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床上用品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枕头。
背景技术:
2.枕头,是一种睡眠工具,在睡觉时使用枕头,主要是为了保护人们在睡眠时颈部的正常生理弯曲,以维持人们在睡眠时的正常的生理活动。枕头使用的舒适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睡眠质量,良好的睡眠质量能够使人们的大脑和身体得到较好的休息、修整和恢复,有助于人们在日常中的工作和学习。
3.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枕头主要包括枕芯,枕芯内通常只具有一个用于填充填充物的腔室,这种只具有一个腔室的枕芯,会使得其内的填充物过分自由流动,尤其当填充物为具有良好的流动性的天然植物颗粒(如荞麦、黍米、蚕沙、决明子)或人工合成的材料(如塑料短管,塑料泡沫颗粒等)时,在使用时会有填充物分布不均匀的情况发生,导致枕头的局部区域填充物过少高度降低,而枕头的其他区域填充物过多造成高度升高,从而影响使用效果。
4.基于此,具有多个独立腔室的枕头应运而生。如专利号为201820498405 .6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枕头,由独立设置的左侧睡舱室、颈部舱室、右侧睡舱室和头部舱室构成。上述结构的枕头只有一个颈部舱室,在该颈部舱室内填充什么材料什么软硬度的填充物就决定了整个枕头在颈部上的枕感,但是每个人的颈曲、背厚都不一样,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使用需求时,对枕头在颈部的枕感偏好也不相同,因此只具有一个颈部舱室的枕头难以适配所有人舒适使用,也不利于快速切换枕感以适合不同场景(如卧床看手机、睡眠、调理牵引颈椎等)使用,导致该结构的枕头通用性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通用性较好的枕头。
6.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7.一种枕头,包括枕芯,所述的枕芯的内腔自左向右分隔为独立的左侧睡舱室、中间睡舱室和右侧睡舱室,所述的中间睡舱室自前而后分隔为独立的第一颈部舱室、头部舱室和第二颈部舱室,所述的左侧睡舱室、右侧睡舱室、第一颈部舱室、第二颈部舱室和头部舱室内分别设置有填充物,设置在所述的第一颈部舱室中的填充物和设置在所述的第二颈部舱室中的填充物的材质或软硬度或填充量不同。
8.所述的第一颈部舱室和所述的第二颈部舱室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不同。第一颈部舱室和第二颈部舱室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不同,适配具有不同颈长的使用者使用,使用者可根据自己的颈长选用适配长度的第一颈部舱室用于支撑颈部,从而得到舒适的枕感,结构简单,通用性佳。
9.所述的第一颈部舱室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为5—16cm,所述的第二颈部舱室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为7—20cm。上述长度范围值的设计基本可适配大部分使用者使用,通用性
佳。
10.所述的枕芯的前端面对应所述的第一颈部舱室的位置向后凹陷形成前弧形凹陷部,所述的枕芯的后端面对应所述的第二颈部舱室的位置向前凹陷形成后弧形凹陷部。配合人体生理学曲线,提高使用舒适度。
11.所述的左侧睡舱室、右侧睡舱室、第一颈部舱室、第二颈部舱室和头部舱室的下端面均设置有用于使所述的填充物填充到对应舱室内的开口,每个所述的开口上设置有用于实现所述的开口闭合或打开的第一拉链。可以根据使用需求,增加或减少各个舱室的填充物,以对各舱室的高度进行调节,以实现对不同使用者的头部和颈部的精准支撑,提高使用的舒适度;尤其针对头部舱室的独立可调,更方便且准确地适配头颈曲线,从而得到更为舒适的使用感。
12.所述的左侧睡舱室自前而后分隔为独立的前左侧睡舱室和后左侧睡舱室,所述的右侧睡舱室自前而后分隔为独立的前右侧睡舱室和后右侧睡舱室。
13.所述的前左侧睡舱室、后左侧睡舱室、前右侧睡舱室、后右侧睡舱室、第一颈部舱室、第二颈部舱室和头部舱室的下端面均设置有用于使所述的填充物填充到对应舱室内的开口,每个所述的开口上设置有用于实现所述的开口闭合或打开的第一拉链。可调高度的舱室有7个,可以根据使用需求,增加或减少各个舱室的填充物,以对各舱室的高度进行调节,以实现对不同使用者的头部和颈部的精准支撑,提高使用的舒适度;而左侧睡舱室又再次分隔为独立的前左侧睡舱室和后左侧睡舱室,右侧睡舱室又再次分隔为独立的前右侧睡舱室和后右侧睡舱室,当侧睡的时候,通过对4个侧睡舱室的单独调节,可较为灵活地填补头、颈、肩部的缝隙,实现更为舒适的使用。
14.所述的头部舱室具有一条或多条缝制线,所述的头部舱室的上端面和所述的头部舱室的下端面通过所述的缝制线连接形成头部凹坑。配合人体生理学曲线,提高使用舒适度。
15.还包括枕面,所述的枕面包括上枕面、侧枕面和两个下枕面,所述的上枕面贴合固定在所述的枕芯的上端面上,两个所述的侧枕面分别贴合固定在所述的枕芯的两个侧部端面上,所述的下枕面的四个周边固定设置在所述的枕芯的后端面的四个侧部,所述的下枕面的中间位置自左向右设置有长条状开口,所述的长条状开口上设置有用于实现所述的长条状开口闭合或打开的第二拉链。通过下枕面将多个第一拉链隐藏起来,使得整体结构更为紧凑、美观。
16.所述的下枕面与所述的枕芯的下端面之间可拆卸地设置有高度调节垫片。通过在下枕面与枕芯的下端面之间塞入高度调节垫片,可用于调节整个枕头的高度。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中间睡舱室自前而后分隔为独立的第一颈部舱室、头部舱室和第二颈部舱室,使得整个枕头具有两个用于支撑颈部的舱室,同时配合在第一颈部舱室和第二颈部舱室内填充材质或软硬度不同的填充物,或者是使用同一填充物但填充量不同,使得两个用于支撑颈部的舱室具有不同的枕感,不仅适配具有不同颈曲、背厚的人使用,也可适配同一使用者针对不同使用场景时所需枕感的快速切换,结构简单,通用性较好。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第二拉链打开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枕芯的第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枕芯的第二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枕芯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23.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未填充有填充物的枕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4.图7为图6填充上填充物的示意图;
25.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枕芯的第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26.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枕芯的第二立体结构示意图;
27.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未填充有填充物的枕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8.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29.实施例一:一种枕头,包括枕芯1,枕芯1的内腔自左向右分隔为独立的左侧睡舱室2、中间睡舱室和右侧睡舱室3,中间睡舱室自前而后分隔为独立的第一颈部舱室4、头部舱室5和第二颈部舱室6,左侧睡舱室2、右侧睡舱室3、第一颈部舱室4、第二颈部舱室6和头部舱室5内分别设置有填充物,设置在第一颈部舱室中的填充物和设置在第二颈部舱室中的材质或软硬度或填充量不同。
30.在此具体实施例中,第一颈部舱室4和第二颈部舱室6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不同。第一颈部舱室4和第二颈部舱室6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不同,适配具有不同颈长的使用者使用,使用者可根据自己的颈长选用适配长度的颈部舱室用于支撑颈部,从而得到舒适的枕感,结构简单,通用性佳。
31.在此具体实施例中,第一颈部舱室4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1为5—16cm,第二颈部舱室6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2为7—20cm。上述长度范围值的设计基本可适配大部分使用者使用,通用性佳。
32.在此具体实施例中,枕芯1的前端面对应第一颈部舱室4的位置向后凹陷形成前弧形凹陷部11,枕芯1的后端面对应第二颈部舱室6的位置向前凹陷形成后弧形凹陷部12。配合人体生理学曲线,提高使用舒适度。
33.在此具体实施例中,左侧睡舱室2、右侧睡舱室3、第一颈部舱室4、第二颈部舱室6和头部舱室5的下端面均设置有用于使填充物填充到对应舱室内的开口(图中未显示),每个开口上设置有用于实现开口闭合或打开的第一拉链7。可以根据使用需求,增加或减少各个舱室的填充物,以对各舱室的高度进行调节,以实现对不同使用者的头部和颈部的精准支撑,提高使用的舒适度。
34.在此具体实施例中,头部舱室5具有一条或多条缝制线51,头部舱室5的上端面和头部舱室5的下端面通过缝制线51连接形成头部凹坑。配合人体生理学曲线,提高使用舒适度。
35.在此具体实施例中,还包括枕面,枕面包括上枕面101、下枕面102和两个侧枕面103,上枕面101贴合固定在枕芯1的上端面上,两个下枕面102分别贴合固定在枕芯1的两个
侧部端面上,下枕面102的四个周边固定设置在枕芯1的后端面的四个侧部,下枕面102的中间位置自左向右设置有长条状开口104,长条状开口104上设置有用于实现长条状开口104闭合或打开的第二拉链8。通过下枕面将多个第一拉链7隐藏起来,使得整体结构更为紧凑、美观。
36.在此具体实施例中,下枕面102与枕芯1的下端面之间可拆卸地设置有高度调节垫片(图中未显示)。通过在下枕面102与枕芯1的下端面之间塞入高度调节垫片,可用于调节整个枕头的高度。
37.在此具体实施例中,头部舱室5、左侧睡舱室2和右侧睡舱室3中的填充物可根据具体使用情况进行选择,可相同,也可不同。
38.实施例二:其他部分与实施例一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左侧睡舱室2自前而后分隔为独立的前左侧睡舱室21和后左侧睡舱室22,右侧睡舱室3自前而后分隔为独立的前右侧睡舱室31和后右侧睡舱室32。
39.在此具体实施例中,前左侧睡舱室21、后左侧睡舱室22、前右侧睡舱室31、后右侧睡舱室32、第一颈部舱室4、第二颈部舱室6和头部舱室5的下端面均设置有用于使填充物填充到对应舱室内的开口(图中未显示),每个开口上设置有用于实现开口闭合或打开的第一拉链7。可调高度的舱室有7个,可以根据使用需求,增加或减少各个舱室的填充物,以对各舱室的高度进行调节,以实现对不同使用者的头部和颈部的精准支撑,提高使用的舒适度;而左侧睡舱室2又再次分隔为独立的前左侧睡舱室21和后左侧睡舱室22,右侧睡舱室3又再次分隔为独立的前右侧睡舱室3和后右侧睡舱室3,当侧睡的时候,通过对4个侧睡舱室的单独调节,可较为灵活地填补头、颈、肩部的缝隙,实现更为舒适的使用。
技术特征:
1.一种枕头,包括枕芯,所述的枕芯的内腔自左向右分隔为独立的左侧睡舱室、中间睡舱室和右侧睡舱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间睡舱室自前而后分隔为独立的第一颈部舱室、头部舱室和第二颈部舱室,所述的左侧睡舱室、右侧睡舱室、第一颈部舱室、第二颈部舱室和头部舱室内分别设置有填充物,设置在所述的第一颈部舱室中的填充物和设置在所述的第二颈部舱室中的填充物的材质或软硬度或填充量不同。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颈部舱室和所述的第二颈部舱室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不同。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颈部舱室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为5—16cm,所述的第二颈部舱室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为7—20cm。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枕芯的前端面对应所述的第一颈部舱室的位置向后凹陷形成前弧形凹陷部,所述的枕芯的后端面对应所述的第二颈部舱室的位置向前凹陷形成后弧形凹陷部。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侧睡舱室、右侧睡舱室、第一颈部舱室、第二颈部舱室和头部舱室的下端面均设置有用于使所述的填充物填充到对应舱室内的开口,每个所述的开口上设置有用于实现所述的开口闭合或打开的第一拉链。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侧睡舱室自前而后分隔为独立的前左侧睡舱室和后左侧睡舱室,所述的右侧睡舱室自前而后分隔为独立的前右侧睡舱室和后右侧睡舱室。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左侧睡舱室、后左侧睡舱室、前右侧睡舱室、后右侧睡舱室、第一颈部舱室、第二颈部舱室和头部舱室的下端面均设置有用于使所述的填充物填充到对应舱室内的开口,每个所述的开口上设置有用于实现所述的开口闭合或打开的第一拉链。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头部舱室具有一条或多条缝制线,所述的头部舱室的上端面和所述的头部舱室的下端面通过所述的缝制线连接形成头部凹坑。9.如权利要求5或7所述的一种枕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枕面,所述的枕面包括上枕面、下枕面和两个侧枕面,所述的上枕面贴合固定在所述的枕芯的上端面上,两个所述的侧枕面分别贴合固定在所述的枕芯的两个侧部端面上,所述的下枕面的四个周边固定设置在所述的枕芯的后端面的四个侧部,所述的下枕面的中间位置自左向右设置有长条状开口,所述的长条状开口上设置有用于实现所述的长条状开口闭合或打开的第二拉链。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枕面与所述的枕芯的下端面之间可拆卸地设置有高度调节垫片。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枕头,包括枕芯,枕芯的内腔自左向右分隔为独立的左侧睡舱室、中间睡舱室和右侧睡舱室,特点是中间睡舱室自前而后分隔为独立的第一颈部舱室、头部舱室和第二颈部舱室,左侧睡舱室、右侧睡舱室、第一颈部舱室、第二颈部舱室和头部舱室内分别设置有填充物,设置在第一颈部舱室中的填充物和设置在第二颈部舱室中的填充物的材质或软硬度或填充量不同。优点是结构简单,通用性较好。通用性较好。通用性较好。
技术研发人员:陈宝珠 邓懿轩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波浅野家居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24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9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