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用辅助装置,具体是指一种建筑施工用支撑顶托装置。
背景技术:
2.在建筑领域施工中,很多施工现场均需要用到顶托装置对横梁进行支撑,才能完成施工。现有的建筑施工用支撑顶托装置一般包含连接用螺杆和固接于螺杆上的固定槽,通过固定槽有效对横梁进行固定。由于固定槽的宽度不可调,导致一种顶托只能适应一种规格的横梁,适用性低,当横梁的宽度过宽或者过窄的时候,均需要重新替换顶托,很是麻烦。
3.因此,在保证支撑稳定性的基础上,设计一款能够有效快速对支撑宽度进行调节,从而有效适应不同规格的横梁的支撑的建筑施工用支撑顶托装置是本实用新型的研究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建筑施工用支撑顶托装置,该建筑施工用支撑顶托装置能够有效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
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6.一种建筑施工用支撑顶托装置,包括
7.支撑杆;
8.底板,高度可调节安装于所述支撑杆上,所述底板的中部横向贯穿设有一相应的安装槽;
9.第一托板,可移动装置于所述安装槽的一侧,所述第一托板的前后两侧分别抵接到所述安装槽的两侧壁上,第一托板的内端后侧向内设有第一固定板;
10.第二托板,可移动装置于所述安装槽的另一侧,所述第二托板的后侧抵接到所述安装槽的后侧壁上,第二托板的前侧与安装槽的前侧壁之间呈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托板的内端前侧向内设有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的后侧面抵接到所述第一固定板的前侧面上;
11.锁紧螺栓,通过螺纹连接方式可移动安装于所述安装槽的前侧壁中部,所述锁紧螺栓的杆端部顶紧到所述第二固定板的前侧面上。
12.所述第二固定板的后侧面与第一固定板的前侧面均呈锯齿状设置。
13.所述支撑杆的顶部设有相应的锁紧螺纹孔,所述底板的中心处向下固接有相应的调节螺杆,通过所述调节螺杆与所述锁紧螺纹孔配合将所述底板高度可调节安装到所述支撑杆的顶部。
14.所述第一托板的外端向上翻折设有相应的第一护板,所述第二托板的外端向上翻折设有相应的第二护板。
15.所述第一托板、第一护板和第一固定板之间,以及所述第二托板、第二护板和第二
固定板之间均为一体化成型设置。
16.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17.1)本实用新型的底板中部横向贯穿设有一相应的安装槽,安装槽的两侧分别可移动安装有第一托板和第二托板,第一托板的前后两侧分别抵接到安装槽的两侧壁上,第二托板的后侧抵接到安装槽的后侧壁上,而第二托板的前侧与安装槽的前侧壁之间则呈间隔设置,从而使第二托板、以及设置于第二托板上的第二固定板与安装槽之间具有调节空间。使用过程中,根据横梁的规格,只需松开锁紧螺栓对第二固定板的顶紧,即可有效及时对第一托板和第二托板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调节,从而有效适应不同规格的横梁的支撑。
18.2)完成位置调节后,再次将锁紧螺栓旋紧,使其杆端部顶紧到第二固定板的前侧面上,即可有效对第二固定板(第二托板)形成固定,再通过第二固定板对第一固定板进行抵接限位,从而有效对第一固定板(第一托板)形成固定,以有效确保本实用新型的支撑稳定性。
19.3)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固定板的后侧面与第一固定板的前侧面均呈锯齿状设置,在锁紧螺栓的顶紧作用下,完成位置调节后的第二固定板的后侧面有效抵接到第一固定板的前侧面上,通过第二固定板的后侧面、以及第一固定板的前侧面的锯齿状设置,可有效保证者二者之间的卡紧效果,从而进一步有效大幅提升本实用新型的支撑稳定性。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第一托板和第二托板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第一托板和第二托板的俯视图。
23.图4为第一托板和第二托板装置于底板上的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第一托板和第二托板进行位置调节时的结构示意图。。
25.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现将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27.参考图1-6,一种建筑施工用支撑顶托装置,包括
28.支撑杆1;
29.底板2,高度可调节安装于所述支撑杆1上,所述底板2的中部横向贯穿设有一相应的安装槽3;
30.第一托板5,可移动装置于所述安装槽3的一侧,所述第一托板5的前后两侧分别抵接到所述安装槽3的两侧壁上,第一托板5的内端后侧向内设有第一固定板501;
31.第二托板4,可移动装置于所述安装槽3的另一侧,所述第二托板4的后侧抵接到所述安装槽3的后侧壁上,第二托板4的前侧与安装槽3的前侧壁之间呈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托板4的内端前侧向内设有第二固定板401,所述第二固定板401的后侧面抵接到所述第一固定板501的前侧面上;
32.锁紧螺栓6,通过螺纹连接方式可移动安装于所述安装槽3的前侧壁中部,所述锁
紧螺栓6的杆端部顶紧到所述第二固定板401的前侧面上。
33.本实用新型的底板2中部横向贯穿设有一相应的安装槽3,安装槽3的两侧分别可移动安装有第一托板5和第二托板4,第一托板5的前后两侧分别抵接到安装槽3的两侧壁上,第二托板4的后侧抵接到安装槽3的后侧壁上,而第二托板4的前侧与安装槽3的前侧壁之间则呈间隔设置,从而使第二托板4、以及设置于第二托板4上的第二固定板401与安装槽3之间具有调节空间。使用过程中,根据横梁8的规格,只需松开锁紧螺栓6对第二固定板401的顶紧,即可有效及时对第一托板5和第二托板4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调节,从而有效适应不同规格的横梁8的支撑。
34.完成位置调节后,再次将锁紧螺栓6旋紧,使其杆端部顶紧到第二固定板401的前侧面上,即可有效对第二固定板401、即对第二托板4形成固定,再通过第二固定板401对第一固定板501进行抵接限位,从而有效对第一固定板501,即对第一托板5形成固定,以有效确保本实用新型的支撑稳定性。
35.所述第二固定板401的后侧面与第一固定板501的前侧面均呈锯齿状设置。在锁紧螺栓6的顶紧作用下,完成位置调节后的第二固定板401的后侧面有效抵接到第一固定板501的前侧面上,通过第二固定板401的后侧面、以及第一固定板501的前侧面的锯齿状设置,可有效保证者二者之间的卡紧效果,从而进一步有效大幅提升本实用新型的支撑稳定性。
36.所述支撑杆1的顶部设有相应的锁紧螺纹孔,所述底板2的中心处向下固接有相应的调节螺杆7,通过所述调节螺杆7与所述锁紧螺纹孔配合将所述底板2高度可调节安装到所述支撑杆1的顶部。
37.所述第一托板5的外端向上翻折设有相应的第一护板502,所述第二托板4的外端向上翻折设有相应的第二护板402。
38.所述第一托板5、第一护板502和第一固定板501之间,以及所述第二托板4、第二护板402和第二固定板401之间均为一体化成型设置。
39.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建筑施工用支撑顶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杆(1);底板(2),高度可调节安装于所述支撑杆(1)上,所述底板(2)的中部横向贯穿设有一相应的安装槽(3);第一托板(5),可移动装置于所述安装槽(3)的一侧,第一托板(5)的前后两侧分别抵接到所述安装槽(3)的两侧壁上,所述第一托板(5)的内端后侧向内设有第一固定板(501);第二托板(4),可移动装置于所述安装槽(3)的另一侧,所述第二托板(4)的后侧抵接到所述安装槽(3)的后侧壁上,第二托板(4)的前侧与安装槽(3)的前侧壁之间呈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托板(4)的内端前侧向内设有第二固定板(401),所述第二固定板(401)的后侧面抵接到所述第一固定板(501)的前侧面上;锁紧螺栓(6),通过螺纹连接方式可移动安装于所述安装槽(3)的前侧壁中部,所述锁紧螺栓(6)的杆端部顶紧到所述第二固定板(401)的前侧面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施工用支撑顶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板(401)的后侧面与第一固定板(501)的前侧面均呈锯齿状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建筑施工用支撑顶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1)的顶部设有相应的锁紧螺纹孔,所述底板(2)的中心处向下固接有相应的调节螺杆(7),通过所述调节螺杆(7)与所述锁紧螺纹孔配合将所述底板(2)高度可调节安装到所述支撑杆(1)的顶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施工用支撑顶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托板(5)的外端向上翻折设有相应的第一护板(502),所述第二托板(4)的外端向上翻折设有相应的第二护板(402)。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建筑施工用支撑顶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托板(5)、第一护板(502)和第一固定板(501)之间,以及所述第二托板(4)、第二护板(402)和第二固定板(401)之间均为一体化成型设置。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施工用支撑顶托装置,包括支撑杆;底板,所述底板的中部横向贯穿设有一相应的安装槽;第一托板,可移动装置于所述安装槽的一侧,所述第一托板的内端后侧向内设有第一固定板;第二托板,可移动装置于所述安装槽的另一侧,所述第二托板的内端前侧向内设有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的后侧面抵接到所述第一固定板的前侧面上;锁紧螺栓,通过螺纹连接方式可移动安装于所述安装槽的前侧壁中部,所述锁紧螺栓的杆端部顶紧到所述第二固定板的前侧面上。本实用新型在保证支撑稳定性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快速对支撑宽度进行调节,从而有效适应不同规格的横梁的支撑。从而有效适应不同规格的横梁的支撑。从而有效适应不同规格的横梁的支撑。
技术研发人员:姜少伟 丘华生 韩伟伟 吴耀国 林泽昆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建四局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25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7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