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机房电梯紧急救援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08-18  80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无机房电梯紧急救援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由于无机房电梯占用空间小,无机房电梯的使用越来越广,市场上对无机房电梯的产品需求也日益增加;在无机房电梯正常运行时,如果突然停电,电梯轿厢可能停在相邻两个层之间,导致电梯内的乘客被困;其虽然可通过松开抱闸,让电梯移动至平层可开门状态,但是,当电梯轿厢与对重块的重量相接近时,两者处于平衡状态,导致电梯不会移动,从而增加救援的难度。
    3.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无机房电梯紧急救援装置,其通过设置补偿链和驱动装置,在需要救援时,将驱动装置的作用端连接于补偿链上,以打破电梯对重和电梯轿厢的平衡状态,使得电梯轿厢移动至平层,方便救援,救援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6.一种无机房电梯紧急救援装置,包括电梯轿架、电梯对重架;还包括有补偿链和用于选择性连接并拖动补偿链的驱动装置,所述补偿链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电梯轿架和电梯对重架,所述补偿链的两端由于重力的作用均竖直设置,所述驱动装置设置于无机房电梯的底坑。
    7.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电梯轿架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固定件,所述电梯对重架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固定件,所述补偿链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相应的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
    8.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固定件具有对称布置的两个;两个第一固定件中,其一连接补偿链的电梯轿架端的首个链环,另一通过第一保险链连接补偿链的电梯轿架端的第二个链环。
    9.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固定件连接于补偿链的电梯对重架端的首个链环,所述补偿链的电梯对重架端的第二个链环通过第二保险链连接电梯对重架。
    10.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均具有u型钩部,所述补偿链的两端连接于相应的u型钩部。
    11.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驱动装置通过固定座固定于无机房电梯的底坑的底面。
    12.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驱动装置为手动葫芦或电动葫芦。
    13.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补偿链的底部圆角半径不小于300mm。
    14.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补偿链的底端与无机房电梯底坑的底面之间的距离大于100mm。
    15.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补偿链的底端与无机房电梯底坑的底面之间的距离为
    120-180mm。
    16.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
    17.其主要是,通过设置补偿链和驱动装置,在需要救援时,将驱动装置的作用端连接于补偿链上,以打破电梯对重和电梯轿厢的平衡状态,使得电梯轿厢移动至平层,方便救援,救援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18.其次是,第一保险链和第二保险链的设置,进一步确保救援装置的安全性;
    19.再者是,驱动装置通过固定座固定于底坑,便于使用,操作简单。
    20.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21.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大致结构示意图(含底坑);
    22.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大致结构示意图(不含底坑)。
    23.附图标识说明:
    24.10、电梯轿架
    ꢀꢀꢀꢀꢀꢀꢀꢀꢀꢀꢀꢀꢀꢀꢀꢀ
    11、第一固定件
    25.20、电梯对重架
    ꢀꢀꢀꢀꢀꢀꢀꢀꢀꢀꢀꢀꢀꢀ
    21、第二固定件
    26.30、补偿链
    ꢀꢀꢀꢀꢀꢀꢀꢀꢀꢀꢀꢀꢀꢀꢀꢀꢀꢀ
    40、驱动装置
    27.50、底坑
    ꢀꢀꢀꢀꢀꢀꢀꢀꢀꢀꢀꢀꢀꢀꢀꢀꢀꢀꢀꢀ
    60、固定座
    28.70、第一保险链
    ꢀꢀꢀꢀꢀꢀꢀꢀꢀꢀꢀꢀꢀꢀ
    80、第二保险链。
    具体实施方式
    29.请参照图1至图2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包括有电梯轿架10、电梯对重架20;还包括有补偿链30和用于选择性连接并拖动补偿链30的驱动装置40,所述补偿链30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电梯轿架10和电梯对重架20,所述补偿链30的两端由于重力的作用均竖直设置,所述驱动装置40设置于无机房电梯的底坑50。其中,电梯轿架10位于电梯轿厢底部,电梯对重架20位于电梯对重底部。
    30.具体而言,所述电梯轿架10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固定件11,所述电梯对重架20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固定件21,所述补偿链30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相应的第一固定件11和第二固定件21;以及,所述驱动装置40通过固定座60固定于无机房电梯的底坑50的底面,所述驱动装置40为手动葫芦或电动葫芦。
    3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固定件11具有对称布置的两个;两个第一固定件11中,其一连接补偿链30的电梯轿架端的首个链环,另一通过第一保险链70连接补偿链30的电梯轿架端的第二个链环;以及,所述第二固定件21连接于补偿链30的电梯对重架端的首个链环,所述补偿链30的电梯对重架端的第二个链环通过第二保险链80连接电梯对重架。
    32.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件11和第二固定件21均具有u型钩部,所述补偿链30的两端连接于相应的u型钩部;以及,所述补偿链30的底部圆角半径不小于300mm;
    33.另外,所述补偿链30的底端与无机房电梯底坑50的底面之间的距离大于100mm,所述补偿链30的底端与无机房电梯底坑50的底面之间的距离优选为120-180mm。
    34.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
    35.详述本实施例的使用方法如下:
    36.在电梯正常工作时,所述驱动装置40不与补偿链30相连,将驱动装置40放置于底坑的一角;
    37.在紧急救援时,救援操作时可根据需要两人以上操作,一人远程松曳引机抱闸,另一援救人员配合在底坑50用驱动装置40先与补偿链30相连,后拖动补偿链30带动轿厢移至开门区域,实施救人。
    38.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
    39.其主要是,通过设置补偿链和驱动装置,在需要救援时,将驱动装置的作用端连接于补偿链上,以打破电梯对重和电梯轿厢的平衡状态,使得电梯轿厢移动至平层,方便救援,救援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40.其次是,第一保险链和第二保险链的设置,进一步确保救援装置的安全性;
    41.再者是,驱动装置通过固定座固定于底坑,便于使用,操作简单。
    42.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无机房电梯紧急救援装置,包括电梯轿架、电梯对重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补偿链和用于选择性连接并拖动补偿链的驱动装置,所述补偿链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电梯轿架和电梯对重架,所述补偿链的两端由于重力的作用均竖直设置,所述驱动装置设置于无机房电梯的底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机房电梯紧急救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轿架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固定件,所述电梯对重架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固定件,所述补偿链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相应的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无机房电梯紧急救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件具有对称布置的两个;两个第一固定件中,其一连接补偿链的电梯轿架端的首个链环,另一通过第一保险链连接补偿链的电梯轿架端的第二个链环。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无机房电梯紧急救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件连接于补偿链的电梯对重架端的首个链环,所述补偿链的电梯对重架端的第二个链环通过第二保险链连接电梯对重架。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无机房电梯紧急救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均具有u型钩部,所述补偿链的两端连接于相应的u型钩部。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机房电梯紧急救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通过固定座固定于无机房电梯的底坑的底面。7.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一种无机房电梯紧急救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为手动葫芦或电动葫芦。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机房电梯紧急救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偿链的底部圆角半径不小于300mm。9.根据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一种无机房电梯紧急救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偿链的底端与无机房电梯底坑的底面之间的距离大于100mm。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无机房电梯紧急救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偿链的底端与无机房电梯底坑的底面之间的距离为120-180mm。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无机房电梯紧急救援装置,包括电梯轿架、电梯对重架;还包括有补偿链和用于选择性连接并拖动补偿链的驱动装置,所述补偿链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电梯轿架和电梯对重架,所述补偿链的两端由于重力的作用均竖直设置,所述驱动装置设置于无机房电梯的底坑。通过设置补偿链和驱动装置,在需要救援时,将驱动装置的作用端连接于补偿链上,以打破电梯对重和电梯轿厢的平衡状态,使得电梯轿厢移动至平层,方便救援,救援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便。便。


    技术研发人员:桂逢建 黄子栢 田山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川田电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25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910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