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后侧门外板加强板结构。
背景技术:
2.后侧门外板加强板组件作为提高后侧门外板强度的重要零件,在后侧门设计及窗框加强结构开发中广为应用,现有后侧门外板加强板结构由四个加强板组成,加强板都是x向摆放单独焊接,此结构存在缺陷主要是:
3.1) 此种结构加强板a/b/c排布较近,且加强板a较长,不利于零件轻量化设计,从而增加整车重量。
4.2) 此种结构加强板a/b/c前部端头搭接距离近,空间受限,不易装配焊接操作。
5.3)加强板a零件较长且因端头造型采用拉延工艺,材料利用率低,增加原材料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后侧门外板加强板结构。
7.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后侧门外板加强板结构,包括后侧门外板、窗台加强板、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板、第三加强板及第四加强板,所述窗台加强板焊接于所述后侧门外板上端端部,所述第四加强板斜向焊接在所述后侧门外板下端,所述第三加强板斜向焊接在所述后侧门外板中部,所述第一加强板及所述第二加强板并列焊接在所述窗台加强板与所述第三加强板之间的后侧门外板上,所述第一加强板两端及所述第二加强板两端均与分别与所述窗台加强板及所述第三加强板搭接在一起。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加强板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加强板的长度。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三加强板与所述窗台加强板不相交。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三加强板与所述第四加强板不相交。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窗台加强板两端、第三加强板两端及第四加强板两端分别置于所述后侧门外板的两端端部。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加强效果更好,安装焊接操作方便,且通过改变加强板造型,提高材料利用率及轻量化设计。
附图说明
13.图1是现有的后侧门外板加强板结构;
14.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后侧门外板加强板结构的结构。
15.附图标记:1-后侧门外板;2-窗台加强板;3-第一加强板;4-第二加强板;5-第三加强板;6-第四加强板。
具体实施方式
16.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后侧门外板加强板结构,包括后侧门外板1、窗台加强板2、第一加强板3、第二加强板4、第三加强板5及第四加强板6,所述窗台加强板2焊接于所述后侧门外板1上端端部,所述第四加强板6斜向焊接在所述后侧门外板1下端,所述第三加强板5斜向焊接在所述后侧门外板1中部,所述第一加强板3及所述第二加强板4并列焊接在所述窗台加强板2与所述第三加强板5之间的后侧门外板1上,所述第一加强板3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加强板4的长度,所述第一加强板3两端及所述第二加强板4两端均与分别与所述窗台加强板2及所述第三加强板5搭接在一起。
17.本实用新型的后侧门外板加强板结构通过将第一加强板3与第二加强板4纵向设置在窗台加强板2与第三加强板5之间且第一加强板3两端与第二加强板4两端均分别与窗台加强板2及第三加强板5搭接在一起,使其四个加强板板搭接形成封闭框架,这样不仅强度更好,而且安装焊接操作也更方便。
18.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加强板3与第二加强板4的总重量比原加强板a的重量减轻,从零件结构上实现轻量化设计。
19.此结构改变加强板造型,提高材料利用率,减少材料投入。
20.本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三加强板5与所述窗台加强板2不相交,所述第三加强板5与所述第四加强板6不相交,这样能够使加强效果更均匀,不会产生强度集中现象。
21.本技术方案中,所述窗台加强板2两端、第三加强板5两端及第四加强板6两端分别置于所述后侧门外板1的两端端部,这样能够进一步提高后侧门外板1的整体强度。
22.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加强效果更好,安装焊接操作方便,且通过改变加强板造型,提高材料利用率及轻量化设计。
23.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后侧门外板加强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后侧门外板、窗台加强板、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板、第三加强板及第四加强板,所述窗台加强板焊接于所述后侧门外板上端端部,所述第四加强板斜向焊接在所述后侧门外板下端,所述第三加强板斜向焊接在所述后侧门外板中部,所述第一加强板及所述第二加强板并列焊接在所述窗台加强板与所述第三加强板之间的后侧门外板上,所述第一加强板两端及所述第二加强板两端均与分别与所述窗台加强板及所述第三加强板搭接在一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侧门外板加强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加强板的长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侧门外板加强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加强板与所述窗台加强板不相交。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侧门外板加强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加强板与所述第四加强板不相交。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侧门外板加强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台加强板两端、第三加强板两端及第四加强板两端分别置于所述后侧门外板的两端端部。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后侧门外板加强板结构,包括后侧门外板、窗台加强板、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板、第三加强板及第四加强板,所述窗台加强板焊接于所述后侧门外板上端端部,所述第四加强板斜向焊接在所述后侧门外板下端,所述第三加强板斜向焊接在所述后侧门外板中部,所述第一加强板及所述第二加强板并列焊接在所述窗台加强板与所述第三加强板之间的后侧门外板上,所述第一加强板两端及所述第二加强板两端均与分别与所述窗台加强板及所述第三加强板搭接在一起。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加强效果更好,安装焊接操作方便,且通过改变加强板造型,提高材料利用率及轻量化设计。提高材料利用率及轻量化设计。提高材料利用率及轻量化设计。
技术研发人员:李奔全 韦逢义 徐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25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8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