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块化箱体式房屋结构,尤其是一种模块化箱体式房屋的地面结构。
背景技术:
2.在建筑行业中,底板的施工一般是采用混凝土和地板砖结构施工,先利用混凝土在基础架构上进行浇注,浇注完成后再选择各式各样的地板砖进行铺盖。采用混凝土浇注的虽然坚固耐用,但因其在建造的过程中耗时较长,且建造时需要工人定点在一个位置进行操作,建造成一套建筑会消耗大量的时间成本和人工成本,使用范围有限,且灵活性较差。而现有技术中普遍采用这种混凝土浇注方式,虽有一些简单的合成地板,但这些结构都较为简单,且隔音、安全、美化环保程度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采用多层的支撑结构、防护结构以及美化结构拼接,实现隔音、安全、美化环保的模块化箱体式房屋的地面结构。
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模块化箱体式房屋的地面结构,包括支撑层、加持层以及装饰层,所述支撑层包括底部龙骨和次梁底,所述龙骨和次梁底均用于对地面进行整体的支撑;所述加持层包括岩棉层和水泥纤维板,所述岩棉层和水泥纤维板均用于地面整体的防水、防火和隔音;所述装饰层用于地面整体的美化。
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底部龙骨与次梁底之间还设置有沥青漆层,所述沥青漆层设置在底部龙骨上,用于对底部龙骨进行防护。
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部龙骨包括框架和内支撑,所述框架和内支撑形成多个龙骨槽,所述次梁底和岩棉层嵌入在框架和内支撑形成的槽内。
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次梁层为镀锌板层,所述镀锌板的厚度为1mm。
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水泥纤维板设置在次梁底上,所述水泥纤维板设置有两层,且两层水泥纤维板上下错缝设置。
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水泥纤维板由多块拼接而成,相邻两块板拼接边缘呈反向的阶梯型设置,两个反向阶梯型边缘相互对接。
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装饰层为地面装饰板,所述地面装饰板与水泥纤维板之间还设置有静音垫。
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部龙骨的四个边角处还设置有连接节点,所述次梁底、加持层以及装饰层在连接节点的位置设置有用于安装节点的避空槽。
12.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模块化底部结构上设置了底部龙骨和次梁底进行支撑,提高地面的支撑能力,而岩棉、水泥纤维板和静音垫可以实现整个地面的防火、防水、防噪音的功能。而装饰层将地面表层美化,实现了复合居住要求的底板的集成模块化,在保证
整个地面结构安全稳定的同时还便于在工厂集中生产,便于移动和安装,及大的节约了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提高了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1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14.图1是本实用新型层状结构示意图;
15.图2是本实用新型水泥纤维板错缝铺设示意图。
16.1、底部龙骨;2、镀锌板层;3、沥青漆层;4、岩棉层;5、水泥纤维板;6、地面装饰板。
具体实施方式
17.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另外,专利中涉及到的所有联接/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联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联接结构。本实用新型创造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
18.参照图1,地面作为一个房间的承重面不仅需要承载墙体和屋顶在重量,还要承载内部的夹具和居住,便于居住着的活动,因此,地面结构的安全性更为重要,尤其是针对相对质量较轻的模块化建筑,地面的安全稳定更为重要。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模块化箱体式房屋的地面结构,包括支撑层、加持层以及装饰层,作为一种支撑力较好的试试方式,所述支撑层包括底部龙骨1和次梁底,所述龙骨和次梁底均用于对地面进行整体的支撑;底部龙骨1和次梁底的双重支撑结构,在保证质量和厚度的情况下,增加了地面基础支撑的承重力,保证了地面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19.所述加持层包括岩棉层4和水泥纤维板5,所述岩棉层4和水泥纤维板5均用于地面整体的防水、防火和隔音;所述装饰层用于地面整体的美化。岩棉产品均采用优质玄武岩、白云石等为主要原材料,经1450℃以上高温熔化后采用国际先进的四轴离心机高速离心成纤维,同时喷入一定量粘结剂、防尘油、憎水剂后经集棉机收集、通过摆锤法工艺,加上三维法铺棉后进行固化、切割,形成不同规格和用途的岩棉产品。岩棉在工艺上经粘合加压、修边、压槽、落料,形成企口式复合板,整体性好,刚度高并具有抗冲击、抗剪的力学性能及保温、隔热、隔音、防潮等特点,符合技术设计上的防火要求。而水泥纤维板5,是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按照国家的建筑材料行业标准在建筑平板中属于无石棉和温石棉纤维水泥平板。国内以温石棉纤维水泥压力板为主,主要材质有纤维、水泥以及其他附加材料,经过制浆、抄取、加压、养护而生产的水泥平板。同样具有防水、防火、隔声的特性,且表面平整,便于底板的下一步装修。
20.龙骨的作用除了构建整个底板结构的的框架,还需要与其他结构进行连接,使多个结构形成一个整体,所述底部龙骨1包括框架和内支撑,所述框架和内支撑形成多个龙骨槽。作为地面的龙骨,所采用的框架和内支撑的尺寸均采用较大的规格,而框架结构还便于与地面的其他层面结构进行连接。所述次梁底和岩棉层4嵌入在框架和内支撑形成的槽内,
所述次梁层为镀锌板层2,所述镀锌板的厚度为1mm。所述底部龙骨1与次梁底之间还设置有沥青漆层3,所述沥青漆层3设置在底部龙骨1上,用于对底部龙骨1进行防护。底部龙骨1为金属质地,金属的底部龙骨1与金属的次梁底接触容易产生摩擦,导致龙骨表面的镀锌层磨损,而使龙骨本身氧化生锈。因此,在底部龙骨1的表面设置一层沥青漆可以很好的对底部龙骨1和次梁底形成保护,防止二者生锈。
21.参照图2,所述水泥纤维板5设置在次梁底上,水泥板与镀锌板层2的次梁底一般采用螺钉进行安装,同样的也可以采用胶粘连接等。所述水泥纤维板5设置有两层,且两层水泥纤维板5上下错缝设置,错缝距离大于200mm。错缝设置避免了两个与整体有高度有高度偏差的的缝隙叠加后偏差更多,影响整体结构的稳定性。所述水泥纤维板5由多块拼接而成,多块水泥板在切割时使用无尘锯,并设置有防尘措施;且水泥纤维板5拼缝处高低差控制在0.5mm以内。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水泥板可以采用直线切割,切割后的水泥板可以进行直接拼接,同样,相邻两块板拼接边缘呈反向的阶梯型设置,两个反向阶梯型边缘相互对接,能够达到更稳定的拼接效果。
22.所述装饰层为地面装饰板6,所述地面装饰板6与水泥纤维板5之间还设置有静音垫,静音垫进一步增加了地板的防噪音能力,避免楼上住户的活动影响到楼下的住户,在设置静音垫之前,先将水泥纤维板5上的浮灰清理干净,保证静音垫安装的平整。对于模块化箱体房,在工厂加工完成单个房间后,需要运送到固定的位置进行吊装,吊装时便是采用所述底部龙骨1的四个边角处设置的连接节点进行安装。而对于已经生产好的整体式地面结构,必须预留有用于安装的避空槽,才能进行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安装,因此在所述次梁底、加持层以及装饰层在连接节点的位置均设置有用于安装节点的避空槽。
23.以上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做出种种的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形或替换均包含在本技术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模块化箱体式房屋的地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层、加持层以及装饰层,所述支撑层包括底部龙骨和次梁底,所述龙骨和次梁底均用于对地面进行整体的支撑;所述加持层包括岩棉层和水泥纤维板,所述岩棉层和水泥纤维板均用于地面整体的防水、防火和隔音;所述装饰层用于地面整体的美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模块化箱体式房屋的地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龙骨与次梁底之间还设置有沥青漆层,所述沥青漆层设置在底部龙骨上,用于对底部龙骨进行防护。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模块化箱体式房屋的地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龙骨包括框架和内支撑,所述框架和内支撑形成多个龙骨槽,所述次梁底和岩棉层嵌入在框架和内支撑形成的槽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模块化箱体式房屋的地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次梁层为镀锌板层,所述镀锌板的厚度为1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模块化箱体式房屋的地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泥纤维板设置在次梁底上,所述水泥纤维板设置有两层,且两层水泥纤维板上下错缝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模块化箱体式房屋的地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泥纤维板由多块拼接而成,相邻两块板拼接边缘呈反向的阶梯型设置,两个反向阶梯型边缘相互对接。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模块化箱体式房屋的地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饰层为地面装饰板,所述地面装饰板与水泥纤维板之间还设置有静音垫。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模块化箱体式房屋的地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龙骨的四个边角处还设置有连接节点,所述次梁底、加持层以及装饰层在连接节点的位置设置有用于安装节点的避空槽。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模块化箱体式房屋的地面结构,包括支撑层、加持层以及装饰层,所述支撑层包括底部龙骨和次梁底,所述龙骨和次梁底均用于对地面进行整体的支撑;所述加持层包括岩棉层和水泥纤维板,所述岩棉层和水泥纤维板均用于地面整体的防水、防火和隔音;所述装饰层用于地面整体的美化。底部龙骨和次梁底进行支撑,提高地面的支撑能力,而岩棉、水泥纤维板和静音垫可以实现整个地面的防火、防水、防噪音的功能。而装饰层将地面表层美化,实现了复合居住要求的底板的集成模块化,在保证整个地面结构安全稳定的同时还便于在工厂集中生产,便于移动和安装,及大的节约了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提高了施工效率。提高了施工效率。提高了施工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廖彪 张羽 焦斌 何志强 张文臣 宋吉祥 王雨龙 赵彬川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24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9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