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环卫清理装置领域,具体为一种稳定型河道环卫清理装置。
背景技术:
2.在很多河道或沟渠中的水流中,混有大量的废弃塑料袋、塑料薄膜、包装盒、包装纸、植物残枝等生活及工农业生产固体垃圾,如果不进行打涝清理,这些垃圾腐烂或沉积到河道或沟渠中造成环境污染,对废弃塑料袋进行打捞时,这就需要用到环卫清理装置。
3.现有的部分环卫清理装置在对河道内的垃圾进行清洁时,多使用类似与矩形金属捞网,对垃圾进行打捞,但当该捞网打捞到一些塑料袋时,塑料袋内的水也会跟随着塑料袋进入滤水箱内,进而容易加重装置整体的负担,增加使用者对装置滤水箱清洁的频率;且装置在对垃圾进行打捞时,一般通过重力促使垃圾掉落到滤水箱内,但垃圾多堆积在滤水箱内壁的一侧,进而容易导致装置偏重不稳定,且使用者对垃圾清理,也较为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稳定型河道环卫清理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该捞网打捞到一些塑料袋时,塑料袋内的水也会跟随着塑料袋进入滤水箱内,进而容易加重装置整体的负担,增加使用者对装置滤水箱清洁的频率、装置在对垃圾进行打捞时,一般通过重力促使垃圾掉落到滤水箱内,但垃圾多堆积在滤水箱内壁的一侧,进而容易导致装置偏重不稳定,且使用者对垃圾清理,也较为不便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稳定型河道环卫清理装置,包括滤水箱,所述滤水箱顶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滤水箱左侧的上侧固定连接有转杆,所述转杆的侧面通过传动带与电机转动轴的侧面传动连接,所述滤水箱左侧的下侧固定连接有从动杆,所述从动杆的侧面通过金属传送带与转杆的侧面传动连接,所述金属传送带的侧面固定连接有弧形爪;
6.所述滤水箱顶面的左侧转动连接有铰接杆,所述铰接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切割爪,所述切割爪的底面固定连接有斜杆,所述铰接杆的侧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杆,且固定杆底端固定连接有复位簧,所述复位簧的底端与滤水箱的顶面固定连接。
7.优选的,所述弧形爪的数量为六十个,且六十个弧形爪十个为一组。
8.优选的,所述切割爪的数量为十一个,且十一个切割爪与每组的十个弧形爪与交错分布。
9.优选的,所述转杆中心轴线在从动杆中心轴线的右上侧。
10.优选的,所述滤水箱左侧的下侧固定连接有矩形板,且矩形板的左侧活动套接在从动杆的侧面上。
11.优选的,所述斜杆的数量为十一个,且斜杆倾斜30
°
固定在切割爪的下侧。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3.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电机配合传动带带动转杆转动,然后通过转杆与金属传送带
配合带动从动杆转动,然后通过传送带带动弧形爪转动,通过弧形爪转动对流动过程中水流内的垃圾刮起,通过重力促使垃圾掉落到切割爪的内侧,然后当弧形爪从切割爪的内侧经过时,将切割爪的内侧体积较大的垃圾切碎,减少塑料带内存在液体的可能,进而减少使用者对装置清洁的频率。
14.本实用新型中,通过传送带带动弧形爪从切割爪的内侧经过对弧形爪内侧垃圾进行切割时,带动切割爪偏转,促使铰接杆偏转,进而促使掉落到斜杆右侧的垃圾向右推送,减少便于使用者对垃圾进行清理,减少滤水箱内壁左侧垃圾的堆叠导致装置偏重的可能,保证装置对垃圾收集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a处结构放大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中:1、滤水箱;2、电机;3、转杆;4、传动带;5、从动杆;6、金属传送带;7、弧形爪;8、铰接杆;9、切割爪;10、固定杆;11、复位簧;12、斜杆。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工作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0.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稳定型河道环卫清理装置,包括滤水箱1,滤水箱1顶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电机2,滤水箱1左侧的上侧固定连接有转杆3,转杆3的侧面通过传动带4与电机2转动轴的侧面传动连接,滤水箱1左侧的下侧固定连接有从动杆5,从动杆5的侧面通过金属传送带6与转杆3的侧面传动连接,金属传送带6的侧面固定连接有弧形爪7;
21.滤水箱1顶面的左侧转动连接有铰接杆8,铰接杆8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切割爪9,切割爪9的底面固定连接有斜杆12,铰接杆8的侧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杆10,且固定杆10底端固定连接有复位簧11,复位簧11的底端与滤水箱1的顶面固定连接。
22.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弧形爪7的数量为六十个,且六十个弧形爪7十个为一组,通过金属传送带6六组弧形爪7在的侧面转动,便于对流动过程中水流内漂浮的垃圾刮起,然后将其输送到滤水箱1内。
23.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切割爪9的数量为十一个,且十一个切割爪9与每组的十个弧形爪7与交错分布,通过弧形爪7便于将切割爪9刮起的体积较大的生活垃圾刮碎,且便于将含有水塑料袋切碎,然后输送到滤水箱1内,通过滤水箱1将垃圾内的水排出,减少滤水箱1的负担。
24.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转杆3中心轴线在从动杆5中心轴线的右上侧,通过转杆3与从动杆5配合,促使金属传送带6倾斜设置在装置上,便于对漂浮垃圾进行收集。
25.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滤水箱1左侧的下侧固定连接有矩形板,且矩
形板的左侧活动套接在从动杆5的侧面上,通过矩形板保证从动杆5转动时的稳定性。
26.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斜杆12的数量为十一个,且斜杆12倾斜30
°
固定在切割爪9的下侧,通过倾斜30
°
斜杆12的便于对输送到滤水箱1内的垃圾向右推送,便于使用者对垃圾进行清理,减少滤水箱1内壁左侧垃圾的堆叠导致装置偏重的可能。
27.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和优点:该种稳定型河道环卫清理装置在使用时,工作过程如下:
28.如图1、图2和图3所示,通过电机2配合传动带4带动转杆3转动,然后通过转杆3与金属传送带6配合带动从动杆5转动,然后通过传送带6带动弧形爪7转动,通过弧形爪7转动对流动过程中水流内的垃圾刮起,通过重力促使垃圾掉落到切割爪9的内侧,然后当弧形爪7从切割爪9的内侧经过时,将切割爪9的内侧体积较大的垃圾切碎,减少塑料带内存在液体的可能;
29.且在弧形爪7从切割爪9的内侧经过对弧形爪7内侧垃圾进行切割时,带动切割爪9偏转,促使铰接杆8偏转,进而促使掉落到斜杆12右侧的垃圾向右推送,减少便于使用者对垃圾进行清理,减少滤水箱1内壁左侧垃圾的堆叠导致装置偏重的可能,保证装置对垃圾收集的稳定性。
30.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工作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技术特征:
1.一种稳定型河道环卫清理装置,包括滤水箱(1),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水箱(1)顶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电机(2),所述滤水箱(1)左侧的上侧固定连接有转杆(3),所述转杆(3)的侧面通过传动带(4)与电机(2)转动轴的侧面传动连接,所述滤水箱(1)左侧的下侧固定连接有从动杆(5),所述从动杆(5)的侧面通过金属传送带(6)与转杆(3)的侧面传动连接,所述金属传送带(6)的侧面固定连接有弧形爪(7);所述滤水箱(1)顶面的左侧转动连接有铰接杆(8),所述铰接杆(8)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切割爪(9),所述切割爪(9)的底面固定连接有斜杆(12),所述铰接杆(8)的侧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杆(10),且固定杆(10)底端固定连接有复位簧(11),所述复位簧(11)的底端与滤水箱(1)的顶面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稳定型河道环卫清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爪(7)的数量为六十个,且六十个弧形爪(7)十个为一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稳定型河道环卫清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割爪(9)的数量为十一个,且十一个切割爪(9)与每组的十个弧形爪(7)与交错分布。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稳定型河道环卫清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杆(3)中心轴线在从动杆(5)中心轴线的右上侧。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稳定型河道环卫清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水箱(1)左侧的下侧固定连接有矩形板,且矩形板的左侧活动套接在从动杆(5)的侧面上。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稳定型河道环卫清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杆(12)的数量为十一个,且斜杆(12)倾斜30
°
固定在切割爪(9)的下侧。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卫清理装置领域,具体为一种稳定型河道环卫清理装置,包括滤水箱,所述滤水箱顶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滤水箱左侧的上侧固定连接有转杆,所述转杆的侧面通过传动带与电机转动轴的侧面传动连接,所述滤水箱左侧的下侧固定连接有从动杆。该装置通过电机配合传动带带动转杆转动,然后通过转杆与金属传送带配合带动从动杆转动,然后通过传送带带动弧形爪转动,通过弧形爪转动对流动过程中水流内的垃圾刮起,通过重力促使垃圾掉落到切割爪的内侧,然后当弧形爪从切割爪的内侧经过时,将切割爪的内侧体积较大的垃圾切碎,减少塑料带内存在液体的可能,进而减少使用者对装置清洁的频率。对装置清洁的频率。对装置清洁的频率。
技术研发人员:欧丽婷 杨慧 司徒钧铭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俊彩园林建设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25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8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