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速动开关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08-15  113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元器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速动开关。


    背景技术:

    2.众所周知速动开关是一种需要外部驱动的机械开关,现有技术的速动开关通常由前壳体、后壳体和机芯,其存在的缺点有:如图1所示的前壳体1和如图2所示的后壳体2结构复杂且结构不同;虽然前壳体1和后壳体2能够相盖合来实现装配机芯;但结构的不同导致开发成本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3.为此,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有效节省成本的速动开关。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速动开关,包括前壳体、后壳体和机芯,所述前壳体和后壳体相盖合并包覆所述机芯;所述前壳体和后壳体的结构相同,均具有机芯装配结构和固定连接结构;所述机芯装配结构用于装配机芯并在同一壳体上呈左右对称;所述固定连接结构包括能够形成固定配合的第一固定配合结构和第二固定配合结构,所述第一固定配合结构所在的位置和第二固定配合结构所在的位置在同一壳体上呈左右对称。
    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固定配合结构为导柱,所述第二固定配合结构为导柱孔,所述前壳体和后壳体相盖合使得导柱过盈配合于导柱孔内实现固定。
    7.进一步的,所述机芯包括一个推动杆以及对称分布于推动杆两侧的二组常开触点和二组常闭触点;常开触点和常闭触点均由设置有静触点的引出端子和设置在动簧片上的动触点组成;推动杆通过驱动动簧片动作而使常开触点和常闭触点切换;所述前壳体和后壳体上的机芯装配结构包括用于装配引出端子的固定槽。
    8.进一步的,所述引出端子包括引出端、螺钉和螺母,所述引出端上开设有连接孔,所述螺钉穿过连接孔并与螺母螺接配合,所述静触点设置在引出端上;所述固定槽内凸起有对应螺母外周侧的顶块;所述前壳体和后壳体上的顶块分别抵接于螺母的前后两侧,以限制螺母转动。
    9.进一步的,所述前壳体和后壳体在固定槽的外围设置有挡墙。
    10.进一步的,所述机芯还包括翘板,所述机芯装配结构还包括凹槽,所述翘板的中部位置凸起有凸台,并通过凸台插设于前壳体和后壳体的凹槽内实现可转动连接,所述翘板的第一端对应固定动簧片的固定架,其第二端对应推动杆的触发凸部,当所述推动杆下压到位时,通过触发凸部作用于翘板的第二端,而驱使翘板的第一端作用于固定架;最终驱使常闭触点分开。
    11.进一步的,所述前壳体和后壳体在凹槽的外围凸起有凸筋。
    12.进一步的,所述前壳体和后壳体上设有相抵接的顶柱。
    13.进一步的,所述前壳体和后壳体设有焊接结构,并通过焊接结构实现焊接固定。
    14.进一步的,所述焊接结构为条形的焊接条,所述焊接条具有尖端头部。
    15.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6.通过对机芯装配结构和固定连接结构的设计,将前壳体和后壳体设计成相同的结构;如此,只用一副模具即可实现外壳体的制备,可以节省开发成本;且不存在混料的问题。
    17.其中,机芯装配结构在同一壳体上呈左右对称,使得前壳体和后壳体相盖合时,机芯装配结构能够一一对应并配合以装配机芯。而在同一个壳体上左右位置对称的第一固定配合结构和第二固定配合结构,在前壳体和后壳体相盖合时,前壳体的第一固定配合结构能够与后壳体的第二固定配合对应并实现固定配合;前壳体的第二固定配合结构能够与后壳体的第一固定配合对应并实现固定配合,实现外壳体的固定。
    附图说明
    18.图1所示为背景技术中前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所示为背景技术中后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所示为实施例中速动开关的外观示意图;
    21.图4所示为实施例中速动开关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22.图5所示为实施例中引出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23.图6所示为图5中a-a线的剖视图;
    24.图7所示为实施例中速动开关在常规状态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5.图8所示为实施例中速动开关在按压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6.图9所示为实施例中速动开关在按压到位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7.图10所示为实施例中速动开关的前视图;其中部分内部结构采用虚线表示;
    28.图11所示为图10中b-b线的剖视图;
    29.图12所示为图10中c-c线的剖视图;
    30.图13所示为实施例中速动开关部分内部结构示意图;
    31.图14所示为实施例中速动开关的前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32.图15所示为图14中d区域放大示意图;
    33.图16所示为实施例中翘板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34.图17所示为实施例中具有顶柱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5.图18所示为实施例中不具有顶柱时被挤压变形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6.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37.本实施例中涉及到的方位词,如“前”、“后”、“左”、“右”等,均是以一个参照位置的相对方位,并非代表使用状态的下方位。
    38.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39.参照图3至图1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速动开关,包括前壳体21、后壳体22和机
    芯100,所述前壳体21和后壳体22相盖合并包覆所述机芯100;所述前壳体21和后壳体22的结构相同,均具有机芯装配结构和固定连接结构;所述机芯装配结构用于装配机芯并在同一壳体上呈左右对称,即在前壳体21和后壳体22上,机芯装配结构均呈左右对称;使得前壳体21和后壳体22相盖合时,前壳体21和后壳体22上的机芯装配结构能够一一对应并配合以装配机芯100。
    40.所述固定连接结构包括能够形成固定配合的第一固定配合结构和第二固定配合结构,所述第一固定配合结构所在的位置和第二固定配合结构所在的位置在同一壳体上呈左右对称。具体的,所述第一固定配合结构和所述第二固定配合结构的配合结构为插接配合结构,再具体的,所述第一固定配合结构为导柱202,所述第二固定配合结构为导柱孔201。在前壳体21和后壳体22相盖合时,前壳体21的第一固定配合结构能够与后壳体22的第二固定配合对应并实现固定配合;前壳体21的第二固定配合结构能够与后壳体22的第一固定配合对应并实现固定配合,实现外壳体的固定。即所述前壳体21和后壳体22相盖合使得导柱202过盈配合于导柱孔201内实现固定。
    41.可以理解成,前壳体21和后壳体22的结构一样,同时,前壳体21和后壳体22面对面相盖合时,前壳体21和后壳体22上的机芯装配结构是呈镜面对称的,从而能够相互配合以装配机芯。而前壳体21和后壳体22上的固定连接结构是镜面互补的,如本实施例中的导柱202和导柱孔201,从而实现相互固定配合。
    42.再具体的,前壳体21和后壳体22相盖合后,导柱202和导柱孔201的配合结构有二组,位于壳体的上下位置。其中一组为圆形结构,即导柱202和导柱孔201均为圆形的;另一组为长方形结构,即导柱202和导柱孔201均为长方形的。当然的,在其它实施例中,导柱202和导柱孔201的形状也可以采用其它如三角形、椭圆形等。又或者是,第一固定配合结构和所述第二固定配合结构的配合结构采用卡接配合结构等等;也可以是多种配合结构的结合。
    43.通过对机芯装配结构和固定连接结构的设计,将前壳体21和后壳体22设计成相同的结构;如此,只用一副模具即可实现外壳体的制备,可以节省开发成本;且不存在混料的问题。
    44.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所述机芯100包括一个推动杆31以及对称分布于推动杆31两侧的二组常开触点401和二组常闭触点402;二组常开触点401位于二组常闭触点402的上方。常开触点401和常闭触点402均由设置有静触点的引出端子10和设置在动簧片上的动触点组成;定义组成常开触点401的引出端子10、静触点和动触点分别为常开引出端子101、常开静触点411和常开动触点412,组成常闭触点402的引出端子10、静触点和动触点分别为常闭引出端子102、常闭静触点421和常闭动触点422。二组常开触点401的常开动触点412设置在第一动簧片34的两端,二组常闭触点402的常闭动触点422设置在第二动簧片35的两端。所述第一动簧片34和第二动簧片35均设置在一固定架38上。
    45.所述推动杆31通过二侧的弹片32实现支撑,其底部位置抵接在一弹簧33上。所述推动杆31的侧边还凸出有触发凸部311。
    46.推动杆31通过驱动动簧片动作而使常开触点401和常闭触点402切换;所述前壳体21和后壳体22上的机芯装配结构包括用于装配引出端子10的固定槽208。前壳体21和后壳体22的固定槽208相对应并共同固定所述引出端子10。
    47.再具体的,参照图5、图6所示,所述引出端子10包括引出端13、螺钉11和螺母12,所述引出端13上开设有连接孔,所述螺钉11穿过连接孔并与螺母12螺接配合,所述静触点设置在引出端13上;采用带螺母12的引出端子10,结构更为稳定。再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引出端13还设置有容纳螺母12的让位开口1301,如此,能够使得引出端子10更为紧凑,以减小该速动开关体积。
    48.在客户端,客户会根据需求会对螺钉11进行反复旋紧和调松操作,这样容易使螺母12抵顶让位开口1301的两边而导致引出端13变形,继而使触点接触异常;为此,本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所述固定槽208内凸起有对应螺母12外周侧的顶块203;所述前壳体21和后壳体22上的顶块203分别抵接于螺母12的前后两侧,以限制螺母12转动;保证螺母12在装配状态下的稳定,避免因螺母12的转动导致抵顶让位开口1301的两边而导致其变形。
    49.同时,所述前壳体21和后壳体22在固定槽208的外围设置有挡墙204,如图13所示。该挡墙204能够防止螺钉11在旋开时,螺母12脱落而丢失。
    50.再具体的,该速动开关的机芯100还包括翘板36,翘板36也是设置二个,对称设置在推动杆31的二侧。所述机芯装配结构还包括凹槽205,即凹槽205也是在同一壳体内左右对称的。所述翘板36的中部位置凸起有凸台361,并通过凸台361插设于前壳体21和后壳体22的凹槽205内实现可转动连接,所述翘板36的第一端对应固定架38,其第二端对应推动杆31的触发凸部311。当所述推动杆31下压到位时,通过触发凸部311作用于翘板36的第二端,而驱使翘板36的第一端作用于固定架38,固定架38以及固定其上的第一动簧片34和第二动簧片35一同上移;最终驱使发生意外粘结的常闭触点402分开。凹槽205用于约束翘板36上设置的凸台361,从而约束翘板36在一定范围内运动。
    51.所述前壳体21和后壳体22在凹槽205的外围凸起有凸筋206,凸筋206与翘板36接触,避免了翘板36和外壳20大面接触摩擦。
    52.本实施例中的速动开关以翘板式结构为例进行说明本技术,当然的,在其它实施例中,该速动开关也可以不局限于翘板式的结构,也可以运用于如申请号为201920663221.5公开的悬空式结构中等。
    53.所述前壳体21和后壳体22设有焊接结构,并通过焊接结构实现焊接固定,从而实现进一步的固定。再具体的,所述焊接结构为条形的焊接条37,所述焊接条37位于固定槽208的周边,所述焊接条37具有尖端头部;尖端头部使焊接热量容易传导,焊接效果更好。通过增设该焊接结构,使得前壳体21和后壳体22的结合更为牢靠。当然的,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不采用该焊接结构。
    54.所述前壳体21和后壳体22上设有相抵接的顶柱207,如图17所示,即前壳体21和后壳体22对扣后顶柱207对顶,避免了外壳20受外力挤压后变形而阻碍推动杆31的滑动。如图18所示,若不采用该顶柱207的结构,外壳20容易受外力挤压向内弯曲变形,外壳20与推动杆31直接接触,摩擦力增大,推动杆31的动作受影响。当然的,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其它如加强筋的加强结构来增强前壳体21和后壳体22的抗挤压变形能力等。
    55.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实用新型,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速动开关,包括前壳体、后壳体和机芯,所述前壳体和后壳体相盖合并包覆所述机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体和后壳体的结构相同,均具有机芯装配结构和固定连接结构;所述机芯装配结构用于装配机芯并在同一壳体上呈左右对称;所述固定连接结构包括能够形成固定配合的第一固定配合结构和第二固定配合结构,所述第一固定配合结构所在的位置和第二固定配合结构所在的位置在同一壳体上呈左右对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速动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配合结构为导柱,所述第二固定配合结构为导柱孔,所述前壳体和后壳体相盖合使得导柱过盈配合于导柱孔内实现固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速动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芯包括一个推动杆以及对称分布于推动杆两侧的二组常开触点和二组常闭触点;常开触点和常闭触点均由设置有静触点的引出端子和设置在动簧片上的动触点组成;推动杆通过驱动动簧片动作而使常开触点和常闭触点切换;所述前壳体和后壳体上的机芯装配结构包括用于装配引出端子的固定槽。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速动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出端子包括引出端、螺钉和螺母,所述引出端上开设有连接孔,所述螺钉穿过连接孔并与螺母螺接配合,所述静触点设置在引出端上;所述固定槽内凸起有对应螺母外周侧的顶块;所述前壳体和后壳体上的顶块分别抵接于螺母的前后两侧,以限制螺母转动。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速动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体和后壳体在固定槽的外围设置有挡墙。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速动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芯还包括翘板,所述机芯装配结构还包括凹槽,所述翘板的中部位置凸起有凸台,并通过凸台插设于前壳体和后壳体的凹槽内实现可转动连接,所述翘板的第一端对应固定动簧片的固定架,其第二端对应推动杆的触发凸部,当所述推动杆下压到位时,通过触发凸部作用于翘板的第二端,而驱使翘板的第一端作用于固定架;最终驱使常闭触点分开。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速动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体和后壳体在凹槽的外围凸起有凸筋。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速动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体和后壳体上设有相抵接的顶柱。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速动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体和后壳体设有焊接结构,并通过焊接结构实现焊接固定。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速动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结构为条形的焊接条,所述焊接条具有尖端头部。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速动开关,包括前壳体、后壳体和机芯,所述前壳体和后壳体相盖合并包覆所述机芯;所述前壳体和后壳体的结构相同,均具有机芯装配结构和固定连接结构;所述机芯装配结构用于装配机芯并在同一壳体上呈左右对称;所述固定连接结构包括能够形成固定配合的第一固定配合结构和第二固定配合结构,所述第一固定配合结构所在的位置和第二固定配合结构所在的位置在同一壳体上呈左右对称。如此,只用一副模具即可实现外壳体的制备,可以节省开发成本;且不存在混料的问题。且不存在混料的问题。且不存在混料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汤炎青 王俊青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厦门宏发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25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804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