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容性交叉耦合的同轴腔体滤波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08-15  98



    1.本实用新型涉及射频通信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可调容性交叉耦合的同轴腔体滤波器。


    背景技术:

    2.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广泛应用于射频通信领域的同轴腔体滤波器设计技术越来越成熟。而通过加入容性交叉耦合来产生传输零点的设计形式被普遍使用,该设计形式能够使滤波器整体指标更为理想,更有利于方案设计。
    3.在实际生产中,由于物料加工精度及装配误差等因素的影响,容性交叉耦合往往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才能与实际需求相吻合。现有容性交叉耦合结构多采用支撑体固定耦合杆后一起装配到腔体上的形式,这种形式通过更换耦合杆来实现容性交叉耦合的可调,由于需要反复拆装盖板,耗时费力且对产品性能也会造成极大的威胁;相关技术采用减少拆装盖板次数的结构,但是存在装配困难、结构复杂、实现成本高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装配困难、结构复杂、实现成本高等问题。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调容性交叉耦合的同轴腔体滤波器,包括本体、盖板、耦合组件、谐振组件以及调谐组件,所述本体内开设有至少两个腔体,所述谐振组件设置于所述腔体内,所述耦合组件设置于所述两个腔体之间,所述调谐组件与所述耦合组件连接,所述盖板盖设于所述本体上;其中,
    7.两个所述腔体之间具有耦合窗口;
    8.所述耦合组件包括上支撑件、交叉耦合杆以及下支撑件,所述下支撑件设置于所述耦合窗口,所述上支撑件与所述下支撑件压接,所述交叉耦合杆设置于所述上支撑件与所述下支撑件之间。
    9.进一步地,所述下支撑件与所述交叉耦合杆连接侧具有下支撑件安装位,所述交叉耦合杆与所述下支撑件连接处设置有与所述下支撑件安装位相适配的耦合杆安装部。
    10.进一步地,所述下支撑件安装位具有安装孔,所述交叉耦合杆与所述下支撑件通过所述耦合杆安装部和所述下支撑件安装位的孔轴配合装配。
    11.进一步地,所述下支撑件的硬度低于所述上支撑件的硬度。
    12.进一步地,所述上支撑件包括主体部以及隔离壁,所述主体部与所述隔离壁之间围合形成调谐孔,所述调谐组件插设于所述调谐孔内。
    13.进一步地,所述主体部与所述隔离壁具有多处镂空槽以及凸起。
    14.进一步地,所述调谐组件包括第一调谐螺杆和第一调谐螺母,所述第一调谐螺杆一端穿过所述盖板与所述第一调谐螺母连接,所述第一调谐螺杆另一端插设于所述调谐孔
    内。
    15.进一步地,所述腔体与所述谐振组件连接侧的中心处设置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与所述谐振组件连接。
    16.进一步地,所述谐振组件包括第二调谐螺母、第二调谐螺杆以及谐振杆,所述谐振杆固定于所述固定座,所述第二调谐螺杆一端穿过所述盖板与所述第二调谐螺母连接,所述第二调谐螺杆与所述谐振杆另一端相对设置于所述腔体内,且所述第二调谐螺杆与所述谐振杆之间具有间隔。
    1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调容性交叉耦合的同轴腔体滤波器,包括本体、盖板、耦合组件、谐振组件以及调谐组件,所述本体内开设有至少两个腔体,所述谐振组件设置于所述腔体内,所述耦合组件设置于所述两个腔体之间,所述调谐组件与所述耦合组件连接,所述盖板盖设于所述本体上;其中,两个所述腔体之间具有耦合窗口;所述耦合组件包括上支撑件、交叉耦合杆以及下支撑件,所述下支撑件设置于所述耦合窗口,所述上支撑件与所述下支撑件压接,所述交叉耦合杆设置于所述上支撑件与所述下支撑件之间。通过耦合组件装配在腔体中来固定x、y方向,再通过盖板压紧来固定z方向,采用分体支撑件形式,由下支撑件固定交叉耦合杆,配合上支撑件一起固定在腔体与盖板之间,结构简单、装配方便,并且实现成本低。
    附图说明
    18.下面结合附图详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体结构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调容性交叉耦合的同轴腔体滤波器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调容性交叉耦合的同轴腔体滤波器的爆炸视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沿图1的a-a方向的剖视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沿图1的b-b方向的剖视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耦合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支撑件的仰视图;
    25.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沿图6的c-c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27.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8.请参阅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调容性交叉耦合的同轴腔体滤波器,包括本体1、盖板2、耦合组件3、谐振组件4以及调谐组件5,本体1内开设有至少两个腔体11,谐振组件4设置于腔体11内,耦合组件3设置于两个腔体11之间,调谐组件5与耦合组
    件3连接,盖板2盖设于本体1上;其中,
    29.两个腔体11之间具有耦合窗口12;
    30.耦合组件3包括上支撑件31、交叉耦合杆32以及下支撑件33,下支撑件33设置于耦合窗口12,上支撑件31与下支撑件33压接,交叉耦合杆32设置于上支撑件31与下支撑件33之间。
    31.通过耦合组件3装配在腔体11中来固定x、y方向,再通过盖板2压紧来固定z方向;采用分体支撑件形式,由下支撑件33固定交叉耦合杆32,配合上支撑件31一起固定在腔体11与盖板2之间,结构简单、装配方便,并且实现成本低。
    32.需要说明的是,盖板2与本体1之间采用螺纹连接的固定方式,于本体1与盖板2连接处开设内螺纹,利用螺纹结构可拆卸连接,有利于降低装配难度,提高装配效率,当然,盖板2与本体1之间的连接形式并非仅限于此,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盖板2与本体1之间也可采用螺钉等连接方式,应当理解,盖板2与本体1具体采用何种固定方式是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确定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33.进一步地,下支撑件33与交叉耦合杆32连接侧具有下支撑件安装位331,交叉耦合杆32与下支撑件33连接处设置有与下支撑件安装位331相适配的耦合杆安装部321;下支撑件安装位331具有安装孔,交叉耦合杆32与下支撑件33通过耦合杆安装部321和下支撑件安装位331的孔轴配合装配。
    34.本实施例中,下支撑件33与交叉耦合杆32之间通过下支撑件安装位331、耦合杆安装部321的配合装配固定,优选地,在下支撑件安装位331开设安装孔,实现交叉耦合杆32与下支撑件33通过耦合杆安装部321和下支撑件安装位331的孔轴配合装配的功能,更为地稳定。
    35.进一步地,下支撑件33的硬度低于上支撑件31的硬度。
    36.本实施例中,上支撑件31与下支撑件33根据其作用选择不同硬度的材料,下支撑件33采用硬度比较低的材料,如ptfe(poly tetra fluoroethylene,聚四氟乙烯),来保证交叉耦合杆32装配时不会碎裂或产生塑性变形等不良情况,上支撑件31采用硬度比较高,不易被调谐组件5穿透的材料,如pei(polyetherimide,聚醚酰亚胺),来防止调谐组件5与交叉耦合杆32距离过近或接触发生短路的不良情况,能够有效提高产品可靠性;当然,上支撑件31与下支撑件33根据需要可以选择其他材料,不仅仅局限于上述提及的材料。
    37.进一步地,请参阅图6至图7,上支撑件31包括主体部311以及隔离壁312,主体部311与隔离壁312之间围合形成调谐孔313,调谐组件5插设于调谐孔313内。
    38.本实施例中,通过调谐组件5伸入调谐孔313内的长度来调节容性交叉耦合量;隔离壁312起到防止调谐组件5伸入过长而与交叉耦合杆32发生短路的阻断作用;需要说明的是,采用硬度较高的材料作为上支撑件31,上支撑件31上的隔离壁312能做得更薄,增大了调谐孔313深度,从而实现更大的可调节量,有效降低拆盖调整次数,提高调试效率,降低制造成本,也降低了因反复拆盖引起的失效风险,提高产品质量。
    39.进一步地,主体部311与隔离壁312具有多处镂空槽以及凸起。
    40.本实施例中,上支撑件31多处镂空槽配合凸起的结构设计是为了增大结构的弹性,保证装配的可靠性,同时避免因材料过硬导致装配困难或碎裂等失效情况。
    41.进一步地,调谐组件5包括第一调谐螺杆51和第一调谐螺母52,第一调谐螺杆51一
    端穿过盖板2与第一调谐螺母52连接,第一调谐螺杆51另一端插设于调谐孔313内。
    42.本实施例中,盖板2上有用于固定第一调谐螺杆51的第一固定孔,第一固定孔用于固定第一调谐螺杆51,提高结构的稳定性;第一调谐螺母52主要是为了调试完成后方便锁紧第一调谐螺杆51与盖板2的连接,第一调谐螺杆51处于两个腔体11的中间位置,可以用来微调耦合强弱,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43.进一步地,腔体11与谐振组件4连接侧的中心处设置有固定座13,固定座13与谐振组件4连接;谐振组件4包括第二调谐螺母41、第二调谐螺杆42以及谐振杆43,谐振杆43固定于固定座13,第二调谐螺杆42一端穿过盖板2与第二调谐螺母41连接,第二调谐螺杆42与谐振杆43另一端相对设置于腔体11内,且第二调谐螺杆42与谐振杆43之间具有间隔。
    44.本实施例中,谐振杆43与固定座13之间通过螺钉连接固定,当然,谐振杆43与固定座13之间的连接形式并非仅限于此,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谐振杆43与固定座13之间也可以通过胶水粘接的固定方式,应当理解,谐振杆43与固定座13具体采用何种固定方式是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确定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固定座13用于固定谐振杆43,盖板2上有用于固定第二调谐螺杆42的第二固定孔,第二固定孔用于固定第二调谐螺杆42,提高结构的稳定性;第二调谐螺杆42通过第二调谐螺母41固定于第二固定孔,第二调谐螺杆42与第二调谐螺母41用于调整间隔的间距。
    45.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调容性交叉耦合的同轴腔体滤波器,结构简单、装配方便,并且实现成本低;保证了装配的可靠性,同时避免因材料过硬导致装配困难或碎裂等失效情况;有效降低拆盖调整次数,提高调试效率,降低制造成本,也降低了因反复拆盖引起的失效风险,提高产品质量。
    4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可调容性交叉耦合的同轴腔体滤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盖板、耦合组件、谐振组件以及调谐组件,所述本体内开设有至少两个腔体,所述谐振组件设置于所述腔体内,所述耦合组件设置于所述两个腔体之间,所述调谐组件与所述耦合组件连接,所述盖板盖设于所述本体上;其中,两个所述腔体之间具有耦合窗口;所述耦合组件包括上支撑件、交叉耦合杆以及下支撑件,所述下支撑件设置于所述耦合窗口,所述上支撑件与所述下支撑件压接,所述交叉耦合杆设置于所述上支撑件与所述下支撑件之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容性交叉耦合的同轴腔体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撑件与所述交叉耦合杆连接侧具有下支撑件安装位,所述交叉耦合杆与所述下支撑件连接处设置有与所述下支撑件安装位相适配的耦合杆安装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调容性交叉耦合的同轴腔体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撑件安装位具有安装孔,所述交叉耦合杆与所述下支撑件通过所述耦合杆安装部和所述下支撑件安装位的孔轴配合装配。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容性交叉耦合的同轴腔体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撑件的硬度低于所述上支撑件的硬度。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容性交叉耦合的同轴腔体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撑件包括主体部以及隔离壁,所述主体部与所述隔离壁之间围合形成调谐孔,所述调谐组件插设于所述调谐孔内。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调容性交叉耦合的同轴腔体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与所述隔离壁具有多处镂空槽以及凸起。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调容性交叉耦合的同轴腔体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谐组件包括第一调谐螺杆和第一调谐螺母,所述第一调谐螺杆一端穿过所述盖板与所述第一调谐螺母连接,所述第一调谐螺杆另一端插设于所述调谐孔内。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容性交叉耦合的同轴腔体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与所述谐振组件连接侧的中心处设置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与所述谐振组件连接。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调容性交叉耦合的同轴腔体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谐振组件包括第二调谐螺母、第二调谐螺杆以及谐振杆,所述谐振杆固定于所述固定座,所述第二调谐螺杆一端穿过所述盖板与所述第二调谐螺母连接,所述第二调谐螺杆与所述谐振杆另一端相对设置于所述腔体内,且所述第二调谐螺杆与所述谐振杆之间具有间隔。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调容性交叉耦合的同轴腔体滤波器,包括本体、盖板、耦合组件、谐振组件以及调谐组件,本体内开设有至少两个腔体,谐振组件设置于腔体内,耦合组件设置于两个腔体之间,调谐组件与耦合组件连接,盖板盖设于本体上;其中,两个腔体之间具有耦合窗口;耦合组件包括上支撑件、交叉耦合杆以及下支撑件,下支撑件设置于耦合窗口,上支撑件与下支撑件压接,交叉耦合杆设置于上支撑件与下支撑件之间。通过耦合组件装配在腔体中来固定x、y方向,再通过盖板压紧来固定z方向,采用分体支撑件形式,由下支撑件固定交叉耦合杆,配合上支撑件一起固定在腔体与盖板之间,结构简单、装配方便,并且实现成本低。并且实现成本低。并且实现成本低。


    技术研发人员:王斌华 杜李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摩比天线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9.28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818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