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灯光照明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轨道式智能摇头射灯。
背景技术:
2.轨道射灯也叫导轨灯。其优势有省电、发热量少、对照射物损害少等优势。直接用轨道射灯能指哪打哪儿,没有照明死角,光线向下,把天花板隐藏在了暗处,还能提升层高。较大的空间,可以直接走回字形轨道,确保照明无死角,实用性非常强。
3.现有技术存在以下问题:
4.1、现有的普通轨道射灯在照射时不能根据实时情况改变方向,智能在固定位置固定方向进行照射;
5.2、现有的普通轨道射灯在头部作为射灯的主要部位,比较笨重控制转动时会降低灵活性。
技术实现要素:
6.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轨道式智能摇头射灯,解决了现今存在的不能根据实时情况改变方向,智能在固定位置固定方向进行照射;在头部作为射灯的主要部位,比较笨重控制转动时会降低灵活性的问题。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轨道式智能摇头射灯,包括射灯安装座,所述射灯安装座内部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有四个,所述射灯安装座下端设置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一端与射灯安装座固定焊接,所述连接杆内部设置有控制芯片,所述控制芯片下端设置有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输出端设置有主动轴,所述主动轴远离伺服电机的一端设置有防松动扣板,所述主动轴外侧壁设置有转筒,所述转筒一侧设置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远离转筒的一端设置有控制座,所述控制座远离连接块的一端设置有射灯灯源,所述控制座四周设置有聚光板,所述聚光板远离控制座的一侧设置有射灯保护罩。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射灯安装座由不锈钢制成,所述安装孔有四个,所述安装孔呈等距排列,所述连接杆有不锈钢材质制成,所述连接杆为圆柱体结构。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控制芯片与伺服电机电性连接,所述伺服电机固定安装在连接杆内部中心处,所述伺服电机与主动轴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主动轴的外径尺寸与转筒的内径尺寸相匹配。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转筒呈圆筒状,所述转筒由不锈钢制成,所述连接块由不锈钢制成,所述转筒与连接块为一体式构造。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主动轴与防松动扣板位为一体式构造,所述防松动扣板的外径尺寸略大于主动轴的外径尺寸。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控制座为圆柱体,所述控制座与射灯
灯源电性连接,所述聚光板为内部中空的圆台状,所述聚光板最小的内径尺寸与控制座的外径尺寸相匹配。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射灯保护罩与控制座套接,所述射灯保护罩内部下端设置有传感器,所述传感器通过信号传输与控制芯片连接。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轨道式智能摇头射灯,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5.1、该一种轨道式智能摇头射灯,通过设置传感器和控制芯片,其中传感器可以时刻感应轨道内部车辆的行径路线,将感应到的信息实时传递给控制芯片,使得控制芯片实时控制射灯的照明方向,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智能自动化程度。
16.2、该一种轨道式智能摇头射灯,通过设置主动轴、防松动扣板、转筒,其中控制芯片接收信号后给伺服电机输送电流,使得伺服电机带动主动轴转动,并将带动主筒与之共同转向,提高设备的摇头效率,并且将射灯的头部结构简化,提高灵活性。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立体外观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水平剖视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侧截面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主视图。
21.图中:1、射灯安装座;2、安装孔;3、连接杆;4、控制芯片;5、伺服电机;6、主动轴;7、防松动扣板;8、转筒;9、连接块;10、控制座;11、射灯灯源;12、聚光板;13、射灯保护罩;14、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请参阅图1-4,本实施方案中:一种轨道式智能摇头射灯,包括射灯安装座1,射灯安装座1内部设置有安装孔2,安装孔2有四个,射灯安装座1下端设置有连接杆3,连接杆3一端与射灯安装座1固定焊接,连接杆3内部设置有控制芯片4,控制芯片4下端设置有伺服电机5,伺服电机5输出端设置有主动轴6,主动轴6远离伺服电机5的一端设置有防松动扣板7,主动轴6外侧壁设置有转筒8,转筒8一侧设置有连接块9,连接块9远离转筒8的一端设置有控制座10,控制座10远离连接块9的一端设置有射灯灯源11,控制座10四周设置有聚光板12,聚光板12远离控制座10的一侧设置有射灯保护罩13。
24.本实施例中,射灯安装座1由不锈钢制成,安装孔2有四个,安装孔2呈等距排列,连接杆3有不锈钢材质制成,连接杆3为圆柱体结构,这样设置可以使射灯结构简单便于推广;控制芯片4与伺服电机5电性连接,伺服电机5固定安装在连接杆3内部中心处,伺服电机5与主动轴6一端固定连接,主动轴6的外径尺寸与转筒8的内径尺寸相匹配,这样设置可以使伺服电机5受到保护;转筒8呈圆筒状,转筒8由不锈钢制成,连接块9由不锈钢制成,转筒8与连
接块9为一体式构造,这样设置可以使转筒8带动射灯转动;主动轴6与防松动扣板7位为一体式构造,防松动扣板7的外径尺寸略大于主动轴6的外径尺寸,这样设置可以使射灯稳定不易脱落;控制座10为圆柱体,控制座10与射灯灯源11电性连接,聚光板12为内部中空的圆台状,聚光板12最小的内径尺寸与控制座10的外径尺寸相匹配,这样设置可以使聚光板12空间更加合理;射灯保护罩13与控制座10套接,射灯保护罩13内部下端设置有传感器14,传感器14通过信号传输与控制芯片4连接,这样设置可以使射灯能够智能感应车辆行径。
25.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传感器14可以时刻感应轨道内部车辆的行径路线,将感应到的信息实时传递给控制芯片4,使得控制芯片4实时控制射灯的照明方向,控制芯片4接收信号后给伺服电机5输送电流,使得伺服电机5带动主动轴6转动,并将带动主筒与之共同转向,并且将射灯的头部结构简化;操作者通过将射灯的安装座进行固定安装在轨道顶部合适位置即可进行使用。
26.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轨道式智能摇头射灯,包括射灯安装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射灯安装座(1)内部设置有安装孔(2),所述安装孔(2)有四个,所述射灯安装座(1)下端设置有连接杆(3),所述连接杆(3)一端与射灯安装座(1)固定焊接,所述连接杆(3)内部设置有控制芯片(4),所述控制芯片(4)下端设置有伺服电机(5),所述伺服电机(5)输出端设置有主动轴(6),所述主动轴(6)远离伺服电机(5)的一端设置有防松动扣板(7),所述主动轴(6)外侧壁设置有转筒(8),所述转筒(8)一侧设置有连接块(9),所述连接块(9)远离转筒(8)的一端设置有控制座(10),所述控制座(10)远离连接块(9)的一端设置有射灯灯源(11),所述控制座(10)四周设置有聚光板(12),所述聚光板(12)远离控制座(10)的一侧设置有射灯保护罩(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式智能摇头射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射灯安装座(1)由不锈钢制成,所述安装孔(2)有四个,所述安装孔(2)呈等距排列,所述连接杆(3)有不锈钢材质制成,所述连接杆(3)为圆柱体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式智能摇头射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芯片(4)与伺服电机(5)电性连接,所述伺服电机(5)固定安装在连接杆(3)内部中心处,所述伺服电机(5)与主动轴(6)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主动轴(6)的外径尺寸与转筒(8)的内径尺寸相匹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式智能摇头射灯,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筒(8)呈圆筒状,所述转筒(8)由不锈钢制成,所述连接块(9)由不锈钢制成,所述转筒(8)与连接块(9)为一体式构造。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式智能摇头射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轴(6)与防松动扣板(7)位为一体式构造,所述防松动扣板(7)的外径尺寸略大于主动轴(6)的外径尺寸。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式智能摇头射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座(10)为圆柱体,所述控制座(10)与射灯灯源(11)电性连接,所述聚光板(12)为内部中空的圆台状,所述聚光板(12)最小的内径尺寸与控制座(10)的外径尺寸相匹配。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式智能摇头射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射灯保护罩(13)与控制座(10)套接,所述射灯保护罩(13)内部下端设置有传感器(14),所述传感器(14)通过信号传输与控制芯片(4)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属于灯光照明设备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轨道式智能摇头射灯,包括射灯安装座,射灯安装座内部设置有安装孔,安装孔有四个,射灯安装座下端设置有连接杆,连接杆一端与射灯安装座固定焊接,连接杆内部设置有控制芯片,控制芯片下端设置有伺服电机,伺服电机输出端设置有主动轴,主动轴远离伺服电机的一端设置有防松动扣板,主动轴外侧壁设置有转筒,转筒一侧设置有连接块,连接块远离转筒的一端设置有控制座,控制座远离连接块的一端设置有射灯灯源。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传感器和控制芯片,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智能自动化程度;通过设置主动轴、防松动扣板、转筒,提高设备的摇头效率,并且将射灯的头部结构简化,提高灵活性。活性。活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云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南京勤绿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24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9867.html