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坡度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坡度尺。
背景技术:
2.路表排水是道路设计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当路表发生积水时,一方面,水分不断渗入路面结构,引起混合料间的粘聚力降低,削弱材料粘滞性,进而易导致沥青路面混合料的脱离、混凝土路面的龟裂与唧泥等病害,并在车辆长期碾压的作用下进一步发展为更严重的路面病害,缩短路面的服务性能和使用寿命;另一方面,积水会在路表形成水膜,降低行驶车辆与路表之间的摩擦力,易产生打滑等危险现象,又在车辆后轮形成水雾,降低后车行驶时的能见度,大幅度提高交通事故的发生率。
3.在道路设计中,设计人员往往通过横纵坡组合设计,通过重力将雨水引入中分带及路肩旁的排水设施中。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路基及路面结构的施工时常难以精细化控制坡度,无法完全避免局部零坡区域的产生。这时,快速便捷地对坡度进行检测,以指导施工现场及时调整与返工就变得至关重要。
4.坡度尺是道路施工中常用的坡度检测仪器,它体型较小、使用方便、检测快速,常用于路基路面结构坡度检测、边坡坡度检测等场景,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5.(1)道路路基、路面的施工面往往是较为复杂的合成坡度(合成坡度是指公路在平面曲线地段,若纵向有纵坡并横向有超高时,则最大坡度既不在纵坡也不在超高上,而是在两者的合成方向上,这时的最大坡度叫合成坡度。),传统坡度尺仅能检测测定方向的坡度,无法判断其它方向是否具有坡度、无法找出合成坡度方向,从而难以测定合成坡度及其走向。
6.(2)道路路基、路面的施工面及边坡坡面往往存在较为丰富的局部凹凸、缝隙等宏观构造,而传统坡度尺测试面为细长条形,易受到局部构造影响,从而降低其测试精准度。
7.(3)使用人员实地测试坡度后,需要进行拍照、记录,而坡度尺测试面为细长条形,易遇风或其他扰动倾倒,从而损坏脆弱的水准管结构,因此需要全程手持仪器,不便单人完成测定全过程。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坡度尺,用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能够对道路的合成坡度及其走向进行测量,适用性好。
9.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
10.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坡度尺一种坡度尺,包括坡度尺本体和环形管,所述坡度尺本体能够用于检测待测面在测试基准方向上的坡度,所述测试基准方向为所述坡度尺本体的下表面与所述待测面相抵后的所述坡度尺本体的长度方向,所述环形管固定设置在所述坡度尺本体的上表面,所述环形管的轴线与所述坡度尺本体的下表面垂直,所述环形管
的内腔填充有第一工作液和第一气泡。
11.进一步的,所述环形管的表面设置有第一刻度线,所述第一刻度线的零刻度线与所述环形管中心的连线平行于所述坡度尺本体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刻度线用于表征所述第一气泡相对于所述零刻度线绕所述环形管的中心旋转的角度。
12.进一步的,所述环形管的表面设置有第一视标线,所述第一视标线设置在所述第一刻度线的零刻度线位置。
13.进一步的,所述坡度尺本体包括外壳、转动环和水准管,所述环形管固定设置在所述外壳的上表面,所述转动环内嵌于所述外壳侧面,所述转动环的轴向与所述外壳的宽度方向平行,所述转动环能够绕其轴线相对于所述外壳转动,所述水准管穿过所述转动环的中心固定连接在所述转动环的内圈,所述水准管内设置有第二工作液和第二气泡,所述外壳的上环绕所述转动环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二刻度线,所述第二刻度线用于表征所述水准管相对于所述外壳的下表面旋转的角度,所述水准管的中间位置的表面设置有第二视标线。
14.进一步的,所述转动环上设置有指针,所述指针与所述转动环中心的连线垂直于所述水准管,所述指针能够延伸至所述第二刻度线的位置,所述第二刻度线的零刻度线垂直于所述外壳的下表面。
15.进一步的,所述坡度尺本体还包括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能够驱动所述转动环绕其轴线的转动。
16.进一步的,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与所述外壳转动连接的旋转轮、旋转轮齿轮、传动齿轮和水准管齿轮,所述旋转轮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外表面,所述旋转轮齿轮与所述旋转轮的同轴设置且固定连接,所述水准管齿轮与所述转动环同轴设置且固定连接,所述传动齿轮上的不同位置分别与所述旋转轮齿轮和所述水准管齿轮啮合;转动所述旋转轮能够带动所述转动环绕其轴线的转动。
17.进一步的,所述坡度尺本体还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外壳上的手柄。
18.进一步的,所述外壳的下表面固定设置有水平支撑板,所述水平支撑板的尺寸大于所述外壳的下表面的尺寸。
1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工作液和所述第二工作液均为荧光液体,所述第一刻度线和所述第二刻度线均采用荧光涂料涂印。
20.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2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坡度尺,将坡度尺本体的下表面与待测面相抵,获得环形管中第一气泡的位置,第一气泡与环形管中心的连线即为待测面的合成坡度的走向,转动坡度尺本体至坡度尺本体的长度方向与合成坡度的走向重合后,使用坡度尺本体对坡度尺本体长度方向的坡度进行测量,测量的数值即为合成坡度的数值。该坡度尺能够对道路的合成坡度及其走向进行测量,适用性好。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3.图1为实用新型提供的坡度尺的主视图;
24.图2为实用新型提供的坡度尺的俯视图;
25.图3为实用新型提供的坡度尺的右视图;
26.图4为实用新型提供的驱动装置的结构图;
27.附图标记说明:1、环形管;11、第一气泡;12、第一视标线;13、第一刻度线;2、坡度尺本体;21、外壳;22、转动环;23、水准管;24、第二刻度线;25、第三刻度线;26、第二视标线;27、第二气泡;28、旋转轮;29、手柄;3、水平支撑板;30、指针;31、旋转轮齿轮;32、传动齿轮;33、水准管齿轮;4、竖直支撑板;5、金属包边。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9.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提供一种坡度尺,用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能够对道路的合成坡度及其走向进行测量,适用性好。
30.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3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坡度尺一种坡度尺,如图1-图3所示,包括坡度尺本体2和环形管1,坡度尺本体2能够用于检测待测面在测试基准方向上的坡度,测试基准方向为坡度尺本体2的下表面与待测面相抵后的坡度尺本体2的长度方向,环形管1固定设置在坡度尺本体2的上表面,环形管1的轴线与坡度尺本体2的下表面垂直,环形管1的内腔填充有第一工作液和第一气泡11。
32.测量时,首先清扫待测面表面的沙砾、尘土,然后将坡度尺本体2的下表面与待测面相抵,获得环形管1中第一气泡11的位置,第一气泡11与环形管1中心的连线即为待测面的合成坡度的走向,转动坡度尺本体2至坡度尺本体2的长度方向与合成坡度的走向重合后,使用坡度尺本体2对坡度尺本体2长度方向的坡度进行测量,测量的数值即为合成坡度的数值。该坡度尺能够对道路的合成坡度及其走向进行测量,适用性好。
33.于本实施例,环形管1的表面设置有第一刻度线13,第一刻度线13的零刻度线与环形管1中心的连线平行于坡度尺本体2的长度方向,第一刻度线13用于表征第一气泡11相对于零刻度线绕环形管1的中心旋转的角度,即合成坡度的走向与测试基准方向的夹角。
34.于本实施例,环形管1的表面设置有第一视标线12,第一视标线12设置在第一刻度线13的零刻度线位置,具体的,第一视标线12的宽度与第一气泡11的宽度相等,有利于提高将第一气泡11调整至第一刻度线13的零刻度线位置的精度。
35.于本实施例,坡度尺本体2包括外壳21、转动环22和水准管23,具体的,外壳21由abs塑料等强度较高的轻质材料制成,环形管1固定设置在外壳21的上表面,优选的,环形管1内嵌在外壳21的上表面,转动环22内嵌于外壳21侧面,转动环22的轴向与外壳21的宽度方向平行,转动环22能够绕其轴线相对于外壳21转动,水准管23穿过转动环22的中心固定连接在转动环22的内圈,水准管23内设置有第二工作液和第二气泡27,外壳21的上环绕转动
环22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二刻度线24,第二刻度线24用于表征水准管23相对于外壳21的下表面旋转的角度,即测试基准方向的坡度数值,水准管23的中间位置的表面设置有第二视标线26。
36.将外壳21的下表面与清扫完尘土、砂砾的待测面相抵,获得环形管1中第一气泡11的位置,此时第一刻度线13显示的角度即为合成坡度的轴向与测试基准方向的夹角,转动外壳21至第一气泡11与第一视标线12重合后,转动转动环22使得第二气泡27与第二视标线26重合,此时第二刻度线24显示的角度即为合成坡度的数值。
37.于本实施例,外壳21的上环绕转动环22的侧面上还设置有第三刻度线25,第三刻度线25用于表征测试基准方向的坡比。
38.于本实施例,转动环22上设置有指针30,指针30与转动环22中心的连线垂直于水准管23,指针30能够延伸至第二刻度线24的位置,第二刻度线24的零刻度线垂直于外壳21的下表面。
39.于本实施例,坡度尺本体2还包括驱动装置,驱动装置能够驱动转动环22绕其轴线的转动。
40.于本实施例,如图1-图4所示,驱动装置包括与外壳21转动连接的旋转轮28、旋转轮齿轮31、传动齿轮32和水准管齿轮33,旋转轮28设置在外壳21的外表面,旋转轮齿轮31与旋转轮28的同轴设置且固定连接,水准管齿轮33与转动环22同轴设置且固定连接,传动齿轮32上的不同位置分别与旋转轮齿轮31和水准管齿轮33啮合;转动旋转轮28能够带动转动环22绕其轴线的转动。具体的,旋转轮齿轮31的齿数小于传动齿轮32的齿数,传动齿轮32的齿数小于水准管齿轮33的齿数,能够实现对水准管23方向的精细调节。
41.于本实施例,坡度尺本体2还包括固定设置在外壳21上的手柄29,方便对坡度齿本体的取放。
42.于本实施例,外壳21的下表面和前侧面分别设置有水平支撑板3和竖直支撑板4,水平支撑板3和竖直支撑板4的宽度分别为外壳21的下表面和前侧面的宽度的3倍,此种设置能够适应局部凹坑、裂缝等宏观构造的待测面,增强了坡度迟直立在待测面上的稳定性,更易脱手对测量结果进行记录、拍照;水平支撑板3和竖直支撑板4的外部采用金属包边5,防止磨损,包边两侧刻印有长度刻度。垂直支撑板能够用于从下向上测量坡度等特殊场景,增强该坡度尺适用性。
43.于本实施例,第一工作液和第二工作液均为荧光液体,第一刻度线13、第二刻度线24和指针30均采用荧光涂料涂印,方便在夜晚、梁下、涵洞中等光线较暗场景中进行测量。
44.本说明书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技术特征:
1.一种坡度尺,其特征在于:包括坡度尺本体和环形管,所述坡度尺本体能够用于检测待测面在测试基准方向上的坡度,所述测试基准方向为所述坡度尺本体的下表面与所述待测面相抵后的所述坡度尺本体的长度方向,所述环形管固定设置在所述坡度尺本体的上表面,所述环形管的轴线与所述坡度尺本体的下表面垂直,所述环形管的内腔填充有第一工作液和第一气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坡度尺,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管的表面设置有第一刻度线,所述第一刻度线的零刻度线与所述环形管中心的连线平行于所述坡度尺本体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刻度线用于表征所述第一气泡相对于所述零刻度线绕所述环形管的中心旋转的角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坡度尺,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管的表面设置有第一视标线,所述第一视标线设置在所述第一刻度线的零刻度线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坡度尺,其特征在于:所述坡度尺本体包括外壳、转动环和水准管,所述环形管固定设置在所述外壳的上表面,所述转动环内嵌于所述外壳侧面,所述转动环的轴向与所述外壳的宽度方向平行,所述转动环能够绕其轴线相对于所述外壳转动,所述水准管穿过所述转动环的中心固定连接在所述转动环的内圈,所述水准管内设置有第二工作液和第二气泡,所述外壳的上环绕所述转动环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二刻度线,所述第二刻度线用于表征所述水准管相对于所述外壳的下表面旋转的角度,所述水准管的中间位置的表面设置有第二视标线。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坡度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环上设置有指针,所述指针与所述转动环中心的连线垂直于所述水准管,所述指针能够延伸至所述第二刻度线的位置,所述第二刻度线的零刻度线垂直于所述外壳的下表面。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坡度尺,其特征在于:所述坡度尺本体还包括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能够驱动所述转动环绕其轴线的转动。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坡度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与所述外壳转动连接的旋转轮、旋转轮齿轮、传动齿轮和水准管齿轮,所述旋转轮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外表面,所述旋转轮齿轮与所述旋转轮的同轴设置且固定连接,所述水准管齿轮与所述转动环同轴设置且固定连接,所述传动齿轮上的不同位置分别与所述旋转轮齿轮和所述水准管齿轮啮合;转动所述旋转轮能够带动所述转动环绕其轴线的转动。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坡度尺,其特征在于:所述坡度尺本体还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外壳上的手柄。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坡度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下表面固定设置有水平支撑板,所述水平支撑板的尺寸大于所述外壳的下表面的尺寸。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坡度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工作液和所述第二工作液均为荧光液体,所述第一刻度线和所述第二刻度线均采用荧光涂料涂印。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坡度尺,涉及道路坡度检测技术领域,包括坡度尺本体和环形管,坡度尺本体能够用于检测待测面在测试基准方向上的坡度,测试基准方向为坡度尺本体的下表面与待测面相抵后的坡度尺本体的长度方向,环形管固定设置在坡度尺本体的上表面,环形管的轴线与坡度尺本体的下表面垂直,环形管的内腔填充有第一工作液和第一气泡。该坡度尺能够对道路的合成坡度及其走向进行测量,适用性好。适用性好。适用性好。
技术研发人员:陈搏 李伟雄 黄志勇 张肖宁 揭继兴 聂文 贺军 何仲强 熊春龙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州肖宁道路工程技术研究事务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26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7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