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梯水平滑动门开启力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2.电梯水平滑动门间隙是电梯的一项重要安全指标,根据规定,水平滑动门在开启方向以150n的外力施加在最不利点上,门缝间隙不得超过30mm。
3.对于该项检查,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传统的测量装置、压力传感器,配合卷尺进行测量,但是人工测量效率低下,精度也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电梯水平滑动门开启力测试装置。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6.一种电梯水平滑动门开启力测试装置,该装置包括前部为第一支撑头的第一支撑板、前部为第二支撑头的第二支撑板、分别并排安装在第一支撑板上的第一油缸和第二油缸、用以驱动第一油缸和第二油缸的驱动组件以及测试标度组件,所述的第一支撑头嵌入第二支撑头中部的凹槽内,使得两者齐平,使用时共同插入待测水平滑动门的间隙内,所述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后部均为平板,两平板之间设有间隔且平行设置,所述的第一油缸和第二油缸的主体固定在第一支撑板上。
7.所述的第一油缸位于第一支撑头与第二油缸之间。
8.所述的第二支撑板在正对第一油缸伸缩端位置处开设用以穿过第一油缸伸缩端的圆孔,所述的第二油缸伸缩端与第二支撑板固定连接。
9.所述的驱动组件包括与第一油缸连接的第一柱塞泵、与第二油缸连接的第二柱塞泵以及用以驱动第一柱塞泵和第二柱塞泵动作的驱动臂,所述的第一柱塞泵设置在第一油缸的后方,所述的第二柱塞泵设置在第二油缸的前方。
10.所述的驱动臂前部的圆孔部通过转轴可旋转的安装在第一油缸和第二油缸的中间位置处,圆孔部前端与第一柱塞泵铰接,圆孔部前端后端与第二柱塞泵铰接,使得当驱动臂往复运动时同时驱动第一柱塞泵和第二柱塞泵动作。
11.所述的测试标度组件包括开度标度组件和力度标度组件。
12.所述的开度标度组件包括设置在第一支撑板下表面的标尺以及开设在第二支撑板上对应标尺位置处的通孔,所述的标尺上设有用以标记开度的刻度。
13.所述的力度标度组件包括安装在第二支撑板底面上的顶杆、套设在顶杆上的弹簧以及开设在第一油缸伸缩端侧面的定位孔,所述的顶杆后端固定,前端为一球头,在弹簧预紧力的作用下插入定位孔内。
14.所述的定位孔底部和开口上沿均为圆滑表面,其形状与顶杆前端球头形状匹配,
通过顶杆前端球头从定位孔内是否滑出判断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的作用力是否符合测试力要求。
15.所述的第二支撑板侧面还设有把手。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角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仰角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顶杆定位部分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19.附图标记说明:
20.1、第一支撑头,2、第二支撑头,3、第一支撑板,4、第二支撑板,5、第一油缸,6、第二油缸,7、标尺,8、驱动臂,9、顶杆,41、把手,51、第一柱塞泵,61、第二柱塞泵,52、定位孔,71、刻度,91、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22.实施例:
23.如图1和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梯水平滑动门开启力测试装置,该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板3和第二支撑板4,在第一支撑板3和第二支撑板4的前部分别为第一支撑头1和第二支撑头2,且第一支撑头1放置于第二支撑头2中间的间隙内并保持齐平,第一支撑头1和第二支撑头2后部相互平行设置,这样两者的总厚度就是第一支撑头1或第二支撑头2的厚度,便于第一支撑头1和第二支撑头2插入至电梯轿厢门的缝隙内。
24.第一支撑板3和第二支撑板4后部也是平行的关系,两者之间通过第一油缸5和第二油缸6连接,两个油缸主体均固定在第一支撑板3上,伸缩端均安装在第二支撑板4上,第一油缸5位于第二油缸6和前部的支撑板(第一支撑板3、第二支撑板4)之间。
25.第一油缸5和第二油缸6的伸缩通过相应的第一柱塞泵51和第二柱塞泵61进行控制,油缸和柱塞泵的组合相当于千斤顶结构,第一油缸5伸缩端侧面开设有定位孔52,定位孔52的底部及上沿是圆滑结构,第二支撑板4的底面设有可伸缩的顶杆9,顶杆9的前端为球头结构,顶杆9的外表面有弹簧91,在弹簧91的预紧弹力作用下使前端的球头插入至定位孔52的内部。当第一油缸5受到的作用力超过一定范围时,顶杆9就会从定位孔52内滑出,根据顶杆9前段的球头以及定位孔52的形状选择相应的弹簧91,使顶杆9从定位孔52内滑出时,第一支撑头1、第二支撑头2之间的作用力正好是150n。
26.第一支撑板3下表面设有标尺7,标尺7的侧部有刻度71,标尺7穿过第二支撑板4,通过读取第二支撑板4相对于标尺7的位置能够测得第一支撑头1和第二支撑头2之间距离。当第二支撑板4与刻度71所在位置相对应时,第一支撑头1和第二支撑头2之间的作用力正好是150n。
27.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过程如下:将第一支撑头1和第二支撑头2插入至水平滑动门的间隙内,通过驱动臂8往复摆动,即可同时驱动第一柱塞泵51、第二柱塞泵61动作,第一柱塞泵51和第二柱塞泵61分别向第一油缸5和第二油缸6供油,这样使得第一油缸5和第二油缸6同步伸缩。第一支撑头1和第二支撑头2在保持平行的状态下将滑动门打开。当第二支撑板4
并未与刻度71对齐,且顶杆9从定位孔52内滑出时,说明150n的外力使门缝间隙超过30mm,因此检测结果为合格。反之,当第二支撑板4先与刻度71对齐,但是顶杆9没有从定位孔52内滑出时,说明当门缝间隙超过30mm时,水平滑动门之间的外力没有超过150n,检测结果不合格。
28.由于顶杆9是否从定位孔52内滑力的大小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例如弹簧91弹性的变化,定位孔52内摩擦力的影响,因此需要定期校验。
29.综上,本装置能够快速高效地检测电梯水平滑动门间隙是否合格,由于通过平行的第一支撑头1、第二支撑头2插入至门缝内部,因此与门是面接触,避免测量过程损坏水平滑动门。
30.当顶杆9先从定位孔52内滑出,而第二支撑板4并未到达刻度71,说明水平滑动门是合格的;反之,当第二支撑板4先到达刻度71,而顶杆9没有从定位孔52内滑出时,说明水平滑动门是不合格的。
技术特征:
1.一种电梯水平滑动门开启力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前部为第一支撑头(1)的第一支撑板(3)、前部为第二支撑头(2)的第二支撑板(4)、分别并排安装在第一支撑板(3)上的第一油缸(5)和第二油缸(6)、用以驱动第一油缸(5)和第二油缸(6)的驱动组件以及测试标度组件,所述的第一支撑头(1)嵌入第二支撑头(2)中部的凹槽内,使得两者齐平,使用时共同插入待测水平滑动门的间隙内,所述的第一支撑板(3)和第二支撑板(4)的后部均为平板,两平板之间设有间隔且平行设置,所述的第一油缸(5)和第二油缸(6)的主体固定在第一支撑板(3)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梯水平滑动门开启力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油缸(5)位于第一支撑头(1)与第二油缸(6)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梯水平滑动门开启力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支撑板(4)在正对第一油缸(5)伸缩端位置处开设用以穿过第一油缸(5)伸缩端的圆孔,所述的第二油缸(6)伸缩端与第二支撑板(4)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梯水平滑动门开启力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驱动组件包括与第一油缸(5)连接的第一柱塞泵(51)、与第二油缸(6)连接的第二柱塞泵(61)以及用以驱动第一柱塞泵(51)和第二柱塞泵(61)动作的驱动臂(8),所述的第一柱塞泵(51)设置在第一油缸(5)的后方,所述的第二柱塞泵(61)设置在第二油缸(6)的前方。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电梯水平滑动门开启力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驱动臂(8)前部的圆孔部通过转轴可旋转的安装在第一油缸(5)和第二油缸(6)的中间位置处,圆孔部前端与第一柱塞泵(51)铰接,圆孔部后端与第二柱塞泵(61)铰接,使得当驱动臂(8)往复运动时同时驱动第一柱塞泵(51)和第二柱塞泵(61)动作。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梯水平滑动门开启力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测试标度组件包括开度标度组件和力度标度组件。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电梯水平滑动门开启力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开度标度组件包括设置在第一支撑板(3)下表面的标尺(7)以及开设在第二支撑板(4)上对应标尺(7)位置处的通孔,所述的标尺(7)上设有用以标记开度的刻度(71)。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电梯水平滑动门开启力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力度标度组件包括安装在第二支撑板(4)底面上的顶杆(9)、套设在顶杆(9)上的弹簧(91)以及开设在第一油缸(5)伸缩端侧面的定位孔(52),所述的顶杆(9)后端固定,前端为一球头,在弹簧(91)预紧力的作用下插入定位孔(52)内。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电梯水平滑动门开启力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位孔(52)底部和开口上沿均为圆滑表面,其形状与顶杆(9)前端球头形状匹配,通过顶杆(9)前端球头从定位孔(52)内是否滑出判断第一支撑板(3)和第二支撑板(4)之间的作用力是否符合测试力要求。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梯水平滑动门开启力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支撑板(4)侧面还设有把手(41)。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梯水平滑动门开启力测试装置,该装置包括前部为第一支撑头的第一支撑板、前部为第二支撑头的第二支撑板、分别并排安装在第一支撑板上的第一油缸和第二油缸、用以驱动第一油缸和第二油缸的驱动组件以及测试标度组件,所述的第一支撑头嵌入第二支撑头中部的凹槽内,使得两者齐平,使用时共同插入待测水平滑动门的间隙内,所述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后部均为平板,两平板之间设有间隔且平行设置,所述的第一油缸和第二油缸的主体固定在第一支撑板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操作便捷、测试准确等优点。确等优点。确等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冯双昌 陈杰 张鹏曌 梁艳春 许海翔 沈文浩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
技术研发日:2021.09.29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7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