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插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户外防水插座。
背景技术:
2.在现有技术中,某些用电设备的使用需要使用安装转换插座,常规的转换插座并不具有防水功能,因此转换插座处于户外或某些潮湿环境下时,由于转换插座插孔端与转换插座内部的密封性能不佳,空气中的水汽经由插座的插孔处,进入转换插座内,从而导致转换插座发生短路。
3.专利文件cn202020713917.7新型防水结构的转换插座中,其外壳由相互固定的上下壳体组成,所述的上下壳体之间嵌装有密封圈,壳体上端开口处盖设防水盖,防水盖与密封圈通过连接条相连,外壳侧壁还是那个设置供连接条穿过的槽口。
4.上述的专利文件中通过上下壳体之间嵌装密封圈,与壳体上设置防水盖,增强上下壳体之间的密封性,从而使得转换插座的防水性提高;这种结构的设置密封性能不佳,且在转换插座中加设密封圈增加了生产制造的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需加设密封圈的同时,对转换插座密封性进行增强的户外防水插座。
6.为了到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设计的户外防水插座,主要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与防水壳体,第二壳体上方套接设置第一壳体,所述的第一壳体的外壁四周环绕设置有多个截面为梯形的梯形密封台,梯形密封台水平的一端为平面端,另一端为弧形抛切端,且第一壳体外壁上还设置有弧形凹槽;所述的防水壳体内壁四周环绕设有的密封槽,密封槽与梯形密封台配合固定,防水壳体的内壁上还设有与弧形凹槽配合的圆柱连接台;所述的第一壳体外壁上设置的多个梯形密封台,每两个相邻设置的梯形密封台之间组成梯形密封台组,所述的梯形密封台组中相邻,且相互对称设置的两个平面端之间设置弧形凹槽;所述的梯形密封台组中相邻,且相互对称设置的两个弧形抛切端之间设置有安装位,安装位的中心点到第一壳体旋转轴之间的垂线与弧形凹槽到到第一壳体顶部中心点之间的连线呈90度直角设置。这种结构的设置通过将防水壳体通过圆柱连接台与弧形凹槽定位安装,同时通过两者之间的梯形密封台配合密封,提升了插座的密封性;且通过精确设计梯形密封台与圆柱密封台的位置,利用产品自身弹性形变,可以轻松的将防水外壳安装到第一壳体上。
7.进一步的方案是,所述的防水壳体底部两侧开设有安装定位的凹槽口,所述的凹槽口位置与圆柱连接台的位置对应;所述的防水壳体分为上底部与下底部,下底部的外壁与凹槽口之间设置有卡槽,所述的卡槽将防水壳体套接在第一壳体上,上底部设置防水翻盖,防水翻盖通过防水壳体一侧设置有的连接带,将防水壳体的下底部与防水翻盖进行连接。这种结构的设置通过设置凹槽口,标识圆柱连接台的位置,方便组装生产时通过机器识
别或人工视觉识别圆柱连接台的位置,从而将其与弧形凹槽定位安装;且通过将防水壳体分为上底部与下底部,将下底部覆盖式固定在第一壳体上,上底部设置成防水翻盖,进一步提升了插座的密封性。
8.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所述的防水翻盖顶部设有提拉部;所述的第一壳体的顶面上开设有用于安插接头的接头孔,所述的接头孔内壁上设有与接头配合限位的卡接件;第二壳体外壁上设置有插座开关。这种结构的设置通过在防水翻盖上设置提拉部,与在防水壳体的一侧设置,从而提升了便利性。
9.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户外防水插座,主要由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与防水壳体组成,第一壳体套接设置在第二壳体内,防水壳体通过下底部与凹槽口之间设置的卡槽,将防水壳体下底部套接设置在第二壳体上端开口处,且将防水壳体的上底部设置为防水翻盖,防水翻盖通过防水壳体一侧设置的连接带,与顶部设置的提拉部翻开后,通过第一壳体的顶面上开设的接头孔安插接头;这种结构的设置将第一壳体设置在第二壳体内的同时,将防水壳体通过下底部设置的卡槽,覆盖式固定在第一壳体上,从而达到在不加设密封圈的同时,增强转换插座密封性的效果。
附图说明
10.图1是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连接示意图。
11.图2是第一壳体的俯视图。
12.图3是户外防水插座的轴测图。
13.图4是防水翻盖的轴测图。
14.图5是梯形密封台的轴测图。
具体实施方式
15.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实现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16.实施例1。
17.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描述的户外防水插座,主要包括第一壳体1、第二壳体2与防水壳体3,第二壳体2上方套接设置第一壳体1,所述的第一壳体1的外壁四周环绕设置有多个截面为梯形的梯形密封台4,梯形密封台4水平的一端为平面端16,另一端为弧形抛切端17,且第一壳体1外壁上还设置有弧形凹槽6;所述的防水壳体3内壁四周环绕设有的密封槽7,密封槽7与梯形密封台4配合固定,防水壳体3的内壁上还设有与弧形凹槽6配合的圆柱连接台9;所述的第一壳体1外壁上设置的多个梯形密封台4,每两个相邻设置的梯形密封台4之间组成梯形密封台组5,所述的梯形密封台组5中相邻,且相互对称设置的两个平面端16之间设置弧形凹槽6;所述的梯形密封台组5中相邻,且相互对称设置的两个弧形抛切端17之间设置有安装位18,安装位18的中心点到第一壳体旋转轴之间的垂线与弧形凹槽6到第一壳体顶部中心点之间的连线呈90度直角设置。
18.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所述的防水壳体3底部两侧开设有安装定位的凹槽口8,所述的凹槽口8位置与圆柱连接台9的位置对应;所述的防水壳体3分为上底部与下底部,下底
部的外壁与凹槽口8之间设置有卡槽19,所述的卡槽19将防水壳体3套接在第一壳体1上,上底部设置防水翻盖10,防水翻盖10通过防水壳体3一侧设置有的连接带11,将防水壳体3的下底部与防水翻盖10进行连接。
19.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所述的防水翻盖10顶部设有提拉部15;所述的第一壳体1的顶面上开设有用于安插接头的接头孔12,所述的接头孔12内壁上设有与接头配合限位的卡接件13;第二壳体2外壁上设置有插座开关14。
20.户外防水插座具体组装过程为:
21.在第二壳体2的上方套接设置有第一壳体1;
22.通过防水壳体3底部两侧开设的凹槽口8标识内壁上设有的圆柱形凸台9的位置后,将圆柱形凸台9与第一壳体外壁上设有的弧形凹槽6配合卡接;
23.同时梯形密封台组5中相邻,且相互对称设置的两个弧形抛切端17之间设置的安装位18,通过防水壳体自身的弹性形变,将防水壳体3内壁四周环绕设置的密封槽7与第一壳体1外壁上设置的梯形密封台4配合卡接;将防水壳体3覆盖式设置在第一壳体1上。
24.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介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户外防水插座,主要包括第一壳体(1)、第二壳体(2)与防水壳体(3),第二壳体(2)上方套接设置第一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壳体(1)的外壁四周环绕设置有多个截面为梯形的梯形密封台(4),梯形密封台(4)水平的一端为平面端(16),另一端为弧形抛切端(17),且第一壳体(1)外壁上还设置有弧形凹槽(6);所述的防水壳体(3)内壁四周环绕设有的密封槽(7),密封槽(7)与梯形密封台(4)配合固定,防水壳体(3)的内壁上还设有与弧形凹槽(6)配合的圆柱连接台(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户外防水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壳体(1)外壁上设置的多个梯形密封台(4),每两个相邻设置的梯形密封台(4)之间组成梯形密封台组(5),所述的梯形密封台组(5)中相邻,且相互对称设置的两个平面端(16)之间设置弧形凹槽(6);所述的梯形密封台组(5)中相邻,且相互对称设置的两个弧形抛切端(17)之间设置有安装位(18),安装位(18)的中心点到第一壳体旋转轴之间的垂线与弧形凹槽(6)到第一壳体顶部中心点之间的连线呈90度直角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户外防水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水壳体(3)底部两侧开设有安装定位的凹槽口(8),所述的凹槽口(8)位置与圆柱连接台的位置对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户外防水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水壳体(3)分为上底部与下底部,下底部的外壁与凹槽口(8)之间设置有卡槽(19),所述的卡槽(19)将防水壳体(3)套接在第一壳体(1)上,上底部设置防水翻盖(10),防水翻盖(10)通过防水壳体(3)一侧设置有的连接带(11),将防水壳体(3)的下底部与防水翻盖(10)进行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户外防水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水翻盖(10)顶部设有提拉部(15)。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户外防水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壳体(1)的顶面上开设有用于安插接头的接头孔(12),所述的接头孔(12)内壁上设有与接头配合限位的卡接件(13)。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户外防水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壳体(2)外壁上设置有插座开关(14)。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户外防水插座,主要由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与防水壳体组成,第一壳体套接设置在第二壳体内,防水壳体通过下底部与凹槽口之间设置的卡槽,将防水壳体下底部套接设置在第二壳体上端开口处,且将防水壳体的上底部设置为防水翻盖,防水翻盖通过防水壳体一侧设置的连接带,与顶部设置的提拉部翻开后,通过第一壳体的顶面上开设的接头孔安插接头;这种结构的设置将第一壳体设置在第二壳体内的同时,将防水壳体通过下底部设置的卡槽,覆盖式固定在第一壳体上,从而达到在不加设密封圈的同时,增强转换插座密封性的效果。增强转换插座密封性的效果。增强转换插座密封性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朱振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波科曼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9.28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8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