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稳定杆的耐久试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08-17  98



    1.本实用新型属于稳定杆耐久试验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稳定杆的耐久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2.稳定杆是防止车身在转弯时发生过大的横向侧倾,目的是防止汽车横向倾翻和改善驾驶平顺性;其耐久疲劳性将直接影响车辆的行车及驾驶安全;故需对其进行耐久性的验证。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稳定杆的耐久试验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稳定杆耐久疲劳性不能进行耐久性验证的技术问题。
    4.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汽车稳定杆的耐久试验装置,所述耐久试验装置包括铁平台,设置在所述铁平台上用于固定稳定杆的方箱,设置在所述方箱上用于夹持稳定杆的夹箍,设置在所述铁平台上用于拉动稳定杆进行耐久试验的拉动机构,及设置在所述铁平台上用于为所述拉动机构提供导向的导向机构。
    5.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拉动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铁平台上且置于稳定杆两侧用于拉动稳定杆两端的第一拉动单元及第二拉动单元。
    6.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方箱包括设置在所述铁平台上且置于稳定杆两侧用于固定稳定杆的第一方箱及第二方箱。
    7.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夹箍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方箱上用于夹持稳定杆一侧的第一夹箍,及设置在所述第二方箱上用于夹持稳定杆另一侧的第二夹箍。
    8.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一拉动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铁平台上且带有第一滑槽的第一反力架,设置在所述第一反力架上且置于所述第一滑槽上的滑动座,及设置在所述滑动座上用于拉动稳定杆的动力部。
    9.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动力部包括设置在所述滑动座上的驱动油缸,设置在所述驱动油缸伸缩杆上的连接座,及设置在所述连接座上且与稳定杆连接用于拉动稳定杆的拉杆。
    10.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一拉动单元与所述第二拉动单元结构相同。
    11.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导向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铁平台上且置于稳定杆两端用于为所述拉动机构提供导向的第一导向单元及第二导向单元。
    12.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一导向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铁平台上且带有第二滑槽的第二反力架,设置在所述第二反力架上且置于所述第二滑槽上的导向直线轴承,设置在所述导向直线轴承上的导向杆,及设置在导向杆尾端且连接所述拉动机构的导向板。
    13.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一导向单元与所述第二导向单元结构相同。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此种汽车稳定杆的耐久试验装置可满足所有车型进行稳定杆耐久试验,可满足同步推拉稳定杆或一推一拉稳定杆,通过数百万次的耐久试验,验证了此技术的便利性、可靠性与实用性,无需拆卸和破坏试验样件,充分实现稳定杆耐久性试验,确保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可根据不同尺寸的稳定杆进行调整安装,且结构简单、操作简单,维护方便,对试验样件无破坏性,且试验成本降低,能实现自动化控制,并且提高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及真实性,降低劳动强度,优化人机工程。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稳定杆的耐久试验装置的结构图一;
    16.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稳定杆的耐久试验装置的结构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17.附图标记:1-第一反力架 2-驱动油缸 3-导向直线轴承 4-夹箍 5-稳定杆 6-方箱 7-拉杆 8-导向杆 9-第二反力架 10-导向板 11-铁平台 14-连接座。
    18.图1-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汽车稳定杆的耐久试验装置,所述耐久试验装置包括铁平台11,设置在所述铁平台11上用于固定稳定杆5的方箱6,设置在所述方箱6上用于夹持稳定杆5的夹箍4,设置在所述铁平台11上用于拉动稳定杆5进行耐久试验的拉动机构,及设置在所述铁平台11上用于为所述拉动机构提供导向的导向机构。
    19.所述拉动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铁平台11上且置于稳定杆5两侧用于拉动稳定杆5两端的第一拉动单元及第二拉动单元。
    20.所述方箱6包括设置在所述铁平台11上且置于稳定杆5两侧用于固定稳定杆5的第一方箱及第二方箱。
    21.所述夹箍4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方箱上用于夹持稳定杆5一侧的第一夹箍,及设置在所述第二方箱上用于夹持稳定杆5另一侧的第二夹箍。
    22.所述第一拉动单元与所述第二拉动单元结构相同。所述第一拉动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铁平台11上且带有第一滑槽的第一反力架1,设置在所述第一反力架1上且置于所述第一滑槽上的滑动座,及设置在所述滑动座上用于拉动稳定杆5的动力部。所述动力部包括设置在所述滑动座上的驱动油缸2,设置在所述驱动油缸2伸缩杆上的连接座14,及设置在所述连接座14上且与稳定杆5连接用于拉动稳定杆5的拉杆7。
    23.所述导向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铁平台11上且置于稳定杆5两端用于为所述拉动机构提供导向的第一导向单元及第二导向单元。所述第一导向单元与所述第二导向单元结构相同。所述第一导向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铁平台11上且带有第二滑槽的第二反力架9,设置在所述第二反力架9上且置于所述第二滑槽上的导向直线轴承3,设置在所述导向直线轴承3上的导向杆8,及设置在导向杆8尾端且连接所述拉动机构的导向板10。
    24.在安装使用时,将方箱6竖直放置于铁平台11上,并将稳定杆5通过夹箍4安装固定于方箱6上,将导向直线轴承3固定于第二反力架9上,由于驱动油缸2在运行时有摆动不能与拉杆7在一条直线上推拉,故通过导向机构实现驱动油缸2对拉杆7施加直线推拉力,连接
    座14与导向杆8尾端通过导向板10固定连接,之后将连接座14连接至驱动油缸2上,导向杆8前端滑动连接在第二反力架9上的导向直线轴承3上,可有效的防止驱动油缸2推拉时上下窜动,在加载程序中设定同向推拉或反向推拉的加载力,在试验中推力到达设定值时,立即转化成反向拉力,若超过设定力值将立即报警并停机,设定驱动油缸2的运行位移,确保每次的推拉位移都相同,若运行中超过设定位移将立即报警并停机,程序设定完后开启试验,驱动油缸2将推拉拉杆7,以此验证稳定杆5及夹箍4的强度,在试验前使用反差剂喷洒于稳定杆5及夹箍4上,便于试验点检时是否开裂、变形。
    25.此种汽车稳定杆的耐久试验装置可满足所有车型进行稳定杆耐久试验,可满足同步推拉稳定杆或一推一拉稳定杆,通过数百万次的耐久试验,验证了此技术的便利性、可靠性与实用性,无需拆卸和破坏试验样件,充分实现稳定杆耐久性试验,确保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可根据不同尺寸的稳定杆进行调整安装,且结构简单、操作简单,维护方便,对试验样件无破坏性,且试验成本降低,能实现自动化控制,并且提高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及真实性,降低劳动强度,优化人机工程。
    2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汽车稳定杆的耐久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耐久试验装置包括铁平台,设置在所述铁平台上用于固定稳定杆的方箱,设置在所述方箱上用于夹持稳定杆的夹箍,设置在所述铁平台上用于拉动稳定杆进行耐久试验的拉动机构,及设置在所述铁平台上用于为所述拉动机构提供导向的导向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久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动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铁平台上且置于稳定杆两侧用于拉动稳定杆两端的第一拉动单元及第二拉动单元。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耐久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方箱包括设置在所述铁平台上且置于稳定杆两侧用于固定稳定杆的第一方箱及第二方箱。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耐久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箍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方箱上用于夹持稳定杆一侧的第一夹箍,及设置在所述第二方箱上用于夹持稳定杆另一侧的第二夹箍。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耐久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拉动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铁平台上且带有第一滑槽的第一反力架,设置在所述第一反力架上且置于所述第一滑槽上的滑动座,及设置在所述滑动座上用于拉动稳定杆的动力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耐久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部包括设置在所述滑动座上的驱动油缸,设置在所述驱动油缸伸缩杆上的连接座,及设置在所述连接座上且与稳定杆连接用于拉动稳定杆的拉杆。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耐久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拉动单元与所述第二拉动单元结构相同。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耐久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铁平台上且置于稳定杆两端用于为所述拉动机构提供导向的第一导向单元及第二导向单元。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耐久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铁平台上且带有第二滑槽的第二反力架,设置在所述第二反力架上且置于所述第二滑槽上的导向直线轴承,设置在所述导向直线轴承上的导向杆,及设置在导向杆尾端且连接所述拉动机构的导向板。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耐久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单元与所述第二导向单元结构相同。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稳定杆耐久试验领域,提供了一种汽车稳定杆的耐久试验装置,所述耐久试验装置包括铁平台,设置在所述铁平台上用于固定稳定杆的方箱,设置在所述方箱上用于夹持稳定杆的夹箍,设置在所述铁平台上用于拉动稳定杆进行耐久试验的拉动机构,及设置在所述铁平台上用于为所述拉动机构提供导向的导向机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稳定杆耐久疲劳性不能进行耐久性验证的技术问题。进行耐久性验证的技术问题。进行耐久性验证的技术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杨盛高 蓝力生 韦虎 侯兴祥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25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872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