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复健与健康照护辅助器材,特别是指一种可便利不同程度失能者在不同场景需求下使用的升降主机,和包含该升降主机的辅具系统,如悬吊机及移位机。
背景技术:
2.年龄老化时常伴随着机能衰退与失能,对于失能者的日常生活看护与医疗复健与健康照护,会因失能型态与失能程度而有不同。一般医护及看护人员,为了方便照顾行动不便的失能者,通常会利用病床、轮椅、助行器等的辅助移动工具来帮助失能者移动。
3.但由于失能者的看护、治疗、复健、康复的过程中,会随着身体机能的恢复情况而产生不同的移动与复健需求,因此,每种辅助移动工具在失能者康复过程中使用的时机是有限度的,且每每在使用一段时期后就因失能者的身体机能恢复而不再使用;同时,失能者与看护者也因此必须经常购买不同功能的辅助移动工具来使用,此举不仅提高失能者、家属、看护机构的经济负担,也会造成医护及看护上的不方便。
4.移位机对于年老体弱者、失能者而言,能够辅助该类使用者快速地完成日常生活中的移动与转接任务。对护理人员来说,借助移位机能够有效提高其护理效率,减少护理人员因照护所产生的腰部、背部损伤的风险。同时,对于年老体弱者、失能者而言,日常的站立和步行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有效的训练能够降低肢体肌肉萎缩的风险,同时还能够提高步行能力,有助于下肢的康复。
5.当前市场上的移位机基本可满足对年老体弱者、失能者进行移位的需求,但功能性多较为单一,不能满足使用者的日常肢体训练(例如行走、下蹲等来保持肌肉健康),并且在进行其它基本生活活动如清洗、如厕等时,使用不便。
6.因此,开发一种能够满足失能者日常生活活动以及基本康复训练功能性强的、可配合多模态照护模组使用的移位机,已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欲积极解决的问题之一。该移位机可适合搭载失能者或复健者的承载模组,同时还适配不同程度的使用者进行不同复建运动,让失能者及看护人员从失能者生病初期到康复过程中都可操作使用,不但可造福大量人群、提高使用方便性及多功能性,一方面减轻使用者经济负担,更能减少环境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升降主机的悬吊机及移位机,该升降主机可进行移位,且可进行上下高度调节。悬吊机借由该升降主机,使用者可进行悬吊移动、肢体运动。借由该移位机,供使用者可进行乘坐、移位。
8.为达所述优点至少其中之一或其他优点,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升降主机,可与多种照护模组搭配组合而产生多样的照护功能,升降主机至少包括立柱模组、移位模组、驱动模组及手柄模组。
9.立柱模组包括一个固定支架和一个升降支架。升降支架位于固定支架的上方且可沿垂直方向上下移动,升降支架上沿垂直方向布设有复数个锁孔,用以装接所述多种照护模组。升降支架上设有至少一个耦合界面。在一示例中,所述耦合界面可以是升降支架上沿垂直方向布设的复数个锁孔。移位模组至少包括一个底盘单元和一个轮脚组。轮脚组枢接于底盘单元的两侧端,轮脚组可做开合作动并带动升降主机移动。底盘单元具有一平坦的上表面且与固定支架连接用于承载立柱模组。驱动模组装设于底盘单元,以驱动升降支架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
10.升降主机可包括一手柄模组,安装于立柱模组的一侧,用于推动或拉动升降主机。手柄可借由一个锁固单元安装于立柱模组的一侧。升降主机更可包括一煞车模组,装设于移位模组上,包括:二个煞车装置,对称地装设于移位模组的底盘单元上;以及二个控制把手,对称地装设于手柄模组上。移位模组还可包括复数个滚轮组,设于底盘单元或轮脚组上。进一步说明,复数个滚轮组可包括一个定向轮组和复数个万向轮组。定向轮组至少包括一个定向轮和一个切换装置,切换装置可控制定向轮进行转动或者定位。换句话说,对切换装置进行切换操作时,可变换定向轮的前进方向并使移位模组进行定向移动;或者解除定向轮的定向状态,使定向轮可以向任意方向转动。
11.驱动模组可包括马达、传动件与控制件。底盘单元整体可为一箱型构型。其中,马达与控制件装设于底盘单元的内部,传动件延伸至立柱模组内,并受马达驱动以带动升降支架上升或下降。
12.升降主机还可包括有至少一个耦合模组,可耦合于升降支架的耦合界面上,用以装设不同的照护模组。
13.在一示例中,耦合模组至少包括本体、控制件和定位件。耦合模组之本体为中空设置的方形架体,具有一中空通孔,并可经由该中空通孔穿套于立柱模组上。耦合模组具有复数耦接界面并设于本体的外表面上,可用以装设不同的照护模组。定位件包括至少一个定位销。该定位销借由控制件的操作而与升降支架上的锁孔进行耦合或处于相互脱离的状态,借此,使得耦合模组可在立柱模组上进行高度调整及锁接固定。
14.控制件和定位件可互相垂直地装设于本体的同一侧面。本体可经由控制件和定位件在立柱模组上进行移动、锁固,进而使得耦合模组可在立柱模组上进行上下移动、锁固。另外,耦合模组还可经由一锁固件和本体上之安装孔而锁固于立柱模组上,加强耦合模组在立柱模组上的稳固性。
15.复数个耦接界面至少包括第一耦接界面、第二耦接界面和第三耦接界面,第二耦接界面和第三耦接界面分别布设于本体上与第一耦接界面相邻的两侧端。第二耦接界面与第三耦接界面各包括复数个定位孔及复数个安装锁孔。
16.第一耦接界面凸出于本体的一侧面,其包括一水平面和一垂直面。水平面自本体的所述侧面延伸而出,其上具有复数个定位孔。水平面的两侧各具一个定位槽。垂直面垂直于所述水平面,其上具有一个安装锁孔。
17.升降主机还可包括一顶靠模组,装设于移位模组上。一实施例中,顶靠模组包括顶靠座架和顶靠件。顶靠座架装设在移位模组之底盘单元上。顶靠模组之顶靠座架亦可借由耦合模组装设于立柱模组上。顶靠件装设于顶靠座架上,用于承接使用者的膝部或身体其它部位并进行顶靠。顶靠模组可具有调节功能,可根据使用情况进行上、下、前、后的位置调
整。
18.升降主机可包括踏板模组,装设于移位模组中底盘单元的的一侧,可朝向底盘单元翻折。踏板模组包括固定底座、枢接板和踏板。固定底座装设于底盘单元的的一侧,枢接板枢接于固定底座,可朝向底盘单元翻折,踏板通过快速锁固组件锁固于枢接板上,且可在枢接板的带动下朝向底盘单元翻折。
19.在一示例中,踏板模组可以经由一个铰链式折叠机构装设于移位模组的底盘单元上。铰链式折叠机构固定地装设在底盘单元上,踏板模组可拆卸地与铰链式折叠机构相装接,并可进行快速安装、拆卸。
20.升降主机更可包括一大轮模组,装设于移位模组上。大轮模组包括二个安装架、二个制动机构及二个大轮。二个安装架对称地装设于移位模组的轮脚组上。每个安装架设有大轮转轴,可装设不同轮径的轮具。二个制动机构分别装设于大轮转轴上,且位于安装架的外侧。二个大轮分别装设于大轮转轴上,并与制动机构联动、制动。
21.在一示例中,大轮模组还可包括有升降装置,装设安装架上。操控升降装置的作动可调节与安装架相装接的轮脚组的高度。升降装置包括升降杠杆、传动连接件和操作杆。升降杠杆装设于安装架的底部且位于轮脚组的的下方,传动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升降杠杆和操作杆相联接、作动以调节轮脚组的高度。
22.为达所述优点至少其中之一或其他优点,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提出一种悬吊机,包括前述的升降主机和一个悬吊架模组,悬吊架模组安装架设在升降主机之立柱模组的顶部。悬吊架模组至少包括:一悬吊座,装设并固定在升降支架的顶部;至少二根悬吊臂,架设于悬吊座上方,所述悬吊臂设置有钩状件,可用于悬挂或悬吊物体。
23.悬吊座包括:一个平台,装设在立柱模组之升降支架的顶部;复数根支撑柱,垂直装设于平台上;一承接架,设置于复数根支撑柱上端,用以承接、架设所述二根悬吊臂。
24.承接架包括一个平板及位于平板两侧的两对支撑臂,其中每一对支撑臂包括一个上支撑臂与一个下支撑臂。上支撑臂卡合于悬吊臂的上侧,下支撑臂卡合于悬吊臂的下侧,进而将二根悬吊臂锁固于承接架上。换句话说,二根悬吊臂可经由该承接架装接、固定于复数根支撑柱的上端。不过不限于此。在一示例中,悬吊架模组具有至少四根支撑柱并对称地垂直装设于平台的两侧,两对支撑臂分别对称地装设于四根支撑柱的上端,用于装接、锁固该二根悬吊臂。
25.在一实施例中,二根悬吊臂可悬挂有一个吊布模组,供使用者进行移位或借助悬吊机进行其它运动、训练。
26.悬吊机可包括一根横杆,横架于二根悬吊臂上。当横杆固定地架设于二根悬吊臂上时,其可作为单杠使用,供使用者进行伸展运动。此外,横杆在二根悬吊臂上的安装锁固位置可沿悬吊臂进行前后调整。横杆亦可通过一根弹力带悬挂于二根悬吊臂上,使用者手握横杆时可借由吊带的伸缩移动进行肢体训练。
27.悬吊机可包括一台吊带机,装设于悬吊架模组之平台上。吊带机具有一根可收放的吊带,吊带可悬挂于横杆上并用以悬吊物体。
28.在一示例中,横杠上可套接一个滚动环,吊带环绕于滚动环的外侧环面,可用以悬吊一物体。吊带上可设有一吊钩,以更好地悬吊一物体。
29.为达所述优点至少其中之一或其他优点,本实用新型的再一实施例提出一种移位
机,包括如前所述的升降主机和乘载模组,乘载模组可拆卸地装设于升降主机上,可用于承载重量。乘载模组具有多种不同的构型样态及使用组合。
30.第一种实施样态中,乘载模组可为一种座椅式的乘载模组,其至少包括一个装接臂、二个装接基座、二个护栏及二个承载板。装接臂安装在升降主机之立柱模组上。二个装接基座分别装设于装接臂的两端。二个护栏分别通过装接基座与装接臂的两端相枢接,且可绕装接基座在水平方向转动,可向外左右展开或向内合拢。二个承载板分别可转动地安装于二个护栏的底部或下方。当承载板向上掀起时可贴近护栏并可固定在护栏上,此时,乘载模组可供使用者撑扶之用。当承载板水平放置时可用于乘载重量,此时,承载模组可供使用者乘坐之用。当不需使用承载板时,将其掀起后可快速拆除,利于乘载模组做其它功能之用。
31.装接臂包括一个横向板,横向板的中心部可经由一个耦接结构锁固安装在升降主机之立柱模组上。所述耦接结构具有与耦合模组的第一耦接界面的构型相耦合的构型,并经由一快速锁固组件锁固于该第一耦接界面上。在一实施样态中,装接臂的外侧还可具有一钩环。一吊带组件可悬挂于钩环上,用以支撑、固定使用者的身体。
32.护栏包括二根呈l型的长杆,二根长杆为上下平行设置并具有一定的间距,经由复数根连接杆进行连接、固定。长杆具有一长边与一短边。长边与装接基座相枢接,二根长杆的短边向内相合拢时通过一个锁固单元进行固定。进一步地,每个护栏的一端设有一枢接孔,可套接于装接基座。在装接基座靠近长杆之长边的一侧装设有一个自锁定位装置,当二个护栏向内相合拢固定后,自锁定位装置可限制该些护栏向外左右展开,以对该些护栏的使用位置进行锁固。即当二个护栏合拢时,自锁定位装置自动锁固以限制护栏的水平转动。
33.每个护栏更包括一转轴杆,转轴杆设于护栏的底部;每个承载板的一侧边设有一枢转槽,套接于转轴杆上;当承载板向上掀起时,枢转槽绕所述转轴杆进行旋转,并可在贴近护栏时利用一卡销固定之。
34.承载板设于护栏的下方或底部。承载板可通过枢转槽可拆卸地装设于护栏的底部,并可相对其转轴杆进行转动。承载板具有一个弧形缺口。当所述二个承载板平放且合拢时,这二个弧形缺口彼此相对而构成一个开口。此时,这二个承载板可供使用者乘坐。
35.乘载模组更可包括一背靠组件;二个护栏枢接于装接基座的另一端可分别装设有枢装锁接装置,用以与背靠组件相连接、锁固。
36.第二种实施样态中,乘载模组可为一杆臂模组,装设于立柱模组上,包括一个主臂体、二个中空套管和二根支撑杆。主臂体锁固装接于立柱模组上。二个中空套管分别装设于主臂体的两端,支撑杆的一端穿过中空套管锁固于主臂体的侧端。中空套管上设有一个快速锁接件,以对支撑杆进行快速的装接锁固或拆卸。在一示例中,主臂体的中心部具有一个装接件,装接件与耦合模组的第一耦接界面相耦接进而将杆臂模组装设固定于立柱模组上,并可借助耦合模组调整杆臂模组在立柱模组上的高度位置。
37.在一示例中,主臂体可包括一,设于主臂体的中心部位。装接件包括固定耦接结构和旋转锁固机构。固定耦接结构具有与第一耦接界面的构型相耦合的构型,通过快速锁固组件锁固于升降主机中耦合模组的第一耦接界面上。旋转锁固机构包括一固定棘轮、一制动爪、一连接件及一锁扣柄。固定棘轮固定于固定耦接结构上,制动爪与连接件、锁扣柄相联动并控制主臂体与立柱模组之间的角度范围。其中,当锁扣柄处于锁合状态时, 制动爪
扺止于固定棘轮上而使主臂体相对立柱模组处于固定位置处。当锁扣柄处于解锁状态时,制动爪可相对固定棘轮移动而使主臂体相对立柱模组转动并旋转至预定角度。
38.第三种实施样态中,乘载模组可为一乘坐模组,装设于立柱模组上,包括二个安装座和二根承载杆。二个安装座锁固装设于立柱模组上。进一步说明,二个安装座分别锁固于立柱模组中所述耦合模组的第二耦接界面和第三耦接界面上。承载杆的一端穿过安装座锁固于立柱模组的侧端。安装座上设有一个锁固装置,以对承载杆进行快速的装接锁固或拆卸。
39.二根承载杆上可套设有弹性缓冲套。弹性缓冲套可由具备弹性功能的各种材料所制成。当使用者乘坐于乘坐模组上时,弹性缓冲套可减少人体与承载杆之间的摩擦损伤,增加乘坐的舒适性。
40.第四种实施样态中,乘载模组可包括前述的杆臂模组和前述的乘坐模组,皆装设于立柱模组上,且乘坐模组位于杆臂模组的下方。在此情形下,当乘坐模组可供使用者乘坐时,杆臂模组可供使用者进行手部的扶撑之用。
41.移位机中乘载模组的构型及组合不限于上述所列举的样态,并可形成不同照护功能的多样态组合。例如,可以是座椅式的乘载模组与杆臂模组相组合使用,或是座椅式的乘载模组与乘坐模组相组合使用,或是座椅式的乘载模组与杆臂模组、乘坐模组相组合使用等组合样态。
42.因此,利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之升降主机可进行上下高度调节,并可带动使用者进行移动。利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之悬吊机可对使用者进行悬吊移位,还可辅助使用者进行肢体运动,促进失能者的肢体复建。利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之移位机可对失能者一类的使用者提供多种照护功能,不同的照护功能可视使用需求而自行搭配,实现一机多用,且每次使用不同的照护功能时不需要更换不同种类的移位机,各种模组可任意搭配使用,一机多用,可节约使用者的看护照料成本。
43.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列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44.所包括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的理解,其构成了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例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与文字描述一起来阐释本技术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仅限于此,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衍生而获得其他的附图。所述附图包括:
45.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升降主机一实施例的立体透视示意图;
46.图2是图1所示升降主机的侧视示意图;
47.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升降主机之耦合模组一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
48.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悬吊机一实施例的立体透视示意图;
49.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悬吊架模组一实施例的立体透视示意图;
50.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悬吊架模组一实施例的俯视透视示意图;
51.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悬吊机另一实施例的立体透视示意图;
52.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移位机第一实施例的立体透视示意图;
53.图9是图8所示移位机中乘载模组的立体透视示意图;
54.图10是图9所示乘载模组的俯视示意图;
55.图10a是图9所示乘载模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56.图10b是本实用新型中乘载模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透视示意图;
57.图10c是本实用新型中乘载模组又另一实施例的立体透视示意图;
58.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中移位机第二实施例的立体透视示意图;
59.图12是图11所示移位机中杆臂模组的立体透视示意图;
60.图12a是图12所示装接件的局部结构立体透视示意图;
61.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中移位机第三实施例的立体透视示意图;
62.图14是图13所示移位机中乘坐模组的立体透视示意图;
63.图15是本实用新型中移位机第四实施例的立体透视示意图;
64.图16是本实用新型中大轮模组的立体透视示意图;
65.图16a是图16所示大轮模组中升降装置的立体透视示意图;以及
66.图17是本实用新型中驱动模组一实施例的立体透视示意图。
67.附图标注:1-升降主机10-手柄模组11-手柄12-锁固单元131-煞车装置1100-立柱模组110-固定支架120-升降支架121-耦合界面124-锁孔2-悬吊机20-横杆21-锁固件22-吊带机24-吊带26-滚动环200-移位模组210-底盘单元212-上表面220-轮脚组222-万向轮组224-定向轮226-切换装置228-弹性装置229-定向轮组3-移位机30-吊布模组300-驱动模组310-马达320-传动件330-控制件400-耦合模组420-本体421-定位孔422-安装锁孔424-第一耦接界面4242-水平面4244-垂直面4246-定位槽425-第二耦接界面426-第三耦接界面427-第四耦接界面428-锁固件430-控制件431-把手432-连接杆433-推拉杆434-固定座440-定位件441-固定块442-滑动块443-定位销座444-定位销445-装接孔500-顶靠模组510-顶靠座架520-顶靠件530-绑带构件600-踏板模组610-固定底座620-枢接板630-踏板631-快速锁固组件632-支撑定位件700-悬吊架模组710-悬吊座711-平台712-支撑柱716-承接架7162-平板7164-支撑臂7166-上支撑臂7168-下支撑臂720-悬吊臂800,800a-乘载模组801-装接臂8011-横向板8012-弯曲部8013-直向板802,802a-护栏8021-长杆8022,8022a-连接杆8023-长边8024-短边8025-限位销8026-锁固单元8028-背靠件8029,8029a-转轴杆803,803a-承载板8031-弧形缺口8032-开口8033,8033a-枢转槽8034-长槽8035-卡销8036-长条孔804,804a-装接基座805-耦接结构8051快速锁固组件806-自锁定位装置810-杆臂模组812-主臂体813-装接件8131-固定耦接结构8132-快速锁固组件814-支撑杆815-旋转锁固机构8151-固定棘轮8152制动爪8153-锁扣柄8154-连接杆816-中空套管817-快速锁接件820-乘坐模组824-承载杆825-锁固装置826-安装座8260-中空套管827-耦接面828-弹性缓冲套830,830a-背靠组件832,832a-椅背座834,834a-椅背836,836a-枢装锁接装置8361-枢接管套8362-钩锁接件838-平板840-锁固装置900-大轮模组91-安装架911-大轮转轴92-制动机构93-大轮94-升降装置941-操作杆942-传动连接件943-升降杠杆95-横杆
具体实施方式
68.这里所公开的具体结构和功能细节仅仅是代表性的,并且是用于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目的。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许多替换形式来具体实现,并且不应当被解释成仅仅受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例。
6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横向”、“上”、“下”、“左”、“右”、“垂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另外,术语“包括”及其任何变形,皆为“至少包含”的意思。
7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的连接,或一体成型的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组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71.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而不意图限制示例性实施例。除非上下文明确地另有所指,否则这里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个”、“一项”还意图包括复数。还应当理解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包括”和/或“包含”规定所陈述的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单元和/或组件的存在,而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更多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单元、组件和/或其组合。
72.请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升降主机一实施例的立体透视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升降主机的侧视示意图。为达所述优点至少其中之一或其他优点,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升降主机1,可与多种照护模组搭配组合而产生多样的照护功能,升降主机1可进行移动。升降主机1至少包括立柱模组100、移位模组200、驱动模组300及手柄模组10。
73.立柱模组100包括一个固定支架110和一个升降支架120。升降支架 120位于固定支架110的上方且可沿垂直方向上下移动,上升或下降。升降支架120上设有至少一个耦合界面121。
74.如图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固定支架110为一中空的固定柱,呈四方形的柱体。升降支架120为一中空的长方形柱体。升降支架120穿套于固定支架110上。升降支架120沿垂直方向作下降移动时,其可套覆固定支架110并可下降至固定支架110的最底端。长方形柱体升降支架120的四周面上皆可设有复数个锁孔124,且该些锁孔124在升降支架120上沿垂直方向布设,而形成前述的耦合界面121。如此设置,通过该些锁孔124可在升降支架120上装设若干个不同的照护模组,该些照护模组在升降支架120 上可有不同的安装方向、不同的安装高度,还可提升该些照护模组在升降支架120上的安装稳固性。升降支架120上不同周面上都可以视需求而配置由该些锁孔124形成的耦合界面121。
75.升降主机1还可包括有耦合模组400,可耦合于升降支架120的耦合界面121上,用
以装设不同的照护模组。耦合模组400耦合于升降支架120 上时,其装设高度可借由与不同高度的锁孔124耦合来调节。图1和图2 中,一耦合模组400耦合于升降支架120两相对周面上的两耦合界面121, 然而,耦合模组400及耦合界面121的数量及其配置位置,可视各种不同应用情况来调整,不限于图1实施例所示。耦合模组400通过耦合界面121 的该些锁孔124锁固在该升降支架120上。耦合模组400可用于快速且稳固的于适当高度装接不同的照护模组,使升降主机1具有不同的照护功能。另,可通过调节该耦合模组400的装设高度进而调整不同照护模组在升降支架120上的高度位置。例如,照护模组可经由耦合模组400装接固定在升降支架120上,并通过调节耦合模组400的装设高度来调整照护模组在升降支架120上的高度位置。
76.在一实施例中,该些锁孔124可形成于一长条状的薄型钢板上,且各个锁孔124之间的距离相等。薄型钢板可通过螺钉锁固安装在升降支架120 上。如图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升降支架120的表面上开设一凹槽。薄型钢板上设有锁孔124,并通过螺钉锁固装设在升降支架120的凹槽上。当薄型钢板上的锁孔124有磨损或不符使用需求时,可直接更换薄型钢板。耦合模组400通过该些锁孔124固定于立柱模组100上的任意位置。所述多种照护模组可通过耦合模组400锁固装设在升降支架120上,也可是通过该些锁孔124直接锁固装设在升降支架120上,进而装设在升降主机1之立柱模组100上。如此,所述多种照护模组可装设在立柱模组100上的任意高度。
77.本实用新型中之立柱模组100,其有益效果在于:升降支架120在上升 /下降过程中上下可调整的高度距离将增大,且该些锁孔124的设计,使得装设在升降支架120上的该些照护模组的高度调整范围变大,以匹配使用者对于该些照护模组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需求、或人因需求。
78.移位模组200至少包括底盘单元210和轮脚组220。底盘单元210为水平放置,轮脚组220枢接于底盘单元210的两侧端,轮脚组220可做开合作动并带动升降主机1移动。底盘单元210具有一平坦的上表面212且与固定支架110连接,用于承载立柱模组100。图示示例中,固定支架110装设于底盘单元210之上表面212的中间位置,从而将立柱模组100与移位模组200进行连接固定。固定支架110装设于底盘单元210的中间部位可保持升降主机1自身的载重平衡,确保升降主机1在移动时的平衡与稳定。升降支架120在下降过程中所能下降的最低处为固定支架110与底盘单元210的连接部位处。
79.再者,底盘单元210用于承载立柱模组100的承接面为一平坦的上表面212,如此,位于立柱模组100两侧之上表面212可作为脚踏板之用,以承放使用者的脚部。底盘单元210之上表面212还可设有条纹状,增加摩檫力以加强其防滑性。
80.轮脚组220包括复数个万向轮组222、一个至少由定向轮224与切换装置226组成的定向轮组229。万向轮组222转动时其在水平面上的移位方向不受限制。如图所示,轮脚组220可包括至少四个万向轮组222。四个万向轮组222通过二个长脚架和二个短脚架及枢接转轴枢接装设在底盘单元210 的两侧端。底盘单元210的每一侧端上具有一个长脚架、一个短脚架和二个万向轮组222。二个长脚架和二个短脚架分布在底盘单元210的前后侧。定向轮组229紧邻底盘单元210的前侧中间处设置,位于所述复数个万向轮组222为顶点构成的一个水平封闭区域内部。定向轮组229至少包含一定向轮224、一弹性装置228和一切换装置226;定向轮224经由弹性装置 228活动地装设在定向轮组229下方,使得定向轮224的轴心
位置可在垂直方向做弹性的自由移动。由于弹性装置228的作用,定向轮224可以时时保持与地面接触,可确保整个移动过程之定向轮224的效用;切换装置226 紧邻该定向轮224设置,切换装置226可控制定向轮224在定向或者可自由转向的状态。换句话说,对切换装置226进行切换操作时,可固定定向轮224的前进方向,使移位模组200沿所设定的方向进行移动。或者,对切换装置226进行切换操作时,可以解除定向轮224的定向状态,使定向轮224可如万向轮般自由转向,因而使移位模组200可朝任意方向进行移动。以上的定向或不定向的切换操作可借任何适当的定向机构来完成。例如,切换装置226及定向轮224可分别包含定位销及定位孔(图中未示),借由使二者耦合或脱离耦合的切换操作,使定向轮224处于定向或不定向的状态,从而满足不同应用场合的移位操作需求。另外,除了单一的方向定位外,定向轮224亦可设置多个方向定位,从而利用操作切换装置226 来变换定向轮224的定位方向。轮脚组220如此配设,可使移位模组200 及升降主机1的移动更稳定、更省力,提高移位时的安全性,同时操控更加便利。轮脚组220中的二个长脚架可做开合摆动,以控制长脚架的开合角度。当二个长脚架打开时,可增强升降主机1的整体稳定性及有利于与轮椅等辅具的配合使用。
81.参阅图17,驱动模组300装设于底盘单元210上,以驱动升降支架 120沿垂直方向上下移动。驱动模组300可包括马达310、传动件320与控制件330。底盘单元210之整体构造为一箱体式结构。当底盘单元210为水平放置时,该箱体位于底盘单元210之平坦的上表面212的下方。其中,驱动模组300之所述马达310与控制件330装设于底盘单元210的箱体内部,传动件320自底盘单元210之箱体内部延伸至立柱模组100内。进一步地,传动件320可延伸至升降支架120内。传动件320受该马达310驱动以带动升降支架120沿垂直方向上下移动,上升或下降。亦即,传动件 320受马达310驱动做上下移动时带动升降支架120沿垂直方向上下移动,并可在升降支架120移动至设定高度时对其进行固定。通过驱动模组300 可调整升降支架120的高度,从而调节立柱模组100的使用高度,以适配不同应用场景的使用需求,提升升降主机1的适配性。
82.升降主机1可包括一手柄模组10,包括手柄11和锁固单元12,安装于立柱模组100的后方一侧(以升降主机1之立柱模组100为基点,使用者一侧为前方,照护者站立一侧为后方),用于推动或拉动该升降主机1。换句话说,手柄11一般是朝向照护者的方向;或者是说,当使用者使用升降主机1时,手柄11位于使用者的前方。手柄11可通过锁固单元12锁固在立柱模组100上。当一失能型的使用者站立在升降主机1上时,手柄11可作为一支撑件供使用者抓握,以保持使用者在站立时的稳定与平衡。看护者或照护者可通过手柄模组10推动或拉动升降主机1移动,以移动或转移该失能型的使用者。
83.使用者可将手部握持住手柄11,双脚站立在底盘单元210之上表面 212和/或该二个踏板630上,同时对轮脚组220上的万向轮组222进行锁固,看护者或照护者的手部可握紧手柄11,使得该使用者可站立在升降主机1上。此外,使用者在站立时,其膝部可通过顶靠模组500进行承托、顶靠,协助使用者站立。再者,待使用者站立稳定后,解除对轮脚组220 之万向轮组222的锁固,看护者或照护者通过手柄模组10推动或拉动该升降主机1移动,进而对该使用者进行移动。
84.结合图1和图2并参阅图3,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升降主机之耦合模组一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图示例中,耦合模组400至少包括本体420、控制件430和定位件440。耦合模组400
之本体420为中空设置的四方形盒状,具有一中空通孔,经由此中空通孔穿套于立柱模组100上,并可在立柱模组100上进行移动,在移动到适当的高度后,可经由操作控制件430来控制定位件440,以进行锁固动作。另外,耦合模组400还可经由一锁固件 428和本体420上的安装锁孔422锁固于立柱模组100上,加强耦合模组 400在立柱模组100上的稳固性。
85.本体420上具有四个耦接界面,即第一耦接界面424、第二耦接界面 425、第三耦接界面426及第四耦接界面427。各耦接界面上皆设有安装锁孔422和定位孔421。其中控制件430和定位件440可装设于第一耦接界面 424的下方。在一示例中,第二耦接界面425与第三耦接界面426为对称设置且位于第一耦接界面424的两侧端,第四耦接界面427与第一耦接界面 424相对设置。
86.如图3所示,第一耦接界面424凸出于本体420的一侧面,其包括一个水平面4242和一个垂直面4244。其中,该水平面4242自本体420的一侧面延伸而出,其上具有复数个定位孔421。水平面4242的两侧各具一个定位槽4246。垂直面4244垂直于该水平面4242,其上具有一个安装锁孔 422。
87.控制件430可包括把手431、连接杆432、推拉杆433和固定座434。固定座434可通过螺丝锁固在本体420上,推拉杆433的一端经由固定销固定在连接杆432上,另一端穿过固定座434后连接于定位件440上。连接杆432和固定座434可通过固定销固定在把手431上。定位件440可包括固定块441、滑动块442、复数个定位销座443和复数个定位销444。图示例中,定位件440包括二个定位销座443和二个定位销444。二个定位销 444穿过本体420抵靠在立柱模组100之锁孔124上,且二个定位销444为上下平行设置。滑动块442经由固定销装设、固定于二个定位销座443之间,而后二个定位销座443分别经由螺丝装设固定在二个定位销444上。同时,控制件430之推拉杆433的一端(活动端)连接于滑动块442的一侧端。滑动块442朝向固定块441的一端与固定块441装接、滑动。固定块441远离滑动块442的一侧上设有复数个装接孔445,用以锁固于本体 420上。
88.控制件430与定位件440装设于耦合模组400的本体420上,具体地,控制件430与定位件440分别装设于本体420的不同侧面。图示之示例中,控制件430与定位件440装设于本体420的第一耦接界面424的下方,两者为垂直布设。耦合模组400固定于立柱模组100上时,控制件430 之把手431紧邻立柱模组100的一侧。当控制件430之把手431向上移动 (远离立柱模组100)时,与其连接的推拉杆433带动滑动块442朝远离立柱模组100的方向移动,使得滑动块442带动定位件440之二个定位销444 朝远离立柱模组100的方向移动并且离开二个定位销444所对应之立柱模组100的锁孔124。此时,定位件440与立柱模组100相分离,耦合模组 400可在立柱模组100上进行上下移动。二个定位销444之间的间距与立柱模组100上相邻二个锁孔124的间距相同。可见,定位销444借由控制件 430的操作而与升降支架120上的锁孔124进行耦合或处于相互脱离的状态,借此,使得耦合模组400可在立柱模组100上进行高度调整及锁接固定。
89.请再次参阅图1和图2,升降主机1还可包括一顶靠模组500,装设于底盘单元210之上表面212且紧邻立柱模组100。具体地,顶靠模组500可通过一顶靠座架510装设于底盘单元210之上表面212,并固定在立柱模组 100的一侧。顶靠模组500之装接位置可根据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如调节其上下高度、左右位置等。
90.顶靠模组500包括有顶靠座架510和顶靠件520。顶靠座架510的一端可固定在底盘
单元210之上表面212上,另一端可装设于立柱模组100 上,如此,可增强顶靠模组500的稳固性。顶靠件520装设于顶靠座架510 上且朝向使用者。在一示例中,顶靠座架510亦可通过耦合模组400固定于立柱模组100的所需高度位置处。顶靠件520整体可为一呈长方体形状且具一定厚度的弹性缓冲件,其用于承接膝部的一侧朝向使用者。该弹性缓冲件的两侧各设有一绑带构件530,可用于绑缚固定使用者的腿部,使得使用者的膝部更好地抵靠及固定在顶靠模组500上,可防止膝部在移动过程中或训练时受伤。当使用者站立时,使用者的膝部可顶靠在顶靠模组500 上,以辅助使用者站立并对膝部进行保护。除了膝部之外,顶靠件520也可用来支撑使用者的其他身体部位。
91.升降主机1还可包括二个踏板模组600,装设于移位模组200中底盘单元210的一侧,可朝向底盘单元210翻折。在一示例中,踏板模组600可以经由一个铰链式折叠机构装设于移位模组200的底盘单元210上。铰链式折叠机构固定地装设在底盘单元210上,踏板模组600可拆卸地与铰链式折叠机构相装接,并可进行快速安装、拆卸。如图1所示,踏板模组600 包括固定底座610、枢接板620和踏板630。固定底座610装设于底盘单元 210的一侧,枢接板620枢接于固定底座610,可朝向底盘单元210翻折,踏板630通过快速锁固组件631锁固于枢接板620上,且可在枢接板620 的带动下朝向底盘单元210翻折。二个踏板模组600可装设在底盘单元210 的一侧并分设在立柱模组100的两侧,且靠近底盘单元210之上表面212 的中间部位。该二个踏板模组600的踏板630水平放置时,在使用者的脚部不能踩靠于底盘单元210之上表面212的情形下,可供使用者放置脚部。当其闲置不用,或是当使用者需站立于地面时,该二个踏板630可朝向底盘单元210一侧向上翻折。为了在踏板630向上翻折时保持定位,而不会妨碍使用者站立或行走,踏板模组600更可包括支撑定位件632,配置在固定底座610及枢接板620之间,以在踏板630向上翻折至一特定角度时提供踏板630定位及支撑的功能。欲再次使用踏板630时,只要解除支撑定位件632的定位状态即可放下踏板630。该二个踏板630上可设有条纹状或小孔洞结构,增加摩檫力以加强其防滑性。
92.在另一示例中,踏板模组600可为一体式。当使用者站立于升降主机1 上时其可供使用者放置脚部。一体式的踏板模组600可装设在底盘单元210 的一侧且靠近底盘单元210之上表面212的中间部位。一体式的踏板模组 600上可设有条纹状或小孔洞结构,增加摩檫力以加强其防滑性,可进一步增加使用者乘坐于移位机3时的平稳性。
93.升降主机1更可包括煞车模组,包括:二个煞车装置131,对称地装设于移位模组200的底盘单元210上;以及二个控制把手(图中未示),对称地装设于手柄模组10上。
94.如图16,升降主机1可包括一大轮模组900,装设于移位模组200 上。大轮模组900包括二个安装架91、二个制动机构92及二个大轮93。二个安装架91对称地装设于移位模组200的轮脚组220上。每个安装架91 设有大轮转轴911,可装设不同轮径的轮具。二个制动机构92分别套设于大轮转轴911上,且位于安装架91的外侧,并可与其他制动操作组件(如刹车线、剎车把手等,图未示)连接而控制大轮轮轴911的制动动作。二个大轮93分别装设于大轮转轴911上,并与制动机构92联动、制动。
95.在一如图16a所示的示例中,大轮模组900还可包括有升降装置94,装设安装架91上。操控升降装置94的作动可调节与安装架91相装接的轮脚组220的高度,从而使轮脚组220上的万向轮组222及定向轮224得以接触或脱离地面,而使主机模组1的移动在使用大轮93或直接使用轮脚组上的万向轮组222及定向轮224的两种操作模式之间切换。升降装置94
包括操作杆941、传动连接件942和升降杠杆943。升降杠杆943装设于安装架91的底部且位于轮脚组220的下方,传动连接件942的两端分别与操作杆941和升降杠杆943相联接、作动。当操作杆941被踩下时,透过传动件的连动作用使二个升降杠杆943抬起轮脚组220,从而使轮脚组220上的万向轮组222及定向轮224脱离地面,即可使用大轮93进行移位。
96.升降主机结合图1和图2,参见图4至图6,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悬吊机一实施例的立体透视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悬吊架模组一实施例的立体透视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悬吊架模组一实施例的俯视透视示意图。为达所述优点至少其中之一或其他优点,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提出一种悬吊机2,包括前述的升降主机1和一个悬吊架模组700,悬吊架模组700安装架设在升降主机1之立柱模组100的顶部,悬吊机2可通过升降主机1进行移动。
97.结合图4参见图5和图6。图示例中,悬吊架模组700至少包括悬吊座 710和二根悬吊臂720。悬吊座710装设并固定在升降支架120的顶部,二根悬吊臂720架设于悬吊座710上方。悬吊座710可包括一个平台711、四根支撑柱712和承接架716。
98.平台711装设在升降支架120的顶部。四根支撑柱712垂直装设于所述平台711上,且两两一组地对称装设于平台711的两侧。二根悬吊臂720 架设于所述四根支撑柱712上且位于平台711上方。装接锁固后,二根悬吊臂720分别设于平台711的两侧并在同一水平面为平行布设。
99.平台711以螺丝锁固或套合的方式安装设置于升降支架120的顶部。如图,图示例中,立柱模组100的顶部设有至少四个安装孔,平台711的中心部上设有至少四个锁孔,该些锁孔与该些安装孔通过螺丝或螺栓进行锁固。不过该锁固方式不限于此。例如,平台711装设于立柱模组100的顶部可以是套合式、卡接式。平台711可以是一金属材质的薄型方板,其四个角各设有一个安装孔。四根支撑柱712为圆柱状的直杆,其一端分别通过该些安装孔锁固在平台711上。在一实施例中,支撑柱712的另一端 (即支撑柱712远离平台711的一端)可直接承接并固定悬吊臂720。此时,四根支撑柱712为两两对称设置地垂直装设于平台711的两侧,二根悬吊臂720分别固定在位于平台711两侧的两根支撑柱712上。在此情形下,二根悬吊臂720之间的间距据由平台711两侧之间的长度而确定。
100.悬吊臂720与支撑柱712之间的装接固定方式不限于此。四根支撑柱 712用以承接锁固悬吊臂720的一端(即支撑柱712远离平台711的一端) 可经由一个承接架716来承接并固定所述二根悬吊臂720。承接架716设于四根支撑柱712的上端,用以架接所述二根悬吊臂720。
101.承接架716可包括一个平板7162及位于所述平板7162两侧的两对支撑臂7164。支撑柱712远离平台711的一端可通过安装孔和螺丝锁固的方式或直接以焊接的方式与平板7162朝向平台711的一侧相装接固定。两对支撑臂7164对称地布设在平板7162的两侧端部,如此,当二根悬吊臂720 装设于两对支撑臂7164后,可以加强二根悬吊臂720及悬吊架模组700的稳固性。图示例中,平板7162是一个长方形的板,两对支撑臂7164自该长方形平板7162的长边的两端向外伸出。
102.每一对支撑臂7164可包括一个上支撑臂7166与一个下支撑臂7168,进而将悬吊臂720锁固于承接架716上。进一步说明,上支撑臂7166卡合于悬吊臂720的上方并锁固,下支撑臂7168卡合于悬吊臂720的下方并锁固。如此,可确保每一根悬吊臂720平稳地架设于该
承接架716上,同时,当二根悬吊臂720承载重量时不易产生偏移、晃动。支撑臂7164还可是可调节地装设在平板7162的两侧端部。支撑臂7164远离平板7162一侧的长度可调节,通过调整支撑臂7164从平板7162向外延伸的距离而调节二根悬吊臂720之间的装设间距。即,使用者可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需求,透过调节支撑臂7164的长度对二根悬吊臂720之间的距离进行调整,进而丰富悬吊机2的功用。
103.悬吊机2还可包括一根横杆20,横架于二根悬吊臂720上,且位于悬吊臂720远离承接架716或支撑柱712的一端。图示例中,横杆20为一根圆柱状的的直杆,其两端分别通过锁固件21锁固在二根悬吊臂720上。此时,横杆20在二根悬吊臂720上固定不动,其可作为单杠使用,供使用者进行伸展运动。如,复健者可借助横杆20进行上肢或手部的运动训练。锁固件21的一端可具有一钩状结构,可用于悬挂或悬吊物体。具有钩状结构的锁固件21还可直接单独装设固定在悬吊臂720上,作为挂钩使用。在实际使用中,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锁固件21在悬吊臂720上的装接锁固位置可沿悬吊臂720进行前后调整,进而调整横杆20在二根悬吊臂720上的装设位置并具有不同的功用。
104.在另一实施例中,横杆20的两端可透过一根弹力带悬挂在二根悬吊臂 720上,使用者手握横杆20时可借由弹力带的伸缩移动进行肢体训练。此种情形下,横杆20可在二根悬吊臂720的下方作上下移动。如,使用者可借助横杆20的上下移动作肢体运动,对手部和下肢同时进行运动训练。再一实施样态中,圆柱状直杆的横杆20位于二根悬吊臂720外侧的两端具有一延伸杆。使用者借助横杆20两端的延伸杆可进行更加多样的手部或上肢运动。
105.请再次参阅图4,悬吊机2还可包括一台吊带机22,装设于悬吊架模组700之平台711上。吊带机22具有一根可收放的吊带24。吊带24环绕并悬挂于横杆20上以悬吊一物体。在一实施例中,吊带24上还可设有一吊钩,以便更加稳固地悬吊一物体。如若需对失能型的使用者进行移动时,可在吊带24之吊钩上悬挂一个运动吊布模组或一个悬吊模组,让失能型的使用者乘坐在运动吊布模组或悬吊模组中,并借助悬吊机2进行移动。
106.又一具体实施样态中,横杠20上还可套接一滚动环26。吊带机22上伸出的吊带24环绕于滚动环26的外侧环面从而悬挂于横杆20上,可用以悬吊一物体。借助于滚动环26可缓解吊带24与横杆20直接接触时的摩擦损耗,可延长吊带24的使用寿命从而减少吊带24的更换频率、次数。
107.二根悬吊臂720安装固定后,其远离承接架716或支撑柱712的一端用于悬吊不同的功能模组而具有不同的功用。悬吊臂720远离承接架716 或支撑柱712的一端还可设有一钩状结构,可用于悬挂或悬吊物体。此钩状结构与悬吊臂720可为一体成型。或者,此钩状结构为独立成型而成,根据悬吊机2或悬吊架模组700不同的功用需求而装设固定在悬吊臂720 上。
108.结合图4参见图7,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悬吊机另一实施例的立体透视示意图。如图,二根悬吊臂720上可悬吊一个吊布模组30以供使用者乘坐或固定绑缚住使用者之身体的局部,并借助悬吊机2对人进行移动或借助悬吊机2进行其它运动、训练。吊布模组30可具有复数根吊带或弹力带悬挂于二根悬吊臂720上。该些吊带或弹力带可分别悬挂于悬吊臂720之钩状结构和锁固件21的钩状结构上。或者,二根悬吊臂720上可悬吊一个运动器材模组,用户可站立在悬吊机2上并借助运动器材模组进行肢体锻炼。
109.结合图1至图3,参见图8至图10a,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移位机第一实施例的立体透
视示意图,图9是图8所示移位机中乘载模组的立体透视示意图,图10是图9所示乘载模组的俯视示意图。图10a是图9所示乘载模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为达所述优点至少其中之一或其他优点,本实用新型的再一实施例提出一种移位机3,包括前述的升降主机1和一个乘载模组800,乘载模组800装设于升降主机1上,移位机3可通过升降主机1进行移动。乘载模组800可用于承载重量。乘载模组800具有多种不同的构型样态及使用组合。
110.请配合图1至图3参阅图8至图10。在一种实施样态种,乘载模组 800可为一座椅式的乘载模组,其至少包括一个装接臂801、二个装接基座804、二个护栏802及二个承载板803。装接臂801安装在升降主机1之立柱模组100上,依据乘载模组800不同的功用或使用需求,安装固定在升降主机1之立柱模组100上的不同位置/高度。二个装接基座804分别装设于装接臂801的两端。二个护栏802分别通过装接基座804与装接臂801 的两端相连接,且可绕装接基座804在水平方向转动,以向外左右展开或向内合拢。二个承载板803分别可转动地安装于二个护栏802的底部或下方。当承载板803水平放置时可用于乘载重量,如可供使用者乘坐或如厕。当承载板803向上掀起时可贴近护栏802可固定在护栏802上,便利该乘载模组800作为除乘载之外的其它功用,如乘载模组800可供使用者撑扶之用。为了防止在使用过程中掀起的承载板803掉落影响护栏802的使用,与护栏802的连接部可设有卡销8035,以固定承载板803的位置。当承载板803水平放置时可用于乘载重量,如可供使用者乘坐。当不需使用承载板803时,将其掀起后可快速拆除,利于乘载模组800作为除乘载之外的其它功能之用。
111.装接臂801包括一个横向板8011。横向板8011的中心部具有一耦接结构805,可借以将装接臂801锁固安装在升降主机1之立柱模组100上的不同高度位置处。耦接结构805具有与耦合模组400的第一耦接界面424的构型相耦合的构型,并经由快速锁固组件8051锁固于该第一耦接界面424 上。即,图示例中,乘载模组800可经由装接臂801的耦接结构805与第一耦接界面424装设在耦合模组400上,再以快速锁固组件8051(例如图例示之手动快锁螺丝)锁固,进而装设于立柱模组100上。横向板8011的两端沿水平方向各具有一个弯曲部8012,弯曲部8012的下缘沿垂直方向连接一直向板8013。装接基座804装设于直向板8013上,护栏802的一端与装接基座804相枢接,进而使得护栏802与装接臂801相装接、定位。亦即,护栏802通过装接基座804与直向板8013连接固定,进而装设在装接臂801的两个端部。二个护栏802借由装接基座804可以直向板8013为转动点向外左右展开或向内合拢。当该二个护栏802向内合拢时,可将承载板803水平放置并固定在护栏802上,此时护栏802可供使用者乘坐或如厕时进行保护或扶撑。
112.装接臂801所包括之横向板8011、弯曲部8012和直向板8013可为一体成型而成。弯曲部8012的外侧还可具有一钩环。一个吊带组件可悬挂于钩环上进而固定在乘载模组800上,用以支撑、固定使用者的身体。
113.每个护栏802至少包括二根呈l型的长杆8021。二根长杆8021为上下平行设置并经由复数根连接杆8022进行连接,且二根长杆8021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复数根连接杆8022与长杆8021可以是焊接固定,也可以是借由锁接装置进行装接、固定。当该二个护栏802向内合拢时,将承载板 803掀起并可经由一卡销8035固定并贴靠于连接杆8022上,进而固定在护栏802上,使得护栏802可供使用者进行扶撑之用。
114.l型的长杆8021具有一长边8023与一短边8024。长边8023与装接基座804相连接或
枢接,以将护栏802装接于装接臂801上。当该二个护栏 802借由装接基座804向内合拢时,二根长杆8021的短边8024相合拢并通过一锁固单元8026进行固定。锁固单元8026分别装设在二个护栏802相合拢时相邻近的两根连接杆8022上。当所述二个护栏802相合拢并锁固且承载板803平放时,乘载模组800可供使用者乘坐之用。护栏802之短边 8024的上方还可设有一个背靠件8028,当所述二个护栏802相合拢并锁固后,使用者乘坐于乘载模组800后,背靠件8028可对使用者的背部进行支撑、托护。
115.进一步说明,每个护栏802的一端设有一枢接孔,可套接于装接基座 804。装接基座804靠近长杆8021之长边8023的一侧端还可装设有自锁定位装置806,可限制该二个护栏802向外左右展开。当二个护栏802相合拢并锁固后,自锁定位装置806可对护栏进行锁固,防止其向外左右展开而打开,保障使用者的人身安全。自锁定位装置806可以是具有一弹簧的定位装置并设有一个按钮。按钮按下时,可解除对自锁定位装置806的锁固功能。当自锁定位装置806解除锁固后,二个护栏802可向外左右展开,利于使用者移入或移出乘载模组800。
116.如图10a所示,每个护栏802更包括一转轴杆8029,装设于护栏802 的底部且与下方长杆8021平行;每个承载板803的一侧边设有一u型枢转槽8033,并在距枢转槽8033侧边有一间距设有一半圆弧型长槽8034,长槽8034的开口是相对于枢转槽8033的开口;承载板803是通过枢转槽 8033,套接于转轴杆8029上;当承载板803水平放置时,长槽8034则会紧扣地套接于下方长杆8021上,此时则可以乘载重量;当承载板803向上掀起时,枢转槽8033绕转轴杆8029进行旋转,并在贴近护栏802时利用卡销8035固定之;承载板803的另一侧设有一弧形缺口8031,当二个承载板803平放且合拢时,二个弧形缺口8031彼此相对而构成一开口8032。
117.也就是说,承载板803设于护栏802的下方或底部,通过枢转槽8033 可拆卸地装设于护栏802的底部,并可相对其邻近的转轴杆8029进行转动。承载板803具有一个弧形缺口8031。当二个承载板803平放且合拢时,该二个弧形缺口8031彼此相对而构成一个开口8032。此时,该二个承载板803可用于承载使用者,即乘载模组800可供使用者乘坐之用。再者,当该二个承载板803平放且合拢时所形成的开口8032可与座便器之座腔大小相对应,以供失能症使用者进行如厕。
118.进一步说明,乘载模组800理论上也可通过其它构型的耦接结构805 与耦合模组400上之第一耦接界面424、第二耦接界面425、第三耦接界面 426及第四耦接界面427中的任一耦接界面相耦接锁固,进而固定在立柱模组100上。然而,需注意耦接结构及上述耦接界面的构型需能契合,且整体设计需如图例所示结构般能提供足够支撑使用者体重的强度,以确保使用安全性。
119.图10b是本实用新型中乘载模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透视示意图。乘载模组800a包括一个装接臂801、二个装接基座804a、二个护栏802a及二个承载板803a。转轴杆8029a装设于护栏802a的底部,承载板803a可拆卸地装设于护栏802a的下方或底部,并可相对其转轴杆8029a进行转动。承载板803a的一侧设有枢转槽8033a,可为一u型槽,套接于转轴杆 8029a上。转轴杆8029a设有复数个限位销8025。枢转槽8033a上设有复数个长条孔8036,用来套装复数个限位销8025,以使承载板803a可以水平放置以乘载重量,以及向上掀起以贴近或卸离护栏802a。每个护栏802a 更包含定位装置,如图10b所示的卡销8035,用来防止在
使用过程中掀起的承载板803a掉落而影响护栏802a的使用。当承载板803a向上掀起以贴近护栏802a时,枢转槽8033a绕转轴杆8029a进行旋转,并可在贴近护栏 802a时利用卡销8035或其他定位装置固定之。
120.回头参阅图9,当二个护栏802相合拢并锁固后,使用者乘坐于乘载模组800后,背靠件8028可对使用者的背部进行支撑、托护。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背靠件则可设计成可拆卸的方式与护栏耦合。请继续参阅图10b,背靠组件830包括至少一椅背座832和至少一椅背834,其中椅背座832借至少一个枢装锁接装置836与二个护栏802a的至少其中之一耦合。椅背834 可拆卸式的耦接至椅背座832上。枢装锁接装置836装设于椅背座832与护栏802a的耦合端上,使椅背座832可绕护栏802a在水平方向转动。椅背座832上另可附加一平板838,其可为一靠垫以增加乘坐的舒适度。图 10b示例中,椅背座832的两侧端分别以一个枢装锁接装置836与护栏 802a的耦合端相连接、锁固。每个枢装锁接装置836至少包括一个枢接管套8361和一个钩锁接件8362。枢接管套8361是套接于垂直的连接杆 8022a(图中未示,请参阅图10c)上,枢接管套8361上具有定位槽。钩锁接件8362为一钩锁结构,一端装设于椅背座832上,另一端具有一锁固件, 可和枢接管套8361上的定位槽进行连接、锁固,以使得两个护栏802a可在上下与前后的位置能保持一致。其中,当椅背座832只有一侧之钩锁接件8362与枢接管套8361锁固时,椅背座832可以与枢接管套8361进行任意角度的旋转。由于使用者可以自由选择开启安装在椅背座832左侧或右侧的枢装锁接装置836,因此不管其惯用的是左手或右手,都可以选择最方便自己操作的那一侧来开启,而利用未开启的另一侧的与枢接管套8361锁固的钩锁接件8362来使椅背座832与枢接管套8361进行任意角度的旋转。若不需要背靠组件830时,则解开两个枢装锁接装置836,可方便地卸离。
121.相同的乘载模组也可装设不同形式的背靠组件。图10c是本实用新型中乘载模组又另一实施例的立体透视示意图。乘载模组800a的背靠组件 830a包括二个椅背座832a,分别与二个护栏802a耦合,以及二个椅背 834a,分别可拆卸式的耦接至二个椅背座832a上。枢装锁接装置836a装设于椅背座832a与护栏802a的耦合端上,因而使二个椅背座832a可分别绕所耦接护栏802a在水平方向转动,并可在特定方位时锁固。锁固装置 840装设于椅背座832a的另一侧,以在当二个椅背座832a合拢时,可以用来锁固二个椅背座832a。
122.请配合图1至图3参阅图11至图12a,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中移位机第二实施例的立体透视示意图,图12是图11所示移位机中杆臂模组的立体透视示意图。图12a则是图12所示装接件的局部结构立体透视示意图。在一实施例中,乘载模组800为杆臂模组810,装设于立柱模组100上,包括一个主臂体812、二个中空套管816和二根支撑杆814。杆臂模组810可借助耦合模组400与这些锁孔124锁固装设在升降支架120上,进而固装在立柱模组100上,且其安装高度位置可调整。亦即,杆臂模组810之主臂体812锁固装接于立柱模组100上。例如,图示中,主臂体812的中心部具有一个装接件813,装接件813与耦合模组400中的第一耦接界面424相耦接锁固,进而将杆臂模组810装设固定于立柱模组100上,并可借助耦合模组400调整杆臂模组810在立柱模组100上的高度位置。当主臂体812 锁固于立柱模组100后,杆臂模组810与立柱模组100为相互垂直配置。二根支撑杆814与主臂体812的两端可分别经由一个连杆快拆机构锁固装置进行装接,使得支撑杆814可快速进行装接锁固或拆卸,便于收纳、装运。
123.二个中空套管816分别装设于主臂体812的两端。中空套管816与主臂体812可为一
体成型,也可是分别成型后再进行组装。中空套管816上设有一个快速锁接件817。当支撑杆814的一端穿过中空套管816并确定锁固位置后,快速锁接件817对支撑杆814进行快速的装接锁固,锁固后,支撑杆814位于主臂体812的侧端。当需要对支撑杆814进行拆卸时,快速锁接件817可进行快速解锁以对支撑杆814进行拆卸。快速锁接件817 可以是一个连杆快拆机构锁固装置。
124.进一步说明,设于主臂体812中心部的装接件813包括固定耦接结构 8131和旋转锁固机构815。固定耦接结构8131位于主臂体812面向耦合模组400的一面,具有与第一耦接界面424的构型相耦合的构型,通过快速锁固组件8132锁固于升降主机1中耦合模组400的第一耦接界面424上。旋转锁固机构815包括一固定棘轮8151、一制动爪8152、连接杆8154及一锁扣柄8153。固定棘轮8151固定于固定耦接结构8131上,制动爪 8152与连接杆8154、锁扣柄8153相联动并控制主臂体812与立柱模组100 之间的角度范围。其中,当锁扣柄8153处于锁合状态时,制动爪8152扺止于固定棘轮8151上而使主臂体812相对立柱模组100处于固定位置处。当锁扣柄8153处于解锁状态时,制动爪8152可相对固定棘轮8151移动而使主臂体812相对立柱模组100转动并旋转至预定角度。
125.因此,主臂体812可左右旋转任一角度,为安全考虑,旋转角度范围以0至45度角为佳,以调整杆臂模组810在立柱模组100上的装设锁固角度,使得使用者具有多种不同的乘坐样态以实现多种功能。当主臂体812 与升降主机1之立柱模组100相垂直时,杆臂模组810可用于承载、移动乘坐者或使用者,此时乘坐者或使用者朝向立柱模组100。当主臂体812与升降主机1之立柱模组100之间具有一倾角时,可通过杆臂模组810调整乘坐者或使用者的乘坐朝向,以实现不同的基本生活功能。例如,当主臂体812与升降主机1之立柱模组100之间具有一倾角时,乘坐者或使用者位于移位机3的一侧。换句话说,升降主机1之立柱模组100位于乘坐者或使用者的右侧或左侧。此时,当乘坐者或使用者借助该移位机3移至一桌子前方时,其可在该桌子上进行吃饭、学习、工作等日常活动。
126.在一实施样态中,在移位机3中升降主机1之立柱模组100上可同时装设有二个杆臂模组810,所述二个杆臂模组810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其中,位于下方的杆臂模组810供使用者乘坐,位于上方的杆臂模组810可供使用者撑扶。在一使用状态下,在这二个杆臂模组810上可悬挂一个吊布模组,以供使用者乘坐。例如,位于上方的杆臂模组810之主臂体812 与立柱模组100相垂直,位于下方的杆臂模组810之主臂体812与立柱模组100之间具有一定的倾角;此时,升降主机1之立柱模组100位于使用者的右侧或左侧,使用者借助移位机3移至一桌子前方时,其可在该桌子上进行吃饭、学习、工作等日常活动。在此情形下,可调整立柱模组100 中升降支架120的高度进而使得位于上方的杆臂模组810与桌子平齐,方便使用者借助移位机3和桌子进行工作、生活等事务处理。
127.请配合图1至图3参阅图13至图14,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中移位机第三实施例的立体透视示意图,图14是图13所示移位机中乘坐模组的立体透视示意图。在一实施例中,乘载模组800为乘坐模组820,装设于立柱模组100上,包括二个安装座826和二根承载杆824。二个安装座826装设固定于立柱模组100上。图示中,二个安装座826分别与耦合模组400之第二耦接界面425和第三耦接界面426相耦接锁固进而安装在立柱模组100 上。二根承载杆824分别可拆装地锁固在二个安装座826。每个安装座826 设有一中空套管8260。
128.图示例中,中空套管8260上设有一个锁固装置825。当承载杆824的一端穿过安装
座826并确定锁固位置后,锁固装置825对承载杆824进行快速的装接锁固,锁固后,承载杆824位于耦合模组400的侧端。当需要对承载杆824进行拆卸时,锁固装置825可进行快速解锁以对承载杆824 进行拆卸,便于收纳、装运。锁固装置825可以是一个连杆快拆机构锁固装置。锁固装置825与快速锁接件817的构型可相同,亦可不同。
129.如图,进一步说明,乘坐模组820可借助耦合模组400与该些锁孔124 锁固装设在升降支架120上,进而固装在立柱模组100上,且其安装高度位置可调整。每个安装座826的一侧具有一个耦接面827,每个耦接面827 分别与耦合模组400的第二耦接界面425、第三耦接界面426相耦接锁固。图14之示例中,耦接面827上具有一个定位销和一个装接孔,分别与耦合模组400的第二耦接界面425、第三耦接界面426上的其中一个定位孔421 和安装锁孔422相耦接。如此,将二个安装座826分别装设固定于耦合模组400的第二耦接界面425、第三耦接界面426,耦合模组400可经由锁孔 124锁固装设在升降支架120上。可先将安装座826与耦合模组400相耦接固定,而后将承载杆824锁固于中空套管8260上。
130.二根承载杆824上还可套设有一个弹性缓冲套828。弹性缓冲套828可由具备弹性功能的各种材料所制成。当使用者乘坐于乘坐模组820上时,弹性缓冲套828可减少人体与承载杆824之间的摩擦损伤,增加乘坐时的舒适性。
131.结合图12至图14参阅图15,图15是本实用新型中移位机第四实施例的立体透视示意图。如图15所示,又一实施样态中,乘载模组800可以是杆臂模组810和乘坐模组820的组合,皆装设于立柱模组100上并具有一定的间距,且乘坐模组820位于杆臂模组810的下方。此种情形下,当使用者将乘坐模组820作为乘坐之用时,杆臂模组810可供使用者作为手部的扶撑之用。另,在杆臂模组810和乘坐模组820上可悬挂一个吊布模组,以供使用者乘坐。
132.当一失能型的使用者乘坐在乘坐模组820上时,其手部可倚靠在杆臂模组810之二根支撑杆814上,脚部可放置、承靠在底盘单元210之上表面212和/或踏板模组600上。为防止使用者向后倒而摔倒,待使用者坐定后可将一绑缚模组装设在杆臂模组810与乘坐模组820上,使得使用者可平稳地乘坐在移位机3上。而后,看护者或照护者可通过手柄模组10推动或拉动移位机3移动,进而对该使用者进行移动。
133.移位机3中乘载模组800的构型及组合不限于上述所列举的样态,并可形成不同照护功能的多样态组合。例如,可以是座椅式的乘载模组800 与杆臂模组810相组合使用,或是座椅式的乘载模组800与乘坐模组820 相组合使用,或是座椅式的乘载模组800与杆臂模组810、乘坐模组820相组合使用等组合样态。
134.综上所述,利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之升降主机可进行上下高度调节,并可带动使用者进行移动。利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之悬吊机可对使用者进行悬吊移位,还可辅助使用者进行肢体运动,促进失能者的肢体复建。利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之移位机可对失能者一类的使用者提供多种照护功能,不同的照护功能可视使用需求而自行搭配,实现一机多用,且每次使用不同的照护功能时不需要更换不同种类的移位机,各种模组可任意搭配使用,一机多用,可节约使用者的看护照料成本。
135.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及技术内容作出些许的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
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升降主机,可与多种照护模组搭配组合而产生多样的照护功能,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主机包括:一立柱模组,包括一固定支架和一升降支架,所述升降支架位于所述固定支架的上方且可沿垂直方向上下移动,所述升降支架上设有至少一个耦合界面,用以装接所述多种照护模组;一移位模组,包括一底盘单元和一轮脚组,所述轮脚组枢接于所述底盘单元的侧端,所述底盘单元具有一平坦的上表面且与所述固定支架连接,以及可作为踏板之用;一驱动模组,装设于所述底盘单元,驱动所述升降支架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以及一手柄模组,安装于所述立柱模组的一侧,用于推动或拉动所述升降主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模组包括一马达、一传动件与一控制件,其中所述马达与所述控制件装设于所述底盘单元的内部,所述传动件延伸至所述立柱模组内,受所述马达驱动以带动所述升降支架上升或下降。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脚组至少包括复数个万向轮组和一个定向轮组;所述定向轮组装设于所述底盘单元之侧面,位于所述复数个万向轮为顶点构成的一个水平封闭区域内部;所述定向轮组至少包含一定向轮、一弹性装置和一切换装置;所述弹性装置的作用是使得所述定向轮可以时时保持与地面接触,可确保整个移动过程之所述定向轮的效用;所述切换装置可通过切换操作来固定或不限制所述定向轮的前进方向。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主机更包括至少一个耦合模组,耦合于所述升降支架的所述耦合界面上,用以装设所述照护模组,其中,所述耦合界面可为沿所述升降支架垂直方向布设的复数个锁孔。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升降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合模组包括本体、控制件和定位件,所述本体为中空设置且穿套于所述立柱模组上,所述定位件包括至少一个定位销,借由所述控制件的操作而与所述升降支架上的所述锁孔进行耦合或相互脱离,使得所述耦合模组可在所述立柱模组上进行高度调整及锁固。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升降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合模组具有复数个耦接界面,设于所述本体上,所述复数个耦接界面至少包括一第一耦接界面,所述第一耦接界面凸出于所述本体的一侧面,包括:一水平面,自所述本体的所述侧面延伸而出,其上具有复数个定位孔,所述水平面的两侧各具一个定位槽;以及一垂直面,垂直于所述水平面,其上具有一安装锁孔。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升降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复数个耦接界面更包括一第二耦接界面和一第三耦接界面,分别布设于所述本体上与所述第一耦接界面相邻的两侧端;所述第二耦接界面与所述第三耦接界面各包括复数个定位孔及复数个安装锁孔。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主机更包括一顶靠模组,包括:一顶靠座架,装设于所述底盘单元上或所述立柱模组上;以及一顶靠件,装设于所述顶靠座架上,用于承接、顶靠。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主机更包括一踏板模组,包括:固定底座,装设于所述底盘单元的一侧;
枢接板,枢接于所述固定底座,可朝向所述底盘单元翻折;以及踏板,通过快速锁固组件锁固于所述枢接板上。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主机更可包括一煞车模组,所述煞车模组包括:二个煞车装置,对称地装设于所述移位模组的所述底盘单元上;以及二个控制把手,对称地装设于所述手柄模组上。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主机更可包括一大轮模组,装设于所述移位模组上,包括:二个安装架,对称地装设于所述移位模组的所述轮脚组上,每个所述安装架设有复数个大轮转轴孔装置,可装设不同轮径的轮具;以及二个大轮,分别装设于所述大轮转轴孔装置上。12.一种悬吊机,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1任一所述的升降主机和一悬吊架模组,所述悬吊架模组安装架设在所述立柱模组的顶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悬吊架模组包括:一悬吊座,装设并固定于所述升降支架的顶部;至少二根悬吊臂,架设于所述悬吊座上方。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悬吊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悬吊座更包括:一平台,装接在所述升降支架的顶部;复数根支撑柱,垂直装设于所述平台上;以及一承接架,设置于所述复数根支撑柱上端,用以承接、架设所述二根悬吊臂。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悬吊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悬吊机更包括:一横杆,横架于所述二根悬吊臂上;以及一吊带机,装设于所述平台上,所述吊带机具有一可收放的吊带,所述吊带悬挂于所述横杆以悬吊物体。15.一种移位机,包括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升降主机和一乘载模组,所述乘载模组装设于所述升降主机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乘载模组包括:一装接臂,安装在所述升降主机上;二个装接基座,分别装设于所述装接臂的两端;二个护栏,分别通过所述装接基座与所述装接臂的两端相连接;以及二个承载板,分别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二个护栏的底部,当所述承载板向上掀起时贴近所述护栏,当所述承载板水平放置时可用于乘载重量。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移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装接臂更包括一耦接结构,具有与所述第一耦接界面的构型相耦合的构型,并经由一快速锁固组件锁固于所述耦合模组的所述第一耦接界面上。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移位机,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护栏的一端设有一枢接孔,以套接于所述装接基座,可绕所述装接基座在水平方向转动,可向外左右展开或向内合拢;所述装接基座与所述护栏之间装设有自锁定位装置,当二个所述护栏合拢时,所述自锁定位装置自动锁固以限制所述护栏的水平转动;二个所述护栏更包括一锁固单元,分别装设于二个所述护栏的另一端,且在二个所述护栏合拢时进行连接、锁固。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移位机,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护栏更包括一转轴杆,所述转
轴杆设于所述护栏的底部;每个所述承载板的一侧边设有一枢转槽,套接于所述转轴杆上;当所述承载板向上掀起时,所述枢转槽绕所述转轴杆进行旋转,并可在贴近所述护栏时利用一卡销固定之;所述承载板的另一侧设有一弧形缺口,当所述二个承载板平放且合拢时,所述二个弧形缺口彼此相对而构成一开口。19.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移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乘载模组更包括一背靠组件;所述二个护栏枢接于所述装接基座的另一端分别装设有枢装锁接装置,用以与所述背靠组件相连接、锁固。20.一种移位机,包括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升降主机和一杆臂模组,所述杆臂模组装设于所述升降主机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杆臂模组包括:一主臂体,装设于所述立柱模组上;二个中空套管,分别装设于所述主臂体的两侧端,所述中空套管的一端装设有快速锁接件;以及二根支撑杆,其一端穿过所述中空套管并通过所述快速锁接件快速锁固于所述主臂体上。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移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臂体更包括一装接件,设于所述主臂体的中心部位,所述装接件包括:一固定耦接结构,具有与所述第一耦接界面的构型相耦合的构型,通过快速锁固组件锁固于所述升降主机的所述耦合模组的所述第一耦接界面上;以及一旋转锁固机构,包括一固定棘轮、一制动爪、一连接件及一锁扣柄,所述固定棘轮固定于所述固定耦接结构上,所述制动爪与所述连接件、所述锁扣柄相联动并控制所述主臂体与所述立柱模组之间的角度范围;其中,当所述锁扣柄处于锁合状态时,所述制动爪扺止于所述固定棘轮上而使所述主臂体相对所述立柱模组处于固定位置处,当所述锁扣柄处于解锁状态时,所述制动爪可相对所述固定棘轮移动而使所述主臂体相对所述立柱模组转动并旋转至预定角度。22.一种移位机,包括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升降主机和一乘坐模组,所述乘坐模组装设于所述升降主机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坐模组包括:二个安装座,装设于所述立柱模组上;以及二根承载杆,分别可拆装地锁固在所述二个安装座。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移位机,其特征在于,二个所述安装座分别锁固于所述立柱模组中所述耦合模组的所述第二耦接界面和所述第三耦接界面上;所述安装座设有一穿透的中空套管,所述套管一端装设有锁固装置,所述承载杆的一端穿过所述中空套管并通过所述锁固装置快速锁固,所述二根承载杆上可套设有一弹性缓冲套。
技术总结
一种升降主机,包括:立柱模组,包括固定支架和升降支架,升降支架位于固定支架的上方且可沿垂直方向上下移动,并沿垂直方向布设有复数个锁孔以装接多种照护模组;移位模组,包括底盘单元和枢接于底盘单元侧端的轮脚组,底盘单元具有一平坦的上表面且与固定支架连接;驱动模组装设于底盘单元以驱动升降支架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手柄模组,安装于立柱模组的一侧,用于推动或拉动所述升降主机。一种悬吊机,包括前述升降主机和装设于立柱模组顶部的悬吊架模组,悬吊架模组包括装设在升降支架顶部的平台;复数根支撑柱垂直装设于平台上;二根悬吊臂架设于该些支撑柱上且位于平台上方。一种移位机,包括前述的升降主机和装设于升降主机上的不同构型的乘载模组。借此悬吊机、移位机等包含该升降主机的辅具系统,失能症者等可进行移动、复健。复健。复健。
技术研发人员:林聪益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全能照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9.29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7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