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教学用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三棱柱教具。
背景技术:
2.教具在教学过程中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多年来,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结合自身学科的特点对教具进行了深入的开发和广泛的利用,其中,中学数学等学科对教具的开发和利用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当今,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新一轮课程改革都对中学数学教具的开发和缓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偏重多媒体的演示,忽视学生的动手能力,不注重保护学生的视力等现象非常普遍。目前也没有可用于研究锥体和柱体的关系及计算锥体体积的三棱柱直观展示实体教具。
3.因而现有技术及理念还有待改进和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三棱柱教具,能直观地观察到三棱锥与三棱柱的组合关系及大小,还易于展开和重合,以便于得出锥体和柱体的体积关系。
5.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
6.一种三棱柱教具,包括第一三棱锥、第二三棱锥和第三三棱锥,所述第一三棱锥、第二三棱锥和第三三棱锥依次连接、并组合形成可展开或重合的三棱柱,所述第一三棱锥与第三三棱锥对接处设置有连接件。
7.所述的三棱柱教具中,所述第一三棱锥具有第一外侧面、第二外侧面、第一内侧面和底面,所述第一外侧面、第二外侧面、第一内侧面围绕底面形成第一三棱锥。
8.所述的三棱柱教具中,所述第二三棱锥具有第三外侧面、第四外侧面、第二内侧面和顶面,所述第三外侧面、第四外侧面、第二内侧面围绕顶面形成第二三棱锥。
9.所述的三棱柱教具中,所述第三三棱锥具有第五外侧面、第六外侧面、第三内侧面和第四内侧面,所述第五外侧面、第六外侧面、第三内侧面和第四内侧面形成第三三棱锥。
10.所述的三棱柱教具中,所述第二外侧面与第三外侧面的侧边连接,并使顶面与底面相对设置。
11.所述的三棱柱教具中,所述第四外侧面与第五外侧面的侧边连接,使所述的三棱柱教具重合后,所述第六外侧面与第一外侧面的侧边对接。
12.所述的三棱柱教具中,所述连接件为胶带或魔术贴。
13.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三棱柱教具,通过打开连接件,即可依次展开第三三棱锥、第一三棱锥、第二三棱锥,形成连接在一起的三个三棱锥,或是将第二三棱锥的一侧面与第三三棱锥的一侧面重合,将第三三棱锥的一侧面与第一三棱锥的一侧面重合形成三棱柱,再将连接件关闭,使三棱柱不能自动打开,通过三棱柱的展开或重合的动态变
化,使学生能更直观地观察到三棱锥与三棱柱的体积关系,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所学知识,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三棱柱教具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三棱柱教具的展开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三棱柱教具的展开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三棱柱教具的展开的第三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18.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三棱柱教具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19.附图标注说明:
20.第一三棱锥1、第一外侧面11、第二外侧面12、第一内侧面13、底面14、第二三棱锥2、第三外侧面21、第四外侧面22、第二内侧面23、顶面24、第三三棱锥3、第五外侧面31、第六外侧面32、第三内侧面33、连接件4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2.需要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装设于”、“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上,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部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部件。当一个部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部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部件。
23.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左、右、上、下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
24.请参阅图1、图2、图3和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三棱柱教具包括第一三棱锥1、第二三棱锥2和第三三棱锥3,所述第一三棱锥1、第二三棱锥2和第三三棱锥3依次连接、并组合形成可展开或重合的三棱柱,所述第一三棱锥1与第三三棱锥3对接处设置有连接件4,使第一三棱锥1和第三三棱锥3连接形成三棱柱。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打开所述连接件4,即可使第三三棱锥3、第一三棱锥1、第二三棱锥2展开,形成连接的三个连接在一起三棱锥,其中第二三棱锥2在中间,第一三棱锥1和第三三棱锥3位于第二三棱锥2的两侧。在展开时,可将第二三棱锥2与第三三棱锥3重合,将第三三棱锥3与第一三棱锥1重合形成三棱柱,再将连接件4关闭,使三棱柱不能自动打开。通过三棱柱的展开或重合的动态变化,使学生能更直观地观察到三棱锥与三棱柱的关系,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所学知识,能更好的根据三棱锥推导和理解三棱柱在体积计算时与三棱锥的关系,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5.请一并参阅图5,所述第一三棱锥1具有第一外侧面11、第二外侧面12、第一内侧面13和底面14,所述第一外侧面11、第二外侧面12、第一内侧面13围绕底面14形成第一三棱锥1。
26.所述第二三棱锥2具有第三外侧面21、第四外侧面22、第二内侧面23和顶面24,所述第三外侧面21、第四外侧面22、第二内侧面23围绕顶面24形成第二三棱锥2。
27.所述第三三棱锥3具有第五外侧面31、第六外侧面32、第三内侧面33和第四内侧面
(图中未标号),所述第五外侧面31、第六外侧面32、第三内侧面33和第四内侧面形成第三三棱锥3。
28.如图1至图5所示,所述第二外侧面12与第三外侧面21的侧边连接,并使顶面24与底面14相对设置,使第二三棱锥2可相对第一三棱锥1展开。
29.所述第四外侧面22与第五外侧面31的侧边连接,使第三三棱锥3可相对第二三棱锥2展开或重合,当所述的三棱柱教具重合后,所述第六外侧面32与第一外侧面11的侧边对接,此时,所述第一内侧面13(即abc)与第三内侧面33(即abc)重合;所述第二内侧面23(即a
′b′
c)与第四内侧面(即a
′b′
c)重合。
30.具体地,当第一三棱锥1、第二三棱锥2和第三三棱锥3重合后,所述第一外侧面11(即a
′
ab)与第六外侧面32(即a
′b′
b)在同一平面上,即为三棱柱的第一侧面;所述第二外侧面12(即a
′
ac)与第三外侧面21(即a
′c′
c)在同一平面上,即为三棱柱的第二侧面;所述第四外侧面22(即b
′
cc
′
)与第五外侧面31(即b
′
cc)在同一平面上,即为三棱柱的第三侧面,此时所述第一三棱锥1的底面14即为三棱柱的底面,所述第二三棱锥2的顶面24为三棱柱的顶面。
31.其中,所述连接件4为胶带或魔术贴,使教具便于多次打开为三个三棱锥或者组合成一个三棱柱,具体可根据需求选用,此处不作限制。
32.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仅为一个或一组,当为胶带时,只需使用一个,当为魔术贴时使用一组。本实用新型使三个三棱锥连接在一起,便于老师携带,而且只需一个或一组连接件,便于三棱柱教具打开或组装的操作。
33.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三棱柱教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打开所述连接件,即可依次展开第三三棱锥、第一三棱锥、第二三棱锥,形成连接在一起的三个三棱锥,或是将第二三棱锥的一侧面与第三三棱锥的一侧面重合,将第三三棱锥的一侧面与第一三棱锥的一侧面重合形成三棱柱,再将连接件关闭,使三棱柱不能自动打开,通过三棱柱的展开或重合的动态变化,使学生能更直观地观察到三棱锥与三棱柱的关系,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所学知识,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4.可以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而所有这些改变或替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三棱柱教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三棱锥、第二三棱锥和第三三棱锥,所述第一三棱锥、第二三棱锥和第三三棱锥依次连接、并组合形成可展开或重合的三棱柱,所述第一三棱锥与第三三棱锥对接处设置有连接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棱柱教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三棱锥具有第一外侧面、第二外侧面、第一内侧面和底面,所述第一外侧面、第二外侧面、第一内侧面围绕底面形成第一三棱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棱柱教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三棱锥具有第三外侧面、第四外侧面、第二内侧面和顶面,所述第三外侧面、第四外侧面、第二内侧面围绕顶面形成第二三棱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三棱柱教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三棱锥具有第五外侧面、第六外侧面、第三内侧面和第四内侧面,所述第五外侧面、第六外侧面、第三内侧面和第四内侧面形成第三三棱锥。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三棱柱教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外侧面与第三外侧面的侧边连接,并使顶面与底面相对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三棱柱教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外侧面与第五外侧面的侧边连接,使所述的三棱柱教具重合后,所述第六外侧面与第一外侧面的侧边对接。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棱柱教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为胶带或魔术贴。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三棱柱教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为一个或一组。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三棱柱教具,包括第一三棱锥、第二三棱锥和第三三棱锥,所述第一三棱锥、第二三棱锥和第三三棱锥依次连接、并组合形成可展开或重合的三棱柱,所述第一三棱锥与第三三棱锥对接处设置有连接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打开所述连接件,即可依次展开第三三棱锥、第一三棱锥、第二三棱锥,形成连接在一起的三个三棱锥,或是将第二三棱锥与第三三棱锥重合,将第三三棱锥与第一三棱锥重合形成三棱柱,再将连接件关闭,使三棱柱不能自动打开。通过三棱柱的展开或重合的动态变化,使学生能更直观地观察到三棱锥与三棱柱的关系,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所学知识,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习兴趣。习兴趣。
技术研发人员:谭业静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谭业静
技术研发日:2021.11.26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7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