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调弯装置、调弯鞘管及医疗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08-14  94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调弯装置、调弯鞘管及医疗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步上升。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据推算,心血管病目前的患病人数为2.9亿,死亡率仍居首位,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其治疗过程因涉及全身各重要脏器,包括大脑、脊髓、肺、肝等器官的保护,操作困难,并发症发生率高,治疗效果不理想。通常的治疗方式是在主动脉腔内介入治疗的基础上,将支架技术引入象鼻手术,即在人工血管的远端内衬自膨胀金属支架,通过传送系统将带支架的象鼻血管经主动脉弓切口或降主动脉近端切口顺行性植入到胸降主动脉远端,释放后将支架象鼻人工血管近端和重建的主动脉弓吻合。输送系统通过主动脉弓时,由于主动脉弓是弓形弯曲的形状,所以输送系统的头部需要做弯曲动作才能顺利通过主动脉弓。
    3.申请号为201920119087.2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血管支架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用于输送血管支架的输送器和拉线,所述输送器设置有位于血管支架前侧的引导头和位于血管支架后侧的腔管,所述拉线具有可解脱地连接于所述引导头外表面的体内端和延伸到患者体外的体外端,两端之间的所述拉线从血管支架外部向后延伸入所述腔管中,但是此种血管支架输送系统中,其拉线一直处于游离状态,在手术过程中,游离的拉线,尤其是处于紧绷状态下游离的拉线会有心脏中的心脏腱索、乳头肌、瓣叶和软组织造成损伤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调弯装置、调弯鞘管及医疗系统,具体地。
    5.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调弯装置,其中,包括:
    6.第一管体;
    7.第二管体;所述第二管体的外径不小于所述第一管体外径,于所述第二管体上设置有第一类固定装置;所述第一管体与第二管体贯通形成一贯穿通道;
    8.活动体,可沿所述第一管体滑动;
    9.第一类拉线,所述第一类拉线的一端与所述活动体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类固定装置进入所述贯穿通道内并沿所述贯穿通道延伸出所述第一管体外部。
    10.优选地,上述的一种调弯装置,其中,包括第二类拉线,所述第二类拉线固定连接所述活动体。
    11.优选地,上述的一种调弯装置,其中,包括连接体,设置于所述第一管体与所述第二管体之间,所述连接体结合所述第一管体、所述第二管体形成所述贯穿通道。
    12.优选地,上述的一种调弯装置,其中,所述连接体由第一圆锥体形成,所述第一圆锥体的第一开口端连接所述第二管体,所述第一圆锥体的第二开口端连接所述第一管体。
    13.优选地,上述的一种调弯装置,其中,所述活动体由圈体形成,所述圈体沿所述连接体表面或所述第一管体表面滑动,所述圈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类固定点和至少一个第二类固定点,所述第一类固定点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类拉线,所述第二类固定点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类拉线,进一步地,所述圈体为圆环或锥形,进一步,所述锥形匹配所述连接体。
    14.优选地,上述的一种调弯装置,其中,所述连接体由双圆锥体形成,所述双圆锥体的一端内径匹配所述第一管体内径,所述双圆锥体的另一端内径匹配所述第二管体的内径。
    15.优选地,上述的一种调弯装置,其中,所述活动体由第三管体形成,所述第三管体内置于所述第一管体内部,所述第三管体设置有固定所述第一类拉线的第三类固定点和固定所述第二类拉线的第四固定点。
    16.优选地,上述的一种调弯装置,其中,所述第三管体的端部匹配所述双圆锥体,所述第三管体朝向所述双圆锥体的一端设置有导向锥体,所述导向锥体的内径不大于第二管体的内径。
    17.另一方面,本技术再提供一种调弯鞘管,其中,包括上述任意项所述的一种调弯装置。
    18.另一方面,本技术再提供一种医疗系统,其中,包括上述任意项所述的一种调弯鞘管,还包括:用以推送可植入医疗装置的输送系统,所述调弯鞘管设置于所述输送系统内。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手动拉紧第一类拉线,第一类拉线受拉的状态下带动活动体朝向第二管体运动,直至所述活动体与连接体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此时受拉的第一类拉线带动所述第二管体发生弯曲以实现调弯目的。
    附图说明
    20.为更好地理解并阐述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以下将结合附图参考实施例的描述,在这些附图中,同样的数字编号在附图中指示相应的部分。
    21.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调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调弯装置中活动体的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调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调弯装置中活动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以下参考附图的描述为便于综合理解由权利要求及其等效内容所定义的本技术的各种实施例。这些实施例包括各种特定细节以便于理解,但这些仅被视为示例性的。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对在此描述的各种实施例进行各种变化和修改而不会脱离本技术的范围和精神。另外,为简要并清楚地描述本技术,本技术将省略对公知功能和结构的描述。
    26.以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第四类”等,并非是指不同的类别,也可能是同一类,只是为了名称的区别以方便描述。
    27.实施例一
    28.如图1所示,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调弯装置,其中,包括:
    29.第一管体11;
    30.第二管体12;所述第二管体12的外径不小于所述第一管体11的外径,于所述第二管体12上设置有第一类固定装置120;所述第一管体11与第二管体12贯通形成一贯穿通道;
    31.活动体14,可沿所述第一管体11滑动;
    32.第一类拉线16,所述第一类拉线16的一端与所述活动体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类固定装置120进入所述贯穿通道内并沿所述贯穿通道延伸出所述第一管体外部。
    33.上述的一种调弯装置的工作原理是:手动拉紧第一类拉线,外部拉力作用于第一类拉线的状态下,第一类拉线带动活动体朝向第二管体运动,直至所述活动体与连接体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此时进一步拉所述第一类拉线,使得位于活动体与第一类固定装置之间的第一类拉线的长度小于活动体与第一类固定装置沿管体表面的长度,亦即第一类拉线带动所述第二管体发生弯曲以实现调弯。
    34.作为进一步优选实施方案,还包括第二类拉线15,所述第二类拉线15固定连接所述活动体14。于所述调弯装置实现调弯目的之后,手动拉紧第二类拉线,第二类拉线带动活动体朝向第一管体端部运动,以使得所述活动体撤离所述调弯装置。
    35.需要说明的,在活动体撤离的过程中,可以先剪断所述第一类拉线,然后拉紧所述第二类拉线以使得活动体完成撤离,剪断后的第一类拉线可以直接拉紧以实现撤离目的;也可以直接拉紧所述第二类拉线,通过第二类拉线直接实现活动体的撤回,同时所述活动体带动第一类拉线撤离。避免第一类拉线和/或第二类拉线处于游离状态。
    36.作为进一步优选实施方案,上述的一种调弯装置,其中,还包括连接体13,设置于所述第一管体11与所述第二管体12之间,所述连接体13由第一圆锥体形成,所述第一圆锥体的第一开口端连接所述第二管体,所述第一圆锥体的第二开口端连接所述第一管体,示意性地,所述第一圆锥体的大圆开口端连接所述第二管体。所述第一圆锥体的小圆开口端连接所述第一管体。
    37.进一步地,还包括连接体13,设置于所述第一管体11与所述第二管体12之间,所述连接体13结合所述第一管体11、所述第二管体12形成所述贯穿通道。通过所述连接体13使得所述第一管体11 与所述第二管体12之间形成一供活动体平稳运动的活动轨迹。
    38.进一步地,包括:所述活动体由圈体14形成,所述圈体14沿所述连接体表面或所述第一管体表面滑动,所述圈体14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类固定点141和至少一个第二类固定点,如图2所示,第一类固定点141可为多个固定点,第二类固定点也可为多个固定点,所述第一类固定点14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类拉线,所述第二类固定点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类拉线。当所述第一类固定点141有多个固定点的状态下,其对应的所述第二类拉线15也有多个,设置有多个第二类拉线15,使得圈体14设置有多个受力点,多个受力点旨在实现所述圈体的平稳撤离。当所述第二类固定点有多个固定点的状态下,其对应的所述第一类拉线16也有多个,设置有多个第一类拉线16旨在实现所述调弯装置的弯曲方向为多个,换言之,可以实现多个方向的弯曲。
    39.示意性地,所述第二类固定点包括第一拉线第一固定点1421和第一拉线第二固定点1422,当需要调弯装置朝向第一拉线第一固定点 1421的方向弯曲时候,仅需要拉紧与第
    一拉线第一固定点1421匹配的第一类拉线16即可实现该方向的调弯。
    40.作为进一步优选实施方案,上述的一种调弯装置,其中,所述圈体14为圆环或锥形。进一步,所述锥形匹配所述连接体。当所述锥形的圈体朝向所述第二管体12运动至静止状态时,所述圈体14与所述第二管体12的接触面积较大,所述第二管体12能较为稳定固定所述圈体14,避免所述圈体14在继续受力的状态下发生偏转,进一步提高调弯的稳定性。
    41.作为进一步优选实施方案中,上述的一种调弯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类固定装置120包括至少一个通孔。所述第一类固定装置120的通孔数量为奇数个,设置奇数个通孔的目的旨在实现所述第二类拉线被设置于所述贯穿通道内部。当设置有多个通孔的状态下,所述第二类拉线穿过每个通孔并进入至所述贯穿通道内部。于所述第二类拉线被拉紧的状态下,所述第二类拉线带动所述第二管体12缓缓弯曲。避免第二管体12受力状态下骤急弯曲。
    42.实施例二
    43.如图3所示,本技术再提供一种调弯装置,其中,
    44.第一管体21;
    45.第二管体22;所述第二管体22的外径不小于所述第一管体外径,于所述第二管体22上设置有第一类固定装置220;
    46.连接体23,设置于所述第一管体与第二管体之间以形成一贯穿通道;所述连接体23包括双圆锥体形成,所述双圆锥体的一端内径匹配所述第一管体21内径,所述双圆锥体的另一端内径匹配所述第二管体22的内径。
    47.活动体24,可活动接触所述连接体或第一管体;与所述活动体连接的第一类拉线26和第二类拉线25,所述第一类拉线26通过(穿过、借助、凭借)所述第一类固定装置220设置于所述贯穿通道内并沿所述贯穿通道延伸出所述第一管体外部。本实施例的一种调弯装置的工作原理是:
    48.手动拉紧第一类拉线,外部拉力作用于第一类拉线的状态下带动活动体朝向第二管体运动,直至所述活动体与连接体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此时受拉的第一类拉线带动所述第二管体发生弯曲以实现调弯。
    49.手动拉紧第二类拉线,第二类拉线带动活动体朝向第一管体开口端部运动,以使得所述活动体撤离所述调弯装置。
    50.需要说明的,在活动体撤离的过程中,可以直接拉紧所述第二类拉线,通过第二类拉线直接实现活动体的撤回,避免第一类拉线和/ 或第二类拉线处于游离状态。
    51.进一步地,上述的一种调弯装置,其中,所述活动体24由第三管体形成,所述第三管体内置于所述第一管体21内部,所述第三管体设置有匹配所述第一类拉线的第三类固定点和匹配所述第二类拉线的第四固定点。
    52.如图4所示,上述的一种调弯装置,其中,所述第三管体24的端部匹配所述双圆锥体,所述双圆锥体包括第一锥体231和第二锥体 232,所述第三管体朝向所述双圆锥体的一端设置有导向锥体,所述导向锥体的内径不大于第二管体的内径,所述导向锥体沿所述双圆锥体导向所述第三管体朝向所述第二管体运动,例如示意性地,第三管体24朝向第一锥体231的一端设置由导向锥体240,所述导向锥体 240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一锥体231的内径,当第三管体朝向双圆锥体运动的过程中,所述导向锥体240沿着第一锥体231引导所述第三
    管体24朝向第二管体22运动。
    53.上述的一种调弯装置,将活动体内置于所述第一管体内部,其第一类固定装置220可为一个环状结构,也可以为勾状结构,此种调弯装置中,其所有的拉线具内置于所述贯穿通道内部,进一步避免了线体的游离,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54.所述第三管体的长度不小于所述第一管体的直径,旨在保障所述第三管体沿所述第一管体内平稳运动。
    55.实施例三
    56.另一方面,本技术再提供一种调弯鞘管,其中,包括上述任意实施例所述的一种调弯装置。
    57.最后,本技术再提供一种医疗系统,其中,包括上述的一种调弯鞘管,还包括:用以推送可植入医疗装置的输送系统,所述输送系统贯穿所述调弯鞘管。
    58.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技术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不能以此来限定本技术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技术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调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管体;第二管体;所述第二管体的外径不小于所述第一管体外径,于所述第二管体上设置有第一类固定装置;所述第一管体与第二管体贯通形成一贯穿通道;活动体,可沿所述第一管体滑动;第一类拉线,所述第一类拉线的一端与所述活动体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类固定装置进入所述贯穿通道内并沿所述贯穿通道延伸出所述第一管体外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调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二类拉线,所述第二类拉线固定连接所述活动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调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体,设置于所述第一管体与所述第二管体之间,所述连接体结合所述第一管体、所述第二管体形成所述贯穿通道。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调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体由第一圆锥体形成,所述第一圆锥体的第一开口端连接所述第二管体,所述第一圆锥体的第二开口端连接所述第一管体。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调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体由圈体形成,所述圈体沿所述连接体表面或所述第一管体表面滑动,所述圈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类固定点和至少一个第二类固定点,所述第一类固定点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类拉线,所述第二类固定点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类拉线,优选地,所述圈体为圆环或锥形。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调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体由双圆锥体形成,所述双圆锥体的一端内径匹配所述第一管体内径,所述双圆锥体的另一端内径匹配所述第二管体的内径。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调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体由第三管体形成,所述第三管体内置于所述第一管体内部,所述第三管体设置有固定所述第一类拉线的第三类固定点和固定所述第二类拉线的第四固定点。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调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管体的端部匹配所述双圆锥体,所述第三管体朝向所述双圆锥体的一端设置有导向锥体,所述导向锥体的内径不大于第二管体的内径。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调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匹配所述连接体。10.一种调弯鞘管,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意项所述的一种调弯装置。11.一种医疗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一种调弯鞘管,还包括:用以推送可植入医疗装置的输送系统,所述输送系统贯穿所述调弯鞘管。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调弯装置、调弯鞘管及医疗系统,其中一种调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管体;第二管体;所述第二管体的外径不小于所述第一管体的外径,于所述第二管体上设置有第一类固定装置;所述第一管体与第二管体贯通形成一贯穿通道。活动体,可沿所述第一管体滑动;第一类拉线,所述第一类拉线的一端与所述活动体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类固定装置进入所述贯穿通道内并沿所述贯穿通道延伸出所述第一管体外部。外部。外部。


    技术研发人员:李晓鹏 周鹏 钟伟 王松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以心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26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778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