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气设备的降噪壳部及电气设备。
背景技术:
2.逆变器是光伏发电机组中一种重要的电气设备,主要用于将光伏板产生的直流电转换成日常生活所需的交流电。
3.逆变器中存在较多的发热电器件,为保证逆变器的可靠工作,需要及时地将逆变器中发热电器件所产生的热量散去。随着逆变器功率的增大,强迫风冷散热部件被普遍地应用于逆变器中。最常见的强迫风冷散热部件为风扇,此时,逆变器的壳体需要设置出风孔,以将吹过发热电器件的散热风排出。
4.目前,出风孔普遍是设置在逆变器的后盖板,该后盖板为一块平板,在设备运行过程中,风可以自该出风孔排出,但是,风在排出时会产生较大的噪音。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气设备的降噪壳部及电气设备,其中,该降噪壳部能够降低出风孔处的出风噪音。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气设备的降噪壳部,包括本体和扩容体,所述本体设置有第一连通口,所述扩容体具有内腔,所述第一连通口与所述内腔相连通,所述扩容体的壳壁设置有出风孔。
7.区别于常规设计,本实用新型所提供降噪壳部还包括扩容体,扩容体具有内腔,可以对电气设备的内部空间进行扩容,这实际上相当于是对电气设备内部的风道进行延长,进而可以降低出风孔附近的风速,以降低出风噪音。
8.可选地,所述扩容体与所述本体为分体制造的结构,所述扩容体设置有连通所述内腔的第二连通口,所述第二连通口与所述第一连通口相对接。
9.可选地,所述扩容体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本体。
10.可选地,所述扩容体和所述本体的对接处设置有密封部件。
11.可选地,所述扩容体的内壁面设置有吸声材料。
12.可选地,所述吸声材料为聚氨酯海绵。
13.可选地,所述扩容体的内壁面包括导向面部,用于将风导向至所述出风孔。
14.可选地,所述导向面部为弧形面部。
15.可选地,装配状态下,所述出风孔位于所述扩容体的下壳壁。
1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气设备,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上述的电气设备的降噪壳部。
17.由于上述的电气设备的降噪壳部已经具备如上的技术效果,那么,具有该降噪壳部的电气设备亦当具备相类似的技术效果,故在此不做赘述。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电气设备的降噪壳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扩容体和本体连接处的分体式图;
20.图3为扩容体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扩容体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22.图1-图4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23.1本体;
24.2扩容体、21出风孔、22第二连通口、23连接件、24导向面部;
25.3密封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27.本文中所述“第一”、“第二”等词,仅是为了便于描述结构和/或功能相同或者相类似的两个以上的结构或者部件,并不表示对于顺序和/或重要性的某种特殊限定。
28.请参考图1-图4,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电气设备的降噪壳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扩容体和本体连接处的分体式图,图3为扩容体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扩容体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29.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气设备的降噪壳部,包括本体1和扩容体2,本体1设置有第一连通口,扩容体2具有内腔,第一连通口与内腔相连通,扩容体2的壳壁设置有出风孔21。
30.区别于常规设计,本实用新型所提供降噪壳部还包括扩容体2,扩容体2具有内腔,可以对电气设备的内部空间进行扩容,这实际上相当于是对电气设备内部的风道进行延长,进而可以降低出风孔21附近的风速,以降低出风噪音。
31.这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不限定扩容体2内腔的体积,具体实践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降噪需求和设备的安装空间等进行确定;可以明确的是,内腔的体积越大,越有利于降低噪音,内腔的体积越小,降噪壳部的占用空间也就越小。
32.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也不限定扩容体2的数量、形状以及出风孔21的数量、形状,具体实践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计;扩容体2的数量与第一连通口的数量可以是一致的,即存在多少个扩容体2,就应当配置同等数量的第一连通口。
33.本体1和扩容体2可以为一体式结构,具体而言,二者可以采用一体铸造工艺或者一体注塑工艺加工成型。或者,扩容体2与本体1也可以为分体制造的结构,此时,扩容体2可以设置有连通内腔的第二连通口22,扩容体2可以通过第二连通口22与本体1的第一连通口相对接,以完成扩容体2和本体1的组装。
34.扩容体2和本体1之间可以采用焊接、粘结等相对不易拆卸的连接方式进行连接,也可以采用卡接、螺栓等形式的螺纹连接件进行连接等相对方便拆卸的连接方式进行连接。
35.具体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优选采用后者中的方案,以方便对扩容体2进行拆装
更换。此时,为保证密封性能,在扩容体2和本体1的对接处还可以设置有密封部件3。该密封部件3的种类在此不做限定,通常而言,其可以为橡胶等柔性材质所制备的密封圈。
36.结合图2和图3,在附图的实施方式中,扩容体2和本体1可以为分体式结构,且扩容体2和本体1可以采用螺栓等形式的连接件23进行连接;密封部件3具体可以为环形,并可以位于各连接件23的内侧,以保证密封性能,进而可以较大程度地避免雨水、灰尘等自扩容体2和本体1的对接处进入电气设备内部。
37.进一步地,扩容体2的内壁面还可以设置有吸声材料,以对风在内腔中流动时的气动噪声进行吸收。该吸声材料的种类可以不做限定,具体实施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依据实际需要等进行选择;一般而言,该吸声材料可以为多孔材料,如聚氨酯海绵等。
38.请继续参考图3,扩容体2的内壁面还可以包括导向面部24,用于将风导向至出风孔21,以对风在内腔中的流动方向进行控制。
39.在图3的实施方式中,该导向面部24可以为弧形面部。除此之外,其也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平面或者曲面与平面所组合形成的复杂面型结构,只要其能够具备导向的功能即可;例如,在图4的实施方式中,导向面部24即可以由两个呈夹角设置的平面组合而成。
40.进一步地,装配状态下,出风孔21可以是位于扩容体2的下壳壁,这样,可以更好地避免使用过程中的雨水、灰尘等自出风孔21进入电气设备内部,并能够较大程度地避免出风孔21的堵塞等情况。当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不排斥出风孔21设置于扩容体2其他位置处壳壁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在降低气动噪音方面均可以起到效果。
41.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气设备,包括壳体,其中,该壳体包括上述的电气设备的降噪壳部。
42.由于上述的电气设备的降噪壳部已经具备如上的技术效果,那么,具有该降噪壳部的电气设备亦当具备相类似的技术效果,故在此不做赘述。
43.需要强调的是,尽管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设计初衷是针对逆变器这种形式的电气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风孔21容易产生噪音的问题,但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降噪壳部的应用显然并不局限于逆变器,其实际上也可以应用于其他形式的电气设备中,也就是说,应用场景并不能够作为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降噪壳部的实施范围的限定;同样地,上述的电气设备也不局限于逆变器,其可以是任意形式的电气设备。
44.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电气设备的降噪壳部,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1)和扩容体(2),所述本体(1)设置有第一连通口,所述扩容体(2)具有内腔,所述第一连通口与所述内腔相连通,所述扩容体(2)的壳壁设置有出风孔(2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气设备的降噪壳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容体(2)与所述本体(1)为分体制造的结构,所述扩容体(2)设置有连通所述内腔的第二连通口(22),所述第二连通口(22)与所述第一连通口相对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电气设备的降噪壳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容体(2)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本体(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电气设备的降噪壳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容体(2)和所述本体(1)的对接处设置有密封部件(3)。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电气设备的降噪壳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容体(2)的内壁面设置有吸声材料。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电气设备的降噪壳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声材料为聚氨酯海绵。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电气设备的降噪壳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容体(2)的内壁面包括导向面部(24),用于将风导向至所述出风孔(21)。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电气设备的降噪壳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面部(24)为弧形面部。9.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电气设备的降噪壳部,其特征在于,装配状态下,所述出风孔(21)位于所述扩容体(2)的下壳壁。10.一种电气设备,包括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电气设备的降噪壳部。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气设备的降噪壳部及电气设备,其中,该降噪壳部包括本体和扩容体,所述本体设置有第一连通口,所述扩容体具有内腔,所述第一连通口与所述内腔相连通,所述扩容体的壳壁设置有出风孔。区别于常规设计,本实用新型所提供降噪壳部还包括扩容体,扩容体具有内腔,可以对电气设备的内部空间进行扩容,这实际上相当于是对电气设备内部的风道进行延长,进而可以降低出风孔附近的风速,以降低出风噪音。以降低出风噪音。以降低出风噪音。
技术研发人员:姚琦 周杰 杨鑫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24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6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