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马达,特别地涉及包括将永磁体嵌入转子芯中的转子和位于转子的外周的定子的马达。
背景技术:
2.以往,作为这种马达,提出了包括将永磁体嵌入由软磁性材料构成的转子芯中的转子和位于转子的外周的定子的马达。这样的嵌入了永磁体的磁体嵌入式马达已知作为将磁阻转矩和磁转矩并用的高效率的马达。
3.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转子芯中形成的狭槽中插入了磁体的转子。在该文献中,提出了为了提高马达的转矩,使在转子芯中插入和保持的狭槽的个数相对于磁极通常为2倍以上(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4.现有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3600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7.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8.因而,认为如专利文献1那样,使用磁体嵌入型的转子,使马达的转矩提高,因此使磁极数增加,或者使使用的永磁体的量(磁体量)增加。但是,如果使磁极数增加,确实磁转矩和磁阻转矩这两者提高,但增加现状的转子的磁极数,由于转子芯的加工变得复杂,因此并不现实。另一方面,如果增加永磁体的磁体量,则磁转矩增加,但转子的材料成本增加。从这样的观点出发,减少永磁体的磁体量导致马达的磁转矩的降低,因此难以维持马达的转矩性能。
9.本发明鉴于这点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即使减少嵌入转子芯中的永磁体的使用量也能够抑制马达的转矩的降低的马达。
10.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11.鉴于上述课题,本发明涉及的马达包括将多个永磁体嵌入转子芯的转子、和位于所述转子的外周的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在所述转子的旋转轴的周围形成多个配置了所述永磁体的磁极,在相邻的所述磁极,所述各磁极的所述永磁体按照n极和s极的位置反转的方式配置,所述各永磁体随着从n极侧前进至s极侧,剩余磁化变小。
12.在包括磁体嵌入型的转子的马达中,马达的转矩能够用磁转矩与磁阻转矩之和表示。其中,磁转矩与对于转子芯的永磁体的使用量(磁体量)成比例,磁阻转矩与磁体的磁阻成比例。
13.在本发明中,各永磁体随着从n极侧前进至s极侧,剩余磁化变小。即,在永磁体的部位,所谓剩余磁化大,是指从n极侧流动的磁通量的密度高,返回s极侧的磁通量的密度也高,所谓剩余磁化小,是指从n极侧流动的磁通量的密度低,返回s极侧的磁通量的密度也
低。因此,所谓“随着从n极侧前进至s极侧,剩余磁化变小”,是指n极的最表面的剩余磁化在该磁体内最大,s极侧的最表面的剩余磁化在该磁体内最小。因此,所谓“随着从n极侧前进至s极侧,剩余磁化减小”,意指相对于从永磁体的n极流动的磁通量的密度,返回其s极的磁通量的密度小。在使用了这样的永磁体的情况下,与剩余磁化均匀的永磁体相比,仅与s极侧的剩余磁化降低程度相应地,磁转矩降低,但在马达的驱动时,从n极流动的磁通量变得容易流入定子,马达的磁阻转矩提高。
14.由以上可知,通过减少在目前为止的转子中嵌入的永磁体的使用量,即使磁转矩降低,也能够提高磁阻转矩,因此能够抑制马达的转矩的降低。其结果,在确保马达的性能的同时能够减少马达的材料成本。另外,即使使永磁体的使用量如此前那样,也能够使马达的转矩比此前的转矩有所提高。
15.其中,所谓“随着从n极侧前进至s极侧,剩余磁化变小”,该剩余磁化可倾斜地(线形地)变小,也可阶段地变小。如果为具有这样的磁特性的磁体,可调整稀土金属的添加量,或者调整磁体的体积密度,并无特别限定。作为更优选的方式,上述永磁体的体积密度随着从n极侧前进至s极侧而降低。
16.其中,永磁体的体积密度由于随着从n极侧前进至s极侧而降低,因此能够由相同的材料得到这样的永磁体。因此,仅与体积密度降低程度相应地,能够抑制目前为止的磁体的使用量。另外,在使用了与目前为止同等的磁体量的永磁体的情况下,能够增加永磁体的厚度,因此能够提高马达的磁阻转矩。
17.进而,作为优选的方式,上述永磁体通过从上述n极至上述s极将多个磁体层层叠而成,上述n极侧的磁体层与上述s极侧的磁体层相比,剩余磁化大。
18.根据该方式,这样的永磁体通过将异种的磁体片层叠,从而能够简单地制作永磁体,且能够减轻各永磁体的磁特性的波动。进而,例如,对于s极侧的磁体层,能够使用剩余磁化低的铁氧体系的磁体,对于n极侧的磁体层,能够使用剩余磁化高的稀土磁体。这样,与只使用了稀土磁体的情形相比,能够降低永磁体的成本。进而,在永磁体中,n极侧的磁体层的体积密度可比s极侧的磁体层的体积密度大。这种情况下,通过在没有改变永磁体的组成的情况下将体积密度不同的磁体片层叠,从而能够简单地制造。
19.发明的效果
20.根据本发明,即使减少嵌入转子中的永磁体的使用量,也能够抑制马达的转矩的降低。
附图说明
21.图1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截面图。
22.图2a为图1中所示的转子的部分放大截面图。
23.图2b为图1中所示的转子的部分放大截面图。
24.图3为表示实施例1-1~1-3和比较例1-1、1-2、2-1~2-3中的转子的最大转矩比与磁体量比的关系的坐标图。
25.图4为表示实施例1-1~3-2和比较例1-1~1-3中的转子的磁转矩比和磁阻转矩比与磁体量比的关系的坐标图。
26.图5为表示实施例1-1~3-2和比较例1-1~1-3中的转子的d轴电感比ld、q轴电感
比lq与磁体量比的关系的坐标图。
27.图6为表示在厚度方向上使剩余磁化倾斜的磁体中的局部磁通量比的坐标图。
28.图7为对于在厚度方向上使剩余磁化倾斜的磁体边在厚度方向上削入边测定了磁体的宽度方向的磁通密度的坐标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参照图1~图2b对本发明涉及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30.在图1和图2a中,马达1为包括将永磁体33嵌入转子芯30中的圆柱状的转子3、和位于转子3的外周的定子2的ipm(interior permanent magnet)马达。转子3在定子2的内周侧在径向上留有空隙地相对配置,相对于定子2相对地旋转。马达1例如进一步包括套管、轴承、支架、引线等,对于这些构成,可采用公知的构成,因此省略图示和说明。
31.定子2包括定子芯20和线圈25。在定子芯20,形成了圆环状的轭部21、和从轭部21向其径向内侧延伸的多个齿部22、22、
…
。
32.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芯20可以是在沿着旋转轴x的方向上将纳米结晶软磁性材料的箔材多个层叠而成的层叠体,也可以是将电磁钢板多个层叠而成的层叠体,还可以是将根据需要添加了树脂作为粘结剂的软磁性粉末等压粉成型而成的压粉磁芯。
33.线圈25通过在多个齿部22、22、
…
间的空间通过分布绕组或集中绕组来配置卷线而形成的。如果将线圈25通电,则产生用于使转子3旋转的旋转磁场。
34.转子3围绕旋转轴x旋转,在转子芯30中嵌合以旋转轴x为轴心的旋转轴32。转子3包括:在中央部分形成了轴孔的圆柱状的转子芯30、插通于轴孔且固定于转子芯30的旋转轴32、和嵌入转子芯30的多个永磁体33。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芯30由软磁性材料构成,可以是沿着转子3的轴方向x将多个电磁钢板层叠而成的层叠体。
35.转子3通过配置后述的永磁体33,从而在旋转轴x的周围形成了多个磁极3a、3a。设置偶数个磁极3a,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3具有4个扇状的磁极3a。这种情况下,扇形的各磁极3a具有90度的中心角度。
36.这样,磁极3a的数为偶数个,相邻的磁极3a、3a构成为磁极对,只要满足该条件,对磁极数并无特别限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相邻的磁极3a处,永磁体33按照n极与s极的位置反转地方式配置。具体地,在构成各磁极3a的转子芯30中形成了狭槽35。在各磁极3a处,狭槽35的位置和大小相同,在邻接的磁极3a处,以永磁体33的磁化方向相反的方式插入了永磁体33。
37.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各磁极3a设置了1个永磁体33,以使邻接的磁极3a之间的永磁体33的极反转为前提,只要各磁极3a的永磁体33的配置状态相同,则对各磁极3a的永磁体的个数并无特别限制。在这样的马达1中,除了起因于线圈25与永磁体33的吸引力/排斥力的磁转矩以外,能够有效利用磁阻转矩。
38.另外,转子芯30由软磁性材料构成,例如能够列举出将电磁钢板层叠而成的产物、将软磁性粉末压粉成型后烧结的产物等。再有,电磁钢板之间可经由具有绝缘性的树脂接合。作为构成转子芯30的软磁性材料,例如可列举出由选自fe、co和ni中的至少一种的磁性金属和选自b、c、p、al、si、ti、v、cr、mn、cu、y、zr、nb、mo、hf、ta和w中的至少一种的非磁性金属构成的材料,但并不限于这些。
39.作为软磁性材料的代表性的材料,例如能够列举出feco系合金(例如feco、fecov等)、feni系合金(例如feni、fenimo、fenicr、fenisi等)、feal系合金或fesi系合金(例如feal、fealsi、fealsicr、fealsitiru、fealo等)、feta系合金(例如feta、fetac、fetan等)和fezr系合金(例如fezrn等),但并不限于这些。
40.在转子芯30的电磁钢板彼此之间,可形成具有绝缘性的树脂等的粘接层(未图示)。在构成粘接层的树脂为热固化性树脂的情况下,转子芯30能够通过将电磁钢板层叠,将其浸渍于未固化的热固化性树脂后,将层叠体提起,使热固化性树脂热固化而得到。作为这样的热固化性树脂,例如可列举出环氧系树脂、聚酰亚胺系树脂、聚酰胺酰亚胺系树脂、或丙烯酸系树脂等。
41.转子芯30作为从定子2侧进入转子芯30内的永磁体33的贡献于磁阻转矩的磁通量、从永磁体33向定子2侧流出的贡献于磁转矩的磁通量的磁路发挥功能。
42.将旋转轴32插入至转子芯30的轴孔,固定于转子芯30。将永磁体33插入至在转子芯30中形成的狭槽35,采用热固化性树脂等树脂固定在狭槽35内。
43.永磁体33配置在转子芯30的周向上。就永磁体33的形状而言,能够适当地选择矩形平板状、矩形柱状等任意的形状。作为永磁体33,能够列举出以钕和铁和硼作为主成分的钕磁体、以钐和钴作为主成分的钐钴磁体等稀土磁体。作为永磁体33,除了这些以外,可以是铁氧体磁体、铝镍钴磁体等。
44.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a和图2b中所示那样,永磁体33沿着其厚度方向,随着从n极侧前进至s极侧,剩余磁化减小。具体地,永磁体33的s极侧的剩余磁通密度比n极侧的剩余磁通密度低。进而,永磁体33的n极的最表面33n的剩余磁化在永磁体33内最大,永磁体33的s极侧的最表面33s的剩余磁化在永磁体33内最小。
45.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a中所示那样,永磁体33的体积密度随着从n极侧前进至s极侧而减小。具体地,永磁体33为多孔体,n极侧的空隙率比s极侧的空隙率高。
46.这样的永磁体33通过将成为永磁体33的组成的合金粉碎而成的磁性粉填充到成型模的阴模中,边将填充的磁性粉加热边向着成型模的阴模压入成型模的阳模而成型。此时,在将阳模压入时,以在与阳模接触的一侧,磁性粉的压缩率升高、与其相反侧的磁性粉的压缩率降低的时刻,完成成型体的成型。然后,对成型体进行热处理,以压缩率高的一侧成为n极侧、压缩率低的一侧成为s极侧的方式使热处理过的成型体磁化。由此能够得到图2a中所示的永磁体33。
47.进而,如图2b中所示那样,永磁体33通过从n极至s极将多个磁体层33a、33b、33c层叠而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磁体层33a、33b、33c这3层,但对永磁体33的层数并无限制。在本实施方式中,n极侧的磁体层33a(33b)与s极侧的磁体层33b(33c)相比,剩余磁化大。
48.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要使磁体层33a的剩余磁化比磁体层33b的剩余磁化大时,例如,将作为磁体层33a的剩余磁化比较大的组成的磁体片与作为磁体层33b的剩余磁化比前面所示的磁体片小的组成的磁体片层叠。同样地,要使磁体层33b的剩余磁化比磁体层33c的剩余磁化大时,进一步将作为磁体层33c的剩余磁化比磁体层33b的磁体片小的组成的磁体片层叠。再有,在将磁体片层叠时,可经由粘接剂等将它们固定。
49.例如,在制造永磁体33的情况下,可使磁体层33a为钕磁体,使磁体层33b为钐钴磁体,使磁体层33c为铁氧体磁体。通过将异种的磁体片层叠,从而能够制作永磁体。例如,剩
余磁化小的磁体片的价格便宜,比较容易获得,因此与只是剩余磁化高的稀土磁体的永磁体相比,能够价格便宜地制造永磁体33。
50.在本实施方式中,要使磁体层33a的剩余磁化比磁体层33b的剩余磁化大时,例如,可将作为磁体层33a的体积密度高的磁体片与作为磁体层33b的体积密度比前面所示的磁体片低的磁体片层叠。同样地,要使磁体层33b的剩余磁化比磁体层33c的剩余磁化大时,可进一步将作为磁体层33c的体积密度比磁体层33b的磁体片低的组成的磁体片层叠。这样,能够使永磁体33的体积密度随着从n极侧前进至s极侧而阶段地降低。其中,在使用与目前为止同等的磁体量的情况下,与使用体积密度低的磁体片相应地,永磁体33的厚度变厚,因此对应其厚度的增加部分,永磁体33的磁阻增大。由此能够提高马达1的转矩。
51.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包括磁体嵌入型的转子的马达1中,马达1的转矩能够用磁转矩与磁阻转矩之和表示。其中,磁转矩与对于转子芯30的永磁体(材料)的使用量等成比例,磁阻转矩与永磁体33的磁阻成比例。
52.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a、图2b中所示那样,各永磁体33随着从n极侧前进至s极侧,剩余磁化变小。来自永磁体33的n极的磁通量变得容易经由转子芯30的软磁性材料流向定子2侧。另外,永磁体33能够以与目前为止的剩余磁化均匀的永磁体相同程度的磁体量使得比目前为止的永磁体33的厚度更厚,因此能够提高磁阻。由以上可知,虽然马达1的磁转矩降低,但马达1的磁阻转矩提高。
53.由以上可知,通过减少目前为止的转子3(转子芯30)中嵌入的永磁体33的使用量,即使磁转矩降低,也能够提高磁阻转矩,因此能够抑制马达1的转矩的降低。其结果,能够在确保马达1的性能的同时减小马达1的材料成本。另外,即使使永磁体的使用量如目前为止那样,也能够使马达1的转矩比目前为止的转矩提高。
54.实施例
55.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该实施例。
56.[实施例1-1~1-3]
[0057]
作为图1中所示的解析模型的变形例,制作磁极数为6个的转子的模型。实施例1-1~1-3中的永磁体的磁体厚度为3.5mm,设想以随着从n极侧前进至s极侧,剩余磁化减小的方式,将剩余磁化不同的3层的磁体层层叠。
[0058]
表1中所示的相对密度为将后述的比较例1-1中的永磁体的体积密度设为100体积%时的值。t1磁化率为永磁体的n极侧的磁体层的磁通密度之比,t2磁化率为中央的磁体层的磁通密度之比,t3磁化率为s极侧的磁体层的磁通密度之比。因此,按t1磁化率、t2磁化率和t3磁化率的顺序,其值增大。表1中所示的磁通密度之比为将后述的比较例1-1中的永磁体的磁通密度设为1时的值。再有,表1中所示的磁体量比为将后述的比较例1-1中的永磁体的磁体量比设为100%时的值。
[0059]
[比较例1-1~1-3]
[0060]
如表1中所示那样,在比较例1-1~1-3中,各个永磁体的剩余磁化相同,各磁体的t1磁化~t3磁化也相同,磁体厚度不同。因此,根据磁体厚度,磁体量比不同。
[0061]
[比较例2-1~2-3]
[0062]
如表1中所示那样,比较例2-1~2-3与实施例1-1~1-3对应,与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作为永磁体,设想以随着从s极侧前进至n极侧,剩余磁化减小的方式,将剩余磁化不同
的3层的磁体层层叠。因此,按照t3磁化率、t2磁化率和t1磁化率的顺序,其值增大。
[0063]
【表1】
[0064][0065]
解析了实施例1-1~1-3和比较例1-1~2-3中的马达的最大转矩。将该结果示于表1和图3中。图3为表示实施例1-1~1-3和比较例1-1、1-2、2-1~2-3涉及的转子的最大转矩比对于磁体量比的坐标图。
[0066]
如图3中所示那样,随着马达的磁体量比增加,马达的最大转矩倾向于增加。但是,相对于表示由比较例1-1、比较例1-2推定的磁体量比与最大转矩比的关系的虚线(推定线),实施例1-1~1-3的曲线位于上侧(参照图中的
●
和实线(推定线)),比较例2-1~2-3的曲线位于下侧(参照图中的
◇
和一点划线(推定线))。
[0067]
由该结果可知,如实施例1-1~1-3那样,在使用了从n极侧至s极侧剩余磁化减小的永磁体的情况下,即使使用了相同程度的磁体量,马达的最大转矩也提高。
[0068]
其中,马达的转矩tt如以下的式(1)中所示那样,能够用磁转矩tm和磁阻转矩tr之和表示。
[0069]
tt=tm tr(1)
[0070]
进而,磁转矩tm如以下的式(2)中所示那样,能够用极对数pn、磁通量ψa和q轴电流iq表示。即,磁转矩tm由于依赖于磁通量ψa,因此磁体量的增加与磁转矩tm相关。
[0071]
tm=pn·
ψa·iq
(2)
[0072]
另一方面,磁阻转矩tr如以下的式(3)中所示那样,能够用极对数pn、d轴电感ld、q轴电感lq、d轴电流id和q轴电流iq表示。其中,磁阻转矩tr依赖于d轴电感ld与q轴电感lq之差,d轴电感ld的增加和q轴电感lq的减小导致磁阻转矩tr的上升。
[0073]
tr=pn·
(l
d-lq)
·
id·iq
(3)
[0074]
从这方面出发,进一步制作实施例2-1~2-3、3-1、3-2的模型,关于实施例1-1~3-2和比较例1-1~1-3,算出磁转矩比tm、磁阻转矩比tr、d轴电感ld、q轴电感lq。以下对其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0075]
[实施例2-1~2-3]
[0076]
如表2中所示那样,与实施例1-1~1-3同样地制作解析模型。实施例2-1~2-3对应
于上述的实施例1-1~1-3,在永磁体的厚度不同的方面不同。实施例2-1~2-3的永磁体的相对密度和磁体量比与对应的实施例1-1~1-3相比,与磁体厚度的减少比例相应地降低。
[0077]
[实施例3-1、3-2]
[0078]
如表2中所示那样,与实施例1-1~1-3同样地制作解析模型。实施例3-1、3-2对应于上述的实施例1-1、1-2,永磁体由2个磁体层构成,由实施例1-1、1-2的n极侧的磁体层和中央的磁体层构成。永磁体的磁体量比与实施例3-1、3-2相比,与磁体厚度的减少比例相应地降低。
[0079]
【表2】
[0080][0081]
计算出实施例1-1~3-3和比较例1-1~1-3中的磁转矩比(tm比)、磁阻转矩比(tr比)、d轴电感比(ld比)、q轴电感比(lq比)。应予说明,这些比为将比较例1-1的结果设为1时的比率。将该结果示于图4、5中。图4为表示实施例1-1~3-2和比较例1-1~1-3中的转子的磁转矩比、磁阻转矩比与磁体量比的关系的坐标图。图5为表示实施例1-1~3-2和比较例1-1~1-3中的转子的d轴电感比、q轴电感比与磁体量比的关系的坐标图。
[0082]
【表3】
[0083][0084]
如图4和式(2)中说明那样所示,随着马达的磁体量比增加,马达的磁转矩比(tm比)倾向于增加。其中,如果参照图4的上侧的坐标图中所示的由实施例1-1~1-3、2-1~2-3、3-1、3-2推定的各推定线(图中的实线),与由比较例1-1~1-3推定的推定线(图中的虚线)相比,对于相同的磁体量,磁转矩比减小。
[0085]
但是,如果参照图4的下侧的坐标图中所示的由实施例1-1~1-3、2-1~2-3、3-1、3-2推定的各推定线(图中的实线),与由比较例1-1~1-3推定的推定线(图中的虚线)相比,磁阻转矩比增大。
[0086]
由这点和图3中所示的结果,认为如果使用随着从n极侧前进至s极侧、剩余磁化阶段地变小的永磁体,虽然磁转矩降低,但磁阻转矩提高,因此马达的转矩提高。
[0087]
进而,如果更详细地进行解析,由图5的坐标图,实施例1-1~1-3、2-1~2-3、3-1、3-2与由比较例1-1~1-3推定的推定线(图中的虚线)相比,d轴电感比减小,但q轴电感比大致相同。如果使用随着从n极侧前进至s极侧、剩余磁化阶段地变小的永磁体,则q轴电感被维持,因此没有损害对磁阻转矩有效的软磁性的磁回路,d轴电感减小,可以说能够只使磁阻增加。认为其原因在于,在相同的磁体量的永磁体的情况下,实施例的磁体与目前为止的比较例的磁体相比,磁体厚度变厚,磁性提高改善。由这样的结果可以说,即使是相同的磁体量,如果使用随着从n极侧前进至s极侧、剩余磁化变小的永磁体,与使用了剩余磁化均匀的永磁体的情形相比,能够提高马达的转矩。
[0088]
进而,发明人通过将成为永磁体的组成的合金粉碎而成的磁性粉填充到成型模的阴模中,边将填充的磁性粉加热,边向着成型模的阴模压入成型模的阳模,从而成型。此时,在压入阳模时,以在与阳模接触的一侧,磁性粉的压缩率升高、与其相反侧的磁性粉的压缩率降低的时刻,完成成型体的成型。然后,对成型体进行热处理,以压缩率高的一侧成为n极侧,压缩率低的一侧成为s极侧的方式,使热处理过的成型体磁化,制作永磁体。
[0089]
对于得到的永磁体,测定n极侧的最表面的永磁体的磁通量,边1毫米1毫米地切削以使永磁体的厚度变薄直至3mm,边从n极侧使用磁通计测定了表面的磁通量。将其结果示于图6和图7中。图6为表示在厚度方向上使剩余磁化倾斜的磁体中的局部磁通量比的坐标图。图7为对于在厚度方向上使剩余磁化倾斜的磁体边在厚度方向上切削边测定磁体的宽度方向的磁通密度的坐标图。
[0090]
由图6可以看到,可知随着从n极侧前进至s极侧,剩余磁化倾斜地变小,认为能够使剩余磁化(磁通密度)最大变化到60%左右。因此,由以上所示的表1的t1磁化率和t3磁化率的关系与该测定结果,将n极的表面的剩余磁化(磁通密度)设为1时,可以说s极侧的剩余磁化(磁通密度)优选0.60~0.93,更优选为0.60~0.79。进而,如图7中所示那样,可知在磁体的宽度方向上,也是随着从n极侧前进至s极侧,剩余磁化倾斜地变小。
[0091]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详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专利权利要求中记载的本发明的精神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设计改变。
[0092]
附图标记的说明
[0093]
1:马达、2:定子、3:转子、3a:磁极、30:转子芯、33:永磁体、33a~33b:磁体层、x:旋转轴。
技术特征:
1.马达,其包括将多个永磁体嵌入转子芯的转子、和位于所述转子的外周的定子,其特征在于,就所述转子而言,在所述转子的旋转轴的周围形成有多个配置了所述永磁体的磁极,在相邻的所述磁极,所述各磁极的所述永磁体按照n极和s极的位置反转的方式进行配置,所述各永磁体随着从n极侧前进至s极侧,剩余磁化变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永磁体的体积密度随着从n极侧前进至s极侧而降低。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永磁体是从所述n极到所述s极将多个磁体层层叠而成的,所述n极侧的磁体层与所述s极侧的磁体层相比,剩余磁化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永磁体中,所述n极侧的磁体层的体积密度比所述s极侧的磁体层的体积密度大。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马达。本发明提供即使减少嵌入转子芯的永磁体的使用量也能够抑制马达的转矩的降低的马达。本发明的马达(1),包括将多个永磁体(33)、(33)嵌入转子芯(30)的转子(3)、和位于转子(3)的外周的定子(2)。就转子(3)而言,在转子(3)的旋转轴X的周围形成有多个配置了永磁体(33)的磁极(3A)。在相邻的磁极(3A),各磁极(3A)的永磁体(33)按照N极和S极的位置反转的方式进行配置。各永磁体(33)随着从N极侧前进至S极侧,剩余磁化变小。剩余磁化变小。剩余磁化变小。
技术研发人员:一期崎大辅 中村恭子 伊东正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2021.10.28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9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