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
背景技术:
2.在需要对机房、厂房等空间进行散热时,常使用空调机组或空调。一般来说,设置于外部的空调内包括有两个风道,两个风道不会互相连通。热空气可以在其中一个风道内流动,同时空调外部的空气在另一个风道之中流动,在两个风道之间设置有空调的组件,空调的组件一般包括空调外机以及空调内机,空调内机与空调外机之间依靠压缩机压缩与汽化制冷剂来实现热交换。通过将空调内机与空调外机放置于两个不同风道内,可以使得空调具有制冷的效果。
3.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其功耗一般由风机功耗以及压缩机功耗组成。一般空调工作时,由于需要进行热交换,所以空调的风机会一直启动,同时空调中的压缩机会一直工作,这样空调会消耗大量的电能。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方式提出了一种空调,以改善上述技术问题。
5.本技术实施方式提出了一种空调,包括壳体,风机,空调组件以及控制装置。壳体内部形成有容纳腔,壳体内还设置有隔板,隔板将容纳腔分为多个腔室,多个腔室包括进风腔与内风出风腔,壳体上设有内风出风口,内风出风口连通待降温空间与内风出风腔,壳体上还具有第一进风口,第一进风口连通进风腔,隔板上还开设有连接口,连接口连通进风腔与内风出风腔,连接口上还设置有第一风阀,第一风阀选择性的开启或关闭连接口。风机包括内部风机与外部风机,内部风机装设于内风出风腔内,并用于将空气从内风出风口排出容纳腔。外部风机用于使进风腔中的空气排出容纳腔。空调组件包括散热器与制冷器,散热器与制冷器之间可进行热交换,制冷器设置于内风出风腔内,散热器设置于进风腔内。控制装置与空调组件、风机以及第一风阀通信连接。
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多个腔室还包括换热腔,换热腔内具有第一风道以及第二风道,第一风道与内风出风腔连通,第二风道与进风腔连通,换热腔用于使第一风道与第二风道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多个腔室还包括混合腔与外风出风腔,第一风道连通内风出风腔与混合腔,第二风道连通进风腔与外风出风腔,外部风机设置于外风出风腔内。
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形成有内风进风口,内风进风口连通混合腔与待散热空间。
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外风出风腔上开设有外风出风口,当空气从进风口进入时,通过第二风道进入外风出风腔,并由外风出风口排出。
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混合腔上还开设有第二进风口,第二进风口连通混合腔与壳体外部,第二进风口上设置有第二风阀,第二风阀选择性的打开或关闭第二进风口。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进风腔内还设置有填料湿膜。
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空调还包括喷淋组件,喷淋组件设置于进风腔内。
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空调还包括用于获取空气参数的传感器,传感器设置于待降温空间内与风机外部,传感器用于获取空气数据,传感器与控制装置电性连接。
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空气参数包括空气温度、空气湿度、空气中的粉尘数目以及空气中的硫化物浓度中的一种或多种。
15.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空调,通过控制装置通信连接风机以及空调组件,在待散热空间的温度高于室外温度时,控制装置可以启用风机与空调组件,这样空调组件可以在使待降温空间内的空气与室外的空气之间进行换热;在外界空气质量达标时,控制装置通过选择性的启停风机以及控制第一风阀的开闭,可以通过将适宜的室外空气送入至待降温空间来实现降温的效果,在不启用空调组件的情况下,有效的降低了空调的总功率。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控制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1.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或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也可以是仅为表面接触,或者通过中间媒介的表面接触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2.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特指或特殊结构。术语“一些实施方式”、“其他实施方式”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技术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技术中描述的不同实施方式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方式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23.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空调1000,包括壳体1100、风机1200、空调组件1400以及控制装置2000(图3中示出)。其中,壳体1100内设有容纳腔1300,容纳腔1300内设有隔板1320,隔板1320将容纳腔1300分隔为多个腔体1310,风机1200可以驱动空气在腔体1310中流动。腔体1310包括换热腔1331,换热腔1331也设置于容纳腔1300内,不同温度的空气在流经换热腔1331时,可在换热腔1331内进行热交换。空调组件1400包括散热器(图未示出)以及以及制冷器1410,其中空调1000外机与空调1000内机分别设于不同腔体1310内。控制装置2000与风机1200以及空调组件1400电性连接。
24.空调1000的壳体1100可以是一种金属材料所制成的壳体1100,也可以是其他刚性材料所制成的壳体1100,在此不做限定。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作为一种示例,壳体1100可以是长方形结构。在本实施例中,隔板1320与壳体1100一体形成,但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隔板1320可以是其他方式装配于壳体1100之中,在此不做限定。多个腔体1310包括进风腔1332、混合腔1333、内风出风腔1335以及外风出风腔1334。空调1000与待降温的空间、如机房、厂房等可以通过管道连通,在本实施例中,以机房为例进行介绍,机房中产生的热空气作为第一气流。第一气流进入混合腔1333,经过换热腔1331后,由内风出风腔1335送回至机房内。室外的冷空气做为第二气流,第二气流可以进入进风腔1332,经过换热腔1331并与第一气流发生热交换之后,排出容纳腔1300。
25.请一并参阅图1以及图2,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进风腔1332的壳体1100上,开设有第一进风口13321,第二气流通过第一进风口13321进入至进风腔1332。进风腔1332与换热腔1331相连通,使得空气从第一进风口13321进入后,能够继续进入至换热腔1331。作为一种实施方式,进风腔1332与内风出风腔1335之间的隔板1320上还开设有连接口13322。连接口13322上安装有第一风阀13323,第一风阀13323可以选择性的连通或隔断进风腔1332与内风出风腔1335。当第一风阀13323连通进风腔1332与内风出风腔1335时,第二气流可以经过连接口13322由进风腔1332进入至内风出风腔1335,并在内风出风腔1335内与第一气流混合后,一同由机房内风进风口13331进入机房中。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进风口13321上还设有进风过滤网13324,进风过滤网13324可以过滤第一气流中所携带的粉尘。
2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进风腔1332内还设置有喷淋组件1500,喷淋组件1500可以对进风腔1332内的第一气流进行降温。喷淋组件1500也与控制装置2000电性连接。喷淋组件1500包括有水泵、喷头以及水箱。当需要对进入进风腔1332的第一气流进行降温时,水泵将水箱中的水由喷头蹦出,并以雾化状态在进风腔1332内扩散以及蒸发,通过水蒸发吸热实现了对进风腔1332内的第一气流空气降温的效果。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第二气流的较为干燥时,喷淋组件1500在喷淋时还起到了对第二气流进行加湿的功能。
2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进风腔1332内还设置有填料湿膜1600。当空气进入进风腔1332后,会从填料湿膜1600中穿过。水泵可以将水送到填料湿膜1600上,以此也能够达到加湿空气的作用。填料湿膜1600中具有填料,填料可以是一种可以吸收硫化物或其他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材料,空气通过填料湿膜1600时,能起到净化空气以及润湿空气的作用。在另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在水中加入碱性化学物质或其他能够与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溶质,如碳酸钠等形成溶液,当空气穿过填料湿膜1600时与溶液可以发生化学反应,从而起到净化空气中有害物质的作用,在此对填料湿膜1600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
28.在本实施例中,混合腔1333大致设置于进风腔1332的上部。在形成混合腔1333的壳体1100上开设有内风进风口1333。混合腔1333通过内风进风口13331与机房连通,机房内产生的第一气流由内风进风口13331进入至混合腔133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形成混合腔1333的壳体1100上还开设有第二进风口13332,第二进风口13332连通外界与混合腔1333。第二进风口13332上设有第二风阀13333,第二风阀13333可以选择性的连通混合腔1333与壳体1100外部。由第二进风口13332进入的空气作为第三气流,当第二风阀13333打开时,第三气流可以与进入混合腔1333内的第一气流混合,混合气流经过换热腔1331并进入内风出风腔1335,经由内风出风腔1335回到机房内。由于第三气流是来自于室外空气,所以第三气流的温度低于第一气流。响应的,第三气流与第一气流混合时,混合气流的温度小于第一气流的温度,通过将混合气流通入至机房内,也能够实现对机房内部降温的效果。
29.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在本实施方式中,换热腔1331设置于进风腔1332的上部。换热腔1331是一种具有将两股通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结构。在进风腔1332内形成有互不连通的两个风道(图未示出),分别为第一风道与第二风道。位于第一风道与第二风道内的两部分空气可以在换热腔1331内进行热交换。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风道连通进风腔1332与外风出风腔1334,第二风道连通混合腔1333与内风出风腔1335。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换热腔1331内风进风口13331可以是多管型散热结构,其中多根散热管连通混合腔1333与内风出风腔1335形成第一风道,在散热管上设置有散热片,散热片与散热管均设置于第二风道内。当进行换热时,第一气流可以流经第一风道,并由散热管将热量传递至散热片上。第二气流在进入第二风道后,流经散热片的表面,并带走热量,以此实现了第一空气与第二空气之间的换热。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换热腔1331还可以是蜂巢型换热片结构,在此不做限定。
30.在本实施方式中,外风出风腔1334可以设置于容纳腔1300的顶部。形成外风出风腔1334的壳体1100上设有外风出风口13341,外风出风口13341连通外风出风腔1334与壳体1100外部,这样第二气流在由第二风道进入至外风出风腔1334后,可以由外风出风口13341排出。外风出风腔1334内可以设置由用于安装风机1200的支架1700。形成内风出风腔1335的壳体1100上设有内风出风口13351,内风出风口13351可以通过管道与机房内连通,内风出风腔1335内也可以设置有用于安装风机1200的支架1700。
31.空调组件1400包括散热器与制冷器1410,其中制冷器1410与散热器之间具有热交换功能。其中制冷器1410可以装配于第一风道的风道口上,散热器包括压缩机1420与散热器(图未示出),散热器可以设置于壳体1100外侧,也可以设置于进风腔1332内,在此不做限定。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节约占地面积,压缩机1420可以设置于内风出风腔1335内。散热器可以对由换热腔1331排出的第一气流进行进一步的降温。
32.风机1200用于驱动空气在空调1000内以及空调1000与机房内部流动。在本实施方式中,风机1200包括内部风机1220与外部风机1210。请参阅图2,内部风机1220可以设置于内风出风腔1335内,并装配于支架1700上。内部风机1220在启动时,将空气由内风出风口13351送至机房,同时内风出风腔1335内形成负压,通过第一风道与内风出风腔1335相连的混合腔1333内也形成负压,同时机房内风进风口13331压强增大,由于机房内风进风口13331还与混合腔1333连通,所以机房内的热空气会进入混合腔1333,并形成第一气流。外部风机1200可以设置于外风出风腔1334内,并将外风出风腔1334内的空气由外风出风口13341送至壳体1100之外,此时外风出风腔1334内也形成负压,通过第二风道与外出风腔连
通的进风腔1332内也形成负压,空气即可从第一进风口13321内进入,并形成第二气流。
33.控制装置2000与风机1200以及空调组件1400通信连接。请参阅图3,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2000还可以与第一风阀13323和第二风阀13333通信连接。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空调1000还包括有传感器1900,传感器1900可以设置于待降温空间内与所述空调1000的外部,传感器1900可以获取空气参数,空气参数包括空气温度、空气湿度、空气中的粉尘数目以及空气中的硫化物浓度之中的一种或多种,如pm2.5等空气数据,在此不做限定。控制装置2000用于响应传感器1900所获取的空气参数,并控制内风进风口13331风机1200与外部风机1200启动或停止,以及第一风阀13323和第二风阀13333的开启或关闭。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2000还可以与喷淋组件1500电性连接,用于控制喷淋组件1500启动或停止喷淋。
3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的工作原理如下:
35.控制装置2000可以对空调1000中的中各个结构分别控制并作出对应动作,多个受控结构做出不同动作,多个动作的组合形成一种空调1000的运行模式,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几种运行模式:
36.自然冷模式:当传感器1900获取到机房内的温度略大于室外空气温度,且室外空气质量未达设定标准时,空调1000启动自然冷模式。具体的,内风进风口13331风机1200与外部风机1200受控同时启动,此时第二风阀13333受控关闭,分隔进风腔1332与内风出风腔1335。空调组件1400也同时启动,压缩机1420开始工作。此时第二气流由第一进风口13321进入进风腔1332内,并在进风腔1332内经填料湿膜1600润湿并降温以及净化后,进入换热腔1331内的第二风道。同时第一气流进入混合腔1333,并通过换热腔1331与第二风道内的第二气流进行热交换,最后通过管道送回至机房内,实现了对机房的降温。
37.强冷模式:当传感器1900获取到机房内的温度远大于室外空气温度,且室外空气质量未达设定标准时,空调1000启动强冷模式。空调1000在启动自然冷模式的基础上,控制装置2000控制空调组件1400开始工作。当第一气流换热腔1331内完成热交换,并从第一风道内排出时,第一气流经过制冷器1410,并在经过制冷器1410制冷后,并排入内风出风腔1335,并经由第一风气排出至机房内风进风口13331。
38.强冷喷淋模式:当传感器1900获取到机房内的温度远大于室外空气温度时,同时室外空气质量未达标,且空气较为干燥时,控制装置2000控制空调1000启动强冷喷淋模式。在强冷喷淋模式中,控制装置2000在控制空调1000运行强冷模式的基础上,通过控制水泵,在进风腔1332内进行喷淋,进一步的降低了第二气流在进入换热腔1331时的温度,便于热交换时能够交换更多的热量,并且可以在喷淋的过程中,将空气加湿到适宜的湿度。
39.直通风模式:当传感器1900获取到机房内温度大于室外温度,且室外的空气质量达标时,且湿度达到设定值时,控制装置2000控制空调1000启动直通风模式。在直通风模式下,控制装置2000控制内部风机1220启动,外部风机1210关闭,并控制第二风阀13332开启,此时由于内风进风口13331风气启动时,混合腔1333内形成的负压,第三气流从第二风阀13332内进入混合腔1333,并在混合腔1333内与第一气流混合。由于第一气流的温度大于第三气流的温度,所以第一气流与第三气流所混合形成的混合气流的温度,小路第一气流的温度。第三气流经过换热腔1331后进入内风出风腔1335,并由内风出风口13351进入至机房内,实现了降温的效果。由于未启用压缩机1420,所以空调1000能够节约部分压缩机1420启
动时所消耗的能源。
40.直通风加湿模式:空调1000还包括直通风加湿模式。当传感器1900获取到机房内温度大于室外温度,且室外空气湿度未达到设定数值,室外的空气质量达标时,控制装置2000控制空调1000启动直通风加湿模式。在直通风加湿模式下,控制装置2000控制第一风阀13323关闭,并打开第一风阀13323,使得进风腔1332与内风出风腔1335连通。此时内风进风口13331风机1200启动,内风出风腔1335内形成负压,所以与之联通的进风腔1332内也形成负压,室外空气从进风口进入,形成第二气流。同时,喷淋组件1500启动,第二气流在进风腔1332内被加湿,并在加湿后进入内风出风腔1335,并与第一气流混合后,由室内出风口排出至机房内。由于混合气体的温度小于第一气流的温度,所以实现了加湿以及降温的作用。
41.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方式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部形成有容纳腔,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将容纳腔分为多个腔室,所述多个腔室包括进风腔与内风出风腔,所述壳体上设有内风出风口,所述内风出风口连通待降温空间与所述内风出风腔,所述壳体上还具有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连通所述进风腔,所述隔板上还开设有连接口,所述连接口连通所述进风腔与所述内风出风腔,所述连接口上还设置有第一风阀,所述第一风阀选择性的开启或关闭所述连接口;风机,所述风机包括内部风机与外部风机,所述内部风机装设于所述内风出风腔内,并用于将空气从所述内风出风口排出容纳腔;所述外部风机用于使进风腔中的空气排出所述容纳腔;空调组件,所述空调组件包括散热器与制冷器,所述散热器与所述制冷器之间可进行热交换,所述制冷器设置于所述内风出风腔内,所述散热器设置于进风腔内;以及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空调组件、所述风机以及所述第一风阀通信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腔室还包括换热腔,所述换热腔内具有第一风道以及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与所述内风出风腔连通,所述第二风道与所述进风腔连通,所述换热腔用于使所述第一风道与所述第二风道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腔室还包括混合腔与外风出风腔,所述第一风道连通所述内风出风腔与混合腔,所述第二风道连通所述进风腔与外风出风腔,所述外部风机设置于所述外风出风腔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形成有内风进风口,所述内风进风口连通所述混合腔与待散热空间。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风出风腔上开设有外风出风口,当空气从所述进风口进入时,通过第二风道进入所述外风出风腔,并由外风出风口排出。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腔上还开设有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连通所述混合腔与所述壳体外部,所述第二进风口上设置有第二风阀,所述第二风阀选择性的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二进风口。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腔内还设置有填料湿膜。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还包括喷淋组件,所述喷淋组件设置于所述进风腔内。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还包括用于获取空气参数的传感器,所述传感器设置于待降温空间内与所述空调外部,所述传感器用于获取空气数据,所述传感器与所述控制装置电性连接。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参数包括空气温度、空气湿度、空气中的粉尘数目以及空气中的硫化物浓度中的一种或多种。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出了一种空调,包括壳体,风机,空调组件以及控制装置,其中壳体内部形成有容纳腔,壳体内还设置有隔板,隔板将容纳腔分为多个腔室,腔室包括进风腔与内风出风腔,壳体上设有内风出风口,内风出风口连通待降温空间与内风出风腔,第一风阀选择性的连通过断开进风腔与内风出风腔。壳体上还具有第一进风口,第一进风口连通进风腔空调组件包括散热器与制冷器,散热器与制冷器之间具备热交换功能,制冷器设置于内风出风腔内,散热器设置于进风腔内。控制装置与空调组件、风机以及第一风阀通信连接。控制组件可以控制空调组件以及风机的启停,实现了节能的效果。实现了节能的效果。实现了节能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程春 张宏宇 张新宇 杨立然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艾特网能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25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8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