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桩承台防洪墙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08-15  110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设施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桩承台防洪墙结构。


    背景技术:

    2.河道护岸、堤防建成多年,因设计标准提高,原挡墙结构不满足现有的设计标准或相关规范要求,墙顶防洪高程不达标,需对现状挡墙拆除重建或加高加固。在村庄段、居民区、厂矿企业等地方,许多房屋临水建设,墙后无征地条件和施工条件。只能把防洪墙修建在贴老墙临水侧,因此需寻找一种侵占水面尽可能少的新型防洪墙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高桩承台防洪墙结构,其结构简单,施工方便,无需占用岸上土地,能很好解决墙后无征地条件和施工条件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桩承台防洪墙结构,用于设置在水域岸边,包括下端插入水域底部土体的支撑桩、以及固定在支撑桩上端的承台,所述支撑桩沿着水域岸边间隔设置,所述承台在临水侧上端设有沿着岸边延伸布置的防浪墙,且防浪墙顶部达到防洪高程,所述承台在临水侧下端设有沿着岸边延伸布置的护边板,且护边板下端插入到水域底部土体。
    5.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桩为钻孔灌注桩。
    6.进一步地,所述承台、防浪墙和护边板为一体式结构。
    7.进一步地,所述承台、防浪墙和护边板都为钢筋砼结构。
    8.进一步地,所述承台上端具有防汛通道。
    9.进一步地,所述护边板紧靠支撑桩。
    10.进一步地,所述护边板与水域岸边之间、以及支撑桩与水域岸边之间具有回填土。
    11.进一步地,所述水域岸边具有防洪老墙,所述支撑桩靠近防洪老墙临水侧。
    12.进一步地,所述护边板与防洪老墙之间、以及支撑桩与防洪老墙之间填充有回填土。
    13.进一步地,还包括设置在承台外侧的排水沟。
    14.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涉及的高桩承台防洪墙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5.通过设置支撑桩、承台、防浪墙、以及护边板,支撑桩靠近岸边,起到支撑固定作用,承台固定在支撑桩,起到承载作用,防浪墙用于防止水面波浪过高时漫延至岸上,护边板能够保护岸边土地,减少对岸边土地的冲刷,同时护边板底部伸入水域底部泥面以下,起到防渗的作用。整个高桩承台防洪墙结构都建在水域中,无需占用岸上土地,不会对岸上现状房屋造成影响,无需征地,具有结构简单,施工方便的优点,能够在水域中利用施工船舶方式进行施工,能很好解决墙后无征地条件和施工条件的问题。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高桩承台防洪墙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17.元件标号说明
    [0018]1ꢀꢀꢀꢀꢀꢀꢀꢀꢀꢀꢀꢀꢀꢀꢀꢀꢀꢀ
    水域底部
    [0019]2ꢀꢀꢀꢀꢀꢀꢀꢀꢀꢀꢀꢀꢀꢀꢀꢀꢀꢀ
    防洪老墙
    [0020]3ꢀꢀꢀꢀꢀꢀꢀꢀꢀꢀꢀꢀꢀꢀꢀꢀꢀꢀ
    现状房屋
    [0021]4ꢀꢀꢀꢀꢀꢀꢀꢀꢀꢀꢀꢀꢀꢀꢀꢀꢀꢀ
    支撑桩
    [0022]5ꢀꢀꢀꢀꢀꢀꢀꢀꢀꢀꢀꢀꢀꢀꢀꢀꢀꢀ
    承台
    [0023]6ꢀꢀꢀꢀꢀꢀꢀꢀꢀꢀꢀꢀꢀꢀꢀꢀꢀꢀ
    防浪墙
    [0024]7ꢀꢀꢀꢀꢀꢀꢀꢀꢀꢀꢀꢀꢀꢀꢀꢀꢀꢀ
    护边板
    [0025]8ꢀꢀꢀꢀꢀꢀꢀꢀꢀꢀꢀꢀꢀꢀꢀꢀꢀꢀ
    回填土
    [0026]9ꢀꢀꢀꢀꢀꢀꢀꢀꢀꢀꢀꢀꢀꢀꢀꢀꢀꢀ
    排水沟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0028]
    须知,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0029]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桩承台防洪墙结构,高桩承台5防洪墙结构,用于设置在水域岸边,包括下端插入水域底部1土体的支撑桩4、以及固定在支撑桩4上端的承台5,支撑桩4沿着水域岸边间隔设置,承台5在临水侧上端设有沿着岸边延伸布置的防浪墙6,且防浪墙6顶部达到防洪高程,承台5在临水侧下端设有沿着岸边延伸布置的护边板7,且护边板7下端插入到水域底部1土体。
    [0030]
    本实用新型的高桩承台防洪墙结构,具体可以应用于江河、湖泊等水域中,参见图1,支撑桩4靠近岸边,起到支撑固定作用,承台5固定在支撑桩4,起到承载作用,防浪墙6用于防止水面波浪过高时漫延至岸上,护边板7能够保护岸边土地,减少对岸边土地的冲刷,同时护边板7底部伸入水域底部1泥面以下,起到防渗的作用。整个高桩承台防洪墙结构都建在水域中,无需占用岸上土地,不会对岸上现状房屋3造成影响,无需征地,具有结构简单,施工方便的优点,能够在水域中利用施工船舶方式进行施工,能很好解决墙后无征地条件和施工条件的问题。
    [0031]
    在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作为优选设计,支撑桩4为钻孔灌注桩,承台5、防浪墙6和护边板7为一体式结构,具体地,承台5、防浪墙6和护边板7都为钢筋砼结构,一体式地浇筑建造,方便施工,且造价便宜,经久耐用。护边板7优选与支撑桩4紧贴靠,稳定性好,能够承受波浪冲击。
    [0032]
    在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作为优选设计,护边板7与水域岸边之间、以及支撑桩4与水域岸边之间都具有回填土8,回填土8将缝隙填满,利用回填土8来增加整个结构的稳定性和防渗性。
    [0033]
    本实用新型的高桩承台防洪墙结构,能够直接建设在水域岸边,特别地,能够建设在水域岸边具有防洪老墙2的位置处,参见图1,支撑桩4靠近防洪老墙2临时侧,此时,在护边板7与防洪老墙2之间、以及支撑桩4与防洪老墙2之间填充有回填土8,增加整个结构的稳定性和防渗性。采用这样方式,可不需要拆除防洪老墙2,减少施工。
    [0034]
    在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作为优选设计,承台5上端具有一个平面,形成防汛通道,防汛通道可大致与岸边地面平齐。此外,还包括设置在在承台5外侧的排水沟9,排水沟9可设置岸边地面上,当少量波浪漫过放浪墙后,水能够汇集到排水沟9,减少对岸边土地的冲刷,避免对岸上现状房屋3造成影响。
    [0035]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有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0036]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技术特征:
    1.一种高桩承台防洪墙结构,用于设置在水域岸边,其特征在于:包括下端插入水域底部(1)土体的支撑桩(4)、以及固定在支撑桩(4)上端的承台(5),所述支撑桩(4)沿着水域岸边间隔设置,所述承台(5)在临水侧上端设有沿着岸边延伸布置的防浪墙(6),且防浪墙(6)顶部达到防洪高程,所述承台(5)在临水侧下端设有沿着岸边延伸布置的护边板(7),且护边板(7)下端插入到水域底部(1)土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桩承台防洪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桩(4)为钻孔灌注桩。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桩承台防洪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台(5)、防浪墙(6)和护边板(7)为一体式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桩承台防洪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台(5)、防浪墙(6)和护边板(7)都为钢筋砼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桩承台防洪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台(5)上端具有防汛通道。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桩承台防洪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护边板(7)紧靠支撑桩(4)。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桩承台防洪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护边板(7)与水域岸边之间、以及支撑桩(4)与水域岸边之间具有回填土(8)。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桩承台防洪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域岸边具有防洪老墙(2),所述支撑桩(4)靠近防洪老墙(2)临水侧。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高桩承台防洪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护边板(7)与防洪老墙(2)之间、以及支撑桩(4)与防洪老墙(2)之间填充有回填土(8)。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桩承台防洪墙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承台(5)外侧的排水沟(9)。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桩承台防洪墙结构,用于设置在水域岸边,包括下端插入水域底部土体的支撑桩、以及固定在支撑桩上端的承台,所述支撑桩沿着水域岸边间隔设置,所述承台在临水侧上端设有沿着岸边延伸布置的防浪墙,且防浪墙顶部达到防洪高程,所述承台在临水侧下端设有沿着岸边延伸布置的护边板,且护边板下端插入到水域底部土体。整个高桩承台防洪墙结构都建在水域中,无需占用岸上土地,不会对岸上现状房屋造成影响,无需征地,具有结构简单,施工方便的优点,能够在水域中利用施工船舶方式进行施工,能很好解决墙后无征地条件和施工条件的问题。件的问题。件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唐洁 韩巧丽 黄颖蕾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9.29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810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