小指无法进入造口内,患者表现为排便不畅的不完全性梗阻症状。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手术不当,肠造口位置设定不当,肠造口黏膜皮肤分离愈合后形成瘢痕,肠造口血液循环不佳,肠造口下端的结肠扭曲、组织坏死引起的纤维化、肿瘤细胞增生压迫肠管、皮肤或肌膜瘢痕化等。
    3.目前,针对肠造口狭窄的患者,通常多采用保守疗法。临床上常用的方法是用小指伸入肠造口内进行人工扩张,每次10-20分钟,每天两次,直至在伸入小指不感到紧缩时可更换食指或中指。另外,还会用到玻璃棒或不锈钢棒等器具来扩张肠造口。长期使用手指进行扩张造口,会占用一定的人力和体力,而用玻璃棒及不锈钢棒等这些材质较硬的器具可能会因操作不当造成造口内黏膜溃烂、出血等危险,实用性差。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造口狭窄扩张方式和用具予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旨在提供一种造口狭窄扩张器,通过充气后的橡胶套代替硬质的玻璃棒或不锈钢棒等器具插入造口,然后利用气囊的膨胀,对造口进行扩张,使用简单,节约人力和体力,同时避免出现造口内黏膜溃烂、出血等危险。
    5.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造口狭窄扩张器,包括气囊,所述气囊充气后呈圆柱状,所述气囊尾部安装有第二充气管,所述第二充气管和气囊连通,所述气囊内固定设有橡胶套,所述橡胶套的尾部连接有第一充气管,所述第一充气管和橡胶套连通,所述第一充气管和第二充气管自由端均安装有止液夹。
    7.进一步限定,所述橡胶套远离第一充气管一端一体成型有导向圆头,所述导向圆头位于气囊外侧。这样的结构设计,通过导向圆头,对橡胶套起导向作用,使得橡胶套在充气后插入造口时,更加方便。
    8.进一步限定,所述气囊外壁均匀设有若干环形凸棱。这样的结构设计,通过环形凸棱增大气囊与造口之间的摩擦力,可避免气囊从造口中滑落,实用性较强。
    9.进一步限定,所述第一充气管和第二充气管之间靠近气囊一端固定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连接第一充气管和第二充气管。这样的结构设计,第一充气管和第二充气管通过连接部连接在一起,可避免第一充气管和第二充气管在使用过程中相互缠绕,而自由端
    分叉,方便充气操作。
    10.进一步限定,所述第一充气管和第二充气管自由端设有相互之间互不相同的标识。这样的结构设计,通过互不相同的标识,对第一充气管和第二充气管进行区分,避免在对橡胶套进行充气时,错误地对气囊进行充气的问题。
    11.进一步限定,所述第一充气管自由端的标识为数字1,所述第二充气管自由端的标识为数字2。这样的结构设计,直接通过数字1和数字2作为标识,对第一充气管和第二充气管进行区分,在使用时,先通过标识为数字1的第一充气管对橡胶套进行充气,插入完成后,再通过标识为数字2的第二充气管对气囊进行充气,标识简单,指导性强,使用更加方便。
    1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3.1、通过充气后的橡胶套代替硬质的玻璃棒或不锈钢棒等器具插入造口,然后利用气囊的膨胀,对造口进行扩张,使用简单,节约人力和体力,同时避免出现造口内黏膜溃烂、出血等危险;
    14.2、通过对气囊的充气,控制造口的扩张大小,可根据患者的反应,随时调节气囊的大小,治疗过程中不会产生强大的压力损伤肠黏膜,通过自行调节注气的量,最大程度的减少因扩张不当造成的不良后果,实用性更强;
    15.3、通过环形凸棱增大气囊与造口之间的摩擦力,可避免气囊从造口中滑落,实用性较强;
    16.4、通过互不相同的标识,对第一充气管和第二充气管进行区分,避免在对橡胶套进行充气时,错误地对气囊进行充气的问题。
    附图说明
    17.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附图给出的非限定性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造口狭窄扩张器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造口狭窄扩张器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0.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
    21.橡胶套1、导向圆头10、第一充气管11、
    22.气囊2、环形凸棱20、第二充气管21、
    23.连接部3。
    具体实施方式
    24.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或说明书描述中,相似或相同的部分都使用相同的图号,附图中未绘示或描述的实现方式,为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所知的形式。另外,实施例中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顶”、“底”、“左”、“右”、“前”、“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5.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造口狭窄扩张器,包括气囊2,气囊2充气后呈圆柱状,气囊2尾部安装有第二充气管21,第二充气管21和气囊2连通,气囊2内固定设有橡胶套1,橡胶套1的尾部连接有第一充气管11,第一充气管11和橡胶套1连通,第一充气管11和第二充气管21自由端均安装有止液夹。
    26.橡胶套1远离第一充气管11一端一体成型有导向圆头10,导向圆头10位于气囊2外侧。通过导向圆头10,对橡胶套1起导向作用,使得橡胶套1在充气后插入造口时,更加方便。
    27.气囊2外壁均匀设有若干环形凸棱20。通过环形凸棱20增大气囊2与造口之间的摩擦力,可避免气囊2从造口中滑落,实用性较强。
    28.第一充气管11和第二充气管21之间靠近气囊2一端固定设有连接部3,连接部3连接第一充气管11和第二充气管21。第一充气管11和第二充气管21通过连接部连接在一起,可避免第一充气管11和第二充气管21在使用过程中相互缠绕,而自由端分叉,方便充气操作。
    29.第一充气管11和第二充气管21自由端设有相互之间互不相同的标识。通过互不相同的标识,对第一充气管11和第二充气管21进行区分,避免在对橡胶套1进行充气时,错误地对气囊2进行充气的问题。
    30.第一充气管11自由端的标识为数字1,第二充气管21自由端的标识为数字2。直接通过数字1和数字2作为标识,对第一充气管11和第二充气管21进行区分,在使用时,先通过标识为数字1的第一充气管11对橡胶套1进行充气,插入完成后,再通过标识为数字2的第二充气管21对气囊2进行充气,标识简单,指导性强,使用更加方便。
    31.本实施例中,打开第一充气管11上的止液夹,并在第一充气管11的自由端安装注射器,通过注射器对橡胶套1进行充气,使得橡胶套1膨胀,然后关闭止液夹,使得橡胶套1保持膨胀状态,此时,气囊2紧贴在橡胶套1外壁上;
    32.把膨胀的橡胶套1插入造口,然后打开第二充气管21上的止液夹,把注射器从第一充气管11上取下,插入到第二充气管21上,对气囊2进行充气,使得气囊2在造口中膨胀,利用气囊2的膨胀,对狭窄的造口进行持续扩张;
    33.扩展完成后,关闭第二充气管21上的止液夹,取下注射器,使得气囊2保持膨胀状态支撑在造口中,保持10-20分钟后,打开两个止液夹,把橡胶套1和气囊2中的气体放出,即可取出扩张器。
    34.对肛门狭窄治疗时,亦可采用上述结构做相同的操作,通过气囊2对肛门进行扩张。
    35.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造口狭窄扩张器进行了详细介绍。具体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造口狭窄扩张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气囊(2),所述气囊(2)充气后呈圆柱状,所述气囊(2)尾部安装有第二充气管(21),所述第二充气管(21)和气囊(2)连通,所述气囊(2)内固定设有橡胶套(1),所述橡胶套(1)的尾部连接有第一充气管(11),所述第一充气管(11)和橡胶套(1)连通,所述第一充气管(11)和第二充气管(21)自由端均安装有止液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造口狭窄扩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套(1)远离第一充气管(11)一端一体成型有导向圆头(10),所述导向圆头(10)位于气囊(2)外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造口狭窄扩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2)外壁均匀设有若干环形凸棱(2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造口狭窄扩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充气管(11)和第二充气管(21)之间靠近气囊(2)一端固定设有连接部(3),所述连接部(3)连接第一充气管(11)和第二充气管(2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造口狭窄扩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充气管(11)和第二充气管(21)自由端设有相互之间互不相同的标识。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造口狭窄扩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充气管(11)自由端的标识为数字1,所述第二充气管(21)自由端的标识为数字2。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造口狭窄扩张器,包括气囊,所述气囊充气后呈圆柱状,所述气囊尾部安装有第二充气管,所述第二充气管和气囊连通,所述气囊内固定设有橡胶套,所述橡胶套的尾部连接有第一充气管,所述第一充气管和橡胶套连通,所述第一充气管和第二充气管自由端均安装有止液夹。其目的是:通过充气后的橡胶套代替硬质的玻璃棒或不锈钢棒等器具插入造口,然后利用气囊的膨胀,对造口进行扩张,使用简单,节约人力和体力,同时避免出现造口内黏膜溃烂、出血等危险。出血等危险。出血等危险。


    技术研发人员:李俊岳 汤海燕 梁多多 姜红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
    技术研发日:2021.10.09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635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