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车内座椅后背通风设备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08-17  92



    1.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载电子设备,具体涉及一种智能车内座椅后背通风设备。


    背景技术:

    2.由于司机与座椅接触紧密,导致空气不流通,导致背部不易散热和透气,尤其是夏天,车内虽然开了空调,但背部不散热和不透气,导致司机在驾驶过程中非常不舒适。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智能车内座椅后背通风设备解决了汽车座椅上司机背部不透风的问题。
    4.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智能车内座椅后背通风设备,包括:腰托状支撑架、多个风扇、电源供电模块、温度检测模块、cpu控制模块和多个风扇驱动模块;
    5.所述电源供电模块的第一输出端分别与温度检测模块的供电端和cpu控制模块的供电端连接,其第二输出端与多个风扇驱动模块连接;所述cpu控制模块分别与温度检测模块的输出端和多个风扇驱动模块的控制端连接;所述多个风扇驱动模块与多个风扇连接,用于驱动多个风扇;所述多个风扇、电源供电模块、温度检测模块、cpu控制模块和多个风扇驱动模块固定在腰托状支撑架内。
    6.进一步地,电源供电模块包括:蓄电池bat1、电源开关s1、接地电容c1、接地电容c2、稳压器u1、稳压器u2、稳压二极管td1、滑动变阻器r3、电阻 r1、电阻r2和发光二极管d1;
    7.所述蓄电池bat1的正极与电源开关s1的一端连接,其负极接地;所述电源开关s1的另一端分别与接地电容c1、接地电容c2、稳压器u1的输入端vin 和稳压器u2的输入端vin连接;所述稳压器u1的可调解端adj分别与稳压二极管td1的负极和电阻r1的一端连接,其输出端vout与发光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td1的正极分别与滑动变阻器r3的第一不动端和电阻r2的一端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d1的负极分别与电阻r1的另一端和电阻 r2的另一端连接,并作为电源供电模块的第一输出端;所述滑动变阻器r3的第二不动端和滑动变阻器r3的动端均接地;所述稳压器u2的输出端vout作为电源供电模块的第二输出端。
    8.进一步地,电源开关s1固定在腰托状支撑架上。
    9.进一步地,温度检测模块包括:电阻r4、电阻r5、电阻r6、接地电阻r7、接地电阻r8、滑动变阻器r9、电阻r10、电阻r11、温度传感器rt和放大器 u3;
    10.所述放大器u3的正相输入端与电阻r6的一端连接,其反相输入端与电阻 r4的一端连接,其输出端与电阻r11的一端连接,并作为温度检测模块的输出端;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5的一端和接地电阻r7连接;所述接地电阻r8分别与滑动变阻器r9的动端和滑动变阻器r9的一不动端连接;所述滑动变阻器r9的另一不动端分别与电阻r6的另一端、电阻r10的一端和温度传感器rt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1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5的另
    一端、电阻r10的另一端和温度传感器rt的另一端连接,并作为温度检测模块的供电端。
    11.进一步地,多个风扇驱动模块的结构均相同,均包括:电阻r12、电阻r13、接地电阻r14、电阻r15、接地电阻r16、电阻r17、接地电容c3、防反接二极管d1、三极管q1、风扇接口x1和放大器u4;
    12.所述电阻r12的一端作为多个风扇驱动模块的控制端,其另一端分别与接地电容c3和电阻r13的一端连接;所述放大器u4的正相输入端分别与接地电容c5、接地电阻r14和电阻r13的另一端连接,其反相输入端与电阻r17的一端连接,其输出端与电阻r15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分别与防反接二极管d1的负极和风扇接口x1的一端连接,其栅极分别与防反接二极管 d1的正极和电阻r15的另一端连接,其发射极分别与电阻r17的另一端和接地电阻r16连接;所述放大器u4的供电端与风扇接口x1的另一端连接,并作为多个风扇驱动模块的供电端。
    13.进一步地,cpu控制模块的cpu采用at89c52。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5.(1)、将腰托状支撑架放置于汽车座椅上,一方面用于支撑背部,另一方面通过风扇进行散热。
    16.(2)、本实用新型通过温度检测模块检测背部温度,并将温度数据发送至 cpu控制模块,cpu控制模块根据温度的高低,调控风扇的转速,降低司机背部温度。
    附图说明
    17.图1为一种智能车内座椅后背通风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一种智能车内座椅后背通风设备的系统示意图;
    19.图3为电源供电模块的电路图;
    20.图4为温度检测模块的电路图;
    21.图5为风扇驱动模块的电路图;
    22.其中,1、腰托状支撑架;2、多个风扇。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以便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应该清楚,本实用新型不限于具体实施方式的范围,对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只要各种变化在所附的权利要求限定和确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这些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一切利用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发明创造均在保护之列。
    24.如图1~2所示,一种智能车内座椅后背通风设备,包括:腰托状支撑架1、多个风扇2、电源供电模块、温度检测模块、cpu控制模块和多个风扇驱动模块;
    25.所述电源供电模块的第一输出端分别与温度检测模块的供电端和cpu控制模块的供电端连接,其第二输出端与多个风扇驱动模块连接;所述cpu控制模块分别与温度检测模块的输出端和多个风扇驱动模块的控制端连接;所述多个风扇驱动模块与多个风扇2连接,用于驱动多个风扇2;所述多个风扇2、电源供电模块、温度检测模块、cpu控制模块和多个风扇驱动模块固定在腰托状支撑架1内。
    26.如图3所示,电源供电模块包括:蓄电池bat1、电源开关s1、接地电容 c1、接地电容
    c2、稳压器u1、稳压器u2、稳压二极管td1、滑动变阻器r3、电阻r1、电阻r2和发光二极管d1;
    27.所述蓄电池bat1的正极与电源开关s1的一端连接,其负极接地;所述电源开关s1的另一端分别与接地电容c1、接地电容c2、稳压器u1的输入端vin 和稳压器u2的输入端vin连接;所述稳压器u1的可调解端adj分别与稳压二极管td1的负极和电阻r1的一端连接,其输出端vout与发光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td1的正极分别与滑动变阻器r3的第一不动端和电阻r2的一端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d1的负极分别与电阻r1的另一端和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并作为电源供电模块的第一输出端;所述滑动变阻器r3的第二不动端和滑动变阻器r3的动端均接地;所述稳压器u2的输出端vout作为电源供电模块的第二输出端。
    28.电源开关s1固定在腰托状支撑架1上。
    29.如图4所示,温度检测模块包括:电阻r4、电阻r5、电阻r6、接地电阻 r7、接地电阻r8、滑动变阻器r9、电阻r10、电阻r11、温度传感器rt和放大器u3;
    30.所述放大器u3的正相输入端与电阻r6的一端连接,其反相输入端与电阻 r4的一端连接,其输出端与电阻r11的一端连接,并作为温度检测模块的输出端;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5的一端和接地电阻r7连接;所述接地电阻r8分别与滑动变阻器r9的动端和滑动变阻器r9的一不动端连接;所述滑动变阻器r9的另一不动端分别与电阻r6的另一端、电阻r10的一端和温度传感器rt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1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5的另一端、电阻r10的另一端和温度传感器rt的另一端连接,并作为温度检测模块的供电端。
    31.如图5所示,多个风扇驱动模块的结构均相同,均包括:电阻r12、电阻 r13、接地电阻r14、电阻r15、接地电阻r16、电阻r17、接地电容c3、防反接二极管d1、三极管q1、风扇接口x1和放大器u4;
    32.所述电阻r12的一端作为多个风扇驱动模块的控制端,其另一端分别与接地电容c3和电阻r13的一端连接;所述放大器u4的正相输入端分别与接地电容c5、接地电阻r14和电阻r13的另一端连接,其反相输入端与电阻r17的一端连接,其输出端与电阻r15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分别与防反接二极管d1的负极和风扇接口x1的一端连接,其栅极分别与防反接二极管 d1的正极和电阻r15的另一端连接,其发射极分别与电阻r17的另一端和接地电阻r16连接;所述放大器u4的供电端与风扇接口x1的另一端连接,并作为多个风扇驱动模块的供电端。
    33.cpu控制模块的cpu采用at89c52。
    34.腰托状支撑架1表面为透气的网状布,表面柔软且有一定弹性,在其他季节可单独作为腰托,放置于背部,在夏天时,打开电源开关s1,通过温度检测模块检测背部温度,并将温度数据发送至cpu控制模块,cpu控制模块根据温度的高低,调控风扇的转速,降低司机背部温度。

    技术特征:
    1.一种智能车内座椅后背通风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腰托状支撑架(1)、多个风扇(2)、电源供电模块、温度检测模块、cpu控制模块和多个风扇驱动模块;所述电源供电模块的第一输出端分别与温度检测模块的供电端和cpu控制模块的供电端连接,其第二输出端与多个风扇驱动模块连接;所述cpu控制模块分别与温度检测模块的输出端和多个风扇驱动模块的控制端连接;所述多个风扇驱动模块与多个风扇(2)连接,用于驱动多个风扇(2);所述多个风扇(2)、电源供电模块、温度检测模块、cpu控制模块和多个风扇驱动模块固定在腰托状支撑架(1)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车内座椅后背通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供电模块包括:蓄电池bat1、电源开关s1、接地电容c1、接地电容c2、稳压器u1、稳压器u2、稳压二极管td1、滑动变阻器r3、电阻r1、电阻r2和发光二极管d1;所述蓄电池bat1的正极与电源开关s1的一端连接,其负极接地;所述电源开关s1的另一端分别与接地电容c1、接地电容c2、稳压器u1的输入端vin和稳压器u2的输入端vin连接;所述稳压器u1的可调解端adj分别与稳压二极管td1的负极和电阻r1的一端连接,其输出端vout与发光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td1的正极分别与滑动变阻器r3的第一不动端和电阻r2的一端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d1的负极分别与电阻r1的另一端和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并作为电源供电模块的第一输出端;所述滑动变阻器r3的第二不动端和滑动变阻器r3的动端均接地;所述稳压器u2的输出端vout作为电源供电模块的第二输出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车内座椅后背通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开关s1固定在腰托状支撑架(1)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车内座椅后背通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检测模块包括:电阻r4、电阻r5、电阻r6、接地电阻r7、接地电阻r8、滑动变阻器r9、电阻r10、电阻r11、温度传感器rt和放大器u3;所述放大器u3的正相输入端与电阻r6的一端连接,其反相输入端与电阻r4的一端连接,其输出端与电阻r11的一端连接,并作为温度检测模块的输出端;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5的一端和接地电阻r7连接;所述接地电阻r8分别与滑动变阻器r9的动端和滑动变阻器r9的一不动端连接;所述滑动变阻器r9的另一不动端分别与电阻r6的另一端、电阻r10的一端和温度传感器rt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1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5的另一端、电阻r10的另一端和温度传感器rt的另一端连接,并作为温度检测模块的供电端。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车内座椅后背通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风扇驱动模块的结构均相同,均包括:电阻r12、电阻r13、接地电阻r14、电阻r15、接地电阻r16、电阻r17、接地电容c3、防反接二极管d1、三极管q1、风扇接口x1和放大器u4;所述电阻r12的一端作为多个风扇驱动模块的控制端,其另一端分别与接地电容c3和电阻r13的一端连接;所述放大器u4的正相输入端分别与接地电容c5、接地电阻r14和电阻r13的另一端连接,其反相输入端与电阻r17的一端连接,其输出端与电阻r15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分别与防反接二极管d1的负极和风扇接口x1的一端连接,其栅极分别与防反接二极管d1的正极和电阻r15的另一端连接,其发射极分别与电阻r17的另一端和接地电阻r16连接;所述放大器u4的供电端与风扇接口x1的另一端连接,并作为多个风扇驱动模块的供电端。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车内座椅后背通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cpu控制模块
    的cpu采用at89c52。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智能车内座椅后背通风设备,属于车载电子设备,其包括:腰托状支撑架、多个风扇、电源供电模块、温度检测模块、CPU控制模块和多个风扇驱动模块;所述电源供电模块的第一输出端分别与温度检测模块的供电端和CPU控制模块的供电端连接,其第二输出端与多个风扇驱动模块连接;所述CPU控制模块分别与温度检测模块的输出端和多个风扇驱动模块的控制端连接;所述多个风扇驱动模块与多个风扇连接,用于驱动多个风扇;所述多个风扇、电源供电模块、温度检测模块、CPU控制模块和多个风扇驱动模块固定在腰托状支撑架内;本实用新型解决了汽车座椅上司机背部不透风的问题。新型解决了汽车座椅上司机背部不透风的问题。新型解决了汽车座椅上司机背部不透风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高翔 刘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西成电智能制造产业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9.27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879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