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二级隔振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08-17  140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装配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二级隔振装置。


    背景技术:

    2.隔振装置被广泛应用到汽车底盘悬挂系统、以及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中,其主要功能是衰减动力总成激励、传动系统激励、路面输入激励等传递到车内的振动和噪声,同时起到承载的作用。
    3.现有技术中常见的连接隔振装置,包括衬套及金属骨架,衬套主要由外管、内芯及橡胶体组成,外管、内芯与橡胶体硫化成一体,衬套通过过盈配合压入金属骨架内。动力总成支架与衬套连接,车体或副车架与金属骨架通过螺栓连接。传统结构在传统燃油车上使用比较广泛,能够隔离动力总成传递到车身的振动,但在新能源车上,却难以解决一些由于少了动力总成噪音遮蔽后凸显出来的电机啸叫等高频声音,隔着效果差,二级隔振机构虽然能够通过二级隔振提升隔振性能,但这种结构两层隔振硫化成一体,无法更换,而且内外隔振结构无法做成不一样的橡胶材料。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二级隔振装置,旨在解决现有的隔振装置隔振效果差,且内外隔振结构无法使用同样的橡胶材料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二级隔振装置,包括内隔振结构及外隔振结构,所述内隔振结构及外隔振结构过盈配合连接,所述内隔振结构包括内管、内隔振块及内骨架,所述外隔振结构包括第一外管、第二外管及外隔振块,所述第一外管设于所述第二外管的外部,所述外隔振块设于所述第一外管及第二外管之间,所述内管设于所述第二外管内且与所述第二外管过盈连接,所述内隔振块设于所述内管内部,所述内隔振块的中部设有所述内骨架。
    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骨架的中部设有用于安装螺栓的通孔。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隔振块的截面形状为圆形,和/或八字形,和/或x形,和/或一字形。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隔振块上设有若干个用于满足不同方向刚度要求的开孔。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隔振块及内隔振块的材料相同或不同。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外管、第二外管及外隔振块通过硫化一体成型。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管、内隔振块及内骨架通过硫化一体成型。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二级隔振装置压装到悬置中,所述悬置通过支架与动力总成连接,所述悬置的一端通过螺栓与副车架连接。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双重隔振结构,内外隔振可以设计为橡胶硬度或者材料不同,从而通过不同的硬度组合方便调试后得到更好的底盘操控性能和nvh性能,且
    内外隔振结构是单独硫化成型,组装和维修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14.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图;
    15.图2是本实用新型该装置压装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6.附图标记:1-内骨架,2-第二外管,3-第一外管,4-内管,5-外隔振块,6-内隔振块,7-开孔,8-悬置,9-副车架,10-动力总成,11-通孔。
    17.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18.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二级隔振装置,包括内隔振结构及外隔振结构,所述内隔振结构及外隔振结构过盈配合连接,所述内隔振结构包括内管4、内隔振块6及内骨架1,所述外隔振结构包括第一外管3、第二外管2及外隔振块5,所述第一外管3设于所述第二外管2的外部,所述外隔振块5设于所述第一外管3及第二外管2之间,所述内管4设于所述第二外管2内且与所述第二外管2过盈连接,所述内隔振块6设于所述内管4内部,所述内隔振块6的中部设有所述内骨架1。
    1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所述内骨架1的中部设有用于安装螺栓的通孔11。
    2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所述内隔振块6的截面形状为圆形,和/或八字形,和/或x形,和/或一字形。
    2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例,所述外隔振块5上设有若干个用于满足不同方向刚度要求的开孔7。
    2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例,所述外隔振块5及内隔振块6的材料相同或不同。
    2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例,所述第一外管3、第二外管2及外隔振块5通过硫化一体成型。
    2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例,所述内管4、内隔振块6及内骨架1通过硫化一体成型。
    2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例,所述二级隔振装置压装到悬置8中,所述悬置8通过支架与动力总成10连接,所述悬置8的一端通过螺栓与副车架9连接。
    2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二级隔振装置,该装置包括所述内隔振结构及外隔振结构,二者通过盈配合压装在一起实现二级隔振。所述内隔振结构包括所述内管4、内隔振块6及内骨架1,所述内管4、内隔振块6及内骨架1硫化成一体,所述内隔振块6可以设计成不同的结构,例如八字形、x形或一字形,来满足各种不同刚度要求,也可以做成实心结构。所述外隔振结构包括所述第一外管3、第二外管2及外隔振块5,所述第一外管3、第二外管2及外隔振块5硫化为一体,在组装和拆卸时可以整体操作,更换零件时也可以单独更换,不需要整体进行更换,操作更加方便。所述外隔振块5上设有若干个所述开孔7,满足不同方向对结
    构刚度的要求,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开孔7设置了四个。通过内外两个隔振块配合,实现二级隔振,在所述动力总成10运作时,通过所述外隔振块5及内隔振块6减少冲击力,最大程度的保证汽车运行时底盘的稳定性。其中所述外隔振块5及内隔振块6可以采用不同胶料材料以及不同的硬度来达到既能确保操控性能,又能保证隔振性能的要求,比如所述内隔振块6选择硬度65度的橡胶,所述外隔振块5选择硬度60度的橡胶,也可以所述内隔振块6选择epdm,所述外隔振块5选择天然橡胶的组合。所述内管4可以采用硬质塑料来满足轻量化要求。
    27.该二级隔振装置压装到所述悬置8中,所述悬置8通过所述支架与所述动力总成10连接,所述悬置8的一端通过螺栓与所述副车架9连接,使得所述动力总成10在运作时,所述副车架9的震动减小,车身行驶时更加稳定。
    28.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二级隔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内隔振结构及外隔振结构,所述内隔振结构及外隔振结构过盈配合连接,所述内隔振结构包括内管、内隔振块及内骨架,所述外隔振结构包括第一外管、第二外管及外隔振块,所述第一外管设于所述第二外管的外部,所述外隔振块设于所述第一外管及第二外管之间,所述内管设于所述第二外管内且与所述第二外管过盈连接,所述内隔振块设于所述内管内部,所述内隔振块的中部设有所述内骨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二级隔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骨架的中部设有用于安装螺栓的通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二级隔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隔振块的截面形状为圆形,和/或八字形,和/或x形,和/或一字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二级隔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隔振块上设有若干个用于满足不同方向刚度要求的开孔。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二级隔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隔振块及内隔振块的材料相同或不同。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二级隔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管、第二外管及外隔振块通过硫化一体成型。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二级隔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内隔振块及内骨架通过硫化一体成型。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二级隔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级隔振装置压装到悬置中,所述悬置通过支架与动力总成连接,所述悬置的一端通过螺栓与副车架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二级隔振装置,包括内隔振结构及外隔振结构,内隔振结构及外隔振结构过盈配合连接,内隔振结构包括内管、内隔振块及内骨架,外隔振结构包括第一外管、第二外管及外隔振块,第一外管设于第二外管的外部,外隔振块设于第一外管及第二外管之间,内管设于第二外管内且与第二外管过盈连接,内隔振块设于内管内部,内隔振块的中部设有内骨架。通过双重隔振结构,内外隔振可以设计为橡胶硬度或者材料不同,从而通过不同的硬度组合方便调试后得到更好的底盘操控性能和NVH性能,且内外隔振结构是单独硫化成型,组装和维修更加方便。便。便。


    技术研发人员:吕兆平 黄元毅 李宏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25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888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