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塑料外壳套的生产设备,具体涉及一种电池塑料外壳套冷却定型装置。
背景技术:
2.电池外需要采用塑料外壳套进行包装,在塑料外壳套从原料至成品卷材需要经过如下工序:混料-投料-挤出(成管状)-热定型(厚度、直径)-检测(有无破损)-压制(成双层带状)-卷绕成卷。其中,在热定型中,需要采用冷却方式以加快定型,目前常用的方式为采用冷却液直接喷淋到外壳套上,无法喷淋到外壳套的全部外周面,从而冷却定型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冷却定型效果好的电池塑料外壳套冷却定型装置。
4.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5.电池塑料外壳套冷却定型装置,包括工作台,在工作台上方放置有集液槽,集液槽内至少布置有一个冷却台,冷却台上部设置有从冷却台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敞开状的冷却通道;
6.以及从冷却台上方自上而下向冷却通道内喷淋冷却液的上冷却系统,和从冷却台内部自下而上朝向冷却通道内喷射冷却液的下冷却系统;
7.下冷却系统包括迂回方式穿经冷却台的冷却管,冷却管的中间段处于冷却通道内的下方,冷却管的中间段上布置有连通冷却管内部与冷却通道的喷液孔。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冷却系统包括淋液器、透液器;透液器设置于冷却台上方,覆盖着冷却通道;淋液器处于透液器上方,朝向透液器浇淋冷却液,通过透液器将冷却液向冷却通道内分布。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透液器为至少一层的纱布层,或为布满通孔的布液板。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冷却管的中间段至少包括第一迂回管段、第二迂回管段、第三迂回管段,第一迂回管段处于冷却通道内的左下方,第二迂回管段处于冷却通道内的正下方,第三迂回管段处于冷却通道内的右下方;第二迂回管道的位置低于第一迂回管段、第三迂回管段;
11.第一迂回管段、第二迂回管段、第三迂回管段上分布布置有以供冷却管内的冷却液朝向冷却通道内部中间位置喷射的若干喷液孔。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集液槽内间隔布置有三个冷却台,三个冷却台中的冷却通道处于同一高度、同一直线上;被冷却的电池塑料外壳套依次经过三个冷却台内的冷却通道。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三个冷却台中的冷却管之间采用并联或串联方式进行连通。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工作台的尾端设置有对冷却定型后的电池塑料外壳套外表面进行吹风的吹风系统。
15.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上、下冷却系统的结合,能够对电池塑料外壳套的外周面进行均匀冷却,实现无死角方式冷却定型,以提升冷却定型效率及效果。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冷却台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图1中的a处放大示意图;
19.附图中,100为工作台,101为底座,102为支持螺杆,103为锁定螺母,104为集液槽,105为冷却台,106为冷却通道,107为电池塑料外壳套,108为冷却管,109为第一迂回管段,110为第二迂回管段,111为第三迂回管段,112为淋液器,113为透液器,114为冷却输送主管,115为过滤器,116为冷却箱,117为储液箱,118为上冷却管道,119为上冷却控制阀,120为下冷却管道,121为下冷却控制阀,122为排出管,123为排液控制阀,124为连通控制阀,125为翅片式降温器,126为吹风系统,127为风源,128为配风器,129为支架129,130为升降台,131为调节螺杆,132为配风环,133为配风环盖,134为配风孔。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1.参见图1—3示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电池塑料外壳套冷却定型装置,包括工作台100,工作台100下方设置有底座101,底座101上方的角落分别固定有支持螺杆102,支持螺杆102的上方穿过工作台100,处于工作台100下方的支持螺杆102上有锁定螺母103,当工作台100的高度调整到需求高度位置时,通过锁定螺母103转动到工作台100下方,以进行锁紧,从而工作台100能够实现上下升降的功能。
22.本技术实施中,在工作台100上方放置有集液槽104,集液槽104上端敞开,集液槽104内至少布置有一个冷却台105,冷却台105的底部固定安装在集液槽104内,不产生移动;冷却台105放置于集液槽104内时,冷却台105的上部高出集液槽104。冷却台的底面分布有多个缺口通道,避免阻碍集液槽104内的冷却液流动,且能够通过冷却液的流动,将冷却台处的热量形成流动扩散。
23.本技术实施中,冷却台105上部设置有从冷却台105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敞开状的冷却通道106;冷却通道106的截面大体呈u型,冷却通道106的底部可以延伸到冷却台105的中下部位置;从挤塑机挤出的电池塑料外壳套107从冷却通道106中经过。冷却通道的底面为向两侧的倾斜状,便于冷却液流动。
24.本技术实施中,为了实现从冷却通道106经过的电池塑料外壳套107上下方均进行冷却,加快冷却效率,本冷却定型装置中设计了从冷却台105上方自上而下向冷却通道106
内喷淋冷却液的上冷却系统,和从冷却台105内部自下而上朝向冷却通道106内喷射冷却液的下冷却系统;通过上、下冷却系统的结合,能够对电池塑料外壳套107的外周面进行均匀冷却,实现无死角方式冷却,以提升冷却定型效率。
25.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中,下冷却系统包括迂回方式穿经冷却台105的冷却管108,冷却管108的中间段处于冷却通道106内的下方,冷却管108的中间段上布置有连通冷却管108内部与冷却通道106的喷液孔。具体为冷却管108的中间段包括第一迂回管段109、第二迂回管段110、第三迂回管段111,第一迂回管段109处于冷却通道106内的左下方,第二迂回管段110处于冷却通道106内的正下方,第三迂回管段111处于冷却通道106内的右下方;第二迂回管道的位置低于第一迂回管段109、第三迂回管段111;第一迂回管段109、第二迂回管段110、第三迂回管段111上分布布置有以供冷却管108内的冷却液朝向冷却通道106内部中间位置喷射的若干喷液孔。喷液孔所布置在对应迂回管段上的位置,如图3中示出的呈放射性喷射路径,三个喷射区域形成交汇区,以使对电池塑料外壳套107下方更好的冷却。
26.而在本技术实施中,上冷却系统包括淋液器112、透液器113;淋液器112如可以采用水龙头方式或淋浴器方式;透液器113设置于冷却台105上方,覆盖着冷却通道106;淋液器112处于透液器113上方,朝向透液器113浇淋冷却液,通过透液器113将冷却液向冷却通道106内分布;实施中,透液器113为至少一层的纱布层,如两层或更多层的纱布叠加形成;透液器113也可以采用布满通孔的布液板,布液板选用散热性能好的金属板材。透液器113的本质是只要能够使淋液器112喷淋下来的冷却液更均匀的分布到冷却通道106上方即可。
27.本技术实施示图中示出的集液槽104内间隔布置有三个冷却台105,三个冷却台105中的冷却通道106处于同一高度、同一直线上;被冷却的电池塑料外壳套107依次经过三个冷却台105内的冷却通道106。如图1中箭头所示出,冷却液的流向(从左向右)为与电池塑料外壳套107的运行方向(从右向左)相反,以提升冷却效果。
28.本冷却定型装置还包括冷却液循环系统,其包括冷却输送主管114、过滤器115、冷却箱116、储液箱117,冷却输送主管114连通储液箱117,将储液箱117内的冷却液分别输送给上、下冷却系统,即在冷却输送主管114上连通有若干上冷却管道118,每个上冷却管道118连通有一个淋液器112,及安装有上冷却控制阀119,冷却台105上方可以布置多个淋液器112,交替使用或者同时使用,根据冷却速度的需求来确定使用数量;过滤器115连通于冷却箱116与集液槽104之间,用于对从集液槽104内排出的冷却液进行过滤,过滤后的冷却液进入冷却箱116中进行冷却;在冷却箱116内布置有翅片式降温器125,即降温器内的冷媒介质通过翅片向冷却箱116内释放冷量,以使冷却箱116内的冷却液降温。冷却箱116内的冷却液冷却到要求温度时,通过循环泵抽送到储液箱117中待用。
29.冷却输送主管114还连通有三个下冷却管道120,三个下冷却管道与三个冷却管108的进入端一一对应形成连通。在三个下冷却管道上分别安装下冷却控制阀121,以控制冷却输送主管114内的冷却液进入冷却管108中;冷却管108的排出端连通有排出管122,并安装有排液控制阀123,另外,上一级的冷却管108的排出端与下一级的冷却管108的进入端形成连通,并配备连通控制阀124。通过上述三个冷却管108之间的连通方式,三个冷却管108之间可以实现并联或串联方式。其中,三个冷却管108并联方式为:下冷却控制阀、排液控制阀均开启,连通控制阀为关闭状态,这样冷却输送主管114内的冷却液分别进入三个冷却管108中,对经过三个冷却台105的电池塑料外壳套107进行分布冷却。而三个冷却管108
串联方式如:仅开启图1中最左侧的下冷却控制阀,关闭左侧的两个排液控制阀,开启连通控制阀和最右侧的一个排液控制阀,这样冷却输送主管114内的冷却液能够依次从最左侧的冷却管108向右依次流经其他两个冷却管108,并通过最右一个排液控制阀排入集液槽104中进行收集。
30.本技术实施中,在工作台100的尾端设置有对冷却定型后的电池塑料外壳套107外表面进行吹风的吹风系统126,其包括风源127、配风器128、支架129、升降台130,风源与配风器的进气端连通,配风器固定安装于升降台上,升降台滑动方式装配于支架一侧,调节螺杆与升降台螺纹配合,通过旋转调节螺杆131能操作升降台的上下升降动作,以使配风器升降到需要的高度位置。其中配风器包括配风环132、配风环盖133,配风环、配风环盖内部为供电池塑料外壳套107穿过的通孔,配风环与配风环盖之间螺纹方式连接在一起,二者之间形成环形的配风腔室,在配风环的内圈周围分布配风孔134,配风孔为朝同一方向倾斜,即朝同一方向吹风,本实施例中的配风孔朝向集液槽104的方向倾斜,这样吹送出来的风既能够将电池塑料外壳套107外表面吹干,也一定程度上将集液槽104上方的空气形成流动,使集液槽104处的热量进行扩散。
技术特征:
1.电池塑料外壳套冷却定型装置,包括工作台,在工作台上方放置有集液槽,其特征在于,集液槽内至少布置有一个冷却台,冷却台上部设置有从冷却台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敞开状的冷却通道;以及从冷却台上方自上而下向冷却通道内喷淋冷却液的上冷却系统,和从冷却台内部自下而上朝向冷却通道内喷射冷却液的下冷却系统;下冷却系统包括迂回方式穿经冷却台的冷却管,冷却管的中间段处于冷却通道内的下方,冷却管的中间段上布置有连通冷却管内部与冷却通道的喷液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塑料外壳套冷却定型装置,其特征在于,上冷却系统包括淋液器、透液器;透液器设置于冷却台上方,覆盖着冷却通道;淋液器处于透液器上方,朝向透液器浇淋冷却液,通过透液器将冷却液向冷却通道内分布。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塑料外壳套冷却定型装置,其特征在于,透液器为至少一层的纱布层,或为布满通孔的布液板。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塑料外壳套冷却定型装置,其特征在于,冷却管的中间段至少包括第一迂回管段、第二迂回管段、第三迂回管段,第一迂回管段处于冷却通道内的左下方,第二迂回管段处于冷却通道内的正下方,第三迂回管段处于冷却通道内的右下方;第二迂回管道的位置低于第一迂回管段、第三迂回管段;第一迂回管段、第二迂回管段、第三迂回管段上分布布置有以供冷却管内的冷却液朝向冷却通道内部中间位置喷射的若干喷液孔。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塑料外壳套冷却定型装置,其特征在于,集液槽内间隔布置有三个冷却台,三个冷却台中的冷却通道处于同一高度、同一直线上;被冷却的电池塑料外壳套依次经过三个冷却台内的冷却通道。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塑料外壳套冷却定型装置,其特征在于,三个冷却台中的冷却管之间采用并联或串联方式进行连通。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塑料外壳套冷却定型装置,其特征在于,工作台的尾端设置有对冷却定型后的电池塑料外壳套外表面进行吹风的吹风系统。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电池塑料外壳套冷却定型装置,包括工作台,在工作台上方放置有集液槽,集液槽内至少布置有一个冷却台,冷却台上部设置有从冷却台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敞开状的冷却通道;以及从冷却台上方自上而下向冷却通道内喷淋冷却液的上冷却系统,和从冷却台内部自下而上朝向冷却通道内喷射冷却液的下冷却系统;下冷却系统包括迂回方式穿经冷却台的冷却管,冷却管的中间段处于冷却通道内的下方,冷却管的中间段上布置有连通冷却管内部与冷却通道的喷液孔。通过上、下冷却系统的结合,能够对电池塑料外壳套的外周面进行均匀冷却,实现无死角方式冷却定型,以提升冷却定型效率及效果。及效果。及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周亚平 周敏 章婧莱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常州启扬塑胶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9.29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8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