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塔除雾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冷却塔预制混凝土平置主动除雾节水装置。
背景技术:
2.冷却塔是集空气动力学、热力学、流体学、化学、生物化学、材料学、静、动态结构力学,加工技术等多种学科为一体的综合产物。水质为多变量的函数,冷却更是多因素,多变量与多效应综合的过程,现如今消雾节水冷却塔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3.湿式冷却塔作为一种水冷技术,在电力和石化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在冷却塔的运行过程中,塔内的循环水与空气直接接触进行传热传质,会产生循环水的蒸发损失、风吹损失和排污损失,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冷却塔的蒸发损失占整体耗水量的30-55%。而其蒸发的水分在一定气候条件下,被外界的冷空气冷却,形成白雾,对城市景观、道路能见度等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通过回收雾气中的水分减小蒸发损失,对冷却塔具有重要意义。而目前湿式冷却塔主要采用加热型、多风量型以及空气并联型这三种消雾技术,通过加热或者增大风量等手段将过饱和的湿空气调节至未饱和区,只是消除了“白雾”现象,而在机理上冷却塔的蒸发损失并未减少,于是市面上,便出现了通过电场除雾的方式对水汽进行除雾。
4.该装置随着使用,也逐渐暴露出了该技术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5.第一,现有的除雾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受限于其安装结构,无法降低雾气的流速,降低了收水效率。
6.第二,除雾装置安装于冷却塔顶部使用时,当外界的自然风的风力较大时,则直接影响了该塔顶气流的稳定性及装置的安装稳定性。
7.第三,由于电场消雾的方式的电压较高,对操作人员的维护操作造成了大的安全隐患。
8.综上可知,现有技术在实际使用上显然存在不便与缺陷,所以有必要加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9.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冷却塔预制混凝土平置主动除雾节水装置,用以解决传统技术中的装置受限于其安装结构,无法降低雾气的流速,降低了收水效率;当外界的自然风的风力较大时,则直接影响了该塔顶气流的稳定性及装置的安装稳定性;以及对操作人员的维护操作造成了大的安全隐患的问题。
10.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11.一种冷却塔预制混凝土平置主动除雾节水装置,包括包覆冷却塔出风口的支撑筒,所述支撑筒的上端口水平设置有消雾装置。
12.作为一种优化的方案,所述消雾装置包括若干个并列设置的竖向电极板,并通过相邻的所述竖向电极板之间的区域形成消雾区域,所述消雾区域内还并列设有若干个电极
线。
13.作为一种优化的方案,所述支撑筒为预制混凝土筒体。
14.作为一种优化的方案,若干个所述竖向电极板共同固接于电极框架上,所述电极框架的两端固接于所述支撑筒的相对内壁上。
15.作为一种优化的方案,所述电极框架的下方还倾斜固接有对应每个所述竖向电极板的导液腔壳,所述导液腔壳的顶部开设有位于所述竖向电极板下端部的顶孔,所述导液腔壳处于下方的端面上开设有排水孔。
16.作为一种优化的方案,处于同一个所述消雾区域内的若干个所述电极线由上到下水平并列设置。
17.作为一种优化的方案,所述电极框架的两端部上还分别绝缘连接有电极线固定板,若干根所述电极线的两端对应固接于所述电极线固定板上。
18.作为一种优化的方案,所述电极线固定板与所述电极框架之间连接有若干个陶瓷绝缘座。
19.作为一种优化的方案,所述电极线的端部通过紧固件固定于所述电极线固定板上。
20.作为一种优化的方案,所述冷却塔的顶部围绕出风口设有混凝土梁,所述支撑筒固定于所述混凝土梁上。
21.作为一种优化的方案,所述支撑筒的高度为6-8m。
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3.通过设置支撑筒,实现了提高收水模块高度,有效降低雾气流速,增大收水效率;
24.通过土建支撑筒,通过支撑筒包覆消雾装置,保证了内部气流流动的有序性及稳定性,并且通过支撑筒实现了对消雾装置进行固定支撑及包覆,避免了塔顶自然风对设备的影响;
25.通过土建支撑筒的高度为6-8米,并包覆消雾装置,可以起到防雷效果,并且保证了操作人员的维护操作的安全性,并且检修与更换更加方便;
26.操作便捷,便于装配安装;提高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性;部件少,工序简便,且故障率低;结构简单,使用寿命长;操作控制简便,易于大规模制造与安装,应用范围广。
附图说明
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2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9.图中:1-冷却塔;2-出风口;3-竖向电极板;4-电极线;5-电极框架;6
‑ꢀ
电极线固定板;7-陶瓷绝缘座;8-导液腔壳;9-支撑筒。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
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31.如图1所示,冷却塔预制混凝土平置主动除雾节水装置,包括包覆冷却塔1 的出风口2上的支撑筒9,支撑筒9的上端口水平设置有消雾装置。
32.消雾装置包括若干个并列设置的竖向电极板3,并通过相邻的竖向电极板3 之间的区域形成消雾区域,消雾区域内还并列设有若干个电极线4。
33.消雾装置可以根据支撑筒9的大小实现模块化组装,更加的便于装配使用。
34.支撑筒9为预制混凝土筒体。
35.若干个竖向电极板3共同固接于电极框架5上,电极框架5的两端固接于支撑筒9的相对内壁上。
36.电极框架5的下方还倾斜固接有对应每个竖向电极板3的导液腔壳8,导液腔壳8的顶部开设有位于竖向电极板3下端部的顶孔,导液腔壳8处于下方的端面上开设有排水孔。
37.竖向电极板的长度较长时,导液腔壳可以根据其长度分段式设置,每段之间倾斜相对设置。
38.处于同一个消雾区域内的若干个电极线4由上到下水平并列设置。
39.电极框架5的两端部上还分别绝缘连接有电极线固定板6,若干根电极线4 的两端对应固接于电极线固定板6上。
40.电极线固定板6与电极框架之间连接有若干个陶瓷绝缘座7。
41.电极线4的端部通过紧固件固定于电极线固定板6上。
42.冷却塔1的顶部围绕出风口2设有混凝土梁,支撑筒9固定于混凝土梁上。
43.支撑筒9的高度为6-8m。
44.紧固件包括螺栓,电极线4的一端部通过销轴固定于电极线固定板6上,另一端固定于螺栓上,电极线固定板6上开设有孔体,螺栓通过孔体固定于电极线固定板6上。
45.电极线固定板6上还连接电源,竖向电极板3接地设置。
46.该装置除雾的工作原理为:
47.1、高压电源在电极线4上放电,产生的电晕使得空气电离;
48.2、电极线4和竖向电极板3之间产生电场,形成离子风;
49.3、电场作用下,电离的空气离子发生运动,使过饱和含水雾气中的小液滴带电荷;
50.4、带电小液滴充当凝结核,团聚周围水分子和小液滴,形成大液滴;
51.5、液滴团聚形成、并滴落;
52.6、液滴在电场力作用下向竖向电极板3运动,最终被竖向电极板3捕获回收,液体凝聚量增加后,受重力下移,通过竖向电极板3下方的导液腔壳8实现导向回收。
53.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技术特征:
1.一种冷却塔预制混凝土平置主动除雾节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包覆冷却塔出风口(2)的支撑筒(9),所述支撑筒(9)的上端口水平设置有消雾装置;所述消雾装置包括若干个并列设置的竖向电极板(3),并通过相邻的所述竖向电极板(3)之间的区域形成消雾区域,所述消雾区域内还并列设有若干个电极线(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冷却塔预制混凝土平置主动除雾节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筒(9)为预制混凝土筒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冷却塔预制混凝土平置主动除雾节水装置,其特征在于:若干个所述竖向电极板(3)共同固接于电极框架(5)上,所述电极框架(5)的两端固接于所述支撑筒(9)的相对内壁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冷却塔预制混凝土平置主动除雾节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框架(5)的下方还倾斜固接有对应每个所述竖向电极板(3)的导液腔壳(8),所述导液腔壳(8)的顶部开设有位于所述竖向电极板(3)下端部的顶孔,所述导液腔壳(8)处于下方的端面上开设有排水孔。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冷却塔预制混凝土平置主动除雾节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处于同一个所述消雾区域内的若干个所述电极线(4)由上到下水平并列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冷却塔预制混凝土平置主动除雾节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框架(5)的两端部上还分别绝缘连接有电极线固定板(6),若干根所述电极线(4)的两端对应固接于所述电极线固定板(6)上。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冷却塔预制混凝土平置主动除雾节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线固定板(6)与所述电极框架之间连接有若干个陶瓷绝缘座(7)。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冷却塔预制混凝土平置主动除雾节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塔(1)的顶部围绕出风口(2)设有混凝土梁,所述支撑筒(9)固定于所述混凝土梁上。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冷却塔预制混凝土平置主动除雾节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筒(9)的高度为6-8m。
技术总结
一种冷却塔预制混凝土平置主动除雾节水装置,涉及冷却塔除雾技术领域,包括包覆冷却塔出风口的支撑筒,支撑筒的上端口水平设置有消雾装置。本实用新型解决了传统技术中的装置受限于其安装结构,无法降低雾气的流速,降低了收水效率的问题。了收水效率的问题。了收水效率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徐清华 张强 高翔 刘国栋 林文明 韩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东蓝想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9.29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8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