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平叉及单车
【技术领域】
1.本发明涉及单车技术领域,其特别涉及一种后平叉及单车。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出行逐渐都使用交通工具,单车作为健康出行的方式之一,人们也愈加倾向选择用单车来作为短程的出行工具,然而在现有的单车技术中,单车后车轮在经历颠簸时,链条容易松动脱落。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单车链条容易松动脱落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后平叉及单车。
4.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后平叉,用于连接单车的后车轮及车架,所述后平叉大致呈y型,包括相对的自由端与后轮轴心端,所述自由端可转动连接于所述车架上,所述后轮轴心端包括沿远离所述自由端方向延伸的两对称夹持臂以连接后车轮的轮轴。
5.优选地,所述自由端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于车架,所述自由端与所述转轴的距离为20mm~70mm。
6.优选地,所述自由端、所述转轴及所述后轮轴心端与后车轮连接的所述轮轴在同一平面上。
7.优选地,所述自由端还与单车的牙盘连接,所述自由端与所述牙盘连接的连接点和所述后轮轴心端与所述轮轴连接的连接点之间的距离为300mm~600mm。
8.优选地,两所述夹持臂的长度为250mm~500mm且两所述夹持臂之间的最大距离为170mm~220mm。
9.优选地,所述后平叉为中空的管状结构。
10.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又一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单车,所述单车包括前后车轮、车架及如上所述的后平叉,所述后平叉连接所述车架以及后车轮。
11.优选地,所述单车还包括减震件,所述后轮轴心端通过所述减震件与所述车架连接。
12.优选地,所述车架中部形成容纳空间,所述单车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中的动力元件。
13.优选地,所述单车还包括与所述动力元件电性连接的电子控制器,所述电子控制器设置于所述车轮上方,且所述电子控制器与所述车架的鞍座的距离为20mm~40mm。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后平叉及单车,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5.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后平叉,用于连接单车的后车轮及车架。后平叉大致呈y型,包括相对的自由端与后轮轴心端,自由端可转动连接于车架上,后轮轴心端包括沿远离自由端方向延伸的两对称夹持臂以连接后车轮的轮轴。后平叉的自由端可转动连接于车架上的设计使得在后车轮颠簸时,通过摆动保持环绕在后轮轴心端和自由端上的链条张紧,
防止链条脱落。解决了单车链条容易松动脱落的技术问题。
16.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后平叉,自由端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于车架,自由端与转轴的轴心距离为20mm~70mm。后平叉可以转轴结构为轴心摆动,从而在后车轮颠簸时,通过轻微摆动保持环绕在后轮轴心端和自由端上的链条张紧。转轴的设计使得后平叉在摆动时更加的稳定,进一步地防止在后车轮颠簸时链条脱落。自由端与转轴的轴心距离范围为20mm~70mm的设计使得后平叉以转轴结构为轴心摆动时保持稳定。避免自由端与转轴的垂直距离太大时,使后平叉摆动弧度过大,进而导致链条松动脱落;避免自由端与转轴的垂直距离太小时,限制转轴的作用发挥。
17.3.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后平叉,自由端、转轴及后轮轴心端与后车轮连接的轮轴在同一平面上的设计使得后平叉以转轴结构为轴心摆动时更加平稳,且使后平叉与单车配合时更加节省单车空间。
18.4.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后平叉,自由端还与单车的牙盘连接,自由端与牙盘连接的连接点和后轮轴心端与轮轴连接的连接点之间的距离为300mm~600mm的设计避免了在后平叉以转轴结构为轴心摆动时,轮轴与自由端距离过大导致轮轴摆动的弧度过大进而影响骑行。
19.5.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后平叉,两夹持臂的长度为250mm~500mm且两夹持臂之间的最大距离为170mm~220mm。保证了后平叉与车轮的配合稳定,进而保证单车的平衡稳定。
20.6.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后平叉,后平叉为中空的管状结构的设计使得后平叉整体质量轻便,减轻了单车的重量,进而能够让使用者骑行起来更加轻松。
21.7.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单车,单车包括前后车轮、车架及上述后平叉,后平叉连接车架以及后车轮。单车具有与上述后平叉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22.8.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单车,单车还包括减震件,后轮轴心端通过减震件与车架连接。减震件的设计减少了单车在骑行的过程中受到的震感,使单车更加稳定进而能够让使用者有较好的骑行体验。
23.9.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单车,车架中部形成容纳空间。单车还包括设置于容纳空间中的动力元件。容纳空间的设计使得单车的空间利用更充分,进而使单车结构紧凑,外观简洁。
24.10.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单车,单车还包括与电路动力元件连接的电子控制器。电子控制器设置于车轮上方,且电子控制器与车架的鞍座的距离为20mm~40mm。电子控制器的位置设置使电子控制器处于一个相对安全的位置,不易因外界碰撞而损坏,并且使单车外观简洁。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后平叉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26.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后平叉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27.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后平叉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三。
28.图4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后平叉与后车轮及牙盘配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9.图5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车架组合的爆炸立体结构示意图。
30.图6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单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1.附图标识说明:
32.1、后平叉;
33.11、后轮轴心端;12、自由端;13、转轴;14、加强管;15、耳片;16、卡槽;01、后车轮;02、轮轴;03、牙盘;
34.111、夹持臂;
35.2、车架组合;
36.21、后平叉;22、车架;
37.211、自由端;221、下管;222、头管;223、立管;
38.3、单车;
39.31、车架组合;32、车轮;33、动力元件;34、控制器;35、喇叭;36、减震件;37、电子控制器;
40.311、后平叉;312、车架;321、后车轮;
41.3111、后轮轴心端;3112、耳片;3121、鞍座。
【具体实施方式】
42.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实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43.请结合图1及图2,具体的,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后平叉1,用于连接单车的后车轮01及车架,后平叉1大致呈y型。包括相对的自由端12与后轮轴心端11,自由端12可转动连接于车架上。后轮轴心端11包括沿远离自由端12方向延伸的两对称夹持臂111以连接后车轮01的轮轴02。
44.可以理解的,后平叉1的自由端12可转动连接于车架上的设计使得在后车轮颠簸时,通过摆动保持环绕在后轮轴心端11和自由端12上的链条张紧,防止链条脱落。解决了单车链条容易松动脱落的技术问题。
45.进一步的,自由端12通过转轴13转动连接于车架。
46.可以理解的,后平叉1可以转轴13结构为轴心摆动,从而在后车轮颠簸时,通过轻微摆动保持环绕在后轮轴心端11和自由端12上的链条张紧。转轴13的设计使得后平叉1在摆动时更加的稳定,进一步地防止在后车轮颠簸时链条脱落。
47.请结合图2-图4,可选的,转轴13的直径r(如图2中r所示)为10mm~30mm。优选的,转轴13的直径r为20mm。
48.可以理解的,转轴13的直径r为10mm~30mm使转轴13结构牢固且避免转轴13直径过大导致后平叉1以转轴13结构为轴心摆动时后平叉1的摆动弧度过大,进而导致链条松动脱落。
49.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对转轴13的直径r不做任何限制。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转轴13的直径r为20mm。
50.可选的,自由端12与转轴13的距离l(如图3中l所示)为20mm~70mm。优选的,自由端12自由端12与转轴13的距离l为30mm~45mm。
51.可以理解的,自由端12与转轴13的距离l为20mm~70mm的设计使得后平叉1以转轴
13结构为轴心摆动时保持稳定。避免自由端12与转轴13的距离l太大时,使后平叉1摆动弧度较大,进而导致链条松动脱落;避免自由端12与转轴13的距离l太小时,限制转轴13的作用发挥。
52.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对自由端12与转轴13的距离l不做任何限定。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自由端12与转轴13的距离l为30mm~45mm。
53.具体的,自由端12还与单车的牙盘03连接,自由端12与牙盘03连接的连接点和后轮轴心端11与轮轴02连接的连接点之间的距离h(如图3中h所示)为300mm~600mm。优选的,自由端12与牙盘03连接的连接点和后轮轴心端11与轮轴02连接的连接点之间的距离h为400mm~500mm。
54.可以理解的,自由端12与牙盘03连接的连接点和后轮轴心端11与轮轴02连接的连接点之间的距离h为300mm~600mm的设计避免了在后平叉1以转轴13结构为轴心摆动时,自由端12与牙盘03连接的连接点和后轮轴心端11与轮轴02连接的连接点之间的距离h过大,导致后轮轴心端11摆动弧度过大进而影响骑行。
55.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对自由端12与牙盘03连接的连接点和后轮轴心端11与轮轴02连接的连接点之间的距离h不做任何限制。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自由端12与牙盘03连接的连接点和后轮轴心端11与轮轴02连接的连接点之间的距离h为400mm~500mm。
56.具体的,自由端12、转轴13及后轮轴心端11与后车轮连接的轮轴02在同一平面上。
57.可以理解的,自由端12、转轴13及后轮轴心端11与后车轮01连接的轮轴02在同一平面上的设计使得后平叉1以转轴13结构为轴心摆动时更加平稳,且使后平叉1与单车配合时更加节省单车空间。
58.请继续结合图2-图4,具体的,两夹持臂111的长度d(如图3中d所示)为250mm~500mm且两夹持臂111之间的距离w(如图3中w所示)为170mm~220mm保证了后平叉1与车轮的配合稳定,进而保证单车的平衡稳定。
59.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对夹持臂111的长度d及两夹持臂111之间的距离w不做任何限制。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两夹持臂111的长度d为250mm~500mm且两夹持臂111之间的距离w为170mm~220mm。
60.具体的,后平叉1还包括加强管14,加强管14设置于两夹持臂111之间。
61.可以理解的,加强管14的设计使得后平叉1的整体结构更加牢固稳定。进而使单车后车轮结构更加平衡稳定。
62.进一步的,转轴13与加强管4之间距离f(如图3中f所示)为100mm~200mm。
63.可以理解的,转轴13与加强管14之间距离f为100mm~200mm的设计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后平叉的整体结构的牢固稳定,且避免转轴13与加强管14之间距离f过大导致加强管14与后车轮01之间的距离太近进而影响骑行。
64.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对转轴13与加强管14之间距离f不做任何限制。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转轴13与加强管14之间距离f为100mm~200mm。
65.更进一步的,加强管14为朝向自由端12弯曲的弧形管体。
66.可以理解的,加强管14的形状为朝向自由端12弯曲的弧形的设计更加贴合单车后车轮的形状,提高了后平叉1的空间利用率。且加强管14为管体的设计使得加强管14整体结构轻便,进而避免对使用者骑行带来负担。
67.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对加强管14的设置不做任何限制,加强管14只是起到一个使后平叉1的整体结构更加牢固稳定的作用。加强管14可以为笔直或者弧形的管体或柱体。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加强管14为朝向自由端12弯曲的弧形管体。
68.具体的,后轮轴心端11开设有卡槽16,用于连接后车轮01的轮轴02。
69.可以理解的,卡槽16的设计使得后平叉1与后车轮01的连接或拆卸更加简单方便。
70.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对后轮轴心端11与后车轮01的轮轴02连接的设计不做任何限制。后轮轴心端11与后车轮01的轮轴02可通过在后轮轴心端11开设卡槽16或通孔连接,只要后轮轴心端11与后车轮01的轮轴02能够连接即可。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后轮轴心端11开设有卡槽16,用于连接后车轮01的轮轴02。
71.进一步的,后平叉1靠近卡槽16的一端朝向后轮轴心端11的方向形成斜坡。
72.可以理解的,斜坡的设计形成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凹陷,保护了后轮轴心端11与后车轮01的轮轴02的连接点,避免外界碰撞导致后轮轴心端11与车轮的连接松动甚至脱落断开连接。提高了单车骑行的安全性。
73.具体的,后平叉1的后轮轴心端11末端设有垂直于夹持臂111延伸方向的耳片15。
74.可以理解的,耳片15的设计使得后平叉1与车架后轴的连接或拆卸更加方便。且耳片15垂直于夹持臂111延伸方向的设计避免了直接在后平叉1的后轮轴心端11上设置用于与车架后轴的连接孔,进而使得后平叉1的整体结构更加完整牢固。
75.具体的,后平叉1为中空的管状结构。
76.可以理解的,后平叉1为中空的管状结构的设计使得后平叉1整体质量轻便,减轻了单车的重量,进而能够让使用者骑行起来更加轻松。
77.请参阅图5,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一种车架组合,车架组合2包括车架22及后平叉21。其中后平叉2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后平叉1。后平叉21通过自由端211可转动连接于车架22上。
78.可以理解的,后平叉21具有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后平叉1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79.具体的,车架22包括下管221、及分别与下管221连接的头管222和立管223。下管221,头管222和立管223三向延伸,后平叉21与下管221转动连接,立管223中部形成容纳空间可用于容纳动力元件。
80.可以理解的,容纳空间的设计使得单车的空间利用更充分,进而使单车结构紧凑,外观简洁。
81.进一步的,车架22为中空的管状结构。
82.可以理解的,车架22为中空的管状结构能够使车架22整体质量轻便,进而不会增加使用者的负担,能够让使用者在骑行时更加轻松。且当单车需要的导线进行内部连接时,中空的设计能够使车架22作为导线的容置空间,提高了车架22的空间利用率,并使单车外观简洁。
83.请参阅图6,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一种单车3,单车3包括车轮32及车架组合31。其中车架组合31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车架组合2。后平叉311连接车架312及后车轮321。
84.可以理解的,车架组合31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车架组合2具有相同的有益
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85.具体的,单车3还包括减震件36,后轮轴心端3111通过减震件36与车架312连接。减震件36通过与后平叉311的后轮轴心端3111末端上的耳片3112与后平叉311连接。
86.可以理解的,减震件36的设计减少了单车3在骑行的过程中受到的震感,使单车3更加稳定进而能够让使用者有较好的骑行体验。
87.具体的,单车3还包括设置于容纳空间中的动力元件33、与动力元件33电性连接的控制器34及喇叭35。控制器34及喇叭35布置于车架312车身的两侧空隙中。
88.控制器34及喇叭35布置于车架312车身的两侧空隙中的设计使得控制器34与喇叭35处于一个相对安全的位置,不易因外界碰撞而损坏,并且使单车3外观简洁。
89.进一步的,单车3还包括与动力元件33电性连接的电子控制器37。电子控制器37设置于车轮32上方,且电子控制器37与车架312的鞍座3121的距离为20mm~40mm。
90.可以理解的,电子控制器37的位置设置使电子控制器37处于一个相对安全的位置,不易因外界碰撞而损坏,并且使单车3外观简洁。
91.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对电子控制器37的位置不做任何限制。电子控制器37设置在单车3任意位置均可,只要能发挥电子控制器37控制单车3状态的作用即可。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电子控制器37设置于车轮32上方,且电子控制器37与车架312的鞍座3121的距离为20mm~40mm。在本发明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理解,“与a对应的b”表示b与a相关联,根据a可以确定b。但还应理解,根据a确定b并不意味着仅仅根据a确定b,还可以根据a和/或其他信息确定b。
92.应理解,说明书通篇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或“一实施例”意味着与实施例有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各处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一实施例中”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这些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意适合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可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和模块并不一定是本发明所必须的。
93.在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中,应理解,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必然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94.在本发明的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图示了按照本技术各种实施例的系统、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该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方案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接连地表示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在此基于涉及的功能而确定。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操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9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提供给的一种后平叉及单车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96.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后平叉,用于连接单车的后车轮及车架。后平叉大致呈y
型,包括相对的自由端与后轮轴心端,自由端可转动连接于车架上,后轮轴心端包括沿远离自由端方向延伸的两对称夹持臂以连接后车轮的轮轴。后平叉的自由端可转动连接于车架上的设计使得在后车轮颠簸时,通过摆动保持环绕在后轮轴心端和自由端上的链条张紧,防止链条脱落。解决了单车链条容易松动脱落的技术问题。
97.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后平叉,自由端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于车架,自由端与转轴的轴心距离为20mm~70mm。后平叉可以转轴结构为轴心摆动,从而在后车轮颠簸时,通过轻微摆动保持环绕在后轮轴心端和自由端上的链条张紧。转轴的设计使得后平叉在摆动时更加的稳定,进一步地防止在后车轮颠簸时链条脱落。自由端与转轴的轴心距离范围为20mm~70mm的设计使得后平叉以转轴结构为轴心摆动时保持稳定。避免自由端与转轴的垂直距离太大时,使后平叉摆动弧度过大,进而导致链条松动脱落;避免自由端与转轴的垂直距离太小时,限制转轴的作用发挥。
98.3.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后平叉,自由端、转轴及后轮轴心端与后车轮连接的轮轴在同一平面上的设计使得后平叉以转轴结构为轴心摆动时更加平稳,且使后平叉与单车配合时更加节省单车空间。
99.4.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后平叉,自由端还与单车的牙盘连接,自由端与牙盘连接的连接点和后轮轴心端与轮轴连接的连接点之间的距离为300mm~600mm的设计避免了在后平叉以转轴结构为轴心摆动时,轮轴与自由端距离过大导致轮轴摆动的弧度过大进而影响骑行。
100.5.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后平叉,两夹持臂的长度为250mm~500mm且两夹持臂之间的最大距离为170mm~220mm。保证了后平叉与车轮的配合稳定,进而保证单车的平衡稳定。
101.6.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后平叉,后平叉为中空的管状结构的设计使得后平叉整体质量轻便,减轻了单车的重量,进而能够让使用者骑行起来更加轻松。
102.7.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单车,单车包括前后车轮、车架及上述后平叉,后平叉连接车架以及后车轮。单车具有与上述后平叉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103.8.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单车,单车还包括减震件,后轮轴心端通过减震件与车架连接。减震件的设计减少了单车在骑行的过程中受到的震感,使单车更加稳定进而能够让使用者有较好的骑行体验。
104.9.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单车,车架中部形成容纳空间。单车还包括设置于容纳空间中的动力元件。容纳空间的设计使得单车的空间利用更充分,进而使单车结构紧凑,外观简洁。
105.10.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单车,单车还包括与电路动力元件连接的电子控制器。电子控制器设置于车轮上方,且电子控制器与车架的鞍座的距离为20mm~40mm。电子控制器的位置设置使电子控制器处于一个相对安全的位置,不易因外界碰撞而损坏,并且使单车外观简洁。
106.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后平叉及单车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凡在本发明的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本发明的保护范
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