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多合一用高压配电盒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08-16  150



    1.本实用新型涉及配电盒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汽车多合一用高压配电盒。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动汽车已经逐步的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中。在对电动汽车的充电和放电中,需要用到高压配电盒作为电磁开关,控制整个电路的充电连接和放电连接。传统的高压配电盒内通常需要两组充电继电器,分别控制充电正极和充电负极;以及两组放电继电器,分别控制放电正极和放电负极。在传统设计中,一般是充电设置一个高压配电盒,放电设置一个高压配电盒,同时这两个高压配电盒内还会增设主熔断器、副熔断器和电流传感器等。
    3.为了较少高压配电盒的占用空间,现有技术中有将充电和放电两个高压配电盒合二为一的设置,这样能够减少熔断器和电流传感器的个数设置。但在这个设计过程中,这些电子元器件全部都集合在一个高压配电盒内,集合后的高压配电盒因空间有限,过多的电子元器件集中在内部,在工作过程中,继电器和熔断器等会出现温升,特别是熔断器。若温升超出要求范围,则会影响配电盒工作性能,且副熔断器往往是先于主熔断器损坏的,在这样的高压配电盒内不便于对其维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汽车多合一用高压配电盒,解决现有高压配电盒内因温升导致副熔断器损坏,不便于维修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汽车多合一用高压配电盒,包括底座和与底座连接的上盖,所述底座正面设有主熔断器、主正继电器、主负继电器、快充正继电器、快充负继电器、电流传感器和控制接口,所述底座反面设有副熔断器。
    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将充电的继电器、放电的继电器以及主熔断器设置在底座正面,将副熔断器设置在底座背面,减少高压配电盒内部的温升,同时也方便对副熔断器的维修。
    7.优选的,所述底座上设有第一线束通孔和第二线束通孔,所述副熔断器一端通过导线穿过第二线束通孔与主熔断器一端连接,所述副熔断器另一端通过导线穿过第二线束通孔与控制接口连接。这样,设置在底座背面的副熔断器能够通过导线贯穿第二线束通孔与底座正面的主熔断器和控制接口连接。
    8.优选的,所述底座背面在副熔断器的侧边两侧均设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高度高于副熔断器的高度。这样,两个固定板对副熔断器起到一个包围保护作用,防止在安装移动过程中,破坏副熔断器。
    9.优选的,所述副熔断器的一端、主正继电器、主负继电器、快充正继电器和快充负继电器的控制端均通过线束穿过第一线束过孔和第二线束过孔与控制接口连接。这样,各个继电器的控制端为低压控制端,通过线束进行就可以连接,也减少配电盒内部空间占比,
    同时设置第一线束过孔和第二线束过孔,方便各个控制线束先从底座正面穿过背面,再充底座背面穿回正面连接到控制接口,将线束集中在底座背面,方便线束连接。
    10.优选的,所述主熔断器设置于底座正面左侧,所述主正继电器设置于底座正面中部,所述快充负继电器设置于底座正面右侧,所述快充正继电器设置于底座正面下侧,所述主负继电器设置于底座正面上侧,所述控制接口和电流传感器分别设置于主负继电器两侧。这样,通过对各个元器件的布局规划,防止在工作过程的温升对继电器造成影响,有利于散温。
    11.优选的,所述主熔断器一端通过主正铜排与主正接口连接,所述主熔断器另一端通过主正连接铜排与主正继电器的第一连接端和快充正继电器的第一连接端连接,所述快充正继电器的第二连接端通过快充正铜排与快充正极接口连接,所述主正继电器的第二连接端通过驱动正铜排与正极接口连接。这样,因各个继电器的连接端都是与高压端连接的,通过铜排来取代传统的线束连接,减少电阻值,也防止温升过快,有效的降低高压配电盒内的工作温度;同时,通过铜排设置,也提高了各个继电器之间的连接强度。
    12.优选的,所述正极接口包括前驱正极接口和后驱正极接口,所述前驱正极接口置于主熔断器下方一侧,所述后驱正极接口置于主负继电器上方一侧,所述驱动正铜排通过一前驱正铜排与前驱正极接口连接,所述驱动正铜排还通过一后驱正铜排与后驱正极接口连接。这样,正极接口分成前后两侧,增加连接端子,便于后续的连接。
    13.优选的,所述电流传感器一端通过主负铜排与主负接口连接,所述电流传感器另一端通过主负连接铜排与主负继电器的第一连接端连接,所述主负继电器的第二连接端通过驱动负铜排与快充负继电器的第一连接端连接,所述快充负继电器的第二连接端通过快充负铜排与快充负极接口连接。这样,负极连接端也全部都使用铜排进行连接,减少电阻值,防止温升过快,有效的降低高压配电盒内的工作温度;同时,通过铜排设置,也提高了各个继电器之间的连接强度。
    14.优选的,所述负极接口包括前驱负极接口和后驱负极接口,所述前驱负极接口置于主熔断器下方一侧,所述后驱负极接口置于主负继电器上方一侧,所述驱动负铜排通过一前驱负铜排与前驱负极接口连接,所述驱动负铜排通过一后驱负铜排与后驱负极接口连接。这样,负极接口分成前后两侧,增加连接端子,便于后续的连接。
    15.优选的,所述快充正极接口包括第一快充正极接口和第二快充正极接口,所述快充负极接口包括第一快充负极接口和第二快充负极接口,所述快充正铜排通过第一快充正铜排与第一快充正极接口连接,所述快充正铜排通过第二快充正铜排与第二快充正极接口连接,所述快充负铜排通过第一快充负铜排与第一快充负极接口连接,所述快充负铜排通过第二快充负铜排与第二快充负极接口连接,所述第一快充正极接口和第一快充负极接口设置于底座下侧,所述第二快充正极接口和第二快充负极接口设置于底座上侧。这样,快充正极接口和快充负极接口都设置成两个,方便连接。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多合一用高压配电盒底座正面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多合一用高压配电盒底座反面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多合一用高压配电盒底座内部主正继电器和快充正继
    电器的铜排连接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多合一用高压配电盒底座内部主负继电器和快充负继电器的铜排连接示意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多合一用高压配电盒内部结构示意图;
    21.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多合一用高压配电盒整体结构示意图。
    22.附图标记说明:1、底座,11、固定板,12、第一线束通孔,13、第二线束通孔,21、主熔断器,22、副熔断器,31、主正继电器,32、主负继电器,41、快充正继电器,42、快充负继电器,5、电流传感器,6、控制接口,71、主正铜排,72、主正连接铜排,73、快充正铜排,731、第一快充正铜排,732、第二快充正铜排,74、驱动正铜排,741、前驱正铜排, 742、后驱正铜排,81、主负铜排,82、主负连接铜排,83、快充负铜排, 831、第一快充负铜排,832、第二快充负铜排,84、驱动负铜排,841、前驱负铜排,842、后驱负铜排,91、主正接口,92、快充正极接口,921、第一快充正极接口,922、第二快充正极接口,93、主负接口,94、快充负极接口,941、第一快充负极接口,942、第二快充负极接口,95、正极接口,951、前驱正极接口,952、后驱正极接口,96、负极接口,961、前驱负极接口,962、后驱负极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24.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汽车多合一用高压配电盒,包括底座1和与底座1连接的上盖,底座1正面设有主熔断器21、主正继电器31、主负继电器32、快充正继电器41、快充负继电器42、电流传感器5和控制接口6,底座1反面设有副熔断器22。
    25.底座1上设有第一线束通孔12和第二线束通孔13,副熔断器22的另一端、主正继电器31、主负继电器32、快充正继电器41和快充负继电器 42的控制端均通过线束穿过第一线束通孔12和第二线束通孔13与控制接口6连接。各个继电器的控制端为低压控制端,通过线束进行就可以连接,也减少配电盒内部空间占比,同时设置第一线束过孔12和第二线束过孔13,方便各个控制线束先从底座1正面穿过背面,再充底座1背面穿回正面连接到控制接口,将线束集中在底座1背面,方便线束连接。
    26.其中,在针对副熔断器22的连接中,具体连接方式为:副熔断器22 一端通过导线穿过第二线束通孔13与主熔断器21一端连接,副熔断器22 另一端通过导线穿过第二线束通孔13与控制接口6连接。设置在底座1背面的副熔断器22能够通过导线贯穿第二线束通孔13与底座1正面的主熔断器21和控制接口6连接。
    27.底座1背面在副熔断器22的侧边两侧均设有固定板11,固定板11的高度高于副熔断器22的高度。两个固定板11对副熔断器22起到一个包围保护作用,防止在安装移动过程中,破坏副熔断器22。
    28.通过将副熔断器22设置在底座1反面,方便对副熔断器22的维修,同时将副熔断器22和主熔断器21分别设置在底座的反面和正面,利于散热,降低高压配电盒内部的温升的范围,防止其超过规定温度要求。
    29.其中,主熔断器21一端与主正接口91连接,主熔断器21另一端通过主正继电器31的第一连接端与快充正继电器41的第一连接端连接,主正继电器31的第二连接端与正极接
    口连接,快充正继电器41的第二连接端与快充正极接口92连接。
    30.电流传感器5一端与主负接口93连接,电流传感器5另一端与主负继电器32的第一连接端连接,主负继电器32的第二连接端与快充负继电器 42的第一连接端连接,快充负继电器42的第一连接端与负极接口连接,快充负继电器42的第二连接端与快充负极接口94连接。
    31.在本实施例中,副熔断器22的一端与主正继电器31的第一连接端连接,副熔断器22的另一端与控制接口6连接,主正继电器31、主负继电器 32、快充正继电器41和快充负继电器42的控制端均与控制接口6连接。
    32.主熔断器21设置于底座1正面左侧,主正继电器31设置于底座1正面中部,快充负继电器42设置于底座1正面右侧,快充正继电器41设置于底座1正面下侧,主负继电器32设置于底座1正面上侧,控制接口6和电流传感器5分别设置于主负继电器32两侧。
    33.其中,主熔断器21一端通过主正铜排71与主正接口91连接,主熔断器21另一端通过主正连接铜排72与主正继电器31的第一连接端和快充正继电器41的第一连接端连接,快充正继电器41的第二连接端通过快充正铜排73与快充正极接口92连接,主正继电器31的第二连接端通过驱动正铜排74与正极接口连接。
    34.因各个继电器的连接端都是与高压端连接的,通过铜排来取代传统的线束连接,减少电阻值,也防止温升过快,有效的降低高压配电盒内的工作温度;同时,通过铜排设置,也提高了各个继电器之间的连接强度。
    35.正极接口95包括前驱正极接口951和后驱正极接口952,前驱正极接口951置于主熔断器21下方一侧,后驱正极接口952置于主负继电器32 上方一侧,驱动正铜排74通过一前驱正铜排741与前驱正极接口951连接,驱动正铜排74还通过一后驱正铜排742与后驱正极接口952连接。正极接口分成前后两侧,增加连接端子,便于后续的连接。
    36.电流传感器5一端通过主负铜排81与主负接口93连接,电流传感器5 另一端通过主负连接铜排82与主负继电器32的第一连接端连接,主负继电器32的第二连接端通过驱动负铜排84与快充负继电器42的第一连接端连接,快充负继电器的第二连接端通过快充负铜排83与快充负极接口94 连接。
    37.各个继电器的负极连接端也全部都使用铜排进行连接,减少电阻值,防止温升过快,有效的降低高压配电盒内的工作温度;同时,通过铜排设置,也提高了各个继电器之间的连接强度。
    38.负极接口96包括前驱负极接口961和后驱负极接口962,前驱负极接口961置于主熔断器21下方一侧,后驱负极接口962置于主负继电器32 上方一侧,驱动负铜排84通过一前驱负铜排841与前驱负极接口961连接,驱动负铜排84通过一后驱负铜排842与后驱负极接口962连接。负极接口分成前后两侧,增加连接端子,便于后续的连接。
    39.快充正极接口92包括第一快充正极接口921和第二快充正极接口922,快充负极接口94包括第一快充负极接口941和第二快充负极接口942,快充正铜排73通过第一快充正铜排731与第一快充正极接口921连接,快充正铜排73通过第二快充正铜排732与第二快充正极接口922连接,快充负铜排83通过第一快充负铜排831与第一快充负极接口941连接,快充负铜排83通过第二快充负铜排832与第二快充负极接口942连接,第一快充正极接口921和第一快充负极接口941设置于底座1下侧,第二快充正极接口922和第二快充负极接口942设
    置于底座1上侧。快充正极接口和快充负极接口都设置成两个,方便连接。
    4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快充正铜排731和第一快充负铜排831连接的400v 快充接口,第二快充正铜排732和第二快充负铜排832连接的是800v快充接口。
    41.在本实施例中,放电和充电的具体连接如下:
    42.放电过程正极:主正接口91-主正铜排71-主熔断器21-主正连接铜排 72-主正继电器31-驱动正铜排74-前驱正铜排741(后驱正铜排742)-前驱正极接口951(后驱正极接口952)。
    43.放电过程负极:前驱负极接口961(后驱负极接口962)-前驱负铜排 841(后驱负铜排842)-驱动负铜排84-主负继电器32-主负连接铜排82
    ‑ꢀ
    电流传感器5-主负铜排81-主负接口93。
    44.充电过程正极:第一快充正极接口921(第二快充正极接口922)-第一快充正铜排731(第二快充正铜排732)-快充正继电器41-主正连接铜排 72-主熔断器21-主正铜排71-主正接口91。
    45.充电过程负极:主负接口93-主负铜排81-电流传感器5-主负连接铜排 82-主负继电器32-驱动负铜排84-快充负继电器42-第一快充负铜排831 (第二快充负铜排832)-第一快充负极接口941(第二快充负极接口942)。
    4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将充电的继电器、放电的继电器以及主熔断器21设置在底座1正面,将副熔断器22设置在底座1背面,减少高压配电盒内部的温升,同时也方便对副熔断器22的维修。
    47.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优选实施例,但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实用新型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48.虽然本公开披露如上,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变更与修改,这些变更与修改均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汽车多合一用高压配电盒,包括底座(1)和与底座(1)连接的上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正面设有主熔断器(21)、主正继电器(31)、主负继电器(32)、快充正继电器(41)、快充负继电器(42)、电流传感器(5)和控制接口(6),所述底座(1)反面设有副熔断器(2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多合一用高压配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上设有第一线束通孔(12)和第二线束通孔(13),所述副熔断器(22)一端通过导线穿过第一线束通孔(12)与主熔断器(21)一端连接,所述副熔断器(22)另一端通过导线穿过第二线束通孔(13)与控制接口(6)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多合一用高压配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背面在副熔断器(22)的侧边两侧均设有固定板(11),所述固定板(11)的高度高于副熔断器(22)的高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汽车多合一用高压配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副熔断器(22)的一端、主正继电器(31)、主负继电器(32)、快充正继电器(41)和快充负继电器(42)的控制端均通过各自导线穿过第一线束通孔(12)和第二线束通孔(13)与控制接口(6)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汽车多合一用高压配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熔断器(21)设置于底座(1)正面左侧,所述主正继电器(31)设置于底座(1)正面中部,所述快充负继电器(42)设置于底座(1)正面右侧,所述快充正继电器(41)设置于底座(1)正面下侧,所述主负继电器(32)设置于底座(1)正面上侧,所述控制接口(6)和电流传感器(5)分别设置于主负继电器(32)两侧。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汽车多合一用高压配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熔断器(21)一端通过主正铜排(71)与主正接口(91)连接,所述主熔断器(21)另一端通过主正连接铜排(72)与主正继电器(31)的第一连接端和快充正继电器(41)的第一连接端连接,所述快充正继电器(41)的第二连接端通过快充正铜排(73)与快充正极接口(92)连接,所述主正继电器(31)的第二连接端通过驱动正铜排(74)与正极接口(95)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汽车多合一用高压配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接口(95)包括前驱正极接口(951)和后驱正极接口(952),所述前驱正极接口(951)置于主熔断器(21)下方一侧,所述后驱正极接口(952)置于主负继电器(32)上方一侧,所述驱动正铜排(74)通过一前驱正铜排(741)与前驱正极接口(951)连接,所述驱动正铜排(74)还通过一后驱正铜排(742)与后驱正极接口(952)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汽车多合一用高压配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传感器(5)一端通过主负铜排(81)与主负接口(93)连接,所述电流传感器(5)另一端通过主负连接铜排(82)与主负继电器(32)的第一连接端连接,所述主负继电器(32)的第二连接端通过驱动负铜排(84)与快充负继电器(42)的第一连接端连接,所述快充负继电器的第二连接端通过快充负铜排(83)与快充负极接口(94)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汽车多合一用高压配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接口(96)包括前驱负极接口(961)和后驱负极接口(962),所述前驱负极接口(961)置于主熔断器(21)下方一侧,所述后驱负极接口(962)置于主负继电器(32)上方一侧,所述驱动负铜排(84)通过一前驱负铜排(841)与前驱负极接口(961)连接,所述驱动负铜排(84)通过一后驱负铜排(842)与后驱负极接口(962)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汽车多合一用高压配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快充正极接口(92)包括第一快充正极接口(921)和第二快充正极接口(922),所述快充负极接口(94)包括第一快充负极接口(941)和第二快充负极接口(942),所述快充正铜排(73)通过第一快充正铜排(731)与第一快充正极接口(921)连接,所述快充正铜排(73)通过第二快充正铜排(732)与第二快充正极接口(922)连接,所述快充负铜排(83)通过第一快充负铜排(831)与第一快充负极接口(941)连接,所述快充负铜排(83)通过第二快充负铜排(832)与第二快充负极接口(942)连接,所述第一快充正极接口(921)和第一快充负极接口(941)设置于底座(1)下侧,所述第二快充正极接口(922)和第二快充负极接口(942)设置于底座(1)上侧。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多合一用高压配电盒,包括底座和与底座连接的上盖,所述底座正面设有主熔断器、主正继电器、主负继电器、快充正继电器、快充负继电器、电流传感器和控制接口,所述底座反面设有副熔断器。本实用新型将充电的继电器、放电的继电器以及主熔断器设置在底座正面,将副熔断器设置在底座背面,减少高压配电盒内部的温升,同时也方便对副熔断器的维修。断器的维修。断器的维修。


    技术研发人员:骆彭彭 吴洪强 舒荣启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波峰梅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25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846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