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花蝽类天敌昆虫采集、饲养及释放一体装置及使用方法

    专利查询2022-08-17  101



    1.本发明属于昆虫的采集、饲养、释放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小花蝽类天敌昆虫采集、饲养及释放一体装置及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2.小花蝽属于半翅目(hemiptera)花蝽科(anthocoridae),是小花蝽属(orius)的总称,在田间发生种群数量大,其成虫与若虫均可捕食多种害虫的卵和初孵幼虫,可以适应不同的栖息地和生态系统,是田间重要的捕食性天敌昆虫。在自然生长条件下,小花蝽可以捕食棉田中的棉蚜、蓟马、绿盲蝽低龄若虫、叶蝉以及黏虫、棉铃虫、红铃虫的卵和初孵幼虫,据沔阳县汉江公社棉田调查,有些棉田小花蝽的发生数量,在捕食性天敌总数中一般都居于首位。同时人工适时刈割苹果园果树行间的紫花苜蓿,可以促使栖息其中的小花蝽迁移到周围的苹果树上,对苹果树上的害螨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在果园中栽植紫花苜蓿、夏至草等植物,可以有效控制果园的害螨和蚜虫。一般有蚜虫为害或开花的植物上,都有小花蝽的存在;早春多在杂草上活动,以开花的香蒿上最多;夏熟作物以蚕豆田数量最大,蔬菜作物以开花的胡萝卜上最多,夏季则以棉花上的数量最大。小花蝽属的许多种,生活于农田及其他开阔环境的草本植物上,十分常见,对控制蚜虫、螨类、蓟马等害虫有一定作用。同时,小花蝽在食料不够的情况下,能以花粉作为食料来维持其一定的种群数量,这是它适应环境的一个重要特点,因而受害虫发生数量变动的影响较小。一般有卵2~5粒,最多达10余粒。据室内饲养,每雌平均可产卵16~64粒,最多达136粒。中国东部地区微小花蝽(o.minutus),东亚小花蝽(o.saunteri)和南方小花蝽(o.similis)研究较多。国内主要分布在北京、河南、湖北、上海等地区。
    3.小花蝽作为田间害虫的优势天敌,由于能够取食蚜虫、粉虱等多种经济害虫而被人们作为生物防治天敌加以开发与利用。但是目前市场上并没有小花蝽的商业产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小花蝽极易逃窜且存在种间互残现象,在饲养条件数量大,食物匮乏的情况下,小花蝽互残现象尤为严重,而目前小花蝽的主要饲养及释放装置有培养皿、小型养虫笼、小型塑料罐等。培养皿装置避免了南方小花蝽的种间互残现象,是单头饲养的一种装置,但是此类装置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操作繁琐,无法进行大量饲养;小型养虫笼虽然饲养面积增大,但是却无法避免小花蝽的逃窜,导致虫口损失严重;小型塑料罐则是解决不了小花蝽种间竞争的问题。同时小花蝽的野外采集技术也限制了其被合理地运用。目前小花蝽采集的方法主要有拍盘法和扫网法,拍盘法是借助白盘能够使小花蝽易于被发现的一种采集方法,通过拍打花朵或者杂草将小花蝽拍打在白瓷盘上,随后通过小型塑料瓶进行单头的储存。而扫网法在大片草地或花丛中采集,扫的时候要左右摆动。用扫网捕到的昆虫不但种类多,个体多,一网可得数十、数百个小型昆虫,扫捕时由于反复在植物上网扫,所以扫到的不仅有很多种类的昆虫,同时还会有植物的叶、花、果实,当扫捕一段时间后,需要进行复杂的挑选工作,虽然可以在短时间捕捉到大量的小花蝽,但是扫网法会不可避免的对小花蝽造成机械损伤,同时之后的挑选工作也会大大降低采集效率。释放装置目前也仅仅是将以
    上描述的三种饲养装置打开任由小花蝽自己逃逸,效率极低且不方便操作。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取了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小花蝽类天敌昆虫采集、饲养及释放一体装置,包括:
    6.采集单元,包括一空心的采集桶,所述采集桶的一端封闭,另一端为开口端;
    7.饲养及释放单元,包括悬挂部、中心柱、第一底盘和多层隔离平台,所述悬挂部与所述中心柱的第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中心柱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底盘固定连接;多层隔离平台间隔设置在位于所述悬挂部与所述第一底盘之间的中心柱的柱体上;
    8.储虫单元,包括储虫桶,所述储虫桶的第一端为开口,第二端设置有第二底盘;
    9.所述装置设置有采集状态、饲养状态和释放状态;
    10.当所述装置处于采集状态时,所述采集桶的开口端安装有采集斗,所述采集斗为收缩式结构,所述采集斗的大径端与所述采集桶的开口端可拆卸连接,所述采集斗的小径端位于所述采集桶内;
    11.当所述装置处于饲养状态时,所述饲养及释放单元位于所述储虫桶内,所述采集桶套设在所述储虫桶的外侧,其中,所述采集桶的开口端与所述第二底盘配合;所述悬挂部位于靠近所述第一底盘的一侧;
    12.当所述装置处于饲养状态时,所述饲养及释放单元脱离所述采集单元和储虫单元,所述悬挂部悬挂在预定位置。
    13.进一步地,所述采集斗为圆锥形;所述采集斗的材质为塑料;所述采集桶的桶体以及所述储虫桶的桶体均为透明塑料材质。
    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底盘上设置有饲料添加口;所述第二底盘上设置有中空结构的固定柱,所述固定柱与所述饲料添加口对应设置。
    15.进一步地,所述隔离平台包括多个沿所述中心柱周向设置的环形圆弧托盘,相邻的2个所述托盘之间设置有一定弧度的环形间隙。
    16.进一步地,相邻2层所述隔离平台之间的所述托盘错位设置。
    17.进一步地,除所述托盘的内圆圆弧边缘外,所述托盘的其他周向边缘处均设置有向所述悬挂部延伸的凸起薄壁。
    18.进一步地,所述隔离平台为4层,沿所述中心柱的轴向均匀间隔设置。
    19.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底盘的周向设置有环形凹槽,所述采集桶的开口端与所述环形凹槽配合,以使所述采集桶与所述储虫桶之间形成储虫空间。
    20.进一步地,所述中心柱为高密度海绵柱,以有效吸收液体人工饲料。
    21.一种小花蝽类天敌昆虫采集、饲养及释放一体装置的使用方法,采用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小花蝽类天敌昆虫采集、饲养及释放一体装置,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2.s10、根据植物茎节或者花朵大小选择合适的采集斗,并与采集桶可拆卸连接;将茎节末端或者花朵插入采集斗轻微摇晃,后通过抽出茎节末端或者花朵,可将小花蝽或其他小型昆虫保留在采集桶内;
    23.s20、重复步骤s10,观察采集桶内是否采集到足够的小花蝽或其他小型昆虫,直至采集工作结束;
    24.s30、将位于储虫单元中第二底盘中心的固定柱与第一底盘中心的饲料添加口结合,使饲养及释放单元放入储虫单元内;
    25.s40、用胶头滴管吸取液体人工饲料,从饲料添加口添加饲料,充满整个中心柱;
    26.s50、将取下采集斗的采集桶套设在储虫桶的外侧,其中,采集桶的开口端与储虫单元中的第二底盘通过环形凹槽闭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储虫空间;
    27.s60、当需要释放小花蝽或其他小型昆虫时,将饲养及释放单元取出,并脱离采集桶和储虫桶;将悬挂部挂在要释放的预定位置,等待小花蝽或其他小型昆虫离开装置便可完成释放步骤。
    28.有益效果:
    29.本发明提供的小花蝽类天敌昆虫采集、饲养及释放一体装置,避免了传统采集方法中拍盘法和扫网法效率慢及虫口损失率高的缺点,可在提高效率的条件下也能够降低小花蝽的损伤率;同时该装置通过特有的结构与设计解决了传统饲养装置的存在的问题,如培养皿无法实现大规模饲养与繁殖、小型养虫笼会导致小花蝽逃逸、小型塑料罐避免不了小花蝽的种间互残现象。此外,该装置也能够实现小花蝽的田间释放,为小花蝽的合理运用及害虫防控提供便利。
    附图说明
    30.图1为本发明处于饲养状态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1.图2为本发明中饲养及释放单元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2.图3为本发明中饲养及释放单元的整体结构的另一视角;
    33.图4为本发明中饲养及释放单元的整体结构的正视图;
    34.图5为本发明中储虫单元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5.图6为本发明中储虫单元的整体结构的正视图;
    36.图7为图6中b-b剖视示意图;
    37.图8为本发明中采集斗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8.图9为本发明处于采集状态时的采集单元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9.图10为本发明处于采集状态时的采集单元的正视图;
    40.图11为图10中a-a剖视示意图;
    41.其中,1、采集单元;11、采集桶;2.饲养及释放单元;21、悬挂部;22、隔离平台;23、中心柱;24、第一底盘;25、饲料添加口;3、储虫单元;31、储虫桶;32、第二底盘;33、固定柱;4、采集斗。
    具体实施方式
    42.实施例1
    43.在本实施例以小型昆虫中的小花蝽的采集、饲养、释放进行示例。
    44.参考图1-11,一种小花蝽类天敌昆虫采集、饲养及释放一体装置,包括:
    45.采集单元1,包括一空心的采集桶11,采集桶11的一端封闭,另一端为开口端;
    46.饲养及释放单元2,包括悬挂部21、中心柱23、第一底盘24和多层隔离平台22,悬挂部21与中心柱23的第一端固定连接,中心柱23的第二端与第一底盘24固定连接;多层隔离
    平台22间隔设置在位于悬挂部21与第一底盘24之间的中心柱23的柱体上;
    47.储虫单元3,包括储虫桶31,储虫桶31的第一端为开口,第二端设置有第二底盘32;
    48.装置设置有采集状态、饲养状态和释放状态;
    49.当装置处于采集状态时,采集桶11的开口端安装有采集斗4,采集斗4为收缩式结构,采集斗4的大径端与采集桶11的开口端可拆卸连接,采集斗4的小径端位于采集桶11内;
    50.当装置处于饲养状态时,饲养及释放单元2位于储虫桶31内,采集桶11套设在储虫桶31的外侧,其中,采集桶11的开口端与第二底盘32配合;悬挂部21位于靠近第一底盘24的一侧;
    51.当装置处于饲养状态时,饲养及释放单元2脱离采集单元1和储虫单元3,悬挂部21悬挂在预定位置。
    52.在本实施例中,采集斗4优选为为圆锥形;采集斗4的材质为塑料;采集桶11的桶体以及储虫桶31的桶体均为透明塑料材质。
    53.当该装置处于采集状态时,在采集过程种可以随时观察装置内是否含有目标数量的小花蝽。
    5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底盘24上设置有饲料添加口25;第二底盘32上设置有中空结构的固定柱33,固定柱33与饲料添加口25对应设置。
    55.在本实施例中,隔离平台22包括多个沿中心柱23周向设置的环形圆弧托盘,相邻的2个托盘之间设置有一定弧度的环形间隙。
    56.其中,相邻2层隔离平台22之间的托盘错位设置。
    57.在本实施例中,除托盘的内圆圆弧边缘外,托盘的其他周向边缘处均设置有向悬挂部21延伸的凸起薄壁。
    58.在本实施例中,隔离平台22优选为4层,沿中心柱23的轴向均匀间隔设置。
    59.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底盘32的周向设置有环形凹槽,采集桶11的开口端与环形凹槽配合,以使采集桶11与储虫桶31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储虫空间,环形凹槽可以在保证装置整体性的同时也阻止了小花蝽的逃逸。
    60.在本实施例中,中心柱23为高密度海绵柱,以有效吸收液体人工饲料。
    61.其中,位于中心柱23顶部的悬挂部优选为为一挂钩,可悬挂于丝线及树枝,第一底盘24为圆盘。高密度海绵柱为吸水材质,通过设置在第一底盘24底部的饲料添加口25可以人工施加饲料,避免饲喂人工饲料过程造成小花蝽的逃逸。
    62.其次,设置在顶部的挂钩为小花蝽的释放提供了基础,该装置可以悬挂在田间或者大棚内为小花蝽的合理运用提供了条件;再者,4层隔离平台为小花蝽的生存空间创造了更大的面积,避免小花蝽的密度过大导致种间互残行为。
    63.在本实施例中,每一层环形圆弧托盘的内圆圆弧与高密度海绵柱相连,为小花蝽在高密度海绵上取食液体人工饲料提供了便利。
    64.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底盘24为直径为8cm的圆盘,第二底盘32内部直径为8.2cm,同时饲料添加口25、固定柱33能够使饲养及释放单元2与储虫单元3紧密贴合,且装置整体偏小,携带方便,能够满足野外采集要求。
    65.在本实施例中,采集斗4与采集桶的开口端通过凹槽卡口相连,可拆卸分开,同时采集时可根据不同植株或者花朵选择合适大小的采集斗;同时也为采集桶11与储虫桶31的
    配合提供基础。
    66.在本实施例中,采集桶的直径大小为8.4cm,与储虫单元3中第二底盘32上的圆形凹槽直径一致。
    67.储虫桶31的外部直径为8.2cm,高度为10cm,饲养及释放单元的整体高度为9.5cm。
    68.在本实施例中,采集桶11的透明塑料桶壁和储虫桶31的透明塑料桶壁的材质均为聚碳酸脂,透明且质轻;采集斗的材质为聚丙烯,薄而坚硬;饲养及释放单元中第一底盘24以及隔离平台22的材质为亚克力塑料,比重小,密度轻。
    69.实施例2
    70.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小花蝽类天敌昆虫采集、饲养及释放一体装置,采用实施例1提供的小花蝽类天敌昆虫采集、饲养及释放一体装置,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71.s10、根据植物茎节或者花朵大小选择合适的采集斗,并与采集桶可拆卸连接;将茎节末端或者花朵插入采集斗轻微摇晃,后通过抽出茎节末端或者花朵,可将小花蝽或其他小型昆虫保留在采集桶内;
    72.s20、重复步骤s10,观察采集桶内是否采集到足够的小花蝽或其他小型昆虫,直至采集工作结束;
    73.s30、将位于储虫单元中第二底盘中心的固定柱与第一底盘中心的饲料添加口结合,使饲养及释放单元放入储虫单元内;
    74.s40、用胶头滴管吸取液体人工饲料,从饲料添加口添加饲料,充满整个中心柱;
    75.s50、将取下采集斗的采集桶套设在储虫桶的外侧,其中,采集桶的开口端与储虫单元中的第二底盘通过环形凹槽闭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储虫空间;
    76.s60、当需要释放小花蝽或其他小型昆虫时,将饲养及释放单元取出,并脱离采集桶和储虫桶;将悬挂部挂在要释放的预定位置,等待小花蝽或其他小型昆虫离开装置便可完成释放步骤。
    77.实施例3
    78.本实施例为实施例1提供的小花蝽类天敌昆虫采集、饲养及释放一体装置用于采集、饲养及释放小花蝽的实验,并按照实施例2提供的方法进行实验操作,具体实验方案及实验结果如下:
    79.将本发明与传统装置分别进行采集、饲养、释放小花蝽实验,其中采集试验于户外种有穗期阶段玉米的3块地进行,使用本发明的装置、白盘、扫网;饲养试验于实验室内恒温箱内进行,所采用装置为本发明、培养皿、小型养虫笼、小型塑料罐;释放试验于室外进行,选择1块玉米种植地,将本发明、培养皿、小型养虫笼、小型塑料罐四种装置分别进行释放。
    80.采集试验:分别使用本发明的装置、白盘、捕虫网进行玉米穗上南方小花蝽的采集,统计每个装置采集到50头小花蝽成虫所需要的时间。于实验室内计算3种装置采集小花蝽成虫分别所需的时间和机械损伤率,同时进行比较分析。
    81.饲养试验:取实验室内初羽化小花蝽,分别于本发明、培养皿、小型养虫笼、小型塑料罐中进行饲养,每种装置饲养100头,于人工气候下内进行饲养10天后观察小花蝽死亡率及逃逸数量。
    82.释放试验:分别将含有100头小花蝽5龄若虫/成虫的4种装置于玉米田间释放,观察记录小花蝽完全离开装置所需时间。
    83.(1)小花蝽成虫采集实验
    84.表1不同采集装置采集小花蝽成虫采集时间及损伤率
    [0085][0086]
    注:表中成虫损伤率和死亡率为平均值
    ±
    标准误。小写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不同表示差异显著。差异显著性采用spss25进行计算。
    [0087]
    不同采集装置采集小花蝽成虫的单头采集时间及损伤率如表1所示。
    [0088]
    同时采集20头小花蝽的条件下,本发明装置所需时间最短,为12.80min,仅为白盘装置时长的1/5;捕虫网装置时长的1/3(f
    2,14
    =185.346;p=0.05)。同样,3种采集装置中以本发明装置采集的成虫损伤率最低,为0.80%;其中捕虫网装置采集的成虫损伤率最高,为24.00%;白盘装置较捕虫网次之,成虫损伤率为11.60%(f
    2,14
    =77.754;p=0.05)。
    [0089]
    (2)小花蝽成虫饲养实验
    [0090]
    表2不同饲养装置饲养小花蝽逃逸率、死亡率和饲喂所需时间
    [0091][0092][0093]
    注:表中成虫损伤率和死亡率为平均值
    ±
    标准误。小写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不同表示差异显著。差异显著性采用spss25进行计算。
    [0094]
    不同饲养装置饲养小花蝽逃逸率、死亡率和饲喂时间如表2所示。
    [0095]
    本发明装置饲养小花蝽成虫的逃逸率为0,在四种装置中最低;以小型养虫笼最高,小花蝽成虫逃逸率为34.40%;培养皿与小型塑料罐较低于小型养虫笼,小花蝽成虫逃逸率分别为5.40%和12.00%(f
    3,19
    =148.836;p=0.05)。
    [0096]
    四种采集装置中,以本发明和培养皿饲养死亡率最低,分别为3.80%和3.60%;小型养虫笼和小型塑料罐显著低于本发明及培养皿,小花蝽成虫死亡率分别为14.00%和27.20%(f
    3,19
    =79.647;p=0.05)。
    [0097]
    不同装置的饲喂时间以本发明时间最低,仅为6.00%,其他三种装置显著高于本发明,以培养皿所需时间最高,为391.40%;小型养虫笼和小型塑料罐次之,分别为36.60%和147.00%(f
    3,19
    =478.929;p=0.05)。
    [0098]
    (3)小花蝽成虫/若虫释放实验
    [0099]
    表3不同装置释放小花蝽若虫/成虫及操作所需时间
    [0100][0101]
    注:表中成虫损伤率和死亡率为平均值
    ±
    标准误。小写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不同表示差异显著。差异显著性采用spss 25进行计算。
    [0102]
    不同装置释放小花蝽若虫/成虫及操作所需时间如表3所示。
    [0103]
    释放若虫所需时间以本发明及培养皿最低,分别为19.70min和21.52min;小型养虫笼释放若虫所需时间显著高于其他三种装置,为51.77min。培养皿和小型塑料罐装置次之,释放若虫所需时间分别为21.52min和33.54min(f
    3,19
    =67.534;p=0.05)。
    [0104]
    同样,成虫所需时间以本发明与培养皿最低,分别为3.80min和7.59min;小型养虫笼与小型塑料罐显著高于本发明与培养皿,释放成虫所需时间分别为33.14min和14.88min(f
    3,19
    =103.699;p=0.05)。
    [0105]
    四种装置完成释放操作的时间以本发明与小型养虫笼最低,分别为10.40s和12.00s;培养皿操作时间最长,为54.00s,小型塑料罐次之,完成释放操作的时间为25.80s(f
    3,19
    =129.375;p=0.05)。
    [0106]
    (一)小花蝽成虫采集实验结果分析:
    [0107]
    小花蝽成虫采集实验结果表明,本发明所采用的小花蝽采集装置明显优于传统白盘和捕虫网的采集方法。本发明的采集装置及方法,适用于各种植物上小花蝽成虫及若虫的采集。在小花蝽成虫采集实验中可以看出,本发明的采集桶为透明塑料壁,设有锥形的采集斗,能够减少小花蝽的逃逸,同时能够明显的观察到装置内虫数。
    [0108]
    传统的白盘由于没有任何防逃逸处理,需要不断的对花朵或者枝叶进行拍打处理,因此使用方传统方法去采集小花蝽时间长且耗费人力。
    [0109]
    而扫网法由于需要不断的对田间进行扫动,植物的花朵及杂质会一同扫入网内,
    对小花蝽造成较高损伤率的同时也为后续的挑选采集工作带来困难。本发明采集装置为小花蝽的采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能够合理运用在小花蝽防治天敌害虫中,快速高效进行种群采集,为小花蝽防控技术带来了便利。
    [0110]
    (二)小花蝽成虫饲养实验结果分析
    [0111]
    小花蝽成虫饲养实验结果表明,本发明所采用的饲养装置明显优于其余三种传统装置的饲养方法。本发明的饲养装置及方法,适用于小花蝽等小型昆虫。在对小花蝽成虫的饲养实验可以看出,本发明的饲养装置具有隔离能力,能减少小花蝽的种间互残现象,同时密闭操作环境也保证小花蝽不会逃逸。
    [0112]
    而其他三种装置中,培养皿装置虽然能够避免小花蝽的种间互残,但是饲养时间及逃逸率显著高于本发明装置,同时,小型养虫笼及小型塑料罐不论是逃逸率、死亡率、饲喂时间皆显著高于本发明,都存在着操作困难、小花蝽逃逸及互残问题,因此本发明的饲养装置能够保证较高的存活率,操作简单,规避了传统四种装置的诸多不利素。
    [0113]
    (三)小花蝽若虫/成虫释放实验结果分析
    [0114]
    小花蝽若虫/成虫释放实验结果表明,本发明所采用的释放装置同样明显优于培养皿、小型养虫笼、小型塑料罐这四种传统装置。
    [0115]
    本发明的释放装置及方法,适用于小花蝽成虫及若虫。在对小花蝽若虫/成虫的释放实验可以看出,本发明的释放状装置具有操作简单,释放时间短等特点。培养皿装置释放若虫时间与成虫释放时间与本发明装置并无显著性差异,但是操作时间最高,这是因为培养皿为单头饲养,需要繁琐的操作;小型养虫笼若虫/成虫释放时间均为所有装置中最高,这是因为养虫笼开口较小,给小花蝽逃逸造成困难;同样,小型养虫罐释放若虫/成虫时间及操作时间皆显著高于本发明装置。
    [0116]
    因此,本发明的装置能够保证快速释放小花蝽的同时,极大的减少了操作难度,为小花蝽的合理运用提供了基础及有力支持。
    [0117]
    本发明对小花蝽的采集、饲养、释放一体装置、使用方法以及结果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利用本发明的方法和结构只要稍加调整,如储虫装置大小、人工饲料种类、饲养及释放装置大小等,便可对形寄生蜂、蠋蝽、草蛉、捕食螨、瓢虫、蚂蚁等此类小型昆虫进行采集、饲养及释放。
    [0118]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小花蝽类天敌昆虫采集、饲养及释放一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采集单元,包括一空心的采集桶,所述采集桶的一端封闭,另一端为开口端;饲养及释放单元,包括悬挂部、中心柱、第一底盘和多层隔离平台,所述悬挂部与所述中心柱的第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中心柱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底盘固定连接;多层隔离平台间隔设置在位于所述悬挂部与所述第一底盘之间的中心柱的柱体上;储虫单元,包括储虫桶,所述储虫桶的第一端为开口,第二端设置有第二底盘;所述装置设置有采集状态、饲养状态和释放状态;当所述装置处于采集状态时,所述采集桶的开口端安装有采集斗,所述采集斗为收缩式结构,所述采集斗的大径端与所述采集桶的开口端可拆卸连接,所述采集斗的小径端位于所述采集桶内;当所述装置处于饲养状态时,所述饲养及释放单元位于所述储虫桶内,所述采集桶套设在所述储虫桶的外侧,其中,所述采集桶的开口端与所述第二底盘配合;所述悬挂部位于靠近所述第一底盘的一侧;当所述装置处于饲养状态时,所述饲养及释放单元脱离所述采集单元和储虫单元,所述悬挂部悬挂在预定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花蝽类天敌昆虫采集、饲养及释放一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采集斗为圆锥形;所述采集斗的材质为塑料;所述采集桶的桶体以及所述储虫桶的桶体均为透明塑料材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花蝽类天敌昆虫采集、饲养及释放一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盘上设置有饲料添加口;所述第二底盘上设置有中空结构的固定柱,所述固定柱与所述饲料添加口对应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花蝽类天敌昆虫采集、饲养及释放一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平台包括多个沿所述中心柱周向设置的环形圆弧托盘,相邻的2个所述托盘之间设置有一定弧度的环形间隙。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小花蝽类天敌昆虫采集、饲养及释放一体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2层所述隔离平台之间的所述托盘错位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小花蝽类天敌昆虫采集、饲养及释放一体装置,其特征在于,除所述托盘的内圆圆弧边缘外,所述托盘的其他周向边缘处均设置有向所述悬挂部延伸的凸起薄壁。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小花蝽类天敌昆虫采集、饲养及释放一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平台为4层,沿所述中心柱的轴向均匀间隔设置。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花蝽类天敌昆虫采集、饲养及释放一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底盘的周向设置有环形凹槽,所述采集桶的开口端与所述环形凹槽配合,以使所述采集桶与所述储虫桶之间形成储虫空间。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花蝽类天敌昆虫采集、饲养及释放一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柱为高密度海绵柱,以有效吸收液体人工饲料。10.一种小花蝽类天敌昆虫采集、饲养及释放一体装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小花蝽类天敌昆虫采集、饲养及释放一体装置,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根据植物茎节或者花朵大小选择合适的采集斗,并与采集桶可拆卸连接;将茎节末端或者花朵插入采集斗轻微摇晃,后通过抽出茎节末端或者花朵,可将小花蝽或其他小型昆虫保留在采集桶内;s20、重复步骤s10,观察采集桶内是否采集到足够的小花蝽或其他小型昆虫,直至采集工作结束;s30、将位于储虫单元中第二底盘中心的固定柱与第一底盘中心的饲料添加口结合,使饲养及释放单元放入储虫单元内;s40、用胶头滴管吸取液体人工饲料,从饲料添加口添加饲料,充满整个中心柱;s50、将取下采集斗的采集桶套设在储虫桶的外侧,其中,采集桶的开口端与储虫单元中的第二底盘通过环形凹槽闭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储虫空间;s60、当需要释放小花蝽或其他小型昆虫时,将饲养及释放单元取出,并脱离采集桶和储虫桶;将悬挂部挂在要释放的预定位置,等待小花蝽或其他小型昆虫离开装置便可完成释放步骤。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小花蝽类天敌昆虫采集、饲养及释放一体装置及使用方法,属于昆虫的采集、饲养、释放技术领域,其包括采集单元,包括一空心的采集桶;饲养及释放单元,包括悬挂部、中心柱、第一底盘和多层隔离平台;储虫单元,包括储虫桶,储虫桶的第一端为开口,第二端设置有第二底盘。本发明避免了传统采集方法中拍盘法和扫网法效率慢及虫口损失率高的缺点,可在提高效率的条件下也能够保证小花蝽损伤率降低;同时该装置通过特有的结构与设计解决了传统饲养装置的存在的问题,为小花蝽的合理运用及害虫防控提供便利。及害虫防控提供便利。及害虫防控提供便利。


    技术研发人员:张晓明 蒋正雄 桂富荣 陈永虹 杨茂兴 杨智雄 陈国华 羊绍武 张金龙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云南农业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2.02.18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891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