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接组件、压力容器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08-14  99



    1.本实用新型涉及压力容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连接组件、压力容器及车辆。


    背景技术:

    2.燃料电池汽车是一种利用车载燃料电池装置产生的电力作为动力的汽车,外界空气通过空压机被吸入后与燃料电池装置内的氢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出供汽车驱动的电能。储氢瓶安装于车体上,用于向燃料电池提供氢气。
    3.储氢瓶作为高压氢气的载体,除自身强度外,其固定结构也对储氢安全起到重大作用。现有技术中储氢瓶的固定方式为:通过钢带进行束缚,并在钢带和储氢瓶之间放置缓冲块;或者,在储氢瓶上安装法兰,法兰与车体连接。这两种固定方式的固定效果有限,固定结构与储氢瓶的连接强度较低,当车辆经过长期颠簸或发生较大程度的碰撞时,固定结构会与储氢瓶分离,导致储氢瓶脱离车体并可能造成氢气泄漏进而引发重大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组件,用于将压力容器与外界连接,连接组件与压力容器的连接牢靠,从而保证压力容器的安装及使用安全性。
    5.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6.一种连接组件,用于压力容器上,所述压力容器包括内胆组件和外壳,所述连接组件被配置为设置于所述压力容器的轴向的端部,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相连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被配置为夹设于所述内胆组件和所述外壳之间或嵌设于所述外壳内,所述第二连接件被配置为穿设所述外壳并用于与所述压力容器的安装载体连接。
    7.可选地,所述外壳包括第一壳层和第二壳层,所述第一壳层覆盖贴设于所述内胆组件的表面,所述第二壳层覆盖贴设于所述第一壳层的表面,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
    8.所述第一连接件被配置为夹设于所述内胆组件和所述外壳之间,且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孔套设于所述内胆组件上;或,所述第一连接件被配置为嵌设于所述外壳内,且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孔套设于所述第一壳层上。
    9.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多个连接部,多个所述连接部被配置为沿所述压力容器的轴向间隔设置,每个所述连接部上均设置有所述第一连接孔,且每个所述第一连接孔的圆心均被配置为与所述压力容器的轴向的轴线重合。
    10.可选地,所述连接部为环状体,所述环状体围设形成所述第一连接孔。
    11.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被配置为夹设于所述内胆组件和所述外壳之间,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
    12.所述第一连接部被配置为套设于所述内胆组件的内胆的瓶口处;或者,所述第一连接部被配置为套设于所述内胆组件的阀体的阀座口处,所述阀体设置于所述内胆组件的内胆的端口;
    13.所述第二连接部被配置为套设于所述内胆的瓶肩处。
    14.可选地,所述第二连接部上的所述第一连接孔的孔壁被配置为与所述内胆的瓶肩处的外壁相贴合。
    15.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还包括加强部,相邻两所述连接部之间通过所述加强部连接。
    16.可选地,相邻两所述连接部之间的多个所述加强部呈辐条状设置。
    17.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被配置为夹设于所述内胆组件和所述外壳之间,所述加强部朝向所述内胆组件的一侧面被配置为与所述内胆组件的外壁相贴合。
    18.可选地,所述第二连接件和所述安装载体之间的作用力的方向与所述压力容器的轴向的轴线呈夹角。
    19.可选地,所述第二连接件为圆柱状,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安装载体上的紧固件配合的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孔的轴线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轴向的轴线重合。
    20.可选地,所述第二连接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上,且多个所述第二连接件沿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整个周向等间隔设置。
    21.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力容器,包括上述的连接组件,该压力容器通过连接组件与外界连接,连接组件与压力容器的连接牢靠,从而使得该压力容器的安装及使用安全性较高。
    22.一种压力容器,包括内胆组件、外壳以及如上所述的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连接组件分设于所述压力容器的轴向的两端。
    23.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压力容器,压力容器通过连接组件固定于车体上,压力容器的安装及使用安全性高。
    24.一种车辆,包括车体、燃料电池以及如上所述的压力容器,所述燃料电池及所述压力容器均设置于所述车体上,所述内胆用于存储所述燃料电池所需的氢气,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车体连接。
    2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2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组件,用于将压力容器与外界(即压力容器的安装载体)连接;连接组件包括相连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夹设于内胆组件和外壳之间,或者第一连接件嵌设于外壳中,从而实现连接组件与压力容器的连接,将第一连接件夹设于内胆组件和外壳之间或嵌设于外壳中,而非将第一连接件设置于压力容器的外侧,从而可有效提高第一连接件与压力容器的连接牢固性;第二连接件穿设外壳并与压力容器的安装载体连接,从而将压力容器与其安装载体连接,第二连接件穿设外壳,即第二连接件部分嵌设于外壳中,从而也可有效提高第二连接件与外壳的连接牢固性。本实用新型通过连接组件将压力容器与其安装载体连接,连接组件与压力容器之间具有较高的连接牢靠性,从而防止压力容器在经过长期颠簸或受到较大的碰撞力时与连接组件分离,进而保证压力容器与外界的连接牢固性,保证压力容器的使用安全性。
    2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力容器,包括上述连接组件。该压力容器通过连接组件与外界连接,且连接组件与内胆组件及外壳的连接牢靠,减少或避免压力容器在经过长期颠簸或受到撞击时与连接组件脱离的可能,进而提高其安装及使用安全性。
    2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包括车体、燃料电池以及上述的压力容器,压力容器通过连接组件的第二连接件与车体连接,以实现压力容器在车体上的固定,同时连接组件的第一连接件与压力容器连接牢靠,减少或避免压力容器在经过长期颠簸或受到撞击时与连接组件脱离的可能,从而提高车辆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2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0.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1.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组件与内胆配合的第一轴测图;
    32.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组件与内胆配合的第二轴测图;
    33.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组件与内胆配合的侧视图;
    34.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压力容器的剖视图;
    35.图6为图5中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36.附图标记:
    37.1、内胆组件;2、外壳;3、连接组件;
    38.11、内胆;12、阀体;
    39.111、筒体段;112、收口段;113、瓶肩;
    40.31、第一连接件;32、第二连接件;33、加强部;
    41.311、第一连接部;312、第二连接部;
    42.3111、第一连接孔;
    43.321、第二连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44.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其中,术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为两个不同的位置。
    4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
    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7.如图1-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组件3,其可配置于压力容器上。压力容器是指用于容纳各种压力下的流体的容器,流体可以为氢气、氧气、天然气、氮气、甲烷或丙烷等需要在高压状态下存储的气体。示例性地,压力容器包括内胆组件1和外壳2。内胆组件1为中空结构,流体存储于内胆组件1的内腔中。外壳2设置于内胆组件1的外侧,外壳2和内胆组件1形成强度较高的复合壳体,以保证对高压流体的稳定承载。示例性地,内胆组件1包括内胆11和阀体12。内胆11为中间粗、两端细的近似圆柱筒状结构,即内胆11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且其两端均为收口设置,内胆11的内腔用于存储流体。两个阀体12分设于内胆11的轴向两端的端口处。或者,也有部分内胆组件1只包括内胆11,而不设置阀体12。外壳2为碳纤维、玻璃纤维或其他合成纤维缠绕于内胆组件1的外侧,并通过热固化或热塑性树脂粘合形成的层压层。整个压力容器的形状也为近似圆柱筒状。内胆组件1和外壳2的结构及两者的连接方式均为现有技术,具体不再赘述。
    48.可以理解的是,压力容器的对外安装牢靠性,对于保证其使用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本实施例通过连接组件3将压力容器与外界连接,从而实现压力容器的有效安装固定。具体地,连接组件3设置于压力容器的轴向的端部,连接组件3包括相连的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件32。第一连接件31夹设于内胆组件1和外壳2之间,从而实现连接组件3与压力容器的连接。第二连接件32穿设外壳2并与压力容器的安装载体连接,从而将压力容器与其安装载体连接。
    49.连接组件3通过第一连接件31实现其与压力容器的连接。将第一连接件31夹设于内胆组件1和外壳2之间,而非将第一连接件31设置于压力容器的外侧,从而可有效提高第一连接件31与压力容器的连接牢固性。第二连接件32穿设外壳2,即第二连接件32部分嵌设于外壳2中,从而也可有效提高第二连接件32与外壳2的连接牢固性。本实施例通过连接组件3将压力容器与其安装载体连接,连接组件3与压力容器之间具有较高的连接牢靠性,从而防止压力容器在经过长期颠簸或受到较大的碰撞力时与连接组件3分离,进而保证压力容器与外界的连接牢固性,保证压力容器的使用安全性。
    50.本实施例中,连接组件3设置有两个,两个连接组件3分设于内胆组件1的轴向的两端,以沿压力容器的轴向的两端将其与外界连接,连接稳定性高。
    51.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31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3111。第一连接件31通过第一连接孔3111套设于内胆组件1上。加工时,先将第一连接件31通过第一连接孔3111套设于内胆1上,之后再成型外壳2,形成外壳2的纤维通过热固化或热塑性树脂粘接成层时,将第一连接件31压紧于内胆组件1上。将第一连接件31通过第一连接孔3111套设于内胆组件1上,可实现连接组件3与内胆组件1的安装定位,提高装配便利性及连接稳定性,同时也能减小或避免后续成型外壳2时连接组件3相对于内胆组件1发生错动,保证装配精度。
    52.可选地,第一连接件31通过第一连接孔3111与内胆组件1紧套连接,有效防止后续成型外壳2时第一连接件31相对于内胆组件1错动,提高装配精度。示例性地,第一连接件31可为具有一定变形能力的注塑件,第一连接孔3111的尺寸稍小于内胆组件1的外径,安装时第一连接件31发生一定量的变形,使第一连接孔3111的尺寸增大,以使第一连接件31通过
    第一连接孔3111紧套于内胆组件1上。另外,将第一连接件31设置为具有一定变形能力的注塑件,也可降低其加工精度,减少生产成本。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31也可采用金属或复合材料制成,保证其自身的强度以及其与压力容器的连接强度,此时可根据内胆组件1的尺寸确定第一连接件31的加工尺寸及加工精度,保证两者紧配。
    53.显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将第一连接件31与内胆组件1粘接,从而防止后续成型外壳2时第一连接件31相对于内胆组件1错动,提高装配精度。
    54.可选地,第一连接件31包括多个连接部,每个连接部上均设置有第一连接孔3111,每个连接部均通过其上的第一连接孔3111套设于内胆组件1上,且多个连接部沿内胆组件1的轴向间隔设置,每个第一连接孔3111的中心均与内胆组件1的轴向的轴线重合。通过设置多个连接部,并使每个连接部均通过第一连接孔3111套设于内胆组件1上,从而可有效提高第一连接件31与内胆组件1及整个压力容器的连接强度。每个第一连接孔3111的中心均与内胆组件1的轴向的轴线重合,从而使得连接部与内胆组件1同轴连接,有效减小或防止压力容器相对于第一连接件31发生径向运动,提高第一连接件31与内胆组件1的连接稳定性及连接强度。显然,在其他一实施例中,也可设置第一连接孔3111的中心与压力容器的轴向的轴线错位,只要能够实现第一连接件31与内胆组件1的连接即可。
    55.示例性地,连接部为环状体,环状体围设形成第一连接孔3111。将连接部设置成环状体,结构简单,加工方便。
    56.本实施例中,内胆组件1包括内胆11和阀体12。连接部设置有两个,为便于描述,设定两个连接部分别为第一连接部311和第二连接部312。第一连接部311通过其上的第一连接孔3111套设于内胆11的瓶口处,第二连接部312通过其上的第一连接孔3111套设于内胆11的瓶肩113处。具体地,内胆11包括筒体段111和位于筒体段111两端的收口段112。筒体段111为圆筒形,两个收口段112为近似半椭圆球形。随着距筒体段111的距离的增加,收口段112的横截面尺寸越来越小,且收口段112的端口处形成与阀体12相适配的安装结构,此为现有技术,具体不再赘述。瓶口为收口段112的端口处(即收口段112远离筒体段111的一端)。瓶肩113为筒体段111与收口段112的连接处。
    57.可选地,第二连接部312上的第一连接孔3111的孔壁(即第二连接部312的内侧面)与内胆11的瓶肩113处的外壁相贴合,也就是说,第二连接部312的内侧面为与瓶肩113处的外壁的曲率相同的曲面,使得第二连接部312卡扣于瓶肩113处,从而实现第二连接部312与内胆11的装配定位,并提高两者的连接稳定性。进一步可选地,第二连接部312的外侧面为与其内侧面相平行的曲面,便于保证后续外壳2成型的平整性。
    58.显然,第一连接部311的内侧面也可设置为与瓶口处的外壁相适配的曲面,以提高第一连接部311与内胆11的连接稳定性。
    59.在其他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311套设于阀体12的阀座口处,如此也可实现第一连接件31与压力容器的连接。同时,第二连接部312套设于瓶肩113处,从而使得第一连接件31通过第一连接部311和第二连接部312实现与内胆11及阀体12的同时连接,从而提高内胆11与阀体12的连接牢靠性。可选地,阀体12的阀座口处设置有第一安装部,第一连接部311通过其上的第一连接孔3111紧套于第一安装部上,或第一连接部311与第一安装部卡接、螺接、粘接或焊接。示例性地,第一安装部可以套设于阀体12上的环状结构。
    60.在其他另一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312通过其上的第一连接孔3111套设于内胆11
    的筒体段111上,如此也可实现第一连接件31与内胆11的稳定连接。可选地,第二连接部312可设置多个,多个第二连接部312沿筒体段111的轴向间隔设置。
    61.在其他又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311和第二连接部312均套设于内胆11的筒体段111上,如此也能实现第一连接件31与内胆11的稳定连接。此时,第一连接部311和第二连接部312的结构可完全相同,提高加工效率。
    62.在其他再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31还包括第三连接部,第三连接部上也设置有第一连接孔3111,第一连接部311和第二连接部312之间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连接部。
    63.可选地,第一连接件31还包括加强部33,相邻两个连接部之间均通过加强部33连接。通过设置加强部33,提高第一连接件31的整体强度,并提高其与压力容器的连接强度。示例性地,加强部33为条状结构,相邻两个连接部之间设置有多个加强部33,且多个加强部33呈辐条状设置,使得相邻两个连接部受力均匀,并有效提高两者的连接强度。显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加强部33也可为片状结构,即加强部33完全填充第一连接部311和第二连接部312之间的空间,尽可能提高第一连接件31的强度及其与内胆组件1的连接强度。
    64.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311、加强部33和第二连接部312为注塑、铸造、冲压或3d打印等方式成型的一体式结构,加工效率高;或者第一连接部311、加强部33和第二连接部312为分体结构,三者拼接连接。
    65.可选地,本实施例中,加强部33朝向内胆11的一侧面(即加强部33的内侧面)与内胆11的收口段112上对应处的外壁贴合,进而保证第一连接部311和第二连接部312与内胆11的贴合,提高第一连接件31与内胆11的连接稳定性。
    66.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31上也可不设置第一连接孔3111,此时第一连接件31可为弧形条状(如半圆环状)、半椭圆球形的片状等,成型外壳2前,将第一连接件31压紧于内胆11上,或将第一连接件31粘接于内胆11上。对于将第一连接件31压紧于内胆11上的情况,可设置相应的压紧工装。具体地,压紧工装可以为能够与内胆11相磁吸的磁性件(若内胆11采用金属材质制成的话),多个磁性件设置于第一连接件31的外侧,即第一连接件31夹设于磁性件与内胆11之间,通过磁性件与内胆11的磁吸作用,使第一连接件31与内胆11有效贴合,成型外壳2时,将磁性件一一拆卸。或者,压紧工装也可为绑带或安装有压紧件的机械手。需要说明的是,成型外壳2时,压紧工装可以压紧或绑扎第一连接件31的部分区域,先于未压紧区域处缠绕纤维,待纤维将第一连接件31固定于内胆11上之后,再撤去压紧工装,以继续缠绕纤维丝。可选地,第一连接件31的内侧面优选与内胆11的对应外壁面贴合,外侧面优选与内胆11的对应外壁面平行。可选地,第一连接件31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一连接件31沿内胆11的周向或轴向间隔设置,提高连接组件3与压力容器的连接牢靠性。
    67.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32凸设于第二连接部312的外侧面,第二连接件32穿过外壳2并与压力容器的安装载体连接。
    68.可选地,第二连接件32设置有多个,以提高连接组件3与压力容器的安装载体的连接牢靠性。优选地,多个第二连接件32以第二连接部312上的第一连接孔3111的圆心为圆心呈圆周等间隔设置,即多个第二连接件32沿环状的第二连接部312的整个周向等间隔设置,使得第二连接部312的各处受力均匀。可选地,当第二连接件32设置有多个时,加强部33也设置有多个,且两者数量相同,多个加强部33与多个第二连接件32一一对应,第二连接件32
    设置于对应的加强部33与第二连接部312的连接处。具体到本实施例中,四个加强部33呈辐条状均布于环状的第一连接部311和第二连接部312之间,四个加强部33将第二连接部312的周长四等分,对应地,第二连接件32设置有四个,四个第二连接件32分设于第二连接部312的周长的四个四等分点处。相比于第二连接部312上的其他位置,四等分点处为第二连接部312上的强度较高的位置(因为四等分点处与加强部33连接),将四个第二连接件32分设于第二连接部312的周长的四个四等分点处,可保证第二连接件32与第二连接部312的连接强度。
    69.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32上设置有用于与压力容器的安装载体上的紧固件配合的第二连接孔321,从而实现第二连接件32与压力容器的安装载体的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32为圆柱状,第二连接孔321的轴线与第二连接件32的轴向的轴线重合,即第二连接孔321同轴开设于第二连接件32上。示例性地,紧固件为螺栓,第二连接孔321为螺纹孔,螺栓穿过压力容器的安装载体后,由第二连接件32远离第二连接部312的一端伸入第二连接孔321中,并与第二连接孔321螺纹连接;或者,紧固件为螺杆,螺杆的一端与压力容器的安装载体螺纹连接,另一端由第二连接件32远离第二连接部312的一端伸入第二连接孔321中,并与第二连接孔321螺纹连接。
    70.可选地,第二连接件32和压力容器的安装载体之间的作用力的方向与压力容器的轴向的轴线(即内胆组件1的轴向的轴线)呈夹角,从而在第二连接件32与压力容器的安装载体连接后,能够防止压力容器绕其轴向旋转,进一步提高压力容器的安装稳定性。具体到本实施例中,圆柱状的第二连接件32的轴向与压力容器的轴向呈夹角,从而第二连接件32上的第二连接孔321的轴向也与压力容器的轴向呈夹角,使得第二连接件32通过紧固件和压力容器的安装载体连接时的作用力方向与压力容器的轴向的轴线呈夹角。
    71.显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将第二连接件32设置于第一连接部311和/或加强部33上,在此不做限定。
    72.可选地,第二连接件32与第一连接件31为注塑、铸造、冲压或3d打印等方式成型的一体式结构,加工效率高;或者第二连接件32与第一连接件31为分体结构,三者拼接连接。
    73.在其他一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32为法兰状结构,包括支撑部和第二安装部。第二安装部通过支撑部与内胆组件1连接。圆片状的第二安装部上可设置用于与压力容器的安装载体上的紧固件配合的第二连接孔321。第二安装部上可设置多个第二连接孔321,以提高连接组件3与压力容器的安装载体的连接强度。显然,第二连接件32还可为其他结构形式,只要能实现其与压力容器的安装载体连接即可,在此不做限定。
    74.在其他另一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32上不设置第二连接孔321,第二连接件32与压力容器的安装载体卡接或箍接等方式可拆卸连接。
    75.可选地,连接组件3采用金属材料制成,结构强度高。优选地,制作连接组件3的金属材料为316l,6061铝合金。
    76.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均是针对第一连接件31设置于内胆组件1和外壳2之间的情况。显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将第一连接件31嵌设于外壳2中,第一连接件31及第二连接件32的结构均与上述相同,只第一连接件31的位置与上述不同。具体地,外壳2包括第一壳层和第二壳层。第一壳层覆盖贴设于内胆组件1的表面,第二壳层覆盖贴设于第一壳层的表面。也就是说,第一壳层为先于第二壳层缠绕于内胆组件1上的纤维层,第二壳层为缠绕于
    第一壳层的外侧的纤维层。第一连接件31位于第一壳层和第二壳层之间。加工时,先在内胆组件1上缠绕纤维形成第一壳层,再将第一连接件31安装于第一壳层上,之后继续缠绕纤维形成第二壳层。需要说明的是,可在第二壳层缠绕完成后,将第二壳层和第一壳层同时通过热固化或树脂粘接成纤维层,从而将第一连接件31嵌压于纤维层中;或者,也可在缠绕形成第一壳层后,并于安装连接组件3之前,将第一壳层通过热固化或树脂粘接成层,并于第二壳层缠绕完成后,再将第二壳层通过热固化或树脂粘接成层。
    77.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压力容器,包括上述的内胆组件1、外壳2及连接组件3。该压力容器通过连接组件3与外界(即压力容器的安装载体)连接,且连接组件3与压力容器的连接牢靠,减少或避免压力容器在经过长期颠簸或受到撞击时与连接组件3脱离的可能,进而提高其安装及使用安全性。
    78.可以理解的是,该压力容器在安装时还可使用钢带进行束缚,钢带和连接组件3共同作用,以进一步压力容器的安装及使用安全性。
    79.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体、燃料电池以及上述的压力容器。燃料电池及压力容器均设置于车体上。燃料电池装置内的氢气能够与吸入的外界空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从而产生出供车辆驱动的电能。压力容器的内胆组件1用于存储燃料电池所需的氢气。压力容器中连接组件3的第二连接件32与车体连接,以实现压力容器在车体上的固定。第二连接件32可与车体直接连接;或者,车体上设置有安装件,第二连接件32与安装件连接。压力容器通过连接组件3的第二连接件32与车体连接,同时连接组件3的第一连接件31与内胆组件1及外壳2的连接牢靠,减少或避免压力容器受到撞击时与连接组件3脱离,从而提高车辆的安全性。
    80.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技术特征:
    1.一种连接组件,用于压力容器上,所述压力容器包括内胆组件(1)和外壳(2),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被配置为设置于所述压力容器的轴向的端部,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相连的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件(32),所述第一连接件(31)被配置为夹设于所述内胆组件(1)和所述外壳(2)之间或嵌设于所述外壳(2)内,所述第二连接件(32)被配置为穿设所述外壳(2)并用于与所述压力容器的安装载体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2)包括第一壳层和第二壳层,所述第一壳层覆盖贴设于所述内胆组件(1)的表面,所述第二壳层覆盖贴设于所述第一壳层的表面,所述第一连接件(31)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3111);所述第一连接件(31)被配置为嵌设于所述外壳(2)内,且所述第一连接件(31)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孔(3111)套设于所述第一壳层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31)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3111);所述第一连接件(31)被配置为夹设于所述内胆组件(1)和所述外壳(2)之间,且所述第一连接件(31)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孔(3111)套设于所述内胆组件(1)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31)包括多个连接部,每个所述连接部上均设置有所述第一连接孔(3111),多个所述连接部被配置为沿所述压力容器的轴向间隔设置,且每个所述第一连接孔(3111)的中心均被配置为与所述压力容器的轴向的轴线重合。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为环状体,所述环状体围设形成所述第一连接孔(3111)。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部(311)和第二连接部(312);所述第一连接部(311)被配置为套设于所述内胆组件(1)的内胆(11)的瓶口处;或者,所述第一连接部(311)被配置为套设于所述内胆组件(1)的阀体(12)的阀座口处,所述阀体(12)设置于所述内胆组件(1)的内胆(11)的端口;所述第二连接部(312)被配置为套设于所述内胆(11)的瓶肩(113)处。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312)上的所述第一连接孔(3111)的孔壁被配置为与所述内胆(11)的瓶肩(113)处的外壁相贴合。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31)还包括加强部(33),相邻两所述连接部之间通过所述加强部(33)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相邻两所述连接部之间的多个所述加强部(33)呈辐条状设置。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33)朝向所述内胆组件(1)的一侧面被配置为与所述内胆组件(1)的外壁相贴合。11.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件(32)和所述安装载体之间的作用力的方向与所述压力容器的轴向的轴线呈夹角。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件(32)为圆柱状,所述第二连接件(32)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安装载体上的紧固件配合的第二连接孔(321),所述第二连接孔(321)的轴线与所述第二连接件(32)的轴向的轴线重合。
    13.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件(32)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部(312)上,且多个所述第二连接件(32)沿所述第二连接部(312)的整个周向等间隔设置。14.一种压力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内胆组件(1)、外壳(2)以及如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连接组件分设于所述压力容器的轴向的两端。15.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燃料电池以及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压力容器,所述燃料电池及所述压力容器均设置于所述车体上,所述内胆组件(1)用于存储所述燃料电池所需的氢气,所述第二连接件(32)与所述车体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属于压力容器技术领域,公开一种连接组件、压力容器及车辆。其中,连接组件用于压力容器上,压力容器包括内胆组件和外壳,连接组件设于压力容器的轴向的端部,连接组件包括相连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夹设于内胆组件和外壳之间或嵌设于外壳内,第二连接件穿设外壳并用于与压力容器的安装载体连接。连接组件通过第一连接件与压力容器连接,第一连接件夹设于内胆和外壳之间或嵌设于外壳中,而非设于压力容器的外侧,有效提高第一连接件与压力容器的连接牢固性;第二连接件穿设外壳并与压力容器的安装载体连接,从而将压力容器与其安装载体连接,即第二连接件部分嵌设于外壳中,也可有效提高第二连接件与外壳的连接牢固性。壳的连接牢固性。壳的连接牢固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淑芬 金钊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未势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9.30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757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